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北的战事,其实就在一个乱字上面。

    地方上有大族盘踞。首鼠两端,幽州军山头林立,坐视河北大乱,乱军败而复聚,聚而复散,很难剿平。山东乱军纷纷涌入河北,一旦战败,便又跑回山东你追之不及。

    这样的烂摊子,只能在烂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个结果,不会因你兵锋犀利,而有所改观。

    河北山东的乱象,与河北,两淮,关西都不一样,他们乱的更加的彻底。

    而河北的乱军不敢来找麻烦了,可李破却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敌人,突厥人。

    秋高马肥,又有窦建德等人通风报信,突厥东方汗驱契丹诸部南下,进攻居庸关,飞狐口外,也屡现敌踪。

    这场战事,是李破必须咬牙面对的。

    分兵两处的弊端也来了,七月中,云内送来消息,突厥人再次南下了。

    好消息是,南下的突厥人并不多,突厥始毕可汗也未亲征,更像是游荡在云中的突厥部族们自发性的劫掠行为。

    这让李破狠狠松了一口气。

    当然,就算始毕可汗再次率兵大举南下,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只要守好了马邑,云内,雁门几座城池,突厥人也得不到什么。

    至于突厥人会不会去进攻晋阳,代州三郡的人们现在都表示,他们并不关心。

    实际上,李破并不知道,这一年的后半段,突厥人也是焦头烂额。

    旱情影响到了云中草原,这才是云中的突厥部族南下狩猎的原因。

    一直掌握着突厥西方诸部的颉利汗,被始毕可汗软禁在了王庭,西方汗换人了。

    始毕可汗的这个决策,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颉利汗居于西方汗位上多年,对王庭多有不敬之举,威权渐重之下始毕可汗终于下了决心来对付这位兄弟了。

    而后果也很快出现了,在五月间,铁勒诸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这是颉利汗的部下因不满王庭拘留颉利汗之举,而掀起的战事。

    力度控制的非常不好,没威胁到王庭,却让叛乱的铁勒诸部西移,跟西边的射匮可汗联合了起来。

    实际上,这就是始毕可汗两次南征的后遗症在作祟了,他和杨广两个,还真是难兄难弟,尽显世事之奇妙。

    月票月票,书评区的评论阿草看了,对横扫这一章有点不满意,可阿草觉得,战略战术上没什么问题,之前阿草还想写半渡而击来着,可考虑到罗艺也是一员良将,不可能那么轻易的上当,所以就改了。

    而涿郡的地形也决定骑兵能够运用的战术不多,没有穿插的空间,而且,幽州军身后就是良乡,战术上应该是正面攻击才对。

    阿草之前做的铺垫也足够多了,把幽州军从蓟城引出来,其实就是战略上的关键性胜利,至于用骑兵冲阵,在幽州军仓促迎战的情况下,也没什么问题吧?抓住战机,一战而胜,是战术上的胜利。

    觉着胜的太轻松,或者胜的太不轻松的书友,好好回想一下,阿草应该没留下那么多的漏洞才对。

    嗯,写了很多,但大家放心,不算字数。

    Ps。的童鞋们,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第319章长安() 
【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大业十三年六月,屈突通败往潼关。

    这不是战略战术上的失败,而是政治大势上的崩溃,没有后援,粮草短缺,郡县官吏纷纷投敌,根本无法确定敌人到底是谁,战略环境持续恶化……

    如此种种,任屈突通领兵再是得力,麾下将士再是善战,小胜几场之后,便是接连战败,大将桑显和一怒之下,烧了蒲津桥,除了让李渊大军只能走梁山之外,也断了自家的归路。

    河东屈突通部,只能陆续退往潼关方向,此时,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已经绕至潼关之后,切断了屈突通部跟长安守军的联系。

    对于屈突通来说,河东战局简直就是一溃千里。

    李渊大军越打越多,麾下各部将领,士气如虹,越战越勇。

    刘文静更是率军从西向东猛攻潼关,防外不防内的潼关诸要隘依次失守,刘文静率军进驻西潼关,与屈突通相持不下。

    屈突通部之所以还能维持一下,不是因为刘文静拿他没办法,而是长安攻守之战终于开始了,刘文静部被抽调的很厉害,于是才放缓了攻势而已。

    李渊率晋地大军占据了永丰仓,解决了粮草问题,顺势进兵来到长安城下的时候,李渊堂弟李神通汇合李秀宁所率大军,已经差不多占据了长安旧城。

    说起来也挺好笑的,李神通和李秀宁两人都是在鄠县起兵,只不过隔了一个山头儿。

    各自拉起了队伍,将关中搅合的天翻地覆,就算李渊大军不来,看他们的样子,也能率军攻打一下长安城了。

    李渊几路大军。会师于龙首原上,军势大振,长安县各地官吏,望风景从。从长安城里跑出来的大阀子弟,一个接着一个来到李渊面前效忠。

    李渊父子踌躇满志,在他们看来,打下长安城应该不费吹灰之力才对。

    可惜,他们想错了。长安城中的一些人,已经抱了与城同休之心。

    坐镇长安的关中抚使,大将军卫玄确实已经有心无力了,预感大势已去的他,病情渐渐沉重,无法理事。

    大将军阴世师却是年富力强,比卫玄还要顽固几分。

    他接过长安守军兵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长安郡丞骨仪等,仿效当年卫玄出兵平杨玄感之乱时的做法。逼着长安守军各部将领亲手刨了李氏的祖坟。

    李渊三十余万大军,蜂拥而来,攻打长安雄城小半个月,除了大军伤亡越来越重之外,竟然拿长安守军没有什么办法。

    直到七月中旬,天气渐寒,得不到城中大阀的有力,长安守军才渐渐不支,被李渊大军一举攻入外城。

    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

    被李渊封为冯翊太守,光禄大夫。武乡县公的关中大寇孙华,在激战中,中流矢而亡,这是李渊军中阵亡的最高一级的军事将领。

    可惜。此人没有家世背景,阵亡之后,名字也少见于史书之上。

    这人要是活的长些,名声应该尉迟恭,秦琼之类的将领之下,甚至犹有过之才对。要知道,这人投了李渊时日虽还短暂,可对李渊率军入关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和屈突通部的交战当中,并不比刘文静等人稍弱半分。

    外城即得,李渊挥兵又攻内城。

    一直到七月末,李渊才如愿以偿的占据了整个西京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

    李渊自封为唐王,大丞相,总揽朝政,做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第二。

    就算如此,李渊长安的时间,也比另一个时空当中早了几个月,这让他有着很多功夫,来准备应对那些内外的敌人的进攻。

    论功行赏是必须的,随他一起入西京的功臣们,纷纷获得了丰厚的赏赐。

    连远在幽州的李破都没落下。

    不管是安抚人心也好,是看在李靖竭力相助的份儿上也罢,还是让这个人抵御突厥,反正,李破是晋了大丞相府右司马,暂领代州行军总管之职,受李渊四子,并州大都督李元吉辖制。

    众人皆得封赏,可李渊唯独落下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爱女李秀宁。

    要说李秀宁之功,位于众将之首也不为过,她不但独力保全了李渊父子的家眷,还牵制住长安守军,截断道路,不然的话,屈突通绝对不会败的那么快,长安城也会更加难打,关中郡县也不会这么快的平定下来。

    她为李渊省出来的时间,是非常珍贵的。

    可李秀宁没有在论功之列,当然,这并非是李渊故意厚此薄彼,里面是有着很多原因的。

    头一个,她是女子,女子从军在这年头并不稀罕,可能立下大功的却是凤毛麟角,而且立下的是如此军功,李渊对于这个爱女,也是既喜欢又头疼,不使众将产生身在女子之下的不满,索性也就不封赏了。

    二来呢,有人其实先就不满意了。

    李渊的堂弟李神通这人对李秀宁就极为不满,他们一同起兵,按照辈分,李秀宁应该归他节制,可事实上,李秀宁有李靖相助,又有五百晋地精兵相随,家底比李神通厚实的多。

    一路打下来,关中只闻娘子军之名,而不知李神通为谁,这让李神通情何以堪。

    而且,李神通这人心胸本来就不宽,卫玄大索长安李氏亲族的时候,李秀宁率人跑了,他却在长安中东躲西藏了很久,才瞅准机会出了长安城。

    这让他对李秀宁也颇有怨恨。

    反正吧,这人对李秀宁不满已久,仗着长辈的身份,在论功的时候,将攻下旧长安,收服各路义军的功劳。尽可能的往自己身上揽。

    他的做法虽让人颇为不耻,可也没人说什么,李氏内讧,旁人无缘置喙之外。自晋末以来,武将们养成的一个坏习惯也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武将们自夸功劳,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揽功之举,屡见不鲜。已经被人视为平常之事了。

    所以,自晋末战乱以来,在几百年间,有功之臣被杀的太多了,这并非独独是皇帝们忌惮有功之臣权力过大造成的现象,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其实都在将领自己身上。

    比如,史万岁敢在金殿之上咆哮,指斥杨素夺了他的军功,贺若弼也敢在和皇帝饮酒的时候,明着跟皇帝说。你忘了俺过往的功劳了。

    是的,这是一种风气,也可以说是胡风渐盛的明证,将领功臣们不太会隐藏锋芒,保全自身,能争的便争,争不过就泼妇骂街般死缠烂打,闹来闹去就把自己脑袋闹掉下来了。

    而李渊麾下的功臣们,以李神通,刘文静。裴寂为首,其实也都是这么一副德性。

    李神通一闹,李渊顺水推舟,成全了这位堂弟。打虎亲兄弟嘛,在这个时候,李渊对李氏中人都极为倚重,自是不愿伤了其心。

    三来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两个也没起什么好作用。

    李建成向来与妹妹亲善。李秀宁麾下有大军十数万,军中将领们对李秀宁也都极为敬服,这么一来也就可想而知了,拉拢妹妹成为自己的臂助,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自是大力宣扬其功。

    而这个时候,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还未曾露出端倪,可李世民向来与几个亲兄弟以及妹妹都不友好。

    年轻气盛的他,抱着你说对的我就说错的心理,跟大哥闹起了别扭,他没在李渊门前说什么,却私下里交通李秀宁麾下将领,用不了多少时候,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匪首收拾的服服帖帖,跟在了他的后面。

    这俨然便是釜底抽薪。

    李家的男人们闹的挺欢,把一个女儿家的功劳弄的快没了,可李秀宁却意这些东西。

    她也在发愁,可愁的和争权夺利的男人们很不一样,李靖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李渊没闹着要杀他,而是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可李靖心中芥蒂未去,想要出任地方,离着李渊远一些,所以也就求到了李秀宁门下。

    李五也想带兵回马邑了,长安城中新贵迭出,他们这些人因为跟着李秀宁的缘故,封赏却都不尽人意。

    而且,他麾下的士卒,出来了大半年,都有了思乡之意。

    所以,李五也不愿在长安多呆了,想要引军回马邑,来跟李秀宁辞行。

    好嘛,满长安的人都在为封赏争的焦头烂额,却有这么一些人,宁愿出走边塞,也不愿在长安多留。

    这只能说,马邑确实是个很独特的地方,也养出了一群很独特的人物儿。

    实际上,李秀宁所率大军分崩离析,差不多已经成定局,这年头,可能有女博士,女旅帅,女校尉,可要出个巾帼大将军,希望却是极其渺茫。

    李秀宁思来想去,干脆的答应了李靖,却让李五多等一些时日再说,这中间的区别对待所彰显出来的私心,恐怕连她自己都不太明白呢。

    于是,李靖随即离京西去蜀中,开始了他的名将之旅。

    李五却还傻傻的等在长安,顺便成李秀宁府中的护卫统领兼司马。

    是的,封赏虽然没给多少,李渊却还是让李秀宁开府了,柴绍一下就蔫了不少,他东奔西走了一圈,回来却还没妻子位高,心高气傲的他很是不满意。

    自此,柴绍不再登妻子府门,两人也就此开始了漫长的分居生活。

    月票月票,这一章不是灌水,属于之后剧情的铺垫,求不喷。

    PS。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来订阅我的啊!(。)

第320章飞狐() 
【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李渊占据西京长安不久,他的头大敌也出现了。

    自封为西秦霸王的薛举,在跟西凉李轨交战不利,被李轨打的灰头土脸之后,将目光转移到了关西腹地上来。

    让刚刚招降了屈突通,准备收拾河南那两个掐的你死我活的家伙的李渊,不得不跟挟西北精兵悍卒大举东来的薛举在关西辽阔的土地上,你来我往厮杀成了一团儿。

    ……………………

    七月间,飞狐口。

    此时,一场场秋雨过后,北地的天气渐渐寒凉了下来。

    一个多月以来,连绵不绝的运粮,移民队伍开始变得稀疏,几近绝迹了。

    大业十三年五月末,到六月初,马邑太守李破,自称代州总管,伐幽州罗艺,短短十余日间克陷蓟城,杀幽州总管罗艺。

    随后,迁幽州之民以塞代州。

    在此期间,败魏刀儿,却窦建德,威名振于河北。

    可李破在河北的名声,也是大坏,移民这种举动,非常的败名望,河北观望的人们,皆视李破为虎狼。

    然而李破所部,兵锋太盛,竟是无人敢逆其锋。

    而李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加紧运粮移民。

    这一个多月以来,骡马塞于道途,也让恒安镇军的兵力迅速消弱了下来。

    当七月初的时候,北边敌踪屡现,探报频传之下李破意识到了危险,于是,诸般动作,也就都停了下来。

    要说这次迁移幽州百姓西去代州。麻烦是不少,百姓恋栈乡土,不愿远离的也不少,幽州大户人家。也是怨声载道。

    可事实上,并不如李破想象的那么艰难。

    经过三征高句丽的洗礼,涿郡百姓的忍耐力几乎是没有底线的。

    这些年来,河北山东人口剧减,幽州要好一些。可也是人口减半的局面,剩下来的,连老人都不常见了。

    和代州三郡其实差不多,失去成年男子的幽州,田地渐渐荒芜,战乱也无时无刻威胁着幽州百姓的生存。

    南边的几股乱军虎视眈眈,北边的突厥人,契丹人,靺鞨人也有了南下的意图,每一年都让幽州百姓过的胆战心惊。

    如此种种。又在利诱之下,很多人家尽管百般不愿,可还是收拾起了行囊,随着运粮的队伍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所以说,反应并没有李破想的那么激烈。

    尤其是那些大户人家,一见事已至此,走的是比谁都快。

    甚至像涿县卢氏这样的家族,在真切的见识了代州兵马的精锐强悍之后,又觉着强自留在涿县,必为他人鱼肉。于是立即决定抛下数百年家业,举族西迁之余,也想着一到晋地,就让子弟去谋些官职。也好让家族有所依仗。

    可以说,这些乱世之中的地方大族,有的因循守旧,顽固的厉害,有的则是左右摇摆,见风使舵。不一而足。

    总之,也就是个适者生存的事情,自古以来,这些族群消失的不知有多少,崛起的同样无数,不需赘述。

    而到了七月的后半段,幽州已经渐渐冷清了下来,涿县的人移走了大半儿,易县,涞水,良乡这些地方,早就空了。

    像固安,安次,雍奴这些涿郡南边儿防御链上的城池,李破根本没去搭理。

    涿郡的粮仓空了一半儿李破有点发愁,这个冬天他不但得在涿郡过冬,而且明年也不见准什么时候能回去马邑呢。

    当然,他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打好秋后这一战。

    恒安镇军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了一半儿,居庸关的一千幽州守军,被温彦博招降,可李破是断然不会让他们来守居庸关的,于是,尉迟恭率军北上居庸,占据了那里的关城。

    而飞狐口外的军队配置,就更有意思了。

    两千突厥降人,加上两千恒安镇军骑卒,大大方方的驻扎在了飞狐口外。

    李破自己则坐镇蓟城,静等各处战报传过来。

    飞狐口。

    一座座圆顶毡帐出现在飞狐岭下,这里是从北方草原南下河北的必经之路。

    一个个穿着皮袍子,腰跨弯刀的汉子,在毡帐之间来去。

    罗士信和刘敬升两个穿的也是突厥服饰,并排立于营外,望着莽莽群山在说着话。

    罗士信又在埋怨,刘敬升也像之前一样,默默的听着,不时笑一笑。

    没办法,刘敬升白一些,所以扮起突厥贵族来,也更像那么一回事儿,所以,他穿的服饰要比罗士信华贵的多,弄这一身衣服,蓟城的巧匠可没少下了功夫。

    这让没当上突厥贵族的罗士信分外的不满意,这几天已经埋怨了无数次,听得刘敬升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是的,扮作突厥人等在这里的他们,就是一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事情。

    这明显不是常人能够想出来的主意,除了满脑子主意,又假扮过突厥人去云中抢劫过的李破,就没别人了。

    兵力不足,居庸关那边有险可守,飞狐口就只能以巧胜之了。

    他们的身边,除了他们的亲兵之外,还跟着一高一矮两个人。

    高个的长的高眉深目,鼻直口方,身板扎实,看上去很是英挺,这是位突厥降人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