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逐鼎大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沉默独自在
申明:本书由(。。)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第一章 知府夜话

 入夜时分,星隐月藏,天气沉闷而烦乏,几度欲下而没有下来的雨水,在半空中隐忍了很久,偶尔挤出几滴零泪,绽落地面。与黑夜一色的乌云,笼罩在青州府上空,同时也笼罩在青州府每一个百姓的心头。

青州知府的府衙后院厢房,一名身穿华衣的少年正独自的伏卧在书案上,似乎是在小歇。旁侧的灯烛已经消化过半,烛影灼灼。突然,少年身躯一震,宛如噩梦惊触,猛然间从书案上直起身来,胸口起伏不定,俊秀的眸子闪烁着惊恐的目光。

“这,这是哪里?”少年看了看四周,又低目扫了一眼身上的着装,顿时惶恐更加浓重。他叫韩煜,在目前的记忆里只知道自己原本睡在国防大学的宿舍里,哪知梦中惊醒,竟然来到了来到这个古装剧才有的地方。他没有因为这种巨大的突变而惊叫起来,自己是国防大学的研修班大一学员,三个月的正规军训,已经很好的磨砺了自己的神经。

韩煜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发现大脑之中仍然嗡嗡作响,一些自己从未经历过的记忆影像正流水式的在思维意识层中穿过,看样子这些都是自己现在所寄身之人的记忆。原来此人与自己名字吻合,也叫韩煜,字元晦,是大明山东省青州知府郑玉成的外甥。

这个韩元晦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对于书的痴情几近废寝忘食的地步。然而连续数年颠倒昼夜的嗜书生活,让他的身体渐渐趋虚,甚至时而出现呕血症状。此时正值深夜,想必正是因为看书疲劳过度,晕厥过去,而醒来后就被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韩煜附体。

韩煜努力的在韩元晦的记忆里搜寻着现在的时代,竟然是明朝天启四年。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而朱由校在位的这短短七年,几乎可谓是明朝最黑暗最腐朽的时候,阉党当政,昏君无能,内有民乱,外有敌扰。他隐隐的有些泄气,穿越原本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却让自己撞上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时代。

这时,厢房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个慈和的女性声音问道:“煜儿,还没睡吗?”

从声音辨出,门外来者是舅母柳英。韩煜怔了怔,心神有些慌乱,他尽量让自己保持韩元晦的样态,回道:“舅母有事吗?”

“你还没睡,那我进来了。”房门推开,柳英步态雍容的走了进来。她是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气质祥和,素养高雅,颇有大家之风,然而此时在神色上却显得有些急切。

韩煜连忙起身,书香子弟自然懂得礼仪,向舅母施了一礼,问:“舅母深夜来找元晦,不知道有何事情?”

柳英微微叹了一口气,表情略带责怪,说:“煜儿,你平日爱书便罢,也不至于连外面的局势一点都不关心呀?”她摇了摇头,继续说,“现在整个山东省起了大乱子,徐鸿儒的妖兵都已经攻陷了兖州府三座县城了,白莲邪教的也在南边造乱,青州府迟早会惹上兵灾。”

徐鸿儒匪兵?难道是天启年间山东省的农民起义,历史上对于徐鸿儒起义的时间很有争议,有说是天启二年,有说是天启七年,而真实的竟然是现在的天启四年!韩煜能够以非军官身份考入国防大学,那是因为自己功课底子够深,对于历史这种基础课程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呀,那,那舅舅有什么对策吗?”韩煜赶紧问。舅舅韩玉成是青州知府,执政一府,在这个燃眉之际定然是需要做出一番应对举措。

“深夜来叫你,就是你舅舅让你去堂上商议。”柳英说罢,又叹了一口气。

韩煜跟着舅母来到了府衙后堂大厅上,大厅的客座小几上尚且搁着几盏冒着淡烟的茶杯,似乎有一批客人刚刚离去。大厅正座上,郑玉成一身便装,鹤发须须,桌案上摇曳的灯盏恍惚的照在他的脸上,显得一片凝重。看到韩煜到来后,韩玉成稍微整理了一下情绪,示意他坐在副座上。

韩煜落座后,郑玉成挥了挥手让柳英退去,然后看着韩煜,说:“煜儿,你父亲一个月前把你送到这里来,目的是让你在青州府衙上谋个检校、司狱一职,哪知道你一来就沉迷在书房里,每天若非用饭,甚至连半步都舍不得挪动。”

韩煜低了低头,露出了一副歉意的神态。

郑玉成吁出一口沉重的气息,继续说:“也罢,你不爱为官,舅舅不强求,检校的职衔就先给你挂空在这里,只是在内心上感到很对不起你父亲。”

韩煜在这个时代的记忆是缓慢融合的,他现在记起了自己的父亲韩善在京师都察院任职副都察御史,这可是正三品的大官。但是为什么父亲会想让自己这个独子来到青州府做一个不入流的检校?难道父亲早就预见魏忠贤一党在两年之后会被崇祯皇帝扫决,所以故意让自己远离是非之地!

“真是让舅舅操心了。”韩煜连忙道歉,自己一个月不理公务可是亵职罪,好在舅舅身为知府帮自己挂空职衔。

“自家人就不需要这么客套,”郑玉成罢了罢手,神色微微黯然,说道,“徐鸿儒这个贼子已经闹得满省风雨了,巨野、郸城、范县、崔阳等地相继失陷,匪部目前正在围攻曲阜。刚才我与青州卫指挥使谭旭、同知徐盛等僚友会过面,大家都认为如果曲阜陷落,青州就会成为匪部下一个目标了。”

韩煜知道当时徐鸿儒的起义震惊了大明朝野,揭竿而起的数万起义军几乎控制了山东境内的运河,用小舟阻塞河道,造成了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面瘫痪。不过历史上虽然对于徐鸿儒起义的年代不确认,但是起义持续的时间则公认是从五月到十二月,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官军剿灭。

“舅舅,朝廷应该下诏讨贼了吧?”韩煜问道,现在是六月,正是徐鸿儒起义顶峰的时期,按理说也是朝廷该有所举动的时候。

郑玉成脸色仍不见好转,说:“刚才徐同知已经带了话给我,朝廷在月初委任杨肇基为山东总兵,正在济南府集兵四万。但是按照眼下的速度,恐怕杨总兵还未出兵,我青州府已遭围困了。”

杨肇基算是明末时期的名将了,家中世袭军职,在七年后,也就是崇祯五年便升任大同总兵,领蓟镇西协,徐鸿儒起义被镇压可以说是他的军功第一步。虽然杨肇基的历史上的作为并没有多少笔墨,但总算是一个奉公守纪的人,这一点在明朝混沌的末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韩煜对他还是颇有好感的。

“舅舅,山东巡抚赵彦大人似乎已经开始增兵要地了,青州形势这么危急,首当其冲会被列入其内呀?”这一点是韩煜知道的历史,于是说了出来。

郑玉成眼神露出了一丝惊诧,说:“没想到你整日闭屋不出,都知道赵巡抚的消息,就连舅舅我也是刚刚才从谭指挥那里得知的。”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懊恼,“赵巡抚现在身在济南府,仅仅是在督促杨国栋、廖栋檄两位都司训练民兵,大难当头,他哪里顾得上这边。”

韩煜沉了沉气,赵彦在历史上的名气比杨肇基还要更浓重一些,为人沉敏而智略过人,任职兵部尚书,现在正巡抚山东。想必赵彦此时闭门练兵自然会有自己的道理,明末军心涣散,疏于训练,相对那些平日田地干活的农民来说,恐怕还有所不及,仓促整兵出战,未必是明智之举。

“那舅舅打算如何应对呢?”韩煜问道。

郑玉成摇了摇头,一脸无奈:“赵巡抚只是下令全省戒严,严防各地城镇,所有军户开始备战练兵。”

“青州府应该有一个卫所的兵力,再征集一些民兵,料想是应该能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韩煜表情很镇定。明朝的军事制度是以卫所为单位的,通常一个卫的标准兵力是五千六百人,当然根据不同情况也会有不同的编制,比如辽蓟地区共有九个卫,兵力却在三十万左右,平均每个卫有三万多人。

郑玉成脸色变了变,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外甥不太寻常,怎么会突然如此了解军务事宜呢?他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打算追问这个问题,而是道:“青州府确实有一个卫所的兵力,大概五千人,只不过那是四年前的事情。这两年高阶军官强吞中阶军官的户田,中阶军官就夺占了军士的户田,弄的低阶军官以及士兵无以生计,纷纷逃走,现今在编的军兵不足两千人。”

明朝卫所军队采用世袭制,一代为军,子孙皆为军,国家给予屯田供养生活,平日里二分巡城八分耕田;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军官贪污成性,抢夺下阶军士的屯田私有,导致许多军士破产,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大量军士不得不逃走另谋生路。

“真是叫人扼腕!”韩煜一阵泄气,要想大明在这个时侯可是世界第一大国,表面的风光却被内在的腐核所败坏,身为汉人怎能不叹息。

郑玉成眉宇微微的舒展了一下,神态渐渐释然起来,说:“元晦你有这等叹息,也可表明你一片赤心,虽然我不明白你今日为何如此一反书生常态,变得壮怀起来,但是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

韩煜的记忆里,韩元晦平日确实十足呆愣,在嘴面上时刻挂着的是令人作恶的迂腐空谈。但是此时韩元晦已非彼时韩元晦,一些前世的习惯是难以更改的。他讪笑了一下,问:“舅舅与小甥谈了许久,还不知所为何事呢?”

“其实舅舅之所以要与你讲青州府所面临的局势,也是希望你心中明白,如果贼军攻打了过来,青州未必守得住,”郑玉成语气严正,神态宛如临阵将帅,“我希望你明天一早,就和你舅母、姐姐一同出城,绕道济南府,然后北上去京城找到你父亲。”

郑玉成是万历二十八年进士,原本是东林党人,颇有一番雄心壮志,曾在朝廷任职通政使,甚至参与过移宫案,与众大臣数次在乾清宫争夺明熹宗。只是明熹宗不争气,让阉党夺政,多亏韩煜的父亲韩善及时看出苗头,私下贿赂了魏忠贤党羽,在阉党发难之前将郑玉成调出京城。

郑玉成虽然秉性正直、有一番理想,但却不是死板的人。这些年来他看到在朝东林党人屡屡遭殃,心中很是难过,却不得不表现出一副与东林党淡化的态度,以求明哲自保。同时他对韩煜的父亲怀满感激之心,若不是韩善先见之明,今日自己已是牢狱之灾了。因此对待韩煜,他是百般珍视。

“那舅舅你呢?”韩煜急忙问道,他对于舅舅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虽然韩玉成为求自保而退出东林党之举,在世人眼中看来不尽光彩,但是这几年来廉洁尽职的处事原则是从未改变的。

郑玉成微微笑了笑,露出一副高瞻的神态,说:“你舅舅身为青州知府,怎能弃青州百姓而不顾呢?我已经于谭指挥使、徐同知等人决议,死守青州,虽然青州卫不足两千人,但是徐同知那里还有数百盐兵,再组织一些乡勇壮丁,应该能支撑一些时日,只希望赵巡抚和杨总兵的援军及时赶到。”

看着舅舅觉悟的神态,韩煜心中有些不忍,明朝末年黑暗的社会正是缺少这样散着热度的光点呀。他低了低头,脸色陷入思索,良久之后,忽然说道:“舅舅,我要留下来和你一同御敌,就让舅母和姐姐先走吧。”

韩煜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一时热血慷慨,而是他这个穿越者是深知徐鸿儒起义并不会持续许久,虽然前期声势浩大,多次重创官军,但是因为是提早起义,万般事情都不俱全,在七月份就会转入劣势。这可是一次立功的好机会。

郑玉成大惊,脱口道:“这怎么行,你一个还未行冠礼的少年,留下来做什么,要是你有什么闪失,我怎么对得起你父亲?”

韩煜洒然一笑,说:“舅舅,您别忘了,虽然元晦平日不出书房,但或多或少还是青州府检校,身为公职,岂能在危难之际弃职脱逃,即便留下一条苟命,也会有辱家父和舅舅你们的名声。”

郑玉成仍然不允:“可是,这。。。。。。”

没有等舅舅讲话说完,韩煜又打断道:“舅舅就不用再多劝了,元晦心意已决,更何况元晦平日嗜书也熟读过几本兵法诡书,正所谓久闻书中香,必为天下事,元晦定能为青州出一份策力,还望舅舅成全。”话音刚落,他不给郑玉成任何反驳的余地,便已起身施了一个告辞礼,然后转身退下大厅。

郑玉成欲言又止,冗长的叹了一口气,心中喜忧参半。看来自己平日里对这个外甥了解的太少,韩煜确实是大明未来可造之材。只是这次青州所遇之事非同小可,自己这条老命倒是无所谓,如是折了韩煜这个明日之秀,不仅愧对自己的韩善,更是有愧社稷。

———

写的不好,请各位读者见谅,请指点和推荐!

我会努力写好的!谢谢大家了!

第二章 主持大局

 次日清晨,天色尚且微亮,重重的乌云压迫着大地,描绘出一副水墨色调。

郑玉成在交待下人准备好马车和细软后,曾让柳英再度来到韩煜的厢房叫他一同出城。哪知道韩煜因为昨夜入睡过晚,睡的太死,并没有听见舅母柳英的敲门声。不过这反倒让郑玉成误以为是他下定决心留下,对于逃离青州一事故意充耳不闻,若隐之中让舅舅心底更添几分欣赏。

这个早上对于郑玉成来说并不好,在送走了妻女后不久,同知徐盛便气急败坏的跑到知府官衙来。他带来了两个不好的消息,一是凌晨时曲阜被徐鸿儒贼军攻陷,二是青州卫指挥使谭旭举家潜逃,随同一并逃走的还有两位指挥同知和数百名士兵。

知府官衙后堂大厅,郑玉成一宿未睡,双眼密布血丝,神色激昂愤怒。他在听完徐盛带来的消息后,重重的摔下了手中的茶杯,大骂了一句:“谭旭这匹夫,昨夜和我等相商之时还慷慨激辞,信誓旦旦的说与青州府共存亡,真是小人。”

徐盛是一个而立之年的儒生,与郑玉成一样心怀抱负。他的心口因为忿然而剧烈起伏着,虽然情绪激动,大脑却还沉静。待郑玉成气息缓和下来后,他道:“郑大人,谭旭这个懦夫走便走了,即便留下来也是祸害,如今曲阜已陷落,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加紧城防,并且想出应敌之策。”

郑玉成脸色焦躁,略略思索后,问:“青州卫还有多少军士?”

“我刚才去军营查看了一下,只剩下白承宰和王云两位千户还在极力安抚着手下,兵力不足一千五百呀,”徐盛叹息的回答道,“另外我都转运盐使司还有五百盐兵,早些时候已经让孙通判召集起来了。”

“如今青州面临的可不单单是缺兵少将,更是民心不定呀。”郑玉成语态沉重,息声连连,“月初匪部起兵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了,徐鸿儒每攻陷一城,就开仓放粮,掠夺富户,将物资都分给百姓,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民心,甚至有些城镇的百姓甘愿为其做内应。”

徐盛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说:“如今宦官干政,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万历三大征弄的国库空虚,又恰逢国内旱灾,百姓们也是没办法呀。”

“近段时间我之所以减少开城时间,就是为了尽量避免匪部的探子混入城内,策动百姓谋反,但这始终不是办法,如今城内已经开始流言蜚语,只怕民心生变,我们想守城都难呀。”郑玉成苦色浓重,只不过多少有些欣慰的是,自己在任的这些年对部下节制有度,避免了许多民怨,再加上青州沿海,海盐渔业让青州百姓勉强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就在这时,韩煜带着睡意的面容从大厅侧门走了进来,在看到舅舅和徐盛后,连忙正经了神色,恭敬的问安:“舅舅早,徐大人早。”

“哦,原来是韩检校呀,”徐盛语气不冷不热的回了一句。对于郑玉成的外甥他还是认识的,只是却因为韩煜平日从不理会公务,沉迷于书屋,所以心中很是看不起。

郑玉成看得出徐盛对自己外甥的夷色,若不是昨晚一叙,自己其实也不会注意外甥的才干,最多只是承其父韩善的面子,加以生活上的照料而已。但是昨夜简短的几句话,彻底改变了他这一个月来的看法,自己对外甥看来还真没有摸得全透。他向韩煜招了招手,说:“来来,元晦,早上也不见你出来用餐,舅舅叫人给你热一热早点。”

“不劳舅舅了,都快到晌午了,一会儿就午饭一起吃吧。”韩煜不感到怎么饿,于是推辞了。他来到郑玉成身旁的次座坐了下来,在看了看舅舅和徐盛的脸色后,不禁道,“舅舅和徐大人脸色不太好,莫非徐鸿儒贼子已经攻陷了曲阜?”

徐盛微微怔了怔,没想到一个书呆子竟然反应这么快,他带着几许戏谑的说:“是呀,凌晨的时候徐鸿儒大军刚刚陷落曲阜,就连青州卫指挥使谭旭都吓得逃跑了,韩检校难道要等到晚上的时候再离去吗?”

韩煜微微变了一下脸色,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一旁的郑玉成连忙用少许的责备语气向徐盛道:“徐子荣,我原本是想让韩煜与内人今早一同回京城的,但是元晦却执意要留下来协助守城,这等用心你可以不要小视呀。”

徐盛轻轻吸了一口气,诧异的看着韩煜,道:“韩检校,曲阜离青州府不足三百里,徐鸿儒妖贼随时都有可能攻打过来,青州城缺兵少将,若是留守极有可能是送上性命的,你这个毛头孩子可要想清楚了。”

韩煜今年只有十八岁,连冠礼都还未行,确实算的上一个毛头孩子。他向徐盛欠了欠身,说:“虽然检校一职不过小小文书,但是食得依然是青州府库的俸禄,怎能坐视青州沦落贼子之手?更何况,舅舅和徐大人不也没有与谭指挥一道敌未到人先溜吗,两位老人家都能置生死于不顾,我一个后生岂能畏缩?”

要是换作平常检校称呼五品以上官员为老人家,恐怕早被拖出去大棒伺候,但是徐盛此时却突然对韩煜生出了好感,愣了一愣后,大笑了起来:“看来,我这个徐老人家以前还真是没看清楚你这个小后生,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他又转向韩玉成,“郑大人,看来韩郑两氏皆有豪杰啊。”

郑玉成罢着手笑道:“子荣真是会说笑。”子荣是徐盛表字。

韩煜沉了沉气,插入两位大人的客套中,道:“谭指挥既然落跑,那么军心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