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曾经参加过前年围攻雁门郡城的战事的突厥将领,已经想着,这难道又是一座雁门郡城?
这里面没有隋帝杨广,却有着一位形如枯木,却誓死不屈的大隋老臣,一个顽强的和石头一样的家伙。
当得知突厥人将要到来之后,除了命人立即关闭四城,招募青壮上城守城之外,还派人在四城之中,宣扬大业十一年突厥人南下的惨状。
从神武数说到雁门城中经历了一场暴乱,还没怎么缓过气儿来的百姓是心惊肉跳。
之后,他便找来了城中大户仕绅,其实不用他怎么再痛陈利害,大户们便都纷纷慷慨解囊,派出家中子弟,领兵守城。
没办法,一番清洗过后,马邑城的空气都变得单一了起来,而突厥人在大业十一年犯下的最为致命的一个错误,所带来的后果也显露了出来。
突厥人没有给降人一点的优待,破城之后几乎和屠城无异,和突厥人往来一下没什么,却没人再愿意让突厥大军冲入城内肆意掠夺杀戮了。
有了粮食,再劝服百姓,就变得分外的容易了,而刚刚经历的暴乱,也让百姓对城破之后的恐惧感彻底化战斗力。
用不了几天,王仁恭便整合了马邑城中的力量,这显然是个奇迹般的故事,而突厥人到来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么一座军民一心守卫城池的马邑郡城了。
如果刘武周还能知道后续的话,一定会得后悔的再死过去一次,要是再等几天,说不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呢。
黑黑的烟柱儿,从城内和城外升起,那是两军在焚烧战死之人的尸体,突厥人的萨满巫师围着火堆跳跃,口中喃喃的念着悼词,祈求天神接引这些战死的英灵他的神宫。
城上哭嚎之声屡屡不绝,不论这一战守不守得住城池,马邑郡城必定都是家家张幡,户户戴孝的局面了。
而在这种血与火的厮杀当中,已经休战多年,渐渐淡化了的仇恨重新鲜明了起来。
突厥人仰望着城墙,恨不能立即闯入其中,将那些隋人都一个个砍下脑袋,城墙上的守军,木然的望着城下的突厥人,恐惧之中,却也有仇恨的火焰在眼底不停的跳动。
当年北地商旅不绝,交通突厥者,比比皆是,而如今,马邑雁门楼烦三郡,却再无人敢于光明正大的行商出塞了,因为一旦被人得知,怕是不用官府如何如何,一家人就得被人给生撕活剥了。
中原帝国的边民,其实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受着无尽的。)。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您的,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请到。)
第292章烦恼()
突厥军中的金顶大帐之中,突厥可汗阿史那咄吉世,在用他那特有的随意的语气,在发出最严厉的质问。
“还要多久,我才能在这座城里饮酒?你们还想让我见到多少勇士的鲜血,才能夺取这微不足道的胜利?”
他的声音并不高,也没有刻意的加重语气,可毫无疑问,这是个分外可怕的男人,在突厥汗国中掌握着无有伦比的权力的他,每一句话你都得认真的倾听,不然的话,也许你之后就不用听到其他声音了。
账内的突厥贵族们纷纷低下头,丝毫不敢与他对视。
他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可汗并不算愤怒,只是失去了耐性,当这位可汗真正愤怒起来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将触犯他的人撕碎的。
当然,账外旗杆上挂着的几个人头,也在提醒他们,这位可汗远不如他父亲那样仁慈宽厚。
“父汗……”
有人开了口,这确实需要些胆量,众人看过去,毫不意外的,那是可汗最喜爱的儿子,阿史那求罗。
“我觉得,我们应该放弃攻打马邑城,我们的勇士并不擅长这样的战争,我们的战马在这里顿住了马蹄,我们的弯刀只能向上挥舞,才能杀伤敌人,那些石头做成的城墙阻挡了我们的弓箭……”
“父汗啊,现在是春天……勇士们需要得到相应的战利品,才能回去面对他们的家人……”
一些人都在暗暗点头,这些话正是他们想要说的。
啪的一声,没等阿史那求罗说完,一只酒杯已经摔在他的身前。
“滚出去。”
声音中还是听不出喜怒,可在汗账之中,没有人敢于违抗这样的命令。
年轻的阿史那求罗脸色涨红的站起身,躬身敲打了一下胸膛,倒退着被赶出了汗账。
“哼,无知的崽子总喜欢炫耀自己的无知。我原谅他的鲁莽,因为那并非是怯懦……好了,鲜血流的已经够多了,还有谁认为。我们能毫不费力的这座城池吗?或者……之前我听有人还说,金狼旗到了这里,便会有人打开城门,迎接我们进去?”
“我们总是说,隋人正在内乱。很多隋人都在期待我们给予他们帮助,并随时恭候我们南下,带领他们杀死他们的皇帝。”
“但现在你们应该睁开双眼看一看了,那些向我们送上好言好语的人,真的愿意让我们占据他们的土地,听候金狼旗的召唤吗?”
“我带领你们来到这里,只获得隋人的财富吗?”
“都回去吧,你们拙劣的表现我们突厥人的威名看上去就像个笑话,明天。我会观战,作战勇猛的人才能在我这里得到奖赏和荣耀。”
突厥贵族们纷纷散去,始毕可汗端起银碗,抿着里面的奶酒,心头的烦躁挥之不去。
只是一座区区的马邑城,就让数万大军顿足不前,这简直就像是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
更让他不快的是,当初三十万大军围攻雁门城,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他失望了很久很久。甚至于每每回想起来,都在想象要是捉住了杨广,给天神献上如此礼物的他会拥有怎样的荣耀。
可惜,那到底是想象而已。而一年多之后,他再次率兵南下,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座城池。
所以说,他在跟将领们说话的时候,是在努力压制着胸中的怒火的。
而且,这次南来。他谋划的很好,那就是彻底打开通往晋阳的道路,起码起码,也要扫平马邑郡,为秋后用兵做好准备。
是的,今年他要率领大军连续作战,不给隋人的喘息机会。
这当然是突厥国力的一种体现,可惜,在马邑城下他再次感受到了当初那种挫败感。
实际上,多年不曾与隋人交战突厥人的南下之路,充满了变数儿,就像大业十一年那场战争一样,突厥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撤军之后才发现,伤亡几乎难以承受。
这件事已经不用多想,因为在之前和突厥人中那些智慧的人商谈之中,办法很多,有用而且能很快见效的其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更多的获取隋人工匠他们来建造精巧而坚固的攻城器械,获得更多的隋人士卒他们来攻打一座座坚固的城池。
想着这些,始毕可汗更加烦躁了几分,隋人狡诈,能奉令而行的人真的不多,一个个小可汗封赏出去,可真正听汗令行事的能有几个?
他们的恭顺,都只一个,就是不想让突厥人攻打他们而已。
实际上,始毕可汗如今也已经感觉到了,突厥广阔的疆土,拖累了突厥南下的脚步,突厥汗国当中,无时无刻发生着叛乱,突厥诸部的力量,在如此广阔的疆土面前,越发显得单薄了起来。
而现在,他们还要攒取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这让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始毕可汗皱着眉头思量着,这次回去,应该召集铁勒诸部的首领们来王庭一次了,他的弟弟颉利汗,并不算是一个英明的首领。
他正在用不断的杀戮,激起越来越多的铁勒部族的反抗,一些部落也已经开始渐渐向西迁移,远离颉利汗的汗账而去。
要知道,土拉河两岸的铁勒诸部,既是突厥诸部的盟友,又是突厥诸部的姻亲,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牵连。
铁勒诸部离心的话,会让突厥汗国的国力再次受到重创,那会比当年突厥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带来更为可怕的后果。
没错,强盛的突厥汗国,同样有着诸多的隐忧,当他们安静的时候,他们有时间来处置这些内患。
可当他们迈开扩张的脚步,诸多弊病也就完全的显现了出来,并持续的在影响着突厥向外扩张的步伐。
人们总是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确实有点道理,就在始毕可汗烦恼的时候,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汗账。
他的儿子阿史那求罗去而复返向他禀报,“父汗,张书杰……逃回来了……”
始毕可汗眯了眯眼睛,这并不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这个高昌国的王室后裔,可并不是个能够领兵作战,并取得胜利的人。
而隋人的云内,还盘踞着一条毒蛇。
始毕可汗甚至欣慰的想着,三万多张只知道吃肉的嘴巴,换取这条毒蛇的性命,应该算是价有所值。
他不经意的问着,“回来多少人?”
阿史那求罗刚毅的脸上露出些古怪的神色,“四十二个。”
始毕可汗咬了咬牙,很好的隐藏住了心里的惊讶,这显然和他的预料有些不符,三万多骑兵被人围歼的事情,他很久没听说过了。
因为再愚蠢的家伙,也应该知道放开马缰逃走才对。
阿史那求罗说话从来都很直接,因为身为始毕可汗最为宠爱的儿子,小心谨慎这样的字眼天然就与他无缘。
“我问了,他们被彻底的击败了,甚至来不及逃走……那座城池之下,一定已经被鲜血染满,父汗,我想带兵去和那个人较量一下,他手上已经染满了突厥勇士的鲜血……”
这一次,他没有受到斥责,始毕可汗表现出了慈和的一面。
“我的儿子,耐心一些吧,难道只有亲手砍下敌人的头颅,才会让你满足吗?都说英勇的人会得到奖赏,可你不一样啊,你需要更多的智慧,来分辨谁该得到奖赏。”
“好了,去把张书杰带到这里来,其他的人都杀掉,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明白吗?”
“是,父汗。”阿史那求罗捶了捶胸口,心里却满是不甘,心想,有什么比亲手砍下强敌的头颅更值得夸耀的呢?
年轻的突厥贵族此时还不会明白,权力在突厥人中间往往比东西都有用,而权力更多的时候却是需要运用智慧去夺取,而非是战马和弯刀。
随后,始毕可汗便听到了一个战败的新版本,张书杰痛哭流涕的诉说着他是如何领兵英勇杀敌,众将如何不听军令,自行其是,最终又是如何在斗智斗勇中,中了敌人奸计落败。
他又是如何杀出重围,侥幸活命回来给可汗报信。
始毕可汗捡着能听的听了听,却怎么也勾勒不出,三万多骑兵怎么会一战之下几近全军覆没的图画,那样的场景太美了,却绝对不应该出现在云内城下才对。
而在他看来,就张书杰带领的那些部下们,应该都是些碰到了危险,就会比兔子跑的还快的家伙,即便是让他率领大军围歼这么一群四处乱窜的兔子,也不可能做到这么完美啊。
所以,他只在这位败军之将的口中得到了一个确定的消息,三万大军全军覆没于云内城下,领兵的张书杰却活着跑了回来。
双倍月票,求票求票,对了,起点今天开始又开展了一个活动,515粉丝节什么的,这好像是个圈粉活动,有意的可以参与一下,来阿草,嗯,因为更新码字,阿草还没去看看这个活动的详情,就说这么多吧。(。)
第293章变生()
这一章有点少,抱歉啊。
和李破料想的有些偏差,张书杰要死了没有承认是兵败被俘,被敌人放还归来。
始毕可汗也没有深究。
因为张书杰出生的家族,向来恭顺,王庭之中也需要这些人物来装点门面突厥王账显得更加雍容一些。
所以,历代突厥可汗对待他们都会非常的宽容……这真是个幸运无比的家伙。
而云内的那支恒安镇军,在始毕可汗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马邑城坚守至今的缘故,始毕可汗的耐心不得不变得持久一些。
突厥人南下的两个初期战略目标都还没有达成,突厥人也不得马邑郡耗费更多的时日。
换句话说,马邑郡一南一北两座城池,彻底拖住了突厥人南下的脚步。
这显然是突厥人和马邑郡的人们都不曾想到过的事情。
造成的后果嘛,也显而易见。
战报传到晋阳留守,唐国公李渊这里的时候,整个太原都是如临大敌,因为谁都明白,马邑和雁门不太可能阻挡住突厥人的马蹄。
太原自然是门户大开,即将在多年之后,面临着突厥人的攻击。
太原留守李渊召集众人相商,而此时此刻,晋阳城中的情势其实非常的微妙。
大业十二年到任的太原留守副使,太原郡丞王威,是晋阳王氏的远亲,结好东都权贵,对太原留守李渊形成了一定的掣肘。
而且,他和武牙郎将高君雅交好,对李渊来说更是威胁大增。
而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初,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纷纷告急,用兵一方的太原留守李渊立即成了香饽饽。
请求太原发兵救援的书信。摆满了太原留守李渊的桌案。
此时晋阳文武其实也就分成了两派。
以王威,高君雅为首的人,都在劝李渊发兵东都,去剿灭叛贼李密。为此,王威甚至暗令高君雅捉拿了晋阳令刘文静,并下了大狱。
因为刘文静和李密家据说有姻亲关系,而在大业十三年翻出这个旧账来,一个呢。刘文静这人持才傲物,从不将王威等人放在眼中,在晋阳任职期间得罪的人着实不少。
二来呢,刘文静又与裴寂等交好,裴氏如今在晋地和王氏争的很厉害,并与太原留守李渊结交为友,不管是眼红还是嫉恨,或者是政治上的考量,刘文静这样的家伙,都在铲除之列。
三来呢。这也是晋阳城中另外一个渐渐成型的政治集团在展现力量,间接向李渊施压。
而另外一群人,却是以李世民,河东裴氏,洛阳长孙氏的代表长孙顺德,盗马贼刘宏基等为首,他们想去兵力更为空虚,政治环境也对李渊更为有利的西京长安。
两方差不多是势均力敌,不用怀疑,李世民等人确实在这场明争暗斗之中。没能占据的优势,不然的话,刘文静也不会下狱。
可以说,如今的李世民所交好往来的这些人物儿。只能算是晋阳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他们普遍较为年轻,有一定的才干,却还都声名未显。
他们在和王威等人的对抗中,没占到什么便宜,同样也撼动不了晋阳王氏的地位和根基。
而最为的一点是。太原留守李渊还在耐心的时机,对下面的争斗不置一词,晋阳令刘文静也一直羁押在晋阳牢狱之中。
而突厥人南下的消息,明显打破了这种平衡,晋阳城中的争斗也猛然激烈了起来,两边的人都在相请募兵,因晋阳城中流民大聚的缘故,募兵其实并不算困难,只是受到粮草拖累,李渊一直不敢大肆扩军罢了。
高君雅受王威暗令,募兵两万,李世民等也不敢人后令扩军备战,随即再次募兵三万余。
好像突厥人未至城下,太原先要来上一场内讧一样。
这个时候,李渊也坐不住了。
于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他和裴寂饮酒,夜宿晋阳宫。
真的发生什么不太清楚,只是晋阳随后便有了流言,说两人在宫殿之中喝的酩酊大醉,还招宫女相陪。
当然,以这两位的心性,说不定还真就做了。
只是流言毕竟是流言,谁也没亲眼看到,至于流言从何而来,也只能凭后来人书写,真相早已埋没于私室之中,也没有人敢去探究这样的真相。
李渊听到流言之后大怒,矛头直接对准了太原郡丞王威等人。
随后便令太原郡丞王威,率高君雅等人率兵前赴汾阳宫驻守,将他们干脆的赶出了晋阳城。
二月末的时候,太原守军大肆扩军,兵力直达八万众,刘文静也顺势被放了出来,一跃之间,便成了太原留守府中的常客,太原留守李渊的心腹。
太原郡丞王威等人心有不甘,于是王威给几个人送出了书信,这几个人都是晋阳官宦,也都能在李渊面前说的上话,其中就有一个家伙叫武士彠。
此时晋地北部旱象已显,有人便劝李渊去晋祠祈雨,以安百姓之心。
突厥人迟迟不至,给了晋阳这里的人们很多富裕的时间,纷纷扰扰的让人目不暇给,但这其实也同样表明,晋地此时大致已经安定了下来,比起其他地界,晋地的百姓其实还算幸福。
只要再缓一年,晋地的实力,会更上层楼,其实这也是李渊迟迟不肯动兵的原因之一,他在等大业十三年的秋收。
可惜,时不我与,大业十三年依旧没给人以喘息的机会。
节衣缩食了多半年的李渊,也许是失望所致,终于变得凶狠了起来。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太原郡丞王威和武牙郎将高君雅想要在晋祠所在袭击太原留守李渊的事情早就败露了。
是武士彠,还是什么乡长告的密,其实都不,的是布置了一番,准备拿下李渊的人头的王威和高君雅,在晋祠被一鼓成擒。
随后,太原留守李渊便以两人交通突厥,引突厥南下的罪名,将两人就地处斩,清洗也随之而来。
随着人头纷纷落地,太原留守李渊也彻底斩断了来自东都或者是江都的羁绊,不再听什么诏令行事了。(。)
第294章出奔()
求五月保底月票
突厥人迟迟未能兵临晋阳城下,以及马邑郡尉刘武周身死等事,在这个时候产生了连锁式的反应。
导致的结果是,太原留守李渊提前拥兵十数万,却还没见到突厥人的影子。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渐渐发生了一些偏差,大业十二年,突厥人未曾南下,而大业十三年,突厥人却南下的早了一些。
李破那双小小的翅膀鼓出来的微风,终于开始显现出了威力,将历史轨迹给吹歪了。
随即,李渊毫不犹豫的派人去接应自己的儿女们来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