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位都是李渊最信任的人,李神通在军中颇负盛名,又有裴寂,李仲文,姜宝谊,张伦等作为臂助,当能擒李定安小儿来京。
晋阳失陷是大事儿,可相比于薛举,以及梁师都以及占据了夔州的萧铣,李破这一路兵马威胁虽说也是不小,却还只能说远在边地……
实际上,此时李唐的战略环境已是在持续恶化当中。
当然,好消息也不是没有,李世民率李孝恭等人入蜀,在成都左近破蛮族‘乱’军数万众,虏获甚多。
又趁萧铣军与开州蛮肇则‘交’战之际,率轻骑突袭两军辎重,打破肇则‘乱’军于汉水之畔,也令萧铣军损伤惨重,败退回了夔州。
此战,蜀中局势略安,李世民不敢在蜀中久留,只让李孝恭等人率军围夔州,又以战船与萧铣军拒于江上,便率军回了关中。
秦王李世民的成名之战来的晚了些,可毕竟也是一战而名扬蜀中。
当然,不管其他战事如何,人家裴寂是来晋地立军功的,别看他和刘文静已是争的你死我活,可说实话,他这人并非一个不明事理,不好与人相处的人。
尤其是李神通还是李氏宗室,所以说两人同来晋地,事事皆以李神通为主,有什么碍难之处需要裴寂出面,裴寂也无旁话。
任是李神通度量偏狭,和裴寂相处的也颇为不错,并渐渐倚重于其人,毕竟人家裴氏也非籍籍无名,是晋地大阀中的翘楚呢。
如今雀鼠谷已在敌手,裴寂无可无不可,有李神通领兵,进退行止他都很放心。
而李神通呢,打的算盘要比裴寂多的多。
抢占雀鼠谷不成,在李神通看来是件好事,这给他顿兵绛州不前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理由。
而三万余唐军驻守介州,他不认为介州有失守的可能。
贼军据雀鼠谷,怕是要围城打援啊。
区区计谋,又如何能看在自诩名将的他的眼中?
如今他顿兵于绛州以为威慑,前又有临汾阻隔,贼军若困于介休城下,日久必进退不得,待得时机一到,他便领兵迅速北上,夺下雀鼠谷。
到时贼军来战更好,正好在雀鼠谷歼之,若逃反晋阳……再做道理不迟。
如果贼军出雀鼠谷,嘿嘿,相机断其后路,与李仲文部汇合,趁晋阳空虚一举夺之,若是那般,天下名将又有谁能与他李神通相提并论?
是的,李神通在绛州整顿人马,并督促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运送粮草过来,一点也不着急北上援救介州。
……………………………………
闻喜,裴氏主宅。
裴寂与一人对坐,茗香隐隐,一室皆安。
裴寂抿着香茶,心中颇有不耐,见惯了满朝朱紫的他,再次回到裴氏老宅,总感觉到几分格格不入。
这里是裴氏的根不假,可若没有他们这些粗壮枝干,家‘门’又如何兴盛的起来?
实际上,他不满的地方在于,他已贵为一朝宰相,回到主宅却也未能彰显其尊,安静的老宅好像要将的人世繁华都隔绝于外。
郎朗的读书声,是老宅中的主音,这里和晋阳王氏宅邸不一样,这里皆都是浓浓的书香气,少了些王氏的威严和厚重,却多了几许温润和淡雅。
其他东西在这里都要被书香之气所包裹,驱散一切的浮华,什么都显不出来。
如果是当初裴寂还是晋阳宫副监的时候,他就会很喜欢回到老宅来呆一呆,与家中子弟讨论一下文章,饮上几口酒,作上几首诗,或是随口谈论一下外间政事。
可如今嘛,他却不愿再在老宅中多呆了,不是老宅变了,而是时过境迁,他自己变了而已。
对面这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者,(ukanshu。co)是他的堂兄裴世清,如今的裴氏阀主。
当然,这位也不是普通人,大业年间为鸿胪卿,接待过倭人使者,并奉诏乘船出使海外,可以说是裴氏中人当中走的最远的一位。
隋末战‘乱’,裴世清归闻喜,接任裴氏阀主之位,李渊率兵南下之时,封其为闻喜县公,任绛郡太守,后召其入朝,逢王氏有变未曾奉诏,接着又改绛州刺使。
说是沾了裴寂的光儿吧,有点,却也不完全,裴氏大阀人才济济,裴氏阀主自然水涨船高。
而裴世清这人对权位也不怎看重,如今只是一心造福乡里,督促家中子弟向学,其他的事情管的不多。
这已经是裴寂第二次登‘门’了,先前是募兵之事,如今又是为何?
裴世清略略皱了皱眉,他不喜欢这个堂弟身上那些气息,这会让他想起堂兄裴矩……
月票月票,阿草求月票Q
<;!……fg_79_xs……>;
第四百三十二章摇摆()
“外间风浪滔天,大兄却安居于陋室,修身养性,着实令人羡慕啊……大兄可是存了隐世之心?”
裴寂终于打破了一室的宁静,不管是出于不耐,还是因为自来河东之后,并没有得到裴氏鼎力相助,或是出于对这位大兄风姿的嫉妒……反正,他的话语之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讥讽之意。≯≯
和第一来时肯定是不一样了,第一次有衣锦还乡之意,却差不多弄成了衣锦夜行,第二次来,他便强硬了起来。
这种变化并无奇怪之处,皆有因由在前。
裴世清轻轻放下茶碗儿,微微一笑,所谓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这位裴氏阀主已深得其中三味。
那种极端自敛的威严和坚定,包裹在温文尔雅当中,就像一堵有着弹性的墙,立在裴寂面前,未曾开口已让裴寂气势一窒,这种心性和修养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模仿得了的。
而他的声音却很沉厚有力。
“风浪早已滔天而起,又非一时之功?怎么?四郎是想将风浪带入家中不成?”
词锋锐利如剑,却是有失君子之道,可这也许正是他能登上裴氏阀主之位的原因所在,真正的君子,又如何能掌握裴氏这样的河东大阀?
裴寂,裴氏浪荡子中的一个,无论才学能为,皆属中等,又无著述,也就是说这位在裴氏中可并不出彩。
他能在这乱世之中居于显赫之位,只不过是因为他交到了一个朋友,所谓因缘际遇不过如此。
他在颇为纷乱的长安朝局当中,也并没有修炼成仙。
裴寂抬起头直视堂兄,眼中已流露出了怒气,“大兄何出此言?寂乃裴氏子孙,从未或忘……”
裴世清笑容不变,点着头好像非常赞同,却当即开口打断了裴寂的话。
“如此便好……当年隋室未立,群臣劝进,文皇帝曾言,今我杨氏将欲富贵,却绝子孙之嗣也。”
“近臣大惊问之,文皇帝言道,吾若不为帝,杨氏自是子孙绵长,一如其他诸族类无异,今等帝位,身后便如渊海,汝等推吾杨氏立绝崖矣。”
裴寂被憋的非常难受,还满脑子浆糊,根本不知道这位堂兄说的是什么,难道裴氏也想起兵争一争那九五之尊的位置?笑话……
裴世清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讥讽裴寂不学无术,城府不够深沉什么的,在他看来,裴寂骤居高位,并非好事,他的才干不足以担当那样的重任。
一旦失宠于李氏,自然是爬的多高就要跌的多惨。
可这会儿,并不是显露他自己的才学的时候,他要将道理跟这个立功心切的堂弟说清楚。
“文皇帝雄才大略,目光长远,今日观之,可不正是如此?杨氏子孙飘零,受戮者比比皆是……然为兄所记挂者,非是杨氏之子孙若何……”
“吾裴氏居于河东,有名门之望,绵延千载而不绝于世,何来?不居于绝地尔……”
听到这里,裴寂已经明白过些味道来了,不由大惊,身子动了动,强压着心里的惊悸,才没有站起来大声喝问斥责。
死死咬着牙道:“大兄欲效晋阳王氏乎?大兄怎知王氏未居于绝地?至尊贤明,自登位以来,修订律法,轻徭薄赋,天下称颂,贤达之辈蚁附而来,又于我裴氏多有恩遇,若轻叛贤主,之后恐伤我裴氏之名望啊……”
“再者,近有小挫,然今大军聚于绛州,士卒精强,粮草丰足,并代指日可平,值此之际,大兄不思助我平叛,却欲引身而退,陷我裴氏于不义乎?”
裴世清失笑,微微摇头道:“四郎误会了,为兄可并无叛唐之意……只是我裴氏居于闻喜,祖地宗祠所在,不得不慎……便如李公欲辟为兄行军司马之职,为家族之故,为兄即要拒之,还请四郎从中转圜。”
裴寂听了前半句,心里略略送了一口气,可后半句,却又让他惊了惊,这正是他此次来的目的之一。
消息如此灵通,倒也不奇怪,毕竟这里的裴氏祖居所在,风吹草动又如何瞒得过裴氏阀主?
他还待劝上一劝,裴世清已经道:“四郎勿要多言了,我裴氏子孙手无缚鸡之力者多,大兵一至,,若无毁家迁族之心,皆要俯于人,今战祸再及家门……”
“今吾为唐臣,自须助大军平乱,可却无心与尔共死,四郎若再逼迫……”
说到这里,裴世清笑了笑,“为兄命不足惜,一死而已。”
笑的云淡风轻,话却说的决绝异常,意思也很明白了,裴氏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你想绑着裴氏上一条船,还不让下水逃生,那根本不可能。
这就是地道的大族思维,他们并非是真正的墙头草,他们看的是时局,想的是长远,不管读多少书,他们也缺乏忠诚度,本质上和晋阳王氏并无不同。
保全家族是第一位,其他的都要排在后面。
而且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裴氏的摇摆不定几乎是必然的。
裴寂脸上渐渐苍白,接着又红润了起来,他的愤怒可以理解,因为这位堂兄几乎是在明着告诉他,并不看好此番征战的结果,所以,你也就别拉着家中诸人一起了。
若这会儿有个旁观者在,一定认为裴世清这个裴氏阀主当的很称职。
可就裴寂本身而言,任职尚书左仆射的他却十分希望得到裴氏能鼎力助他更上层楼,建下一番不让于前人的功业出来。
他盯着堂兄的眼睛,半晌才现颓然之意,是的,他无奈的放弃了游说,若真逼死了裴氏阀主,那样的后果他所不敢想象也同样承担不起。
结果并无出奇之处,家族和个人的较量,任你权势显赫,在出身的家族面前,也要束手束脚。
走出裴氏大宅,裴寂叹息连声,恼恨吗?肯定是恼恨的,可更多的则是对族人不思进取的惋惜。
在他看来,李渊英明神武,他又居于显位,正应是裴氏趁势而起,相互援引,入朝参政的好时机。
奈何,竟是裴世清这样的族人居于阀主之位,挡了裴氏中兴的天赐良机。
就像如今,裴氏若能全力助他平定并代,他载誉回朝之时,必兴裴氏门楣,引荐子弟入朝为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裴氏不愿出力相助,拒他于千里之外,鼠目寸光,宁不惜哉?
裴寂大失所望之下,怏怏而去。
裴世清这里却已多出了一个人,这是个中年人,眉目清消,衣袍舒缓,束手立于裴寂身前。
裴世清应付走了堂弟,抿着香茗,半晌才不紧不慢的道:“你都听到了,可有己见?”
中年人的岁数其实并不比裴世清差很多,从礼节上却能看出,他是裴世清的后辈子侄。
他叫裴旭,乃裴政之孙。
裴政是开皇律的主要修订人之一,后因废太子之事被贬,和许多裴氏之人一样,德行之上少有瑕疵,算不得开皇名臣,却也兢兢业业,颇有建树,留遗芳于后世。
裴世清和裴寂两兄弟在前面讲话,裴世清留在他后面倾听,看重之意自不必提。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此时裴旭沉吟片刻,道:“叔父之言合于情理,然四叔所言也有道理,如今大军临境,兵戈之气甚盛,叔父不欲置裴氏于险地,四叔却为唐公信重,各持己见之间,自是难有相合。”
“以侄儿之见……此正用武之时,应助四叔成事,不然此战胜后,我裴氏如何自处?四叔负气而去,日后……”
裴世清静静的听了,并不反驳。
而是平静的道:“你二姑母来信了。”
裴旭愣了愣,之后脸上稍现喜色,他的二姑母嫁于晋阳王氏,未嫁之前与他最是亲近不过,嫁人之后也是书信往来不断。
可随后裴旭的脸色就严肃了起来,这个时候二姑母来信,说的是什么呢?
晋阳王氏已投了李定安啊……
裴世清的声音再起,“二娘居于晋阳,看的要清楚一些,早些时我便去信相问,前些时终于有了回音,李定安其人……不可小觑啊……”
“你姑父从不轻易称许于人,李定安入晋阳后,他却称其人有枭雄之姿,不让曹刘,更可畏者,其人领兵之能惊才绝艳。”
说到这里,裴世清叹息一声,“此战胜败实是难料,你四叔立功心切,却至今不知敌之虚实,若胜了也就罢了,若败……河东必是天翻地覆,值此之时,我裴氏自应如履薄冰,何顾于其他?”
裴旭惊了惊,道:“并代之地,除一晋阳坚城,不过尔尔,今有大军十万,怎有战败之虞?”
一听就知道,这又是个不谙军事的文人,当然,他的才干确实也这里。
裴世清微微摆手,“听闻晋阳王氏正奉李定安之令,修订隋律……叔公之学唯你能静心研之,你若有心……今日回去便准备行装北上去吧,不必再来与我相辞,唐公屡征辟你为曹援,吾皆拒之,只因你生性耿直,长安纷乱之际,恐有人于你不利。”
“今日事急,许你北上,切记,此行系一族之安危……你若畏难便无须理会,若有远志,尽可去之,来日便有不测,只怪为叔心狠便罢。”
月票月票,这一章写的艰难无比,阿草尽力了。(。)8
第四百三十三章逃人()
河东裴氏有了摇摆之意。
没办法,战火一起,能最先闻到味道的就是他们。
而这些门阀大族的生存之道也是如出一辙,两边投注这种事情做起来不要太轻易,而河东裴氏家大业大,已有超越晋阳王氏成晋地第一门阀之势。
他们投下的赌注,可不止两边儿,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甚至萧铣之处,都有裴氏子弟的身影。
所以说,不管谁成了赢家,闻喜裴氏还是闻喜裴氏,就像裴世清自己所言,裴氏能传承千载而不绝于世,就是因为他们从不居于绝地。
晋阳王氏衰落之际,与河东裴氏相比,差了可不止一筹。
只是今次裴氏此举,确实是有点出于无奈的味道了,因为李定安崛起于并代时间太短暂了,势头却极为凶猛。
谁也没有想到,李元吉能把晋阳轻轻松松给丢了,更没人能想到,代州边塞夹于突厥和李唐之间,却能神乎其神的北击突厥,南攻李唐,硬生生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打出了一片天地出来,隔年就将战火烧到了裴氏的家门口儿。
事起仓促之下,下注下的就有些忙乱,雕琢痕迹也就重了些,难免落了下乘。
这种两军征战在即,一州刺史却派族人通敌的事情,裴氏可很少去做呢。
……………………
而正值裴氏殚精竭虑,陷入左右摇摆之时,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家伙,
从太行山中钻了出来。
一出太行山狭道,一群人喘着粗气,木然的看了前方半晌,眼中才有了些光彩,有些人一坐倒在地上,痛哭失声,有的嘶哑着嗓子欢呼了起来。
半晌,一个头发稀疏,形容枯槁的老者被人搀扶着来到前面。
老者低头看地,仰头望天,回头又看了看巍峨的太行群峰,终于也是老泪横流,泣不成声。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是将一辈子的苦头都吃足了。
他是何稠,不说有隋以来,千载以降,像他这样的工程大家,可谓是绝无仅有,能与他相提并论者,也就是同时代的宇文恺一人而已。
古之大匠,皆要居于他们之后,不是他们技艺有多精湛,能造出木牛流马那样的花样出来,而是古之匠工没有一人能有他们这样的机会,参与那么的工程建设。
统筹全局之功,没谁能比得上他们二人。
如今宇文恺已殁于洛阳,世间只剩下了一个何稠。
从江都被裹挟到河北,在宇文化及逼迫之下,当了一段时间的工部尚书。
等到宇文化及身死,众人作鸟兽散,大部分最后都成了窦建德的俘虏,何稠则比较幸运的冲出了乱军,慌不择路之下一路逃进了太行山。
这是窦建德实力比较虚弱的明证,很多隋臣应该成为他的俘虏,却都在落网之中跑掉了,而何稠正是其中之一。
更为幸运的是,要是别人大冬天的钻进太行山,很可能就此出不来了。
可有何稠和他的几个学生在,寻找到水源,指挥着护卫们在水边儿伐树造屋,又去各处射猎,竟然安然度过了大业十四年的冬天。
等到天气稍暖,一群人终于探得狭道,一路跋涉从太行群山中钻了出来。
这个时候,他们的激动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大业十四年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噩梦一样。
如今虽说前路茫茫,不知所归,可也算是劫后余生了。
皇帝死的时候,他们没死,大军连番征战,许多人都死了,他们依旧还活着,魏县城破,那么多的人倒在了刀枪之下,他们却又幸存了下来。
太行大雪,严寒四塞,他们竟然未减一人的度过了难熬的冬日。
他们就是活生生的奇迹……
何稠老头儿累的不轻,半晌擦了擦老泪,吩咐众人就地扎下营地,任凭他是当世大匠,此时也容不得他太讲究了。
众人都是精疲力竭,于是大家只能凑到一处,点起几堆篝火,拿出肉干来艰难啃咽。
老头一觉睡到大天亮,被人叫醒之后,感觉身体确实难以支撑了,便让人伐木造车,拉着他前行。
也不用打问,这里肯定是上党郡,潞城应该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
有的人想到人丁密集的地方投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