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4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洛阳周围府县绝大多数都附贼叛乱,当然,很多人是受了蒙蔽,还真以为朕死了。左良玉,朕封你为平贼将军,可整顿洛阳旧部,前往周围各府县传檄促其归顺。如其地开城归顺,文官可暂时留任,卫所驻军则一律调到洛阳来。如拒不纳降,也不用攻打,只回报消息即可。

    “第四,现在朝廷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短缺。朱大典,你以知府名义下令,收缴洛阳全城粮食,无论是官是民,一律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保证不能有一人饿死,多出来的粮食则拨给各路官军使用。朕知道这件事很难办,所以交给你去办,希望你不负朕托!”

    朱由检说罢,左良玉和朱大典赶紧领命,二人的心情却是大不相同。左良玉是受宠若惊,因为他虽然已经是正一品总兵,但只是洛阳当地卫所的将领。“将军”却不同,这个头衔类似于文臣中的“督师”或是“总督”,挂了将军印,便可节制所到之处的一切军队,即使对方与自己是平级,甚至官阶更高,也得俯首听命。

    朱由检登基以来,只封了三位将军,分别是定南将军李定国、平南将军李来亨和骁骑将军郝永忠,连指挥京师保卫战的解胜都没份。这几位可都是秦兵出身的“嫡系部队”,现在左良玉也捞到一个将军头衔,他自是觉得皇帝非常看重自己,不由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几个漂亮仗,立几件大功,彻底巩固自己的位置,将来少不得要封侯荫孙,永享荣华富贵。

    朱大典却是有苦说不出,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贪官,自然长期与洛阳的权贵阶层沆瀣一气。现在朱由检要他收缴所有粮食,这无异于是把那些富户缙绅彻底得罪了。而且朱由检明确指出,要他以洛阳知府的名义去做这件事,那显然是要他来背黑锅,得罪人的事他要自己扛下来。

    朱大典为官多年,深知官场盘根错节,不小心得罪了谁都没有好果子吃。可是现在皇帝有密旨,他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否则以他的所作所为,朱由检要杀他有一万条理由。朱大典只得心中默念:死道友莫死贫道,现在只求自保,至于得罪了谁,那就去他娘的吧。

    左良玉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连夜挑选旧部,选出他认为还算对自己听命的一千五百骑兵,四更造饭,五更便开拔出城,直奔洛阳西南的宜阳县而去。

    左良玉的算盘也打得很精,之所以先选宜阳,是觉得洪承畴在东,高迎祥在西,这两个方向他都不想去招惹。而南面却是一片真空地带,如果顺利的话,他可以从宜阳、嵩县、栾川、内乡、邓州一线一直推进到河南与湖北交界处。这一带的卫所官军战斗力还不如洛阳兵,如不抵抗,收复之功便是他左良玉的万一遇到激烈抵抗,他还可以奉旨只回报而不攻打,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几乎与此同时,朱大典也重新升座于知府大堂。他先是威严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对着下面的三班衙役喝问道:“本官不在这些日子里,你们是怎么过的?”

    捕班班头薛三平素与朱大典最熟,而且本身就是个无赖,没少帮着朱大典作恶,此刻便涎着脸笑道:“老太尊,小人们都是听差的下人,王府里派了太监来接管府衙,小人也不敢违抗啊!不过现在好了,老太尊官复原职,小人”

    “啪!”朱大典突然猛地一拍惊堂木,“本官问你到底做了什么!”

    薛三吓得一哆嗦,不由自主地说了实话:“也没也没干什么,就帮那太监选了几个民女,送进王府里去了”

    话音未落,朱大典瞋目大怒道:“好你个薛三,身为捕班衙役,竟然助纣为虐,为逆贼朱常洵强抢民女,这还了得!依大明律,附逆者不分首从,皆判凌迟处死!本官念在你做了多年衙役,给你降一格发落,来呀,给本官把薛三拿下,推出去斩了!”

第1217章 杀人立威() 
    朱大典突然变脸,让所有衙役都感到猝不及防。知府大老爷发话,他们当然不敢公然违抗,只得将班头薛三绑了。但是真要斩薛三,他们都是不信的,觉得朱大典可能只是想抖抖老爷的威风,给大伙儿来个下马威。因此纷纷跪倒为薛三求情,也说不出什么理来,无非是“念在薛三多年为老太尊鞍前马后”之类的话。

    孰料朱大典把眼皮一翻,提笔刷刷点点写了几句判词,用了知府大印,便把竹签抛了下来,喝了声:“速斩!”

    众人这才着慌,知道朱大典这次是玩真的。原来依大明律,但凡是死刑犯,本应报呈刑部复核,最后由皇帝勾决,方可行刑。但有几种特例不在此列,可以不经上报,由知府以上地方主官立即斩杀,其中之一便是谋逆造反的重犯。

    这下薛三可不干了,他本就是个泼皮无赖,衙门里的衙役也多是他的哥们。平常让老爷骂几句甚至打两下,他都无所谓,反正也皮糙肉厚可是现在朱大典要他的脑袋,这玩意掉了就再也安不上去了,他如何肯轻易就范?见众人都愣在当场,薛三一蹦三尺高,瞪着眼珠子对朱大典吼道:“老太尊,您要这样杀了薛三,薛三不服!要说附逆,前些天满城之人谁不附逆,老太尊为何单杀我一个?”

    “首恶必办。”朱大典阴恻恻地笑道,“别人须没给朱常洵搜罗民女。怎么,你们这班狗才还不动手,难道要老爷我亲自行刑么?”

    他连问两声,三班衙役却如木雕泥塑一般,无一人去架薛三。薛三有恃无恐,哈哈大笑道:“老太尊您看看,大伙儿都觉得薛三冤枉!依小的愚见,您老还是赶快收回成命,薛三保证今后跟着您卖力办差,您让小的往东,小的绝不往西”

    薛三如此嚣张是有原因的。对于一座衙门来说,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无论是七品知县还是五品知府,甚至是总督、巡抚,任期一满也得换地方。衙役却不同,他们虽然不在官府编制之内,名义上还算是徭役的一种,却几乎都是世袭。

    因为他们是代表衙门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人,对于老百姓来说,高高在上的老爷是接触不到的,胥吏才是一县、一府的实际操纵者。这些人熟悉衙门的运作规则,往往采用隐蔽的手段欺上瞒下,所谓“官府鱼肉百姓”,其实大半好处倒是这些人捞走了。对于官员来说,还不得不倚重这些胥吏,因为他们懂政务、有手段,没了他们,赋税收不上来,地面也太平不了,官员自然没有政绩,升迁无望。天长日久,有些胥吏竟能以此胁迫朝廷命官,官员对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这个薛三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家祖上数辈皆是班头,到他更是洛阳地面上黑白两道通吃。几任知府来了又走,薛三家中的财富却是与日俱增。朱大典在任上收受贿赂,有不少都是薛三从中牵线,因此薛三还觉得自己应该是朱大典最信任的人。

    但他毕竟只是个低层胥吏,如何能猜得透朱大典这种级数官员的心思。朱大典见无人听命,冷笑一声道:“看来你们是觉得本官杀不了薛三?若换在往日,可能本官确实奈何不得你们。但你们可别忘了,现在定南将军刚刚收复洛阳,如今大军缺少粮饷,本官身负重任,不能不用重典。定南将军也早料到你们这班油滑胥吏不愿配合,便暂拨二十名官军听本官调用。来呀!”

    话音刚落,从府衙外立即涌入二十名全身披挂的精锐士卒,为首者对朱大典抱拳躬身道:“定南将军麾下三千营百户刘龙,参见知府大人!”

    “参见知府大人!”二十名战士齐声暴喝,声震瓦顶,那威风凛凛的气势,登时把衙役们那股痞气压了下去。

    朱大典对刘龙微微点头道:“有劳刘百户和众将士了。方才本官审了一名谋逆罪犯,而且此人还是衙役班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本官依大明律,判处将他立即斩首示众,但衙役们可是许久未出红差,都有些不敢动手。”

    刘龙听了顿首道:“末将来时,定南将军特意吩咐:一切听知府大人差遣。既然衙役们不愿动手,末将自当效力。”

    说着便一努嘴,后面的战士们立即冲上来两个,不由分说架起薛三就往外走。他们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架薛三跟拎小鸡差不多。

    薛三这才感到大难临头,极度惊恐之下,带着哭腔大声喊道:“老太尊,您怎么不念旧情啊!去年南城丁员外那场官司,小人从中可没少处理,太尊您得了那么多好处”

    朱大典的脸登时涨成猪肝色,大声咆哮道:“逆贼死到临头还敢胡言乱语,速速斩了!”

    薛三的挣扎哭叫之声从大堂外不断传来,突然声音嘎然而止。须臾刘龙进来禀报道:“知府大人,已经行刑完毕了。”

    众衙役都明白薛三真的掉了脑袋,无不吓得面如土色。朱大典却长出了一口气,他今天之所以非要杀薛三不可,一是薛三犯下强抢民女的罪行,杀了他可以博得百姓的好感,其实也就是博得皇帝的好感二是他接下来要执行皇帝的密令,收缴全城粮食,手下这帮衙役必须绝对听命,杀了薛三正好立威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过去的贪腐行为,薛三知之甚多,朱大典今天是假公济私,杀他灭口。如果薛三够聪明,不跟朱大典套近乎叙旧情,说不定朱大典还能饶他不死可是他居然把朱大典受贿的糗事抖出来,朱大典也就只有痛下杀手了。

    杀完薛三,朱大典环顾众衙役,语气中带着极大的威压意味道:“薛三犯罪授受,与尔等无关。你们不要猜疑,本官赏罚分明,只要你们好好办差,自可平安无事。听明白了没有?”

    众衙役见薛三真的被斩,吓得腿肚子都朝前了,谁还敢不听命?朱大典见目的达到,便长身而起道:“站班赶快整理粮库,捕班和壮班随本官去缴粮!”

第1218章 一口吃个胖子() 
    朱大典的这招“杀一儆百”果然厉害。本来这些衙役们一贯欺上瞒下鱼肉百姓,反正不管什么事都得经他们的手去落实,“老太尊”也得仰仗他们,故而有恃无恐。可今天却不然,朱大典有来自京师的官军撑腰,瞪眼就真砍脑袋,谁还敢玩阳奉阴违的把戏?

    不多时,知府衙门的其他低级官员以及书吏等人也纷纷闻讯赶到。这些人比衙役更奸滑阴损,也更善于见风使舵。为了不让朱大典抓住把柄,他们也只好亦步亦趋,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朱大典见了不禁心中暗服,如果没有朱由检拨给他的二十名官军的话,这种立竿见影的改变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当然不知道,这一招其实就是“军管”,也就是军事管制。自从登基以来,朱由检一直在思索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面改革。而只要是改革,就不能绕过地方势力。像洛阳这样积弊已久的地方,当地官员胥吏沆瀣一气,即使朝廷派去个把官员,底下办事的阳奉阴违,政令还是难以通畅。尤其是触及这些人自身的利益时,更是寸步难行。恩科之后,朱由检选拔了六千进士,大部分派到地方上任,便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借着这次平叛,朱由检终于开始实行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第一步,那就是在地方上实行“军管”。军管的好处就是掌握权力的军人都是外来的,和当地任何人都没有利益纠缠,可以毫无顾忌、雷厉风行地执行命令。在军人的严厉监督下,过去那些贪污腐化的低级官吏,也就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胡作非为,当地官场面貌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是军管也有缺点,那就是军人对地方政务一般是不懂的,容易出现瞎指挥的状况。而且现在并非改朝换代,让军人直接做地方官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朱由检也比较慎重,在洛阳他并没有把主官朱大典换掉,而是还让他牵头办事,二十名士兵只起到辅助作用。

    朱大典这个人,数年前朱由检在洛阳就接触过。此人虽然是个贪官,在民间口碑极差,但张献忠大举攻城时,至少还能坚决守城,并劝朱常洵拿出银子激励士卒。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人还算有大节,在目前缺乏人才的情况下,对他稍加敲打,还是可以一用。如果他还敢顶风作案,派去“军管”的士兵自会回报,那时再杀他也不迟。

    朱大典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这次也真是卖力气。他亲自带队,弃轿步行,挨家挨户地收缴粮食,首先就从官员和胥吏家中收起。连他带那些衙役,工作方式都非常简单粗暴,只撂下一句话:叛军即将反攻,城中粮食紧缺,必须统一调配。完全平叛之前,洛阳百姓一日三餐由官府设粥厂解决。然后就直接收粮食,登记数量,送回粮库。全程都有官军监督,因此也无人敢耍滑作弊。

    对洛阳的百姓来说,粮食被收缴当然不愿意,但他们更怕的是被朝廷治罪。而且官府许诺设粥厂供应一日三餐,保证每人都有饭吃,这对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穷苦百姓来说,还算是一件好事。

    只有那些富豪大户损失惨重,他们家中的大量存粮一下子全没了,还得和过去连正眼都不看的穷汉们一起去粥厂挤着吃饭,颜面丢尽,无不满腹怨恨。但是现在洛阳全城戒严,朱大典翻脸不认人,言明谁敢不从立即收监,这些人一想还是保命要紧,也只得乖乖交粮。

    仅用两天时间,全城百姓的粮食已经都收入粮库中,合计三十万石。洛阳城连百姓带卫所官军,人口不到八万,按平均每人每天一斤粮算,一石可吃四个月,只需十万石粮就可以坚持到夏收。剩下的二十万粮食,就可以支援其他更紧缺的地方了。

    而且这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福王府内。福王府因为属于藩王财产,不归地方管,所以朱大典没有插手,朱由检委派李定国直接负责。

    李定国首先对福王府的人员进行分类处理。第一类是朱常洵的所有没来得及逃跑的亲属,包括王妃、滕妾、子女等等一律拘押,待日后解往京师审理。朱常洵和朱由崧都废为庶人了,这些人的所有名号待遇自然全部废除,福王这一系从此不复存在。

    第二类是王府官员和太监。这些人有的直接参与了叛乱,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朝廷已经明诏废除宦官制度,这些人还以太监的身份在福王府中做事,甚至还有不少是“慕名”从外地赶来的,显然也违反了朝廷法度,所以也一律拘押。

    第三类人数更多,主要是宫女和仆役。朱常洵就藩多年,穷奢极欲,伺候他的人竟多达两千多,严重超出了朝廷定制。按照过去“抄家灭门”的规矩,这些人也得跟着朱常洵掉脑袋。但是朱由检认为这些人都只是普通的下人,根本没资格参与叛乱,也无须治罪。所以吩咐李定国:凡是在洛阳有家的,一律遣散回家家在外地或没有家的,暂时在府中留用,为官军服务。

    处理完人,就该处理物了。朱常洵做为万历皇帝的爱子,就藩的时候赏赐就极为丰厚。朱由检查过内务府档案,记得万历单是为他修建福王府和筹办他的大婚之礼,就花了白银近百万两,还一次性赏赐庄田二万顷,盐引千引。

    现在从对王府官员的审讯中得知,朱常洵可不光是吃老本,现在连“投献”带他真实兼并的土地,福王府名下的庄田竟达五万余顷,也就是五百多万亩!要知道洛阳全境面积也就二十多万顷,扣除山区后,几乎所有耕地都成了朱常洵的个人财产了。

    至于现银,李定国单是从福王府中,就抄捡出白银三百多万两,黄金五万两。府中还有无数奇珍异宝,一时也难以统计价值。至于王府出资置办的店铺产业,以及外放的银两,有很多都在外地,更难查清。就这么说吧,朱常洵不愧是富可敌国。当然,现在这些资产全部充公,朱由检一口吃了个胖子,偷袭洛阳大获成功!

第1219章 兵部奏折() 
    如果单是金银珠宝,还不值得朱由检特别高兴,毕竟金银不能果腹,而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可是从福王府中抄捡出来的大量粮食,就真的让朱由检喜出望外了。根据太监们的口供,官军从王府多个隐秘的地窖中发现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口袋,码放得整整齐齐,非常容易清点。这一点可不要紧,仅仅一个福王府,就储存了将近五十万石粮食!

    五十万石是什么概念?福王府所有喘气的活物有一个算一个,最多也就是五千。每人就算一天吃两斤粮食,一石就可以吃两个月。那么这五十万石粮食,足够福王府吃十六七年的!而粮食不可能存放这么长时间,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常洵囤粮居奇,待粮价上涨的时候就可以牟取暴利。

    而根据管事太监的交代,福王的存粮地点可不止王府这一处,在遍及河南全省的庄田中,也都储存了一些,合计至少在一百五十万石以上。可以说,朱常洵不但是藩王,而且是河南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人,也是最大的剥削者。

    很多战士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再联想到一路南下所见百姓的悲惨境遇,无不满腔愤怒,破口大骂朱常洵不是东西。尤其是眼睁睁看着朱常洵仓惶逃走的那些战士,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有些埋怨皇帝不该念及亲情,放走这个鱼肉百姓的祸根。

    此时京师的大量奏章也从御营转到了洛阳。朱由检一一翻阅,原来京师也已得到了收复洛阳的消息,朝野上下群情振奋,尤其是东林党人,更是一反常态地对朱由检御驾亲征、马到成功大加赞颂。朱由检想了想就明白了,因为当年“争国本”、“三大案”时,东林党可都是支持太子朱常洛、反对朱常洵登基的,一旦朱常洵的叛军获胜,东林党岂能有好果子吃。

    除了“颂圣”以外,也有一些谈及实务的奏章。其中户部和兵部的奏章朱由检看得最仔细,户部奏章主要言及朝廷粮饷的困难,说虽然按照旨意在京师实行了种种措施,全力筹措粮饷,但由于南北粮道断绝,京畿附近又刚被建虏蹂躏过,不但筹不到一粒粮,反而还要消耗粮食,所以最多还能给御营发十万石粮食,多了打死也拿不出来了。

    朱由检看罢出了一身冷汗,也暗自庆幸幸亏采纳了李定国的计策,偷袭洛阳成功,否则还真要被洪承畴耗死在中原地区了。他想了想,用朱笔在奏折上批道:“京师粮食困难,朕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