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刘武周这人,在马邑可是有着不小名声的,仗义疏财什么的就不用说了,那是草莽豪杰的技能。

    刘武周交游广阔,往来之人,要比程知节多的多,也杂的多,别看他官不大,却是个在马邑三教九流当中,很有地位的家伙。

    最为的一点是,这人出身庶族寒门,也就是说,人家家里不大不小,是个富户,不缺资财,言谈举止中,草莽气息也要少的多。

    但李破的注意力没放在他身上,也根本没犹豫,干脆的道:“五贯钱,宅子就是你们的了。”

    刘武周愣了愣,不是因为太贵,而是价钱开的很是便宜,又是如此的干脆。。。。。。难道是被晋阳王氏的名字吓住了?不像啊。

    他哪里知道,眼前这位其实已经有点恼了,昨天晚上就已经在心里发狠,什么他娘的王参军,李功曹,现在老子奈何不得你们,将来但有一日老子骑到了你们的头顶上,你们要是还能有个住的地方,吃的上饭,咱的名字就倒过来写。

    说起来,他这人很少记恨于人。

    来到这里之后,也可以说行事颇为随意,打着的也是到了哪家的山头,就唱哪家的歌的主意。

    但现在,刚从流民营地出来,日子没安稳几天,竟又有人来谋他的房子。

    日了鬼了,真当老子是泥捏的,谁都想欺负欺负是吧?尤其那见鬼的李功曹,好像追着撵着跟在了他的身后,李破甚至都有点怀疑,这人是不是跟他犯冲了。

    而他可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正经的房产转手。

    瞧这架势,就满是以势压人的味道,又是什么晋阳王氏,又是什么王军曹,听着就知道,你不卖也不成。

    当然,这里面怕是还是面子之类的东西在里面,兵曹和功曹,不定有多少龌龊呢。

    他对那些所谓的大人物的心理,还是知道的挺清楚的。

    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谁知道呢,他距离马邑官场不远,但也绝对不近,胡乱去打听,也没什么好处。

    但他这池鱼一旦恼起来,可就不那么好相与了。

    他也没想着去找老头,一间宅子而已,不用那么麻烦,既然当初空手就能弄上两间大屋,现在友人渐多,钱财也攒了些,弄间房子来住,实在不算什么大事。

    所以,他直接就要把房子卖了,但谁沾了手,怕也消受不起。

    刘武周可是一点都不知道,他现在打着交道的人和之前他见过的人都不太一样。

    虽然有点意外,但还是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五贯钱,不多,过上一半天就能送上,不过还得劳烦小兄弟走上一趟,房契。。。。。。”

    这人笑起来很有特点,眼睛眯缝着本来看上去严肃而有威严的一张脸,一下就柔和了起来,和变脸一样。

    李破摇摇头,“不用了,房契就在房子左厢床底下,自己去取就是,过手的时候,给俺画个押,呵呵,王参军的亲眷,应该不怕俺这样的小人物反悔吧?”

    刘武周这人确实好交朋友,见李破这么痛快他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又知道此人是程知节荐入郡府的。

    想了想,遂一抱拳,笑意多了起来,称呼立马也改了,“大郎爽快,今日之事,奉命而来,多有得罪,改日若有为难,大郎可到兵曹寻武周,武周必定尽力成全。”

    李破也抱拳,笑眯眯的道了一句,“客气客气。”

    目送刘武周带着两个人离开,李破抿了抿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凶光,冷笑一声,转身回了马厩。

    和没事人一样,该打熬身体的时候,打熬身体,该做饭的时候做饭,该教学的时候教学,日子过的极其规律而又平静。

    直待过了两日,五贯钱到手,又画了押,房子算是彻底不属于他李破的了。

    这一晚,等人都睡下了。

    李破安静的了足有一个多时辰,才悄悄离开了马厩。

    趁着夜色,如狸猫般翻过郡府的高墙,郡府的守备,在他看来,漏的和筛子差不多。

    当然,要是想去取李靖的人头,估摸着不太可能。

    但要说进出郡府外围,对他来说却是轻而易举。

    很快就摸出了郡府,轻车熟路的来到那处屋宅所在。

    宅子已经换了主人,估摸着正在打扫阶段,没什么人。

    如今已经入春,春风徐徐,算不得放火的好天气。

    但马邑这里远远还未雨季,天干物燥的,点把火,烧的也快。

    娘的,咱家住不得,那谁也就别要了,一把火烧了干净。

    李破悄然离去,身后火头渐旺,等他进了郡府,回到马厩的时候,那处火头,已经变得分外的明亮。

    自从他进了马邑城,这杀人放火的事儿,今天算是做的全乎了。

    求收藏,求,求打赏。

第63章悲剧() 
大业七年三月初,马邑郡丞李靖还在巡视各地仓房粮储马邑户曹上下,都是战战兢兢。

    其他诸曹其实也不好过。

    因为自李靖主政马邑以来,颇为懒散,除了将马邑军营中三千马步军卒死死握在手中之外,并未动什么大的手脚。

    但如今却不成了,皇帝要征伐辽东,和往常一样,闹的是天下皆知。

    马邑离河北本来就近,若不整饬一番,将来便有的后账要找了。

    李靖倒霉了近二十年,深知利害,不说旁人,就说在京中的自家兄长,眼睛就一直盯着他这个弟弟呢。

    当然,李靖的私心也是的原因之一。

    说起来,这些年李靖也是有苦难言。

    当初他也算是依附在杨素门下为官,但兄长李端,却是大将军史万岁的心腹。

    杨素与高颎争权垂十数载,殃及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当年高颎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内外,实实在在压了杨素一头。

    不过,最终胜出的,却是杨素。

    李靖看的很清楚,在当年朝中重臣当中,高颎无疑在才干,名望上,都无人能及。

    那样一位开皇名臣被搬倒,不是因为政敌杨素有多厉害,而是因其人功高不赏,受了皇帝的忌惮罢了。

    在当年一连串,夹杂着皇位之争的此起彼伏,惊心动魄的争斗中,李靖这一支,就像狂风暴雨中的小舟一般,轻轻松松就被掀翻了。

    史万岁死了,李端被削职为民。

    杨素一系胜了一筹,李靖一点好处没得,却是黯然出京,这显然就是人家的反击了。

    上位者岿然不动,下面的小鱼小虾,却是受难者众。

    在当年那场风波中,李靖就是小鱼小虾中的一员。

    之后辗转来去,不得晋升之外,还回不了京师,看上去是受了兄长的连累,其实,这就是他党附杨素一系的代价了。

    屡屡从中阻挠升迁他回京之路的,估计连吏部尚书牛弘都分不清到底是些什么人了,而那时,也不会有人一个小小的李靖,而大动干戈。

    不过,世事变幻,非人所能料及。

    太子杨勇被废,高颎被贬,一代名臣,终于走到了宦海的尽头,但可以说,他是比较幸运的,在文帝末年,多少当年开国的贤臣良将纷纷破家灭门,高颎却还能安然退下来,实在是不容易。

    而杨素也得到了文帝杨坚以及独孤皇后的信任,势力大增。

    到了这会,要说李靖回京任职,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可笑的是,此时死死挡住李靖回京之路的人不是旁人,却换成了他的兄长李端。

    身在京师好做官,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人家李端窝在京师长安,转换门厅,拜在了京师大阀宇文氏门下,渐受重用,连当年被削夺的永康公爵位,也弄了回来。

    同胞血脉,在功名利禄面前,一文不值。

    更何况,李氏这一支,虽然在京中排不上,但也确实是长安门阀中的一员。

    这样的大家族,其实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用奇怪。

    而作为家主的李端,最忌惮的就是这个弟弟,一直以来,能与他争一争家主之位的,也只有这个弟弟了。

    若非当年这个弟弟年幼,说不定永康县公的爵位,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所以,他决不会放这个兄弟回京。

    于是乎,李靖算是被这个兄长给坑苦了。

    官升了不假,却来到了马邑这样的边塞之地,人们还都说,李靖是沾了兄长的光,才会有此升迁李靖是有苦难言。

    因为这个时候,杨素和当年的高颎差不多,受了皇帝的猜忌,听说有病都不敢治了,直接病死在了任上。

    说起来也是可笑,在杨素死后,过了不到一年,名臣高颎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一对儿老冤家,几乎是结伴上了路,同时也意味着,文帝末年的风起云涌,彻底的结束了。

    雄心勃勃的新皇坐在皇位上,左顾右盼,踌躇满志,也终于安心了下来,因为再也没人有那个胆量,有那个威望,来跟他说三道四,以为掣肘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靖痛苦的发现,朝中还记得他,并时刻惦记着他的人,恐怕就剩下一个李端了。

    悲催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在他最需要助力的时候,舅父韩擒虎死了。

    在他崭露头角,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转眼间获罪,被贬出京。

    在新皇登基,他刚看到点希望的时候,杨素又死了。

    官终于升了,却来到马邑这鬼地方。

    想要立军功吧,突厥人不来,想要升任太守吧,却被人死死。

    而且,马邑这地方,是当年他兄长李端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很是有些旧部在呢,李靖想在这里有所作为,也得问问他们答应不答应。

    可以说,李靖的前半生,充满了各种悲剧,根本是身不由己,就掉进了一个个坑里,想钻出来是越来越难了。

    这样一个人,你想让他在马邑兢兢业业的为国守边?那又怎么可能?

    不过,在大业七年渐渐失去希望的李靖好似看到了一线光亮。

    当然,他也知道,就算他削尖了脑袋,也不可能随军去征伐辽东。

    但马邑这个地方,离河北太近了,而他也有九成的把握,皇帝一定会御驾亲征。

    虽然在他看来,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皇帝的好大喜功,已经渐渐开始让人难以理解,皇帝的性格以及所作所为,也已经可以从晋末群雄身上找到影子了。

    但对于他自己而言,这却是近二十年来,他离皇帝最近的一次了。

    所以,他很想让皇帝知道,马邑还有个曾被大将军韩擒虎赞赏说通晓兵事的李靖。

    于是,这次李靖巡查仓房,便也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到了三月间,巡查不到一半,马邑这边已经向雁门代州总管府报决二十六人,实际上,根本没等雁门回复,这边人头已是纷纷落地。

    这是一次很明显的清洗。

    掉脑袋的多为本地官吏,其中一半,都是军中将领。

    李靖已经下了狠心,要将兄长李端留在马邑的旧部借此清除干净,以利之后行事。

    而这个时候,马邑城中不大的一把火,却是给差不多杀红了眼的李靖带来了又一个借口。。。。。。。。。

    求收藏,求,求打赏

第64章后果() 
火烧的不是很大,只是将一间宅院烧平地。

    这样的火情,在马邑并不少见。

    但传到李靖耳朵里的时候,味道却很不一样了。

    有心腹传书于李靖,密告兵曹参军王源与功曹参军李宗方纵容家人争产,李宗方妻兄卢俊达争产不成纵火事。

    李靖当时就笑了。

    这属于正瞌睡就有人马上送来了枕头,不笑不成啊。

    王源出身晋阳王氏,这是一个传承分外久远的姓氏,天下间能追根溯源超过它的屈指可数。

    当然,晋阳王氏显耀于世的可不只是传承,它如今也是晋地一等一的大阀名门。

    黄帝之嗣,王家有姓,说的就是当今的晋阳王氏一族。

    他们和山东琅琊王氏一脉相承,都是传承了上千年的族群。

    不管世间有多少风雨,晋阳王姓传承不绝,好像他们才是晋地真正的主人,其余人等,皆为过客一般。

    这样的坐地虎,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别说李靖只是马邑郡丞,就算李靖成了晋阳王,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晋地人们心目中的晋阳王,只能是晋阳王氏,其他人都取代不了。

    衣冠之家,千年族类,晋阳王氏当之无愧。

    幸运的是,马邑兵曹王源,不过是晋阳王氏的旁支子弟,附在家族身上的又一只蠹虫而已,好相与的很。

    占据马邑兵曹之位,却对边塞兵事一知半解,无所事事间,却好与人谈文论画,与马邑这地方的民风可谓是格格不入。

    可见,晋阳王氏和许多传承久远的世间名门一样,满身的暮气,还在幻想着林下诸贤的风采,追慕不已呢。

    看看这些年就知道,北地王旗变幻,真正出身这些底蕴深厚的名门大阀的又有几个?

    当关西诸阀傲视天下群雄的时候,这些衣冠之族,也只能俯首称臣,只敢在背后偷偷的说上几句,胡虏之属,不与相谋的酸话了。

    是的,在这个天下用武的年头,这些汉家的名门望族,便纷纷黯然失色了起来,还在九品中正制中打着转悠,却不知天下豪杰,尽都蠢蠢欲动了。

    当然,霉运当头已经十几年的李靖,不会轻易去碰这样的庞然大物。

    但他的侄儿,李端幼子李宗方就另当别论了。

    李宗方是正经的关西世阀子弟的模样。

    有勇力,喜弓马,好游猎,不好女色,却喜杯中之物。

    才干嘛,谈不上,在李靖看来,这个侄儿若放出去,任其自生自灭的话,也就是一县守捉的本事,换句话说,也就是捕快头子。

    如今二十多了,坐在马邑功曹的位置上,还挺得意。

    正事没做过几件,呼朋唤友出城游玩的总有他一个,估计逍遥到现在,连父亲让他盯着叔叔的事怕是早也忘了。

    这把火烧的正是时候,对于这个侄儿,李靖下手可是不会有一点的手软。

    根本未回马邑城,快马密信来回了一次,便又有人告发马邑功曹李宗方,私录功薄,安插亲信,聚众游乐,尸位素餐,置公事于不顾等事。

    这回,李靖也就不客气了,直接将事情捅到了代州总管府。

    为官多年,他的政治手腕绝对是不缺的,随即便荐兵曹参军王源,出任马邑功曹参军之职。

    转头,李靖便派人给王源送信,信中重斥其纵容家人,与人争产,以及上任以来,兵曹日趋惰懒之事。

    直到末尾,才多了些勉慰之词,然后再言,荐其为功曹参军之事。

    这一番连敲带打,又送了果子的,直接把王源给弄蒙了。

    不过功曹参军的位置,对于王源而言,诱惑却绝对不小,自诩文人的他,在兵曹这地方呆的很难受不说,功曹又是诸曹之首,要真能当上的话,就算是升官了。

    又惊又喜之下,找人过来商量了一番,先就写信去了代州总管府,然后麻利的将表弟叫来,一顿训斥表弟老实的去军营呆着,无事不得踏入马邑城半步。

    于是,雁门的回函到的分外的快。

    李宗方和李靖当年差不多,还没纳过闷来,马邑功曹的职位已经莫名其妙的丢了。

    当初李宗方来马邑为官的时候,李靖的兄长李端还曾给弟弟写过一封长信,信中殷殷切切,满纸说的都是兄弟之情,隐约露出来的意思,还想让李靖亲自教导一下李宗方。

    当时李靖那个郁闷,就别提了。

    两兄弟多年不见,难道这个哥哥还当他是当年那个,顾念兄弟情谊,不断写信让兄长离史万岁远一些的无知小儿吗?

    别说收侄儿为弟子了,就算是每次看到这个侄儿,他心里都腻歪的不行。

    也许对于身在京师的李端来说,这些年的日子很平稳,对弟弟也没赶尽杀绝,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但对于李靖而言,近二十年的岁月啊,多少雄心壮志,都在不断消磨,京师的繁花盛景,又多少次出现在他的梦中?

    若是身在京师,给他二十年光阴,他现在可能已经能巴望一下上柱国的位置了,李氏一门,也将因他而壮大。

    二十年啊,二十年,在李靖眼中,嫡亲兄长不但断绝了他在仕途上的晋升之路,也断绝了李氏崛起之机,实为家门之不幸,李端无疑便是李氏一门仰人鼻息,苟延残喘至今的罪魁祸首。

    如今,也轮到他给李端写一封信了。

    多年苦楚,这一刻齐齐涌上心头,不过李靖到底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如今的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绝对不会意气用事的一个年纪。

    所以这封长信,和当年兄长的来信多有相似之处。

    道完兄弟之情,又说自己对侄儿管教不严,以致罢官侄儿饱受边塞风寒,却无所得,所以无颜以对兄长,唯有将侄儿送回京师兄长亲自教导云云。

    到了此时,马邑的风波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当年史万岁,李端等人留在马邑的痕迹,被李靖陆陆续续清理了个干净,转头,还和晋阳王氏走近了几分,也不怕来自京师的明刀暗箭了。

    李破放的一把火,却是让李靖心怀大畅,这是李破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求收藏,求,求打赏。

第65章李碧() 
马邑官场的动荡,对于放了一把火,就又潜回马厩,老实呆着的李破来说,没什么意义,只能算是稍微出了口气而已。

    到手了五贯钱,丢了房宅,说起来,这买卖还亏了不少。

    五贯钱,还不够请人吃顿烤羊肉的呢。

    干了坏事,李破总会消停一段日子,比较像连环杀手的作风。

    三月中,李春个头和李破一样,窜了一截出来,因为吃的饱,穿的暖,又勤练不缀,已经很有些气力了。

    如今不但可以独自骑上战马,跑个几圈,而且,也开始练刀了。

    到了这个阶段,李破教的东西和拳脚比起来,就不会那么惊艳了。

    说到用刀,元朗这种自小就摸刀把子的家伙,比李破可要强上不少。

    李破也没不好意思,不但自己虚心请教,还让李春管元朗叫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