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老的复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颧骨高耸;有的肥胖、卷唇;有的鼻子略呈弓形;最常见的却是鼻大而直;在南方特别常见的是扁平的鼻子和较厚的嘴唇。根据人类学家的最近研究成果可知,从体质角度、按照头发的性质和皮肤的颜色来判别极古老的、例如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属于什么种族是靠不住的。

与会者还就古埃及居民大规模移人的方向、时间展开了讨论。

关于古埃及居民的种族问题的讨论,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罗主办的学术讨论会并没有匆匆得出结论,由于史料的局限,看来也不会很快偃旗息鼓,它仍将是困扰史家们的一个难解之谜。

○失落的文明

气势宏大、辉煌壮观的古埃及文明长河,在法老的大地上奔流了三千余年,令人费解的是,这条人类文明的第一大河,在公元4世纪前后却突然断流,在茫茫黄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众多的金字塔和神庙被无情地遗弃在这干涸的文明河床上。

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悬案,近100年来一直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种种解释和猜测无计其数,但至今仍尚无定论。不过,外来的入侵和异族人的统治,是这无数的解释之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种。

位于埃及阿斯旺地区的圣西门修道院,是早期罗马统治者带入埃及的产物。后来,阿拉伯人的进入没能让基督的福音扎根埃及。这座埃及最大的修道院在14世纪时被遗弃。

公元390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帝国境内的所有异教神庙。

当时,埃及信奉古代诸神的人已经廖廖无几,关闭神庙更造成进一步出乎意料的后果:在此之前还和生活结合的象形文字,突然无法再为人理解了。

埃及的祭司既要理行日常的祭扫,又要教授祭祀时必不可少的语言和文字。然而公元391年以后,这些祭司如鸟兽散,一批接一批地不见了。于是无论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保存在图书馆里纸莎草纸上的作品,埃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辨认。

狄奥多西一世颁布的这道法令,比凯撒在公元前47年攻占亚历山大城所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凯撒进城后,将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付之一炬。据说馆内藏书达70万卷,有大量与法老时代埃及有关的著作。其中30卷的《埃及史》,是埃及祭司曼内索应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60—前283)的要示,用希腊文撰写的。他的著作不但记载了远古时代的事件;而且叙述了民间的习俗和宗教。

曼内索的《埃及史》被烧毁,是最严重的损失之一。印刷术发明之前,复制书籍都得靠抄写。像亚历山大城图书馆这样的大图书馆,许多藏书都是孤本。此外,城里的塞拉皮斯神庙,也是保存古文献的宝库。神庙是在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时代,塞拉皮斯神信仰由希腊传人埃及以后建立的。不幸,这座神庙在391年不仅被关闭,而且烧毁了。逃过公元前47年那一劫的剩书,也随之荡然无存。

到公元450年左右,不但没有人能辩认古代埃及的文献,就连埃及人为了使占领者了解埃及,而用希腊文撰写的作品,也就此消失。

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作家对埃及很有兴趣。他们的著作保存在拜占庭,也保存在罗马。此外,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希伯来人历史,往往和埃及的历史有关联,所以《旧约》的一些章节,如《创世纪》、《出埃及记》等,都保留了埃及政治史的片段,对埃及人的风俗也偶有提及。接着,早期基督教会的神父,为了证明《旧约》的真实性,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曼内索的作品片段。这位埃及祭司的作品片段,才因此而得以留传后世。现代的埃及学者习惯于将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朝代,便是袭用曼内索的说法。

希腊和罗马的古代传说中时常提到埃及的宗教,认为它既奇特又迷人。对生命与健康之神伊西斯的崇拜,在罗马帝国全境都十分流行(高卢尤然)。对冥王俄赛里斯和引魂之神阿努比斯的祭把,更使法老宗教如同巫术般的仪式得以保存下来。多亏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的巨著《论伊西斯和俄赛里斯》,人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关于俄赛里斯的传说。因为真正的埃及文献提到神校保ǔ=鱿抻诎凳竞陀吧洹�

许多与埃及有关的传奇故事,则多半是藉由《圣经》才流传至今。被法老军队追击的希伯来人渡过红海;约瑟被兄弟出卖,后来出现在法老的宫廷;摩西幼时被抛弃在尼罗河上的一个篮筐里,由法老的女儿收养——这些故事都使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保持着对埃及的生动回忆。

埃及的许多纪念碑,都被罗马和拜占庭的皇帝抢走,用来美化他们的城市。刻写在这些纪念碑上的奇特文字,始终引人入胜。一些方尖碑被带到罗马,竖立在帕波罗和密涅瓦等各个广场上。在17世纪初,耶酥会教士阿塔纳斯·基切尔正是因为目睹这些方尖碑,而油然产生解读这些象形文字的兴趣。不过,对埃及学的形成,最有影响的还是旅行者留传下来的故事。

………………………………………………

第二章 打开埃及之门

公元前525年,能征善战的波斯王冈比斯击败埃及第26王朝的阿玛西斯法老,埃及沦为波斯的一部份。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接管埃及,此时统治埃及的是说希腊话的托勒密法老,之后,埃及逐渐变成一个希腊化国家,只在民间还保留着法老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宗教。在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有大量资料可以证明,这也是今天埃及学者在研究中经常引用的证据。

3000年后,罗马人征服埃及并将其纳入帝国的版土,这给正日渐消失的古埃及文明给了最后一击,伴随基督教进入的是大批神庙的关闭,大量抄本、书籍的烧毁,通晓像形文字的祭司遭驱逐。至此,古埃及文明已彻底失落。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主埃及,随之伊斯兰文明便在这片法老的土地生根开花。到十八世纪未,第一批考古学者踏上埃及大地时,所见皆是清真寺的园顶塔,所闻皆是穆斯林悠扬的祈祷声。而座落在吉萨高地大金塔脚下的开罗城,由此拥有了“千塔之城”的美名。

自从埃及法老的权仗在26王朝时落下,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便渐渐暗谈了,象征着古埃及王国生生不息的纸莎草花不再绽放。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种新的文化在法老大地上扎根。但是,无论是崇尚人文精神的古希腊人,孔武奢华的古罗马人,还是朴素肃穆的阿拉伯人,他们当中谁也没有再现古埃及文明那气势磅礴、摄人心魄的神秘与辉煌。

开罗风情: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从此古埃及文明便让位于阿拉伯文化。瓦伦西亚勋爵在《旅行印象》一书中的这幅插图,反映了19世纪初叶开罗的风情,当时开罗城内有上千座清真寺,可见埃及已经彻底融入了阿拉伯文化之中。

○旅行家的贡献

然而,仍有不少心仪古埃及神采的旅行者来到埃及,他们留下的记述成为埃及学最初的奠基石。

特弗诺是17世纪第一个纯粹因为好奇,到近东旅行的欧洲人,他穿过叙利亚和波斯,一直走到印度。1652年路过埃及时,像先前的人一样,特弗诺只看了尼罗河三角洲、开罗及其附近地区。奇'+'书'+'网他在吉萨测量了大金字塔,并描绘塔里的情形。他是第一个猜想法老的首都孟斐斯应该在萨卡拉附近的人。他在萨卡拉让人打开一座古埃及贵族石墓,买了一具硬木板制作的棺材,木板上“全是偶像和象形文字”。

路易14时代,为了丰富欧洲大博物馆的收藏,西方各国领事都以掠夺埃及的古物而闻名,18世纪上半叶的马耶则是他们的先驱。

除了把许许多多古代艺术品献给路易14之外,马耶也把古物送给蓬夏特兰伯爵,和在希腊发掘过文物的凯吕斯伯爵。凯吕斯收集的埃及文物,现在大部份都在法国国立图书馆里。

1735年法国出版了一本书,是根据马耶回忆录写成的著作,标题长得简直像个提要:《埃及行:关于这个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地理,它的古代文物、风俗习惯、居民的宗教、政府和商业、运动、树木、花草等主题之新奇评述》。埃及的风貌头一次如此完整地呈现在欧洲人眼前,文物也得到应有的推崇。马耶书中所绘的大金字塔剖面图,高度虽然略嫌夸张,大致仍算准确。马耶不仅写了书,还打算把一个亚历山大城的庞培圆柱运到巴黎。但由于运输困难,他被迫放弃这个壮举。

这是英国考古学家薛弗林的“苏哈尔”号,全船采用中古时代阿拉伯航海家使用的村料和技术建造。“苏哈尔”号于1980年11月下水启航,沿古阿拉伯航海家辛巴达的航线,驶向东方和埃及,从而证实了《天方夜谭》并非虚构故事。

法国摄政王菲力普·奥尔良命西卡尔寻找埃及的古遗迹。他带了一个画家同行,他把遗址画成图册。西卡尔当时在里昂的耶酥会中学教授人文学科,是出色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学者,还能说、写流利的阿拉伯语。后来,他对埃及的古代地理产生了兴趣,根据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和阿拉伯文等文献,寻找城市和村镇的古代名称,然后依次探查。他和当时所有的耶酥会教士一样,懂得如何使用六分仪。他的第一张以科学方式绘制,从地中海到阿斯旺的埃及地图,于1722年呈现给国王(最近才又重见天日),标明了孟斐斯和底比斯的确切位置,也标出了所有大神庙所在地。1726年,西卡尔在开罗死于瘟疫,时年50岁,刚写完《埃及古代与现代地理之比较》。

马耶和西卡尔的研究精神,为日后的埃及探查之旅打开方便之门。从此以后,埃及不再是个“野人、魔鬼、妖蛇、矮人和怪兽居住的神秘地区”。在法国军队于1798年登陆亚历山大城之前,诸多旅行者中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萨瓦里和伏尔奈,他们的记述,对跟随拿破仑远征的学者们颇有影响。

萨瓦里生于法国莱恩省维特雷,酷爱旅行。他从1776年起,在开罗待了三年多。他的《埃及书信》,关于古代遗迹的内容,部份根据古籍,部份借用马耶和西卡尔的资料,但全书主要描绘当代埃及的特色。他描绘参观吉萨大金字塔的段落,不泛情趣。

“清晨三点半,我们来到最大的金字塔脚下。把大衣放在进入塔里的甬道门口,每人持一支火把。我们一路下行,快到底部时,必须如蛇般匍匐前行,才能进入更深处的上坡通道。这条通道向上倾斜,我们跪在地上,用手掌着两壁前进,否则就会立不住脚而滚到塔底。爬到一半时,我们开了一枪。震耳欲聋的枪声在这座庞然巨物中回荡久久,惊起成千上万只蝙蝠。它们从高处扑下,撞在手、脸上,好几把火炬都被打灭了。”

萨瓦里对大金字塔的剖图作了说明,不过这张图却是他厚着脸皮向马耶照抄的。他接着描述了墓室和已被揭掉盖子的棺木,棺木周围还有一些“陶土器皿的碎片”。萨瓦里的《书信》文笔优美,使1798年法国远征军中的许多人为之着迷。但是他们后来都抱怨受了骗,因为他笔下的埃及,优美如诗——然而失真。

伏尔奈的《叙利亚暨埃及游记》,笔调就显得没有萨瓦里乐观了。

这是法国教会中学地理教师西卡尔,于1722年所绘的一幅古埃及地图(该地图近日才被发现)。这是第一份以科学方法绘制,并精确标有许多遗址和废墟的位置,为日后的埃及探查之旅打开了方便之门。

他背着旅行袋,扛着枪。“腰围一条藏有6,000枚金法郎的铜腰带”,于1782年在亚历山大港上岸。他的《叙利亚暨埃及游记》,没有针对当时埃及的状况做任何描述,尽管他在那时待了七个月。不过后来参加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对此书都很熟悉,书中对古代遗址的介绍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一向掌控埃及的是一个爱好艺术的民族,那将提供许多其它地方没有的材料,拓宽我们对古代的认识。但实际上,尼罗河三角洲已经没有值得注意的废墟。此地居民不知是出于生活需要或迷信,竟把一切都毁掉了。不过在人口较少的萨伊德(即上埃及),及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地区,倒还留有少数保存完好的遗迹。这些遗迹埋在沙里,有待后世挖掘。”

伏尔奈的冀望,比他预期的提早很多就成真了。他的著作于1787年出版,是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所带的唯一一本书。

○拿破仑远征的回馈

考古学上发现埃及,是从拿破仑一世和维万·德农开始的。一个是皇帝和将军;一个是贵族和艺术家,两个人的两支笔,一支是用来写各种命令、诏书和法典的;另一支却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埃及。

1797年10月17日拿破仑签署了弗米欧营和约,结束了法意战争,回到巴黎。作家斯坦达尔说,这时“拿破仑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他说错了。这位科西嘉英雄的用武之日其实还没有开始。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率领328艘战船,38000军队从土伦出海,军队的规模,和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时几乎不相上下。拿破仑的目标是埃及。

法军的行动计划比亚历山大并不逊色。拿破仑的目光远远越过尼罗河谷,一直伸到辽阔的印度半岛。这是他第一次海外战役,目的是对英国的这块维系欧洲力量均衡的主要属地给予致命的打击。英国舰队司令纳尔逊用一个月的时间巡查了整个地中海,却错过了拿破仑的舰队;有两次法国船只已经是目力可及了,却没有被发现。

拿破仑在7月2日踏上了埃及的土地。经过艰苦行军,法国士兵横穿沙漠,在尼罗河里沐浴了。7月21日,法国人看到了开罗,看到了这“天方夜谭”式的城市里的400个寺塔,看到了市内最大的贾米—埃尔—阿沙清真寺的巨大的圆顶。这些金碧辉煌的屋宇在柔和的晨曦中闪闪发光,而那些矗立在荒漠中的巨大、枯寂而冰冷的石头建筑则把它们的轮廓衬托在莫卡塔姆山的紫灰色的山坡前。两种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吉萨的金字塔是几何的化石,它们永远是沉默的,它们代表着远在没有伊斯兰教以前就早已死去的世界。

拿破仑进开罗:1798年7月,拿破仑在吉萨的金字塔之役前,发出号召:“士兵们,从这些金字塔的顶上,40个世纪注视着你们!”金字塔之役引动了人类的想像力,许多绘画和雕刻从中获得灵感。

然而法国士兵们却来不及观赏这一切。四面的古迹展示着永逝的过去,但面前的开罗却把他们引向诱人的未来。玛穆鲁克王的军队在阻拦他们前进。这是一支威武的军队:1名训练有素的骑兵,武器是穆斯林的弯刀,跨下是良种骏马,指挥官就是埃及统治者毛拉德本人。他由23名部将族拥着,骑着雪白的战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绿色头巾上的宝石闪闪发光。这时拿破仑手指着金字塔向他的部队发话了。这位精通大众心理学的将军,面对着世界历史的欧洲人是这样讲的:“士兵们,从这些金字塔的顶上,4000年的历史在注视着你们!”

战斗非常激烈。玛穆鲁克王不是欧洲刺刀的对手,终于惨败了。拿破仑于7月25日进驻开罗。到此,他那直捣印度的伟大行程看来已是圆满地完成了一半。

但是8月7日却发生了阿布齐尔海战。纳尔逊终于找到了法国舰队;并且像复仇天使一样向他扑了过去。拿破仑陷入了包围圈。阿布齐尔一战结束了拿破仑的埃及之战,虽然战争在一年以后才完全停止。这一年间德赛将军打下了埃及北半部,同时拿破仑的陆军却在他的舰队覆灭的阿布齐尔打了胜仗。尽管取得一些胜利,但法国军队已经由于艰苦、饥饿和瘟疫变得疲惫不堪了。大批战士因患埃及眼病而丧失了视力。这种病在这次远征中非常普遍,称为“军眼病”。

1799年8月19日拿破仑丢下自己的军队逃走了。8月25日,他从米隆号护卫舰上望去,看到那法老的祖国的海岸逐渐消失在海平线下。

当然,从军事上讲,拿破仑的这次远征是错误的;但却在长远的意义上促进了埃及在政治上的觉醒。随着这次远征也开始了考察埃及古代史的活动;并且一直继续到今天。拿破仑随军带了175名“有学问的文职人员”。这支知识分子队伍带来一大批图书,把法国买得到的所有关于尼罗河的祖国的书籍基本带全了。另外还带来几十包科学设备和测量仪器。

1798年春季,法兰西学院的大厅里举行了一次科学家会议,拿破仑在会上第一次表示他对埃及文化感到兴趣。他论述了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埃及方面的任务。讲话时他手里拿着一本尼布尔写的《阿拉伯之行》,讲到紧要之处不时地敲敲这本书的皮封面。几天以后,这批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东方学家、技术人员、画家和诗人就随同拿破仑从土伦登舟远航了。其中有一个人是绝美的约瑟芬(拿破仑一世之妻,后为法国皇后——作者)推荐来担任绘制说明图的。这个非凡的人物就是维万·德农。

○德农与《埃及记行》

德农是个奇特的人物,他样样通晓而又往往一鸣惊人,但他真正值得永远纪念的却是一件独特的成就。拿破仑用刺刀征服了埃及,但他的占领期只有短短的一年;德农却是用画笔征服了这个法老的祖国,并且永远占领了它。他凭着那训练有素的目光和双手,把一个活生生的古埃及展示在现代世界的面前。

尽管德农在长期的沙龙生活中搞得弱不禁风,但从他呼吸到沙漠的热风时刻起,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埃及的一切。他到过许多古墟和遗址,但他的兴致从未稍减。

德农在军中隶属德赛将军的部队。德赛将军率部穷追逃走的马穆鲁克领袖毛拉德,部队穿过埃及北部的荒漠。这时德农51岁,已经是德赛的父辈了,但他不仅受到将军的厚遇;而且在队伍中也深得人心。每天黎明他就走出帐逢作画,无论行军、宿营都坚持绘画不止,饿了就简单地吃些东西,身边也放着素描本。

后来他看到了象形文字。德农对象形文字一无所知,德赛军中也无人可以请教。他不管这些,迳自画下自己看到的一切。他虽然不懂,却凭着敏/奇/锐的观察力立刻看出象形文字有/书/三种不同的形式。他发现象形文字有的是阴文,有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