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军进至介休,介休已为一座空城,本应该高兴的李神通此时心却凉了半截。
大军乘势而来,首战便夺下雀鼠谷要害,再次进兵,重夺介休,大军士气正盛,而敌军畏首畏尾,正应了李神通的猜测,那李破已为唐军气势所摄,有了退守之心。
这当然是好事,因为敌军空有骑兵之利,心虚胆怯之下,对唐军威胁最大的并代骑军正在失去应有的威力。
李神通没有率领过大队骑兵作战,可他知道,骑兵冲阵应该很可怕,而更为可怕的是,骑兵仗着来去如风,往来骚扰偷袭,那会让大军无所适从。
而随着唐军进军的步伐,骑兵施展手段的余地将渐渐受到压制,到了一定的地步,如果两军接战,只需要面对骑兵的正面冲阵就可以了。
可现在,面对着介休空城,李神通面沉似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敌军没有决战之意,如果李定安率军回了晋阳,十余万唐军将进退不能,李神通之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地步。
只要李破那小儿率军平安回去晋阳,那就算是不战而胜了?咱家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运气?
实际上,只是一封诏书,几乎就已经完全改变了前方大军统帅的作战意图。
李神通扼守险要,(ww。ukanhucm)徐徐进兵,能与敌决战更好,不能也绝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的战略,在这个时候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坐于曾经的介休总管府中,李神通发下将令,令各部于介休周围安下营寨,随后,便再次招来众将议事。
其实议不议的都差不多,首先就要派出时候,再次打探敌军动静。
介休不战而下,也出乎了唐军将领们的意料之外,雀鼠谷之战方过,敌军就放弃了介休这等险要后撤。
唐军上下此时其实都很振奋,敌军不战而退,显然已生畏惧之心。
已失战心之下,这样的军伍,一战而溃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李神通耳边求战的声音一下就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谁也不想再让一个降将来夺取属于他们的功劳了。
月票月票,这一战是不是写的太多了,而对于战争本身的描述又不太够呢?阿草有点担心不够啊……(。)<;!……fgqbq520……>;
第四百五十三章笑话()
此时,并代大军早已撤至平遥。
这种战略性的后撤对于机动性极强的并代大军而言,不算什么,而且,几乎是唐军在绛州起兵之初,后撤便已开始,所以,给大军留出来的时间就太宽裕了。
而尽可能的迷惑唐军,在雀鼠谷还跟唐军厮杀了一场,也同样给大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李破一至平遥,令大军就此驻扎休整了一天之后,便开始在平遥布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高营深垒,用了十余日的时间,整个将平遥城以及周遭数里变成了一座大兵营。
等到尉迟信等率军归来,从容的各自驻扎地域,平遥城左近看上去就像一个满身是刺,而又爪牙锋利的巨兽一般了。
等到前方报说唐军出雀鼠谷,介休城的时候,和唐军完全不同,并代大军已经彻底安静了下来,全军上下都在着最终决战的来临。
而与大军相距近百里的十余万唐军的动静,再也逃不过并代大军的耳目。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从李破而下,一直到军中众将,甚至是军中兵卒,尽都再无他想,只待和唐军一战而已。
在战略上,唐军已经彻底了并代大军的节奏,一切的战前谋划,都已实现,剩下的就是战术上的较量。
此时,李破已经不去想唐军会不会北来,猬集于介休的唐军和之前那三万唐军除了人数占优,雀鼠谷也还算留有些微余地之外,并无其他区别。
就算唐军不来,他也会在冬天到来之前,
率军南下与唐军一战。
其实,在李破看来,从唐军穿过雀鼠谷,进驻介休的那一刻起,唐军就已经差不多失去了后撤的可能。
狭窄的雀鼠谷,根本不是十余万唐军能够从容退守的地方。
李神通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根本只存在于他本人的臆想之中。
就像并代大军一旦选择在雀鼠谷以南与唐军决战,那么并代大军的后路其实就已经断了,战事一旦不利,想从雀鼠谷北撤……和自掘坟墓也没什么区别。
而现在,李破已经给唐军在这近百里的地方挖好了坟墓,唐军是自己跳进来,还是等着旁人踹上一脚,对于李破来说都差不多,区别之处只在于时间和精力以及自身伤亡的问题。
四万余骑军,除了留阿史那吉乎率五千人作为李破的中军,留在平遥之外,尽都驻扎于平遥以南。
不到百里的距离,地界也远远谈不上开阔,对于骑兵而言,确实不算是最佳的战场。
可并代大军的骑兵太多了,这种规模的骑兵无论是正面冲阵,还是沿途袭扰,距离对于他们的影响,其实已经不太了。
如果有适合的战场,光这些骑兵,就能在野战之中和十余万大军一较高下。
其实,唐军最大的失误,于自身如何,也于了敌人设好的战场,而是唐军根本没有做好应对数万骑兵的作战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头一次手握十几万人马兵权的李神通,甚或是大部分唐军将领,都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
多数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起于并代边郡的李破,根本无法阻挡兵力雄厚的唐军。
而唯一见识过并代大军军威的姜宝谊,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的作用,只在介休城头巴望几眼,之后就头昏脑涨的在守城的他,加上推卸守城不利的罪责,给唐军上下带去了很多错误的信息。
尤其是在骑兵数量上,更是胡言乱语的厉害。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破如今听不到那么多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他的治下没有李唐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的敌人。
边郡就是这点好,只要突厥人不来,那么也就后顾无忧了。
而李破也不是什么军前将帅,他是并代两州的主人,没人能够逼着他去做什么,一隅之地也有一隅之地的好处,没有李神通和裴寂那么多的烦恼。
这些天李破过的很规律,听取探报,巡视各处军营,到了晚间,便将闲着的将领招来,在帅帐中吃晚饭,顺便商议军情。
陈圆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李破令其领兵守卫平遥四城,差不多就算是顶替了薛万彻,成了李破的中军官了。
等到听闻唐军出雀鼠谷进驻介休,李破心中大定,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皆在他料中,那种运筹帷幄的满足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这个时候,他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仔细探查唐军动静之外,还要屏蔽战场。
此时他不会在意唐军如何,有介休和雀鼠谷在,唐军主动退兵临汾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摆出决战之势,引唐军北来或者吓阻唐军于介休,都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无疑是一场两军斥候的较量,数日之间,从平遥到介休,在这方圆数十里范围之内,两军斥候纵横往来,相互厮杀,先就在这片沃土之上抛洒下了无数的鲜血。
边军精锐中的精锐,在草原上曾和突厥人相互搏杀的代州游骑,用他们的彪悍凶猛和更为娴熟的杀戮技巧以及他们默契的配合,数日之后便轻松的成这处战场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自从大业十一年冬天那一场艰苦的缠战之后,便再没有在敌人面前退缩过一步的代州骑兵,这一次明显被李破压制的太狠了。
当李破稍稍放开缰绳的时候,这些骑兵精锐就好像刚刚逃出了牢笼的猛兽一般,疯狂的有些过了头儿。
数日之后,当唐军斥候损伤惨重,纷纷逃回介休的时候,唐军大军周围,竟然出现了不少并代骑兵耀武扬威的身影。
当然,跑的足够远的他们,很快就被招了回去,不然的话,这些家伙可能会尝试冲击一下唐军的外围营地呢。
并代大军将领以及兵卒的求战**,和唐军上下完全不同,虽说同样都很强烈,可边军将士临战之时,杀戮和毁灭的**其实要占很大一部分。
当他们战时状态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便都成了十足的亡命徒,只想看到鲜血,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而在这头非常疯狂的野兽脖子上,套着的是一条叫做军纪的绳索,不然的话,他们和突厥精骑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和麾下已经有点显得过于暴躁的将士不一样,李破在平遥冷静的观察着南方的动静,并极力压制着骑兵将领们求战的声音。
他耐心的一遍遍的跟将领们重申军纪各部将领听令行事,不得擅动。
步军要省心的多,他们到底比骑兵少了两条腿儿嘛。
此时李破其实也感觉有些奇怪了起来,要知道对面唐军有十余万众,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初大家议论要选择在雀鼠谷以南与唐军决战的时候,各人皆有惴惴,对大军决战的信心都有点不足的样子。
可当大军退至平遥以后,将领们突然之间就渐渐都变了,一个个信心百倍,好像比他这个主帅还要强上几分。
临战之际,李破无暇多想,士气高昂总归是好事儿嘛。
实际上,这种变化并无奇怪之处,几乎是百战百胜的晋北骑兵劲旅,在越来越频繁的战争中已经逐渐养成了独属于他们的自尊和骄傲。
退兵的举动虽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可还是刺激到了他们的心他们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屈辱,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快就抛开了心底最后一点对唐军的忌惮,急欲在战场上证明,胜利永远属于他们。
这样骄傲的军旅,不是一时一刻能够组建起来的,曾几何时,大隋的常设精锐军旅其实都有着这样骄傲的心态,并确信没人能够战胜他们。
可时过境迁,辽东的风雪以及风起云涌的各路义军,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在数载的时间内,便埋葬了这一切。
而李破则带领晋地边军,用无数敌人的鲜血和生命,重新铸就了这一切。
当他们面对突厥人的时候,他们还自知力弱,不能强战,可敌人一旦换成了七拼八凑的唐军,U看书ww。uuanshu。co)他们的骄傲便被激发了出来,甚至于稍稍退后,都让他们有点不能接受了。
这种还无法形成具体概念的事情,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让人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这是军旅灵魂的形成过程,缓慢而又难以察觉。
可笑的是,李破一直以来都想要出一支拥有荣誉感的军队,可如今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感觉出来,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个笑话了。
而这个时候,李破也确实在笑,当然他不是在自嘲,而是在笑话自己的敌人。
这一天,斥候将几个人押解到了平遥,很快就又送到了他的面前。
他们是唐军来人,而且还带来了永康王,晋州道行军总管李神通的亲笔书信……
月票月票,嗯,宝宝心里苦也没办法,啰嗦一点能将战事前后说明白,这些就有价值,不算灌水,是吧?(。)<;!……fgqbq520……>;
第四百五十四章起兵()
两军主将互通书信,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自古以来,两军交战时的勾心斗角,往往也少不了这样的手段。
主帅们想要追求怎样的效果,也不用多说。
有劝降的,有离间的,有激将的,有诈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像之前介休一战当中,李破还曾给张伦写过信,离间唐军将帅之心,效果就很是不错,最终张伦反了,李仲文掉了脑袋,姜宝谊被擒。
李神通的来信,自然和这个也差不多。
在信里,李神通称李破为弟,言辞也颇为简洁通达。
李破看了四五遍,大致的意思也就把握的差不多了,李破当即就笑了。
先叙两家之好,再言天下大势,劝降之意昭然若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关西世阀的优越感。
也许是看李破至今也未称王,或者自封个什么官职出来,觉着李破还可以挽救一下他回归正途,所以居高临下的劝诱是这封书信的主旨。
然后笔锋一转,就自然而然的加进来了威胁,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只最后一段李破看了又看。
这里有一句,闻弟妇颇为美貌,何如挟妻入京,与汝岳丈团聚,共享天伦?
看了些时候,李破笑容就灿烂了起来,威逼利诱,还要加上激将,李神通这是急了吗?
一军主帅,出言轻佻至此,实是落于了下乘。
什么劝降,这根本就是一封战书,也是正中李破下怀的事情。
可他这人从来不吃亏,略一思索,就令人将军中书记给招了来,写就一封回书,接着轻轻摆手,“去,尽斩来使,把尸给李神通送回去。”
一日之后,介休。
府堂之上,李神通派出去的时候,都躺在在那里,一封犹自带着些血腥味儿的书信奉到了李神通手里。
李神通脸色颇为阴沉,使者被杀,自然让他很是恼火。
心中暗骂了几句,随手拆开书信观瞧。
“兄之使者尽已送归,弟本边地戍卒,历经战乱,不容轻辱,今以此略表弟决死之心……”
“兄本富贵之人,不于西京繁盛之地修身养性,反争沙场之功,累人累己,实为智者不取也,今赠良骥数匹,以做大兄南窜之用,异日弟入长安,取兄妻女之时,再做归还不迟。”
短短的几行字,看的李神通脸上肌肉直跳,顺手就将书信撕的粉碎,大骂道:“小儿欺我太甚,日后定斩其头,放休吾恨。”
好吧,这个回合两个人都挺不着调,你来我往的刺激,无非都是想寻机决战罢了。
李神通随后挥退众人,只留下了心有惴惴的裴寂,脸色变的那叫一个快,笑着便对裴寂言道:“贤弟,决战就在眼前,李破小儿困居平遥,危如累卵,尤不自知,还在大言炎炎,过后削其级必矣……”
好吧,这样的书信往来其实没什么意义,试探了一下,不过是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
……………………………………
两日之后,唐军全军拔营而起,十余万大军,刀枪林立,旌旗昭昭,缓缓北向。
而这一次,与之前行军就不一样了,唐军上下已经做好了随时与敌决战的准备,唐军在士气上也是可圈可点。
雀鼠谷一战让唐军颇为振奋,再加上听闻敌军斩杀劝降使者,又羞辱了军中主帅,隐隐然的复仇之心作祟唐军的作战**也极为强烈。
可话说回来了,这毕竟不是李唐嫡系军旅,多为晋地各郡守军,如今凑在一处听李神通令行事,归属感参差不齐之下,士气再是高昂,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唐军这次以裴寂殿后,左右两翼皆为李神通心腹领兵。
临行之时,徐世勣再次请令镇守介休而不得,只能随军北上,隶于大军右翼永安王李孝基麾下。
李神通这次也是存了一战而定晋地的决心,只留五千兵于介休,又以绛州刺使裴世清守雀鼠谷,并督促民夫运送粮草,其余十余万大军几乎是全军北上。
而在平遥,听闻唐军北来的消息,李破也振奋了起来,这一战对于他有着怎样的意义,他非常的清楚。
而几个月以来的殚精竭虑,实际上都是在为这一战做着准备。
唐军求战之心颇切,他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几乎就是决定晋地归属的一战……他努力不去想象,此战胜后会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景象,他更不会去想一旦败了会如何。
他的眼前,已经是只有这十数万的李唐大军。
已经不用再召集众将议论军事了,该做的准备早已做好,战术上的考量也已成熟,只待一战罢了。
李破当即传令给尉迟恭,步群,刘敬升,罗士信,王智辩,薛万彻等人,令他们领兵南下。
没有什么依计行事的约束,大队骑兵该做什么,其实非常的清楚,在沿途趁机重创唐军,就算无机可乘,也要截断唐军后路,动摇唐军军心。
近百里的路程,不算短,也绝对不算长,急行军的话说是朝夕至也不为过。
而李破给唐军定下的行军日期是三到四天,因为他在辽东是见过大军行进的过程的,粮草辎重会拖慢大军的脚步,尤其是想要与敌决战的步军,他们要留出充足的体力来进行厮杀。
一天下来,走三四十里是正常的行军节奏,如果沿途还有敌人持续骚扰的话,这个度会更慢。
所以,三到四天之后,唐军应该才会李破预设的战场,平遥南边十余里处,一个颇为开阔的地带。
到了那个时候,形势已经算是完全反转了过来,并代大军背靠平遥,战有不利的话还可以退守营寨,唐军却已经没什么后路可言了。
在数万骑兵面前,一旦失败,就算有些幸运儿能拼了命的跑回介休去,也过不了雀鼠谷了。
之所以未曾选在平遥城下,这不算是李破的意思,众将都以为,平遥城小,外设营寨的话,兵力分散之下反而对人数众多的唐军有利。
尤其还限制了骑兵的战力,而等唐军一旦站稳脚跟,并立下营寨与并代大军相持,用骑兵冲阵的损失就会大的让人难以忍受。
所以不如选在开阔之地,跟唐军决一生死。
其实,不管步军将领们愿不愿意承认,骑兵都是并代大军最锋利的刀刃,也是此战胜败之关键所在。
三四天的时间,李破不会预先战场,他要看看唐军在骑兵骚扰之下的表现。
三万多骑兵在野外对行进中的十余万步军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李破也想象不出来,因为那画面太美了,没见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就算是李破也不成,他跟突厥人纠缠了多年,对步军该怎样在行军中防范骑兵突袭也没多少确定的概念。
如果换做是他率领唐军的话,就绝对不会轻易北来,在行军途中遇到大规模的骑兵突袭?算了吧,若是真倒霉到了那种地步,除了怨自己太过愚蠢之外,他估计和一些人的做法差不多,令大军就地死守,自己寻机逃窜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