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孙得功在那里还颇为得意。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二贝勒阿敏率四旗大军南征朝鲜,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为了监视朝鲜,努尔哈赤便命孙得功在义州重新筑城。一旦日后朝鲜出尔反尔,义州城就可做为进击朝鲜的跳板。

    当时已是隆冬时节,努尔哈赤却命令甚急,要孙得功务必在春天完工。朝鲜的冬季与东北一样寒冷,土地均已冻结,施工难度甚大。孙得功自以为已经是努尔哈赤的重臣,说话有点分量了,便据实上奏,说明了在冬季施工的实际困难,请求努尔哈赤宽限三个月,等到开春冰雪消融了再动工。

    可是孙得功就没搞清楚一件事:满清统治者从来都没把他这种降将当人看,而是只当作一条听话的狗使唤。这条狗若是听话,叫它咬谁它就咬谁,那还能得到一顿骨头做为奖赏可它若是不听话,乱吠乱咬,轻则暴打一顿,重则宰了吃狗肉都有可能。到了那时,就是再摇尾乞怜也没有用了。

    果不其然,努尔哈赤见孙得功竟敢不执行自己的命令,当即勃然大怒,把他逮入沈阳问成死罪,第二天就准备行刑了。幸亏当时皇太极就有意收买降将之心,为自己日后争夺汗位做准备,才向努尔哈赤苦苦求情。

    看在皇太极面上,努尔哈赤这才没有杀孙得功。但是他的义州城主也做不成了,只得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其实皇太极也不是看重孙得功,而是看上了他的儿子孙思克,此人还算得上是一员勇将。至于孙得功本人,皇太极只让他做了个小小的押粮官,说白了就是个粮库管理员。

    这次清军大举入关,孙得功也随军行动。占领通州以后,清军缴获了城中的五十万石粮食。皇太极当然大喜过望,但是这么多的粮食他不可能全都带在军中,大概只运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仍留在通州城中,命孙得功等几员降将率领四千汉军旗士卒驻守于此,待班师回辽东时再一起运走。

    孙得功生性贪生怕死,对皇太极这个安排还颇为感激,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像佟养真一样在前线作战了。很显然,京师的明军被清军团团围困,山海关和宣府的边军也被阻隔着过不来。至于其他各地勤王兵马,即使来了也会先去解京师之围,他在通州还是非常安全的。即使真有明军来攻,因为通州离皇太极的正黄旗大营实在是太近了,只要他在城头举火,皇太极立刻就会率军回援,因此他根本不用担心。

    这些天以来,虽然京师城下打得热火朝天,通州这边却是什么事都没有,连个明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过。因此孙得功也逐渐懈怠下来,虽然皇太极有严令,每天夜间必须巡城,他不敢不遵命,不过也只是做个样子罢了。

    今夜亦是如此。眼看已是四更天气,正是夜露最寒之时,孙得功打了个长长的呵欠,正想下城找间暖和屋子睡他一觉,忽听正西方传来马褂銮铃之声。

    所谓“马褂銮铃”,就是马脖子下面系的那个铃铛,一般为纯铜打造,一寸半大晃动起来铃声清脆悦耳,声音能传出去很远。明朝因为铜矿很少,又需要用铜铸造大量的铜钱,所以战马都不配马褂銮铃。但是在清军中,这东西却是标准配置。

    所以孙得功一听见马褂銮铃之声,便知道有清军来了。但是现在正值深夜,他还是加了几分小心,立即命令士卒在城头站好,静静地等待来军现身。

    又过了几分钟,一支清军果然从沉沉夜色中冒了出来,不紧不慢地沿着官道接近西城门。看数量约在三百骑左右,一看装束便是清军。尤其是每人脑后都拖着一条“金钱鼠尾巴”,这可是女真人的标准发式。

    见是自己人,孙得功的心已经放下了一大半,但谨慎起见,还是用满语高声叫道:“来者是哪旗的?这么晚来有何事情?”

    城下的清军便停了马,为首的将官缓辔上前,同样用满语高声答道:“守城汉将通名!”

    孙得功一听这句话就矮了半截,因为人家既然这么问,就说明是正宗的八旗部队,可是自己这种奴才得罪不起的。于是赶紧赔笑道:“末将孙得功,奉皇上之命镇守通州西门。”

    底下那人听罢倨傲地叫道:“我们是镶黄旗鳌拜大人的部下,我叫泰必图,是第二十牛录的牛录额真。奉了皇上之命,特来通州运粮,速速开城!”

    孙得功听了疑惑地道:“军中不是已有二十万石粮食了么?怎么还要运粮?”

    那人立即不耐烦地道:“皇上叫运粮,我便只管运粮,问那么多干什么?若要耽误了皇上的大计,你能吃罪得起?马上给我滚下来开城!”

    孙得功听罢立即冷汗直冒,心想当年自己可就是因为多嘴,才差点被努尔哈赤宰了,现在怎么又犯这毛病?再说这是鳌拜的部下,那鳌拜岂是自己惹得起的?

    因此他只好一路小跑着下了城,命令手下立即打开城门,放下吊桥。

    那将官立即催马过桥。孙得功便讨好地迎上前去,刚想打声招呼,突然发现此人虽然生得如同镔铁塔一般魁梧,但看面相却明显不是眼睛狭长的满人!

    可是还没等他惊呼出声,马刀的刀尖已经压上了他的咽喉!

第1076章 火烧通州() 
    刀压脖项,孙得功哪还敢哼一声!而且来将仍然用满语说道:“城门开得这么慢,你找死!”

    守城门军也都是孙得功手下的汉奸,见“满大爷”动怒,谁个还敢吱声。孙得功虽然觉出不对劲,可是动一动脑袋就得搬家,更是吓得面如土色,半个字都不敢说。

    这时那三百骑兵便一言不发地鱼贯入城,并且不由分说地把城门附近的清军全部缴械。直到这时,这些汉奸们才知道大事不好,可是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那铁塔一般的将领突然把手一挥,改用汉话低声吼道:“一个不留,全部干掉!”

    一声令下,这些汉奸立即被从后面捂住口鼻,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在喉管上一割。喉管一断,空气再无法吸入肺中,这些甘当满清奴才的家伙,手刨脚瞪徒劳地挣扎了一会儿,便全部惨死当场。把孙得功吓得当场就尿了裤子,以为自己很快就要遭到同样的处置了。

    不过那人却并未要他的命,只是命手下把他五花大绑,又派兵完全控制了西城门。不多时,又有三百骑兵如同幽灵一般从夜色中现身,这次可没有马褂銮铃了,只发出马蹄踏地的轻微声音。

    等到这三百骑兵迅速入城,孙得功彻底绝望了,因为一看就是明军的盔甲号衣。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是被赚开了城门,可惜悔之晚矣!

    那铁塔一般的将领见援军到来,立即迎上前去,对最前面一员英气勃勃的将领低声禀道:“团长,全部搞定了,还拿住一个头头!”

    “黑有功,真有你的,怎么看怎么是个鞑子!”那将领却显得异常轻松,如此紧张的局势下,竟然还有心情调侃两句。

    名为黑有功的将领立即满脸通红,低声骂道:“他娘的,要不是团长下的军令,老子宁肯脑袋掉了,也不弄个老鼠尾巴这么挂着,要多丑有多丑!我说团长,你可得说话算话,这件事以后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否则我老黑以后就得把脑袋扎到裤裆里做人了!”

    “行啦行啦,我李来亨啥时候坑过自己弟兄?”那年轻将领笑道,“废话少说,干正事要紧。把那个头头叫过来!”

    孙得功立即被推搡着来到年轻将领马前。小将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便轻蔑地道:“看样子你是汉人,叫什么名字?”

    孙得功心中有鬼,哪敢报上真名,只得撒谎道:“回将军的话,小人名叫孙三,只是守城门军,投降大清啊不,鞑子,投降鞑子实出无奈,万望将军饶命!”

    小将听罢咧嘴笑道:“想活命也容易。你来带路,马上去囤粮的仓库。路上如果碰到清军,就说是皇上派来运粮的。如果你不老实的话”

    押着孙得功的士兵立即用尖刀压紧他的脖子,孙得功立即感觉透骨的寒意直沁骨髓,吓得他连声说道:“小人明白,小人明白!”

    于是这支明军留下一百五十人守住城门,其余则在孙得功的带领下,迅速向囤粮的通州卫署赶来。

    通州卫署位于通州城中心,原为大明亲军二十六卫之一的通州卫的官署。清军占领通州后,便把从全城各处搜刮到的粮食全部集中到这里来,可说是堆积如山。

    卫署门口亦有汉军旗的士卒把守,见是长官孙得功,并未生疑,立即打开大门。大门刚一开,明军立即如狼似虎地扑了上去,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门卫,迅速冲了进去。卫署里面则是空无一人,各间房舍里堆满了粮食,甚至院子里也露天堆放了许多米袋面袋。

    黑有功见状大喜道:“团长,赶紧下令搬粮食吧!”

    年轻将领却把眼一瞪道:“开玩笑,咱们才几个人,这么多粮食,搬十天半月也搬不完!立即点火,把这些粮食全部烧光!”

    黑有功当即愣住了,周围的明军也全都傻在当场。他们可都是出身农民,农民最忌讳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毁坏耕地,二就是糟蹋粮食,因为耕地和粮食就是他们的生命!

    年轻将领见众人不动,可有点着急了,疾言厉色地道:“本将是奉旨烧粮,你们还不动手!”

    众人这才醒过味来,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火折子,把窗棂拆了当火把,引燃之后又依次点燃粮食堆。很快,火苗就爬满粮仓,火光熊熊而起,就是再想救也救不了了。

    眼见火势大盛,放火的明军却无不含泪,因为这些粮食都是他们的父老乡亲辛勤耕作了一年才收获的,如今却只能付之一炬!

    年轻将领也恨恨地咬了咬牙,把手一挥道:“撤!”

    众人立即蜂拥而出,翻身上马,迅速向西城门冲去。此时火光冲天而起,已经惊动了其他几个城门的守军,大批清军正急匆匆地赶来。可是他们都是步行,明军却全骑着马,如何能阻拦得住!偶有一些不知死挡路的,立即被呼啸而过的骏马撞飞,随即被无数马蹄踩成肉饼。

    盏茶功夫不到,明军已经回到西城门。这时城中已经人声鼎沸,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叫声:“走水啦!敌军进城啦!”

    那年轻将领立即下令出城,部将黑有功亲自断后,还不忘在城楼上和城门处又放起火来。这下可好,清军就是想追击,也无法从这里出城了。

    此时孙得功还被一名明军骑兵押在马上,眼见离通州城越来越远,他也自知大祸临头,拼命向年轻将领告饶,又说自己上有老下有投降之后也没做过任何坏事,看在这次配合明军放火的份上,乞求对方千万不要杀他。

    那年轻将领嘿嘿一笑道:“我怎么舍得一刀杀了你?你也是汉人,应该知道什么叫献俘阙下吧?”

    孙得功立即面如死灰。他当过明军将领,当然知道“献俘阙下”的含义。献俘是中国古代“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军礼之中最为隆重的一种。每当军队在外征战凯旋,都要在都城举行隆重仪式,向皇帝献上俘虏,并报告战斗情况,请示对战俘的处置。

    而处置方法一般来说只有一种,那就是杀,而且是用最残酷的方法杀掉,具体到明朝就是凌迟处死。孙得功惊惧至极,真是悔不当初,心想无论是当初不降清力战而死,还是刚才被明军杀死,顶多就是掉脑袋。这下可好,千刀万剐了!

第1077章 清军班师() 
    通州火光一起,皇太极的正黄旗大营就望见了。清军急忙派五千骑兵前来增援,可是毕竟两地相距四十里,等赶到的时候,通州卫署已经被烧成了白地,二十多万石粮食也就此化为乌有。

    而此次冒充清军赚开城门的,正是定南将军李来亨。自从与李定国在保定分手后,李来亨奉旨率兵悄悄北上。为了确保此次行动的隐密性,他白天不敢行军,专找老百姓已经逃空的村子驻扎,同时向四面八方派出探马。

    一旦清军接近,只要是三十人以上的队伍,李来亨都不得不率部移营,以防清军发现后返回报信。只有那种胆大包天、十几骑甚至七八骑就敢出来抢掠的,他才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予以全歼。

    只有到了晚上,李来亨才会率领麾下李守俊、李守义、黑有功、缑明显等四部人马,悄无声息地向东北方向转移。

    一连七八天,李来亨部就在容城县、雄州府、霸州府、固安县一带转来转去。霸州府和固安县已被清军占领,可是守军硬是不知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竟潜伏着一支多达四千骑的明军。

    直到摸到固安县东北的一片密林中,不再有暴露之虞,李来亨才向朱由检飞鸽传书,通报了自己的位置。从此再向北数十里,就是清军正蓝旗的大营,如果被清军发现,李来亨部其实非常危险。

    而他之所以甘冒风险来到离京师这么近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遵照朱由检的圣旨,寻机突袭通州,把通州的存粮全部烧光!

    这步棋难就难在时机的选择。太早了不行,比如清军还没有分出偏师的时候就来这一手,清军就会高度警惕,不会再分兵去打别处太晚了也不行,如果让皇太极得知偏师失败的消息,他很可能会立即班师,班师自然要把通州的粮食全部运走,那就没有机会下手了。

    当清军屡挫于城下、两路偏师也相继遭到重创,尤其是接到郝永忠刚刚发来的告捷密信后,朱由检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他立即飞鸽传书给李来亨,李来亨则让专门学过满语的黑有功把头发剃了,打扮成清军的模样,再穿上歼敌时得到的清军号衣,打头阵骗开通州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来亨选择的进军路线也是险到了极点,他就是从正黄旗大营和通州之间的狭小缝隙中穿过去的。一旦不幸被清军识破,李来亨也就只有迅速向北遁入燕山之中了。

    幸好皇太极把注意力全放在京师守军,以及山海关、宣府、保定三地的官军上,根本就没想到明军居然敢摸到他眼皮子底下来。当手下把通州城粮仓被焚、孙得功被掳走的消息禀报给皇太极时,本来他还在为无法对付京师守军的骚扰性攻击而上火,这下更是勃然大怒,连连跺脚道:“朕真是看错了孙得功这个没用的废物!一夜之间,他把大军入关的一半战果都葬送了!”

    正捶胸顿足之时,豪格领着镶蓝旗的败军也逃回来了。在易县被明军用水攻杀得大败后,豪格心胆俱丧,在路上一刻也没敢停留,直接逃回京师城下。因为害怕明军追上,豪格命令抛弃一切能抛弃的东西。数天之前开拔时,镶蓝旗是一万五千骑兵,兵强马壮,傲气冲天如今却只剩下一万疲卒、七千匹战马,真是吃一碗拉一盆,本都不够!

    紧接着代善和岳托又派快马回来报信,禀告了战事不利的详情。这时别说是皇太极,就连多尔衮等人都感觉大事不妙。这时候他们可没心情内斗了,下一步如何行动才是最为关键的。

    于是皇太极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多尔衮首先发言道:“皇上,我低估了明军的能力,两路偏师都遭败绩。若不是我坚持引诱明军,恐怕我大清八旗铁骑也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损失。罪责在我,请皇上重重责罚!”

    众人都没想到多尔衮会主动揽责,其实他虽然是主要建言者,但拍板的还是皇太极,领兵出征的也另有其人,怎么也轮不到他多尔衮来承担责任。

    但他这个表态,实则是为所有人开脱,登时得到了所有满清贵族的好感。就连他的死对头豪格,都觉得这次多尔衮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他说话,不禁对这个曾经给他戴绿帽子的小叔叔投去感激的一瞥。

    皇太极也很赏识多尔衮此举,因为这种局面下最容易互相推卸责任,现在多尔衮一番话,不但避免了这种情况,而是促使着大家劲往一处使,实在相当高明。

    因此他只沉声应道:“老十四不必自责,决定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人人有份,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依你之见,我军现在该怎么办?”

    现在像济尔哈朗、德格类、豪格等人,已经吓得没了主意而阿济格和多铎,本来就是惟多尔衮马首是瞻。因此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多尔衮身上,多尔衮便侃侃而言道:“皇上,为今之计,应当立刻班师。不管怎么说,此次皇上御驾亲征,攻破明朝数十府县,缴获的粮食虽有损失,还剩下二十万石,金银财帛等物无算,还是一个大大的胜利。虽然也折损了些人马,但各旗主力仍在,比起征讨林丹汗,我们的伤亡并不算多。

    “所以我们应该趁明军各路人马还没包抄过来的时候,立即翻过燕山,仍借道草原返回辽东。明朝此役同样是元气大伤,待来年我军充分休整之后,仍要卷土重来。如是者反复几次,何愁明朝不亡,我大清不兴?”

    众人也纷纷附和,把皇太极心里也说得很舒坦:这不叫被打跑了,这叫引得胜之兵班师嘛。

    这时济尔哈朗问道:“那咱们应该走哪条路出关?”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道:“仍从喜峰口原路返回。一则那里的关隘已经全部被我们破坏,二则也可接应阿敏的东路军。”

    “好!”皇太极当即做出决断,“就这么定了,晓谕各旗,立即拔营起寨!”

第1078章 还是喜峰口() 
    一旦决定班师,清军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当天晚上,正红旗和镶红旗就从宣府铩羽而回。清军入关总兵力合计十六万人,除了阿敏的镶白旗二万人外,十四万人到现在折损了将近两万,其中正红旗三千,正蓝旗二千,镶蓝旗将近四千,其余则为蒙古八旗和汉军旗,损失不可谓不大。

    好在皇太极亲统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支八旗军的绝对主力,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也就是说,清军的战斗力并未下降多少。

    皇太极立即下令连夜班师,十二万清军浩浩荡荡、有条不紊地向东退去。皇太极还希望明军能自不量力地出城追击一下,那样他就可以在野战中将其彻底歼灭,好出出这些天来的一口恶气。

    但是明军并未上当,只是在城头远远地监视,也没有勤王兵马跟上来。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