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仲军其实是迟疑的,他知道帮派控制了乡镇的统治权,人力物力不差于掌握城镇的官府,甚至所有帮派同心协力的话,饿死城里也不是什么难事。要是把势力当成人的话,帮派势力在这个世界就是天命之子。所以想要展,加入帮派最好了。
可是帮派的规矩又非常的严格,都跟军队差不多了。而自己加入帮派后,肯定会被限制自由的,哪儿能够随意出去晃悠呢?
而不能随意出去晃悠,那自己的金手指岂不是废了一半?少了野外随便挖的天材地宝,自己还怎么在短时间内提升实力啊!
所以张仲军想来想去,还是考秀才好了,有个秀才身份,可以仗剑游天下,哪儿都能去,这对自己挖天材地宝可是非常有益的。
至于支持自己读书的钱财什么的,张仲军不去想,反正凭借自己的能力,肯定可以弄得妥当。
而现在这突然冒出来的宫士居然让自己去县城的分馆居住读书,免费住宿吃饭,还能抄书赚钱,这岂不是什么都解决了?
张仲军心头大动的正准备答应,陈毅峰走过来按住张仲军的肩膀,一把他扯开数十步远,杨兆飞想要跟过来被陈毅峰一瞪眼挡住了。
“舵主。”张仲军只能小心地叫唤一声。
陈毅峰没有看张仲军,反而目光眺望着远处的低声说道:“你偷偷加入风武堂,我给你一个镇的管辖权,还帮你请来秀才教导你的学业。”
一听这话,张仲军立刻毫不迟疑地说道:“舵主,我可以光明正大加入风武堂的!”妈蛋,一个镇的管辖权,起码是风武堂队长级别,而且身为一镇之,自由权肯定很充足,不会妨碍自己去野外挖宝物的!这样一来,自己还迟疑个屁啊!
陈毅峰苦笑地摇摇头:“不能光明正大,你要是光明正大加入的话,绝对没法考上秀才的。”
“呃……”张仲军无语了,科举从来就不限定身份,就算是采花大盗去考科举,只要能合格都能成为秀才,当然,身份暴露后被剥夺功名就另说了。可现在只要是风武堂的人就绝对没法考上秀才?
这是风武堂得罪了负责科举的官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还真得偷偷加入风武堂才行。
“只要你答应了,你还可以继续答应益德宫的事,他们属于宗教,只需要你信仰,而不需要你加入,所以你得了益德宫的好处,只要以后给回他们就行,不妨碍我们风武堂这边的。”陈毅峰继续低声说道。
“呃,那我如何掌控一镇之地?”张仲军低眉顺眼的问,他真的奇怪,既然自己是偷偷加入风武堂,那么明面上就不是风武堂的人,这样自己如何能够成为一镇脑呢?
(本章完)
第510章 决定()
“我会把你那三十五个手下全部派到南林镇,等你成为秀才后,县里会任命你为南林镇的镇长。”陈毅峰拍拍张仲军的肩膀说道:“你可以去紫金县的益德宫分馆居住,到时帮里的秀才会去教导你的。”说完,陈毅峰不等张仲军回应,一招手,留下十个骑兵,自己翻身上马领着其他人离去了。
张仲军有些傻眼,南林镇是紫金县最偏最边缘的一个镇,偏远到什么地步?紫金县到惠源府的距离,近过紫金县城到南林镇的距离!拜托,是从紫金县到惠源府,而不是到上一级的河源府啊!
据闻,紫金县到南林镇的直线距离有8o里,但紫金县是山林地貌,越是偏离县城就越是高山密林。所以去南林镇得走蜿蜒山路2oo里以上!花费的时间自然会比从紫金县城到惠源府慢上许多许多。
甚至翻山越岭去汕州府的6源县还更近。
把自己丢到这么偏僻的南林镇也就算了,那儿全部都是深山密林,天材地宝肯定多多。但给自己当镇子,还得是考到秀才后才给自己当镇长,这是开玩笑吗?
秀才天生就是能够当镇长的,只是这年头有哪个秀才会跑到乡镇去当镇长?镇公所的所有职位都给帮派掌控的,官府任命的镇长没得到当地帮派认可跟没用一样!自己要是考上秀才,然后给任命去当南林镇的镇长,还任职成功,那绝对不比自己考上秀才轰动!而且还肯定会被人认为是投靠风武堂了,这对自己以后在官场攀爬极为不利啊!
张仲军很是纠结,但没法子,胳膊拧不过大腿,陈毅峰这个舵主下了决定后就跑掉了,根本不怕自己不领命!
哎,也是,现在的自己,就算考上秀才,也得乖乖听令,没有考上秀才,那就更得乖乖听令了。
见到陈毅峰跑了,杨兆飞紧张地跑过来,忐忑的询问:“张少爷,不知道你……”
张仲军拱手行礼:“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得劳烦杨宫士您了。”
“啊?哈哈哈,没问题,我亲自领你去紫金县的分馆,一切都帮你搞得妥当!”杨兆飞兴奋地拍打胸口保证起来。
“有劳了。”张仲军再次行礼。
镇子外,陈毅峰策马在前,一会儿后,一个亲信靠前来小心的问道:“大哥,为何如此礼待张弘毅这个小儿?”听话音,这个亲信显然知道了陈毅峰给张仲军的优待了,而且还有些妒忌的样子。
不怪他如此,虽说总部任职是不错,但撗据一方也是大肥缺。唯一可惜的是,镇长这样的职位,得官府和帮派同时认可才能坐稳的。帮派确实能够强行派人担任,可官府不认可的话,基本税赋都征收不上来,也没有资格征收,只能征收规费。
少了替官府代收税赋的权力,帮派还如何真正掌控一个镇子啊。所以每一个镇长上任,其实都是一番争夺和妥协的结果。镇长并不专属于帮派或官府,反倒像是官府和帮派联合派出的管理人员而已。
这也是龙窝镇的镇长,虽然巴结风武堂派出的一名队长,可却没有把头磕在地上的缘故,同时也是镇长能自行决定征召哪些闲汉来交差的缘故。
“杨兆飞为何礼待张弘毅,我就为何礼待他。”陈毅峰只是如此说,他可以把给张仲军的待遇说给亲信听,但却绝对不会把为何如此做的缘故说出来。
他能说紫金县的南林镇在不久之后将是毗邻白莲教的最前线吗?能说想要看看张仲军能否守住南林镇吗?
这个手下目光一闪,有些惊讶地说道:“那些宗教最在意的就是功德,杨宫士会如此巴结张弘毅,是因为这个张弘毅身具功德?”
“肯定的,不然谁见过益德宫的宫士如此低声下气的巴结一个凡人?”陈毅峰淡然地说。他就是确定这个,才会下重本的拉拢张仲军。
“这就难怪了。”亲信手下感慨一句就不吭声了。虽然他不知道功德如何获得,起码很多做好事的人并没有得到宫士的另眼相看,可一旦被宫士另眼相看的,绝对就是功德加身的人。
而这种功德加身的人,不论是干什么事都有如神助,所以那张弘毅虽然还没进行科举,但他有这个意愿,又为此准备多年,那么科举的时候,他肯定会成为紫金县这一届科举的唯一秀才的!
绝对是,不然都对不起杨宫士巴结上司一样的巴结张弘毅啊!
亲信忍不住嘀咕道:“真真奇怪,埋尸体就能得到功德?怎么城里那专门负责殡葬的家伙被人疏离呢?负责礼仪的宫士也直接把他们当奴仆来驱使?真真是搞不懂。”
陈毅峰忍不住笑道:“别想这些不靠谱的事情,要是有人知道如何获得功德,早就被那些宗教捧为祖宗了!”
“也是,嘿嘿,大哥,这次收刮的炮灰足有上千,要不要挑百个最好的纳入我们手中?”这个亲信靠前来小声说道。
“不用,按照那些宫士的说法,他们都是冤孽缠身的家伙,只能把他们消耗掉,而不是收在手里培养。”陈毅峰说着,心头有了决定,等回去就向堂主提议,把那些炮灰,全部送到另一个未来毗邻白莲教的镇子去,让他们和白莲教的狂信徒互相消耗掉!不然这些冤孽缠身的家伙收在帮里,总觉得不舒服。
在杨兆飞的殷勤引领下,张仲军和自己的手下分开,他坐着马车一路好吃好住地前往紫金县的益德宫分馆,而他那三十五个手下,则被那留下来的十名骑士带走。虽然不知道他们会受到什么待遇,但起码是风武堂的正式成员了,而且未来还会在南林镇驻守,所以离去前,张仲军没少和他们套热乎。
因为这三十五个手下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是张仲军的手下,所以在知道张仲军去考秀才,自己这些人加入帮派后,原本全都直线的实线立场线,直接崩塌,但因为关系还好,而且张仲军很可能成为秀才,那可是比自己这些帮众还要高高在上呢,所以降到虚线后就持续存在着。
(本章完)
第511章 四书五经()
张仲军这次是
然后张仲军就住入了一间干爽的房间,每日三餐都有鱼有肉米饭管够,并且杨兆飞还特意送上了几本书籍、纸张、笔墨,让张仲军可以专心学习。不怪杨兆飞如此热情,因为还有三个月就即将开始三年一次的科举了。
张仲军所在的地方为嘉德殿,是益德宫的下属机构。说来也怪异,益德宫的势力遍布三府十七县,掌控的地盘居然和风武堂相当。而且三运帮那边掌控的势力地盘上,也有着一个叫风云寺的宗教势力,下面所属的有着“云”字为庙名的庙同样遍布了三运帮掌控的四府各县中。
这样一看,宗教势力和帮派势力好像是相辅相成的样子。但是可惜,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只是巧合而已。甚至可以说是双方地域潜意识中的一种选择罢了。
就是说,如果益德宫能力强悍,直接把风云寺给干掉,变成一个横跨七府的宗教势力,三运帮也不会因此和益德宫开战,而风武堂也不会因此而能把手伸到三运帮地盘上。
从自己听到和看到的情况分析到这些内容的张仲军,对此只能无奈的摇头,这还真是个乱七八糟的世界啊。官府无能到把乡镇地盘交给帮派也就算了,居然让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宗教势力也变成一个个割据势力的互相征战,就真的不知道这大陈朝的官员想些什么了。
不知道是杨兆飞这个益德宫来的人牛逼,还是益德宫掌控能力牛逼,在张仲军住下的第二天,一位紫金县闻名,张仲军父亲都曾带着张仲军跪请拜入门下求学而不得的老秀才——李游宏,居然就这么施施然的来到嘉德殿开始检查张仲军的功课。
如果是张仲军这具身躯的灵魂本身,肯定会被老秀才问得吭吭哧哧的,可谁让现在是张仲军的灵魂做主呢。
要知道张仲军不但有着自己的记忆,还获得这具身躯的所有记忆,并且还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更加宏观的阅历以及不同的悟性。
只是可惜,张仲军就算是对答如流,边上陪同的杨兆飞都一副认同点头不已的样子,可老秀才却只是叹口气:“对文章理解很深刻,在举人试和进士试里,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绩,但基础太差了,因为你四书五经一史根本就没有背熟,想要通过秀才试非常困难。哎,多少俊杰之士就被这秀才试给拦住,而没法在举人试和进士试中挥作用啊!”说完一副感慨不已的模样。
杨兆飞傻眼了,而张仲军则有些赧然地说道:“老大人,学生身处乡镇,根本无法得到完整的书籍,还请见谅。”
这话说得张仲军都不好意思,一个以科举为人生目的的家伙,居然连科举入门的秀才需要什么学习资料都不清楚,说出去还真是丢脸啊!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张仲军这具身体的父亲,只会到处收集能收集到的书籍给自家孩子,可凭借他一个镇级人物,还真没法收集到什么像样的书籍。只要想想居然连最基本的四书五经一史这十本书都没法收集齐全,就可想而知。
不用奇怪,这种科举的基本书籍居然会收集不齐全。只要清楚大陈朝的诡异制度就可以明了。
大陈朝有别于其他朝代,其他朝代起码是举人就能任官,一些朝代甚至是进士才有资格任官。可大陈朝这边,一个秀才就有正九品下的功名,而府试第一名,也就是案,则直接就是从八品下。
到了举人,直接就是正八品下起步,一省第一名的解元则是从七品下。相比起其他朝代还有个会试,大陈朝直接从举人试后就进入殿试,殿试出来的所谓的三甲就是进士,正七品下功名,第四名的传胪正七品上,第三名的探花为从六品下,榜眼为从六品上,状元为正六品下。
没错,只要成为状元,直接就一跃为正六品下的官员,要知道六部尚书和一省主官也才正三品上,而到了正三品,只要不站队,都能优哉游哉地坐看天下风云变幻了。
一县之尊,也不过是正七品上,一府之主也才是正五品上,可想而知,从一个平民一跃到了正六品下的官位有多牛逼。
更重要的是,大陈朝最巅峰的官位,一进入内阁就会被册封正二品下的阁佬,进入内阁的硬资格之一就得是科举中获得传胪以上名位。
所以任何一个状元,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在县府省中央各职位历练一遍,那就是妥妥的内阁人选。
具备这些资历后,都不需要去争取,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内阁,成为天下权威最甚的官员之一。
而大陈朝之所以秀才就具备从九品下的功名,也是和秀才名额极度稀少有关,三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而一个县有资格去考取秀才的人,最少也一千以上。
所以一个县的读书人,可不是同窗,反而是竞争对手,明面上不说,但各个读书人都恨不得全县的其他读书人死个精光就剩下自己一人。
到了举人就更不用说,一个府一个名额,而进士更恐怖,一个省才一个名额。就是说三年一次的科举,只会有十八个进士,275个举人,286o个秀才!
一省一个进士,一府一个举人,一县一个秀才,而每个县能够参与科举的最少也一千人以上,所以可想而知这里面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因此,读书人有想着全县读书人死光光就剩下自己的念头不奇怪,虽然不敢去实行,但把科举考试所需要资料书籍给藏起来,或者改头换面的传出去,却是人人敢干的。
这种最早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打压后进之人的风气,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传遍整个天下,只要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不是自己的至亲,那些有着家传资料的书香门第,根本不可能把所谓的科举窍门,也就是科举资料和书籍交出去。
第512章 科举(一)(为新盟贺兰山的魂加更)()
这样的状态下,张仲军
正感慨不已的张仲军,突然现杨兆飞向李游宏死命的使眼色,而李游宏这位老秀才,迟疑纠结了好一阵后,才说道:“既然小友书籍不全,本人家里的书籍倒是能借给小友抄录。”
张仲军自然立刻行大礼地道谢,在这资料被老一辈读书人掌控不外泄的时代,想要得到完整书籍抄录都不知道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当然,这个困难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对于一个势力来说根本就不算事,不见杨兆飞只是使个眼色而已,都不需要自己开口,人家老秀才就先表示愿意借书了。
只是张仲军明面上满是感激欢喜,心底却有些悲凉,他见到这位老秀才后,始终是以师礼待之,可老秀才却生生把张仲军提到平辈分的地步,称他为小友。
这不是重视,开玩笑,区区一个乡镇的土鳖少爷,有何资格和一位有着从九品下官身的老秀才平起平坐?这是人家迫不得已前来指点功课,根本不想和自己拉扯上师生关系的缘故!
张仲军就算知道这点也不敢跳,始终保持着弟子礼仪,这倒是让最后离去的老秀才终于会对张仲军展露一丝笑容。
后面老秀才就没有在出现过,书籍是由杨兆飞送过来,绝对是抄录完一本才能还回去换一本。
一开始张仲军以为四书五经和自己那个世界的四书五经一样,结果抄录的时候差点眼珠子没瞪出来,因为大致思想是差不多,可是细节上却没有一处相同之处。
歇息时和杨兆飞闲聊,才知道这四书五经是从有科举制度以来,就从未改变的一直流传下来,以前是任何一家书店都有贩售,可到了大陈朝的时候,书店还曾因为乡镇被帮派占据,读书人涌入城内而火爆了一阵。
可等到大陈朝因为失去乡镇这个数量众多的行政单位后,许多官员没法安排,生生变成冗官,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一个县最少都十个秀才,多的甚至是数十个秀才,一府的举人也能达到数十,全国的进士更是达到数百的地步。
秀才不需要说,官府只需要免除秀才个人的税赋就行,而举人却能够免除全族税赋,以及举人是可以任官的,到了进士更是必须给出七品以上的官位!
妈蛋,大陈朝手里就剩下城市的掌控权,哪儿有这么多官位来安排这三年数千的举人和数百的进士啊!
所以大陈朝二话不说,直接开始削减名额,一路削减到现在这一省一进士、一府一举人、一县一秀才的地步。虽然待遇直线上涨,可人数却急下降。不过因为人数太稀少,得到的科举人才绝对是真正的人才,原本有些摇摇欲坠的大陈朝,在开始这样的科举制度后,反倒是稳定了下来,并且有着再次蓬勃的模样。
而随着大陈朝的科举变化,最早做出反应的不是那些科举前辈,反而是以贩卖书籍为生的书店!
这些书店,不知道是早有约定还是他们幕后的主人早有计策,反正在当时读书人的笔记中就记载着,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书店同时下架四书五经,转而贩卖游记、杂文、历代科举的试卷内容,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书籍都卖,就是不卖四书五经。
这几百年的时光下来,市面上能够找到的,都是缺胳膊断腿的四书五经,绝对找不到完整的四书五经。
不是没有人想要把完整的四书五经给印出来贩卖,但结果都是一场大火连人带书的被烧成灰烬,几次下来后,就没有那个傻蛋会如此做了。
所以说,别看大陈朝对读书人非常优待,好像只要读书考取功名就能得到一切,好像所有的文人都支持教化的样子,其实现在的大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