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原黑暴-第5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看似平和的海面暗流涌动,最狭窄的海道经常遇到不可预见的急流。且不说在此架设浮桥,就是行船都十分危险。现在中华军作战讲究相互配合,开战后强渡过海峡的中华军要是没有炮营的支援,很难熬过奥斯曼大军全力反扑。经过中华军斥候多次前期探查,参谋部初步把登陆地带定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中段偏北的位置。在这个进攻方向击中了皇帝张平安的四个亲兵营、以及中华军主力战兵营黄志部、刘冲部、严诚部、赵光明部、炮营杨妹妹部、付瑞阁部,以及亲卫营和近卫营主力,拖后掩护主力的是田鹏山地部队。中华军进攻主力按照前重后轻的布置,皇帝张平安将主营设立在离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三十里的山区。亲卫营各部大营围绕皇帝主营,近卫营一万六千战兵拱卫皇帝行营。

    最前线是有登陆战经验的付瑞阁部,他们将成为进攻前锋。紧随付瑞阁部脚步的是中华军主力战兵营之一的黄志部白狼营,一旦付瑞阁部在海峡西岸站稳脚跟,黄志部将起到稳固登陆场的定海神针。身经百战的皇帝张平安内心十分清楚,这场渡海作战将是一场残酷的硬仗,占据只能依靠硬拼突破敌军防线。熟悉当地环境的奥斯曼人,很轻易地就能判断出中华军进攻地带,他们早早地在中华军有可能的登陆地点布置了重兵。战役备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中华军不但准备了数千只渡海小船,还预备了五百多十丈见方的木排用以转运火炮。付瑞阁虽然是渡海作战的先锋,但决定这场渡海战役胜负的关键却是杨妹妹炮队。为此,中华军在这里集中了六百门各式火炮,就是想控制对岸方圆十里登陆场。

    帝国参谋部为进攻大军制定了详细方略,各部将严格按照参谋部制定次序出击。而马尔马拉海东岸,是由雄鹰营都统领张黎为主将,利刃营都统领胡明副之。在这个方向除了中华军两支强悍的主力战兵营外,还聚集了天熊营罗天部、水龙营黄飞鸿部、炮营杨威部以及远道而来的董和亮部。皇帝张平安还将张德国工兵营和辎重营进行了拆分,以加强这个方向的渡海能力。其实,水龙营黄飞鸿部和董和亮部都熟悉海战,他们将负责达达尼尔海峡的渡海作战。在马尔马拉海东岸,还有征夷行营另一支主力战兵营左二丫部,该部与田鹏部互为犄角,守护南方大军的后路安全。

    同样,中华军辎重营为南方大军预备了大量的渡海小船,以及庞大的渡海木筏。一场数百万战兵决战的庞大战役前期备战十分复杂,皇帝张平安沉下心来与参谋部一起反复推演战役细节。参谋部观察参谋注意到,奥斯曼大军在中华军登陆地带构筑了一道约四丈高沙堤。中华军这个登陆地带长度不过二里,奥斯曼修建的沙堤后方不远还有高达十五的悬崖,仅这两道障碍就够登陆部队喝一壶。特别是在悬崖上还有数座高低不一的山包,虽然看不到正面有什么防御工事,却将奥斯曼人的身影隐藏在暗处。正是这个原因,观察参谋认为敌人在山后一定建有营寨,因视线原因看不到而已。这么大的一场战役不能仅仅靠推断,观察参谋建议付瑞阁部派出斥候前往探查。

    皇帝张平安对于观察参谋上报的军情历来十分重视,他让参谋长古新下达军令,付瑞阁部于夜晚派出数队斥候渡海探查。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被皇帝张平安看好的付瑞阁部五队斥候,只有一支七人斥候小队抵达对岸,其余四队斥候都因海浪湍急翻船落海。好在中华军辎重营为渡海斥候配备了求生用浮板,这些落水斥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东岸。至于抵达对岸的斥候小队,到了第二天日出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付瑞阁部探查斥候首次出击不利,为中华军登陆战蒙上了一层阴影。帝国参谋部总结了付瑞阁部斥候这次探查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华军运兵海船靠近海岸后再换乘上小船,登陆战一般只需划行一里左右。

    而中华军参谋部选定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地,海峡宽度约在二里至二里半,加之这里海况复杂小船不够平稳,造成了多数小船被海浪打翻。这个教训来得十分及时,要是在登陆战时出现这类状况中华军将损失巨大。鉴于中华军渡海小船抗风浪能力差,皇帝张平安下诏,随军工匠改造渡海小船。皇帝张平安亲自绘制了改造小船的方略,就是为小船加装两个辅助翼用以平衡。皇帝张平安亲自改造的渡海小船,一天内就做出了六艘样船,经过初步试用之后稳定性有相当大的提升。就在中华军随军工匠全面改装渡海小船之际,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失踪多日的付瑞阁部斥候突然现身,并带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帝国的远征之路(九)() 
中华帝国在奥斯曼领土上的这场大战,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本以为失踪的斥候队,在消失数日后再次现身,并带来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奥斯曼敌军的最新谍报。原来,这支由把总杨柯带领的斥候小队渡海时虽然运气好没有翻船,却被海流冲到南面十里折腾了一个时辰才上岸。或许是杨柯的运气太好,他们在海滩隐藏好小船后继续向南找到一个缓坡爬上悬崖。随后,杨柯他们爬上了一处高地,看到了让其震惊的场景。天光放亮在他们眼前出现了一道从北至南延绵不尽的营寨,而这些营寨隐藏于一块洼地,怪不得中华军观察参谋和经验丰富的斥候都没发现敌军大营。

    斥候把总杨柯还探查到,他们上岸的地带地势比较平缓很适合登陆战。把总杨柯的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参谋长古新的否定,杨柯所说的登陆场虽然地势不错,却早已超出了中华军火炮掩护射程。该地所处海峡宽度在六里,且不说中华军重炮,主力八斤火炮炮击极有可能伤及登陆部队。另一方面,该地登陆战中华军战兵需要在海峡划行六里,战兵体力消耗过大不说,登陆后也因此不能进行激烈战斗。皇帝张平安与参谋长古新注重的细节方向不同,他一直在思考斥候上奏军情中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海峡洋流对登陆战的影响。

    皇帝张平安注意到,斥候把总杨柯出发时被海峡暗流冲到了预定登陆点偏南十几里,回来时居然又差不多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这就说明博斯普鲁斯海峡洋流的不确定性。如此重大的军情居然被参谋部给忽略,皇帝张平安叫来参谋长古新点出参谋部的失误。皇帝张平安内心感慨,这些年他教导参谋们要注重地势,可这帮只熟悉陆战的参谋们恰恰忽略了海况对战役的影响。为此,皇帝张平安与参谋长古新商议,从水师中紧急抽调随军参谋加入参谋部,以增强参谋部海上方面的能力。从水师调参谋到前线需要时间,好在随军工匠改造渡海小船也需要时间。作为一军统帅的张平安必须沉下心来,应对战时还有可能出现的意外。

    就在中华军紧锣密鼓地备战之际,皇帝张平安接到万里之外帝国内阁发来的奏报,说是皇帝为这场战争预备的黄金快要用尽。这份奏报是内阁总理大臣陈良所写,给皇帝拉出了作战花费详情,皇帝张平安预备的数百万打仗黄金如今只剩下不到七十万两。总理陈良在奏章中明言,皇帝收到奏章时剩下的黄金很可能已经花光。皇帝张平安最恨有人在打仗的关键时刻有人扰乱他心神,陈良这道奏章引发了张平安的震怒。总理陈良是跟随他数十年的老兄弟了,焉能不清楚他的好恶。皇帝张平安也知道,中华军打仗主要还是依仗钱财厚实。这要是辎重跟不上,后面的仗也就别打了。别看皇帝张平安不算小账,他也能大致盘算出这场战役的花销有多少。

    从愤怒中完全冷静下来的皇帝张平安,他大致猜到陈良写这份奏章的用意。张平安这次远征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歇过,要不是张平安自筹打仗用黄金加上他威望足以压制所有反对者,中华帝国大军也不可能出现在奥斯曼帝国腹地。况且这次作战的黄金大部分由内务府出,已经把朝廷拨付的金银降至最低。内务府总管褚天寿尚且没说银钱不足,这内阁总理陈良倒是先上了奏章。张平安暗想,看样子内阁总理陈良又犯了老毛病,朝廷一没钱就想从皇帝内库找补。皇帝张平安可不像前朝皇帝,他把朝廷银钱用度和皇宫内库银钱分得十分清楚,张平安才不愿意将这两本账目搞得混淆。

    想清楚原由的张平安在陈良的奏章上批复,朝廷没钱内阁自己想办法,要是朝廷出现亏空,内阁几个总理自己掏银子补上。不过皇帝张平安还是给内务府总管褚天寿降了一道密旨,着令南洋皇帝张尚文为帝国进贡黄金六十万两。当然了,靠逼迫儿子们的捐款不是长久之策,皇帝张平安将筹集黄金的目光聚集在富裕的破奴城债主们身上。皇帝张平安下旨,让参谋部的参谋们清算出征这一路占据了多少城池和草原,他打算把这些城池和草原卖给债主们。好在身处前线张平安最近收到的也不全是坏消息,儿子张尚义和秘密试验工坊总管姜禾给他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多处浅层火油。

    只是精炼火油的十五个铁炉只有七个安全抵达,其余的要么因风浪沉到海底,要么海船触礁破损需要时间。皇帝张平安很清楚海商联盟货船最为重视丝绸和茶叶等高价值商品,哪怕这铁炉是皇帝的物件,在这帮认钱不认人的商人眼里要是漂没顶多赔点银子就可以交差。对于这个结果皇帝张平安只能咽下哑巴亏,他还需要从这帮人帮中华军转运军需辎重。海上航行风险极大,即便是中华军水师和商船每一年都有数十艘海船失踪,这些失踪的海船大都因天气原因已经沉没。虽然只有七个精炼铁炉用以提炼燃烧弹火油,应付当下战事差不多也够用了。因而,皇帝张平安也没有深入追责。

    这些时日,中华军每晚都要派出数队斥候渡过海峡探查敌情。这样做一是要摸清海况,二是要为中华军炮营定位火炮观察效果。这些时日,炮营都统领杨妹妹一直呆在前线,他要亲自观察火炮弹着点确定炮战方略。都统领杨妹妹被皇帝张平安称为炮痴,每一场大战前他都会想尽办法将火炮的威力发挥到极致。中华军主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停留时间不短,炮营也是每天进行实弹发射来确定战时炮击方位。中华军主力八斤火炮一般在白天炮击,主要还是八斤火炮射程较近,参谋部观察参谋和炮营参谋都能通过望远镜看到海峡对岸的弹着点。

    而十二斤和二十斤重炮因其射程远,就需要斥候渡海才能观察到炮弹打到具体位置。然而,斥候渡海探查的代价是巨大的,奥斯曼人在晚间加强了海岸巡查。这段时日双方斥候多次交手,中华军斥候一旦被敌人发现难免出现接战。中华军斥候毕竟在人数上吃亏太多,近一个月时间约二百斥候没能回到中华军大营。虽然中华军斥候渡海侦查损失不小,探查的谍报还是颇有大用。参谋部通过斥候探查积累的谍报,大致判断出奥斯曼帝国大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驻防军情。中华军改造过渡海小船,经过斥候无数次渡海验证除了不能抗拒海流外,确实比原来要稳定许多,基本上能达到渡海要求。奥斯曼大营呈南北走向,长度几乎与整个博斯普鲁斯海峡相同,其宽度约为三里至五里不等。

    奥斯曼每一处大营把握地形要冲,中华军斥候多次侦查都未察觉其弱点。连战场经验丰富的斥候都没有发现敌军弱点,中华军参谋部认为,奥斯曼帝国大军并不容易对付。同样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南方军群也遇到类似情况,参谋部根据皇帝军令下达了暂缓进攻的命令。战场上的平静令对峙的双方都苦不堪言,中华军停留在海峡东岸每一天花费无疑是巨大的,而失去了大片国土的奥斯曼帝国同样是负担沉重。本来参谋长古新向皇帝张平安建议,中华军留下少部分战兵营监视敌军,其主力绕过黑海从北方进攻奥斯曼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参谋长古新这种天马行空的谋划不能不说还不错,皇帝张平安也只能是苦笑着拒绝他这个建议。

    中华军打仗不像数百年前的蒙古人可以不用带太多辎重行军,现在的中华军打仗根本就离不开海量的辎重。一场大战下来,中华军使用的作战辎重几乎可以把帝都长安填满。正因如此,让中华军主力绕行数千里从北方发起进攻,且不说辎重不好补给,走这么远的路中华军也将成为疲惫之师。这段时间中华军付瑞阁部和黄志部斥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数十次渡海侦查,初步探查到奥斯曼人在此聚集了近百万大军,而且连营数百里。这段时日皇帝张平安总感到有些不踏实,他把自己关在御帐中思考军情。本来南方军群就是在达达尼尔海峡佯攻大军,这么多战兵聚集在此多少有些浪费。

    而中华军后方只有田鹏和左二丫两支战兵营护卫,作为一个常年打仗的统帅,张平安认为中华军后方地域广袤,仅仅两个战兵营确实有些单薄。为此,皇帝张平安下诏,调利刃营胡明部和天熊营罗天部向东调防。参谋长古新对皇帝的这个军事调动深感奇怪,中华军斥候并未发觉奥斯曼人动向,皇帝一下调集了中华军两支强军确实有些不同寻常。战场上皇帝张平安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敏如的嗅觉,只要他觉得不符合常理就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安排。正因如此,参谋长古新并未反对皇帝张平安这个调兵旨意,参谋部很快下达了两个战兵营调防方略。经过近二个月时间准备,中华军渡海作战的准备已经接近完成,参谋部根据皇帝的旨意下达了三日后总攻的军令。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帝国的远征之路(十)() 
中华军进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号角已经吹响,这场战役中华军将渡海地带选择了原来地带的北方七里。之所以将起始点选择在这里,主要还是考虑洋流对渡海小船的影响。中华军大张旗鼓地展示其渡海大军,数万战兵抬着多了两条腿的小木船宛如向前行走的蜈蚣。中华军战兵黑色的身影铺满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海滩,眼看着中华军渡海大军现身,奥斯曼大军隐藏在山后多日的火炮终于有了大动静。只见十数个奥斯曼战兵为一队,或拖或推将一门又一门炮车从小道中推出。奥斯曼大军步兵以百人为队,身着黄灰相间的盔甲高举各色战旗在战鼓的督促下步入战场。

    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各国征战上百年,也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们的火炮全摆放在大小不一的四轮炮架上以便快速进入阵位。中华军炮营都统领杨妹妹天不亮就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高地指挥所,看着敌方炮队出战,他的内心抑制不住兴奋。奥斯曼炮队约二百多门各式火炮陆续抵达西岸平整地带,一帮炮手围绕在火炮装填弹药。杨妹妹最为关注奥斯曼炮队数量,他要借今天这个好机会消灭敌人火炮。都统领杨妹妹现用肉眼大致观察了二里外对岸敌方火炮阵位,随后再用高倍望远镜确定了奥斯曼炮队具体位置。在杨妹妹身边是六个炮营观察参谋,他们早就用标注好的地图再次确认敌人火炮位置。

    中华军线膛火炮虽然炮击的准确性比滑膛炮要高数倍,也没有到指哪打哪的地步,其炮击战法还是以覆盖轰击为主。正因如此,都统领杨妹妹才确定了八斤和十斤火炮用高爆开花弹轰击敌方火炮阵地,十二斤与二十斤重炮使用新式燃烧弹,主要打击敌方弹药车。毕竟奥斯曼炮队二百多火炮分散在长约五里的数段阵线上,要一次将敌方火炮击毁很不现实。更何况炮营只能使用一半的火炮,杨妹妹还得考虑支援登陆大军。这也是没用办法,虽然博斯普鲁斯海峡战场处于冬季,可这个地方的气候远比破奴城温暖许多。中华军使用的火炮打上十几发就得自然冷却,杨妹妹就怕战役关键时刻火炮停歇造成无法掩护登陆大军。

    这时,中华军付瑞阁部渡海前锋近千艘小船陆续划离海滩,功夫不大中华军蚁群般渡海大军布满方圆三里的海面。只见一艘艘渡海小船像爬行在海面上的蜈蚣,他们在领队的伍长有节奏的哨音引领下整齐划一地划桨。作为中华军登陆战的前锋,首批渡海部队前期划桨的速度都不是太快,他们这样做主要还是节约体力。博斯普鲁斯海峡暗流很怪,在前八十丈水流是由南向北,中华军出击渡海船队被洋流推向了北面远离登陆地点。中华军渡海小船在波浪中划行过九十丈后,又被海流向南猛推。从岸边望去,中华军数百艘小船好像在海峡里拐了一个大弯,如同蜿蜒爬行的黑色巨蟒。所有渡海小船上中华军战兵人人在前后盔甲外绑了两块木板,要是渡海战兵落水还能漂浮在海面上等待救援。

    中华军战兵身上复合盔甲对箭矢防御力不错,经过多次改良后其防火性能比以前有很大提升。特别是复合盔甲有二层麻甲,使得这种盔甲不但比外军盔甲轻还能在水中有一定的浮力。就在中华军渡海大军快接近一半路程时,对面奥斯曼火炮率先打响。但见层层白浪间瞬时鼓出一道道水柱,巨大的波澜打翻了几艘小船。奥斯曼火炮没有什么准头,要击中移动的小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华军炮营都统领杨妹妹之所以等待敌方先开火,其目的还是要观察奥斯曼火炮射程和精准度。随着奥斯曼大军火炮轰鸣一发又一发落在海面上,散乱的弹着点预示着敌军火炮准头奇差。都统领杨妹妹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于是他马上下令中华军火炮对敌展开还击。

    中华军炮营火炮早就通过实弹定位,以覆盖炮击战法将奥斯曼火炮阵地一片一片蚕食。不得不说中华军新式燃烧弹威力巨大,只要燃烧弹爆炸必将炸点周围数十丈烧成火海。如此威力的燃烧弹也点燃了奥斯曼火炮弹药车,火药殉爆在所难免。隆隆的炮声和爆炸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空回荡,在中华军炮营连续不断的轰击下,奥斯曼大军阵线似同火山爆发笼罩在黑色尘雾之中。没有了敌人火炮的威胁,渡海作战的中华军付瑞阁部加快了划行速度,也就是近一个时辰的时间中华军第一艘渡海小船成功抵达对岸。带队的伍长在小船冲上海滩,就率领七个战兵扑向数十丈外沙子垒砌的护墙,他们要为后续登陆兄弟占据一个登陆点。

    敌我双方展开炮战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