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01章心意() 
第二日晚间,李破招中书令陈孝意到府中又是一番商谈。

    商谈的内容上还是以人事任免上的事情居多,没办法,上个冬末,多了六个卫府出来,到了现在,又有中书,六部组建。

    即使李破压住了些步伐,可节凑还是太快,混乱在所难免,需要众人做出更多的努力,实际上到了这会儿,李破已经有了无暇他顾的感觉,每一天几乎都是在人事的漩涡中挣扎。

    其实和当初李渊攻入长安时的情形差不多,只一个官员任免上,就能让人头大无比。

    而李渊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大肆封赏官爵,然后安插亲族到各个要害上面,效果很不错,人家凭借娴熟的政治手腕以及自身家世上的优势,很快让关西平静了下来。

    可话说回来了,留下的后遗症也非常的多。

    时至今日,李渊治下官爵已经泛滥到了一定的程度,像李世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位秦王殿下身上的光环是一层层的加上去。

    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蜀中行台尚书令,陕东道大元帅,尚书左仆射,秦王,外加莫名其妙的天策上将,帽子大的快遮住天了都。

    至于当初李渊领兵南下西京长安,除了身边众人之外,还有沿途投靠的官员,都得到了这样那样的官爵赏赐。

    最终到底封出去多少爵位,怕是连李渊自己都不清楚,真可谓是列侯多如狗,公卿满地走。

    除了落得个雅纳豪杰的贤名之外,却也留下了无数的矛盾,按照原定的历史轨迹,之后数十年间,功勋之臣跟旧有的世族之间的斗争就从没有停止过。

    如今李唐上下最为头疼的其实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官爵泛滥引起的赏罚不公之事,然后夹杂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争位的斗争中,让每一次朝争都充满了凶险的味道。

    相比之下,李破这里其实要简单的多,没那么多大阀名门子弟嗷嗷待哺,也没那么多新面孔蜂拥而来,更没有什么储位之争的困扰,所以也就不需要用大肆封赏官爵的方法来稳定人心。

    其实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早晚能够梳理明白。

    可这样一个年月,谁又会给你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除了人事之外,要做的还很多。

    “看看谁合适,派些人出去,给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回礼……”李破有些懒散的说着话,终于从那些令人烦闷的话题中转了开来。

    瞅了瞅疲态尽显的陈孝意,又笑道:“年岁不饶人,你也莫要太过辛劳,一些事交给其他人来做,也未必做不好……”

    听了这话,陈孝意不以为意的笑笑,他自然是不服老的,可事实上就是,这些时日忙碌一番下来,他也有了力不从心之感。

    微微叹息一声,“中书承上启下,臣可不敢稍有懈怠,不然误了大事,可就有负于主公重托了……”

    “说起使者之事,臣以为,主公即有与众人结盟之心,空口无凭,不若以书函约之,不然使者一旦词不达意,岂不适得其反?”

    李破点了点头,一些话也不好深说,遂道:“如此甚好,听说岑舍人文理通达,此事就交于他吧……对了,岑舍人初来,可还服于晋地水土?”

    陈孝意闻言就笑,他也觉得岑文本这人挺有意思,来到晋地就大病了一场,养好了却又去萧皇后身边伺候,转头便任了中书通事舍人一职,得的却是何稠的荐举。

    转换门庭的事情陈孝意见的多了,可弄的这么诡异的,却还是头一次见,更好笑的是那云定兴……

    好吧,再诡异的事情在陈孝意这样的老臣眼中,也有脉络可寻。

    岑文本如今和温彦博交往频密,差不多算是投到了温彦博门下,身后又有着何稠背书,倒是不用再担心什么。

    若陈孝意年轻个十年二十年,必定会对岑文本警惕有加,就算不将其人死死压住,也不会在李破面前说其人任何好话。

    可现在嘛,他却道:“岑舍人才思敏捷,胜老夫多矣,中书能有今日之局,多赖其人之力,主公用人,实让人钦佩啊。”

    听了这话,李破放心许多,实际上,他们说的是岑文本能不能用的问题,中书通事舍人的职位,多是起草文书的工作,稍稍进上一步,便可参与机密,商讨诸般大事,可以说是君王身边比较重要的幕僚。

    而中书的职能和内史省,尚书省多有重叠,有鉴于此,李破根本没设内史省,也没有设下尚书省的意思。

    简简单单的就是以中书统领六部尚书,架构非常简陋,却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是日后考量的事情,李破认为现在这样就挺好,没必要让各个衙署相互掣肘,人才不够是一方面,另外呢,地盘太小也是原因之一,而且,他还没称帝呢不是?

    李破哈哈一笑,“那就好,我还在想,若是岑舍人水土不服,不如借机送回萧铣处……这样一来,倒是让人放心不少。”

    “对了,我有意于近日出外巡视一番,你回去之后,想想还有何未尽之事,尽快报上来,你看可好?”

    “哦?”陈孝意愣了愣,这事儿可是一点风声都没听闻,“主公欲巡于何处?又欲何人随行?”

    说到这里,陈孝意心里已经颤悠了起来,他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四处巡行的杨广,这位帝王给人的印象可是太深刻了,全天下的智谋之士只要听到或见到类似的行为,几乎立马都会联想到他。

    那么陈孝意之后说的就比较正常了,只见他微微躬身,正色道:“主公称王日短,诸事未定,此时出行……还需慎重啊……”

    话说的比较委婉,意思却明明白白,家里事情这么多,你却要出去转悠?不是觉着烦了,想出去散心吧?

    幸亏这不是温彦博,不然的话,说话会更难听。

    李破不紧不慢,幽然道:“这次出去,要先去北边儿转转……马邑安定多时不假,可突厥盛强,不得不防,再有就是那里突厥降俘太多了,突厥人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有头狼率领,懦弱的羔羊也将变得勇猛起来……”

    “晋末乱事就是前车之鉴,内附之人内外勾连,必要时时加以提防,这会儿稍有余裕,我亲自走上一趟,也是应该。”

    “时日不会太长,回来歇歇,再去上党走一遭,也该是时候让那里的人们见一见王旗了,顺道再看一看河畔的防务……”

    陈孝意轻嘘一声,思量再三,点头道:“主公心意,微臣明白,只是主公今孚众人之望,莫行轻出之议,臣等便也放心了。”

    李破闻言就笑,“前车之鉴不远,你当我是杨广吗?四处巡行,引的天下汹汹犹自不悔?”、

    陈孝意眨巴着眼睛,心说,您也许不像杨广,可孙策还是能借鉴一下的嘛,嘴上却道:“主公即要宣之以威,那随行之人……”

    李破摇了摇头,自信的道:“自我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这杆王旗到处,也应有些威势,宵小之徒怎敢轻犯?”

    见陈孝意还想说话,李破直接笑道:“好了,莫要啰嗦,一营兵马,有罗士信等随扈,一路之上皆在治下郡县安歇,又能出得什么事情?”

    “再者说了,若是人多势众,一路沸沸扬扬之下,徒耗人力物力之外,岂非真像了杨广不成?”

    陈孝意一想也是,也有些无奈,心说最好您还是别出去,老实的在晋阳呆上些时日,瞧着李破模样,他也知道,这位心意已定,怕是劝不来了。

    再有就是深想一下,出行的理由也很充足,其他的倒也罢了,只说称王之后,顺势巡视一下领地,沿途还能接见臣下,让众人感受一下王者之威,就是一个不错的举动。

    可转头想一想,又有些不对劲,如今还只是晋地一隅,转上一圈不费多少功夫,将来若真能身登九五,若还存了这般心思,那可就太可怕了。

    想始皇帝五巡天下,杨广三幸江都之外,山南海北都转了个遍,他们最终巡游天下的结果都是一般,靡耗无数,民怨沸腾。

    皇帝出行的理由也很多,他们也许是想看看自己的江山,也许是静极思动,单纯想出去走走,也许是和李破一样,想向各处臣民展示一下皇者威严。

    可君王频繁出行,那是非常糟糕的举动,看看现在天下的模样,也就不用说其他什么了。

    作为李破最信任的臣下之一,有些话陈孝意必须要说。

    “主公即以杨广为鉴,当知众人仰望者,非主公之王旗,实乃主公之仁德也,主公向来深明大义,挥洒自如,可如今只归晋阳不过数月,便有躁动之意,臣所忧者,唯异日主公得有天下,江山万里,主公也想踏遍山河否?如此,与杨广又有何异?”

    这些话听到耳朵里,李破不由扬了扬眉头,心里生出些恼火……

第601章抚慰() 
(二更,求点月票啊。)

    “你说,我跟杨广像吗?”

    回到内宅,按照现在养成的习惯,先把儿子抓过来瞅瞅,现在小东西已经会咿咿呀呀的反抗了,对这个总拿自己来逗乐子的老爹很不喜欢。

    等到儿子被乳母抱走,转过头来,李破便问了自家婆娘一句,却是把李碧吓的一哆嗦。

    到得如今,隋帝杨广早已成了过去时,万人唾弃之下,天下间直呼其名者比比皆是,即便对隋室还有所怀念的旧臣也不再愿意于口头上尊其为主。

    而李破问出的这个问题,恐怕天下诸侯们时常都会想想,因为杨广这个反面例证简直太强大了,做一些大的决定的时候不想都不成。

    可这么直接问出口的,恐怕只有李破一人而已,因为这可不是一个好问题,也注定是一个得不到回答的问题。

    谁傻了不成,说自家的主公像杨广,脑袋还要不要了?

    陈孝意能这么劝谏一下,差不多已经是为人臣者的极限,若再进一步,也就脱离了臣下的范畴。

    就算如此,也让李破郁闷了起来,其实他最厌恶的几个名字中,杨广无疑居于首位,其他人倒还罢了,杨广可是使劲的使唤过他呢。

    在私室之中没头没脑的问了这么一句出来,让李碧受了点惊吓,瞪大眼睛望着自家丈夫,其实很想道上一句,没病吧你?

    最终出口时则换成了,“夫君可是听到什么?怎会生此疑问?”

    李破气呼呼的开始在室内转圈,同时开始跟自家婆娘嘀咕自己的打算以及陈孝意的说法,之前未曾发作,此时却是越说越火儿,若是陈孝意这会在他面前,不定就要上去饱以老拳的。

    其实他自己也未必不明白,这火气来的有点不对头,原因嘛,只要想一想,就能清楚,无非是陈孝意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他南征北战至今,多年来几乎马不停蹄,如今在晋阳城中呆了几个月,却好像呆了许久一般,诸般庶务缠身,而其中许多问题都不是当下能够解决的了的。

    那种困于牢笼中的感觉,让他倍感难熬,所以他也就想着出去走走了。

    至于其他的那些理由再是正当充分,其实按照他的初衷来讲,也差不多都沦为借口了。

    这才是他愤怒的源头所在,既恼恨于陈孝意说中了他的心事,也愤怒于自己明知故犯的行为。

    而气恼之下,最终只剩下了一个想法,他娘的,杨广那厮弄的天下分崩离析,我李破只是想出去转转,办的还都是些正事儿,怎么就跟杨广联系在一起了?

    瞅着在自己面前转来转去的丈夫,李碧听明白了原委之后,抿着嘴唇想笑,却又极力忍住。

    剥下那层层加身的光环,以及李破身上日重一日的威势,最了解他的,永远是这位枕边之人。

    自两人初遇,李破身上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孩子气的一面儿,李碧见的多了,两个人也正是在打打闹闹,勾心斗角中结为连理。

    李碧只是听了开头儿,其实就明白了过来,丈夫这是在跟他自己赌气呢,陈孝意只不过是个引子,倒霉的撞上了而已。

    琢磨了良久,李碧终于开了口,“真说起来,夫君可比不得杨广……杨广为帝王之尊,夫君如今也不过汉王嘛……”

    李破转头怒视,这婆娘谁家的?找打是吧?

    李碧斜了斜眼睛,好像在说,瞪什么瞪,打一架就打一架,我可不怕你。

    嘴上却还道着,“那年杨广北巡,数十万人在天下脚下遇了风雪,众人重聚之后,近十万众没了踪影,我家一个表兄就是那会亡的,连尸首都没寻到,夫君道杨广最后说了什么?”

    “他只言道,此天与其子游戏一场罢了,继续前行,必为坦途,不久,与西域诸国权贵会于张掖,遂有堪平西域之功……”

    “而夫君每每自省,总不愿将己意强加于众人,每逢大事,皆要与众人商议再三,少有一意孤行之时,比之杨广差之远矣,何来相像之说?”

    李破嘴角抽动了几下,想笑一笑,却笑不出来,最后默默坐下,半晌才道:“陈孝意老眼昏花,很是可恶,不若换了贤妻来做这个中书令吧?”

    李碧终于笑了起来,“妾身贵为汉王妃,中书令可看不在眼中了,异日若能得皇后冠带加身,那才相得益彰。”

    李破噗嗤一声也乐了,游目四顾,没话找话的岔开了话题,“春儿怎的不在?嗯?容真呢,不是都被你藏起来了吧?”

    李碧撇了撇嘴,心里却安稳了下来,别看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将丈夫安抚了下来,可李碧并无多少自得,因为她知道,丈夫的火气一般来的快,去的也不慢,那聪明劲儿一旦上来,十个她也比不得。

    “小春又入宫去见皇后娘娘了,据说皇后讲故事的本领着实了得,夫君若是愿意,不妨也去听听,若是皇后听到夫君的问话,脸色定是十分之精彩。”

    呀,你还没完了,不就是老子一时有点想不开嘛,至于老是揪住不放吗?

    转过脑筋来的李破,念头儿立即通达无比,上党和马邑他是一定要去的,这两个地方将来都有可能拖后腿,必须趁着有功夫的时候亲自去瞧瞧。

    而且也耗费不了多少时日,家里面的事情确实很多,可那么多的人都在,还整日里弄的好像缺了我就不成,那要你们这些人来作甚?

    心意已定,转着眼珠小心眼也就上来了,“行宫之中,确实缺了些生气,偶尔走动一下倒也无妨。”

    李碧哼了一声,张嘴就又给了李破一个炸弹。

    “咱们府中的生气可越来越旺了呢,夫君还是莫要他顾了,容真已有身孕,妾身本想亲自给汉王殿下报个喜,没想到……”

    李碧做叹息状,李破愣了愣,啪的一拍桌案,喜道:“家门兴旺,可不能让杨广那厮坏了兴致,走,跟我一起去瞧瞧。”

第602章消息() 
阿史那荣真有孕,待遇上可就不能和当初李碧相比了,这年头儿的官员们大多数还都要脸皮,主次上也分的极其明白,听闻了的,找着机会口头恭贺一下,没听闻的,过后就算听到风声,也当自己没听说。

    你要是上赶着巴结,也就难逃谄媚之嫌,有损于自己的名声,是对自己宦途生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李破这里耳根颇为清静,只是吩咐府中之人仔细照看孕妇也就成了,而且也不耽误他的行程。

    不出所料的,温彦博找上门儿来,劝谏的力度比陈孝意可是强的多了,作为吏部尚书,也是李破麾下中最敢说话的人,他的行事风格早已深入人心。

    李破有了心理准备,应付起来也是从容的很,不像是陈孝意,能惹出他的火气。

    只是行程上最终还是有了变更,在晋阳多呆了一些时日,一直到五月中,尉迟恭传信晋阳,陕东道大元帅,秦王李世民回长安了。

    随之同行的还有,陕东道行军副总管,内史令唐俭。

    也就是说,驻守在黄河边上的唐军正副首脑一道卸任回了长安。

    代替李世民出任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以及陕东道行军总管的是襄邑郡王李神符,而大病初愈的太子杀手,东宫舍人李纲出任陕东道行军副总管,驻守于永丰仓。

    而潼关大军陆续分兵,驻守于黄河西岸的李唐守军迅速增兵到十余万众,使守卫蒲坂的尉迟恭稍稍感觉到了压力。

    消息传来的很快,也颇为详尽,也不是因为尉迟恭等人情报工作做的很到位,而是因为唐军士卒出现了逃兵。

    也没什么奇怪的地方,这些唐军逃兵大多都是当年随李渊父子南下长安的晋人,而今东逃也有着原因。

    晋人在关西很多都过的颇不如意,他们遭到了关西人强烈的排挤,大多陆续归于更为宽容的秦王麾下。

    而今李世民回京,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在东边猛烈的扩张了起来,前途暗淡之下,再加上几年过去,思乡情切,逃卒也就出现了。

    让李破惊讶的不在于李唐很是剧烈的人事变更,而是听闻李世民病了,而且据说还病的很重。

    这对于李破来说就有点虚幻的味道了,李世民是谁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无疑是一位从战争中成长起来,并有着辉煌成就的帝王。

    这样的人一般而言,都是身体强健,精力旺盛之辈,病重?你们没开玩笑吧?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李破的心一下悸动了起来,当然,同样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他头一个想到的就是此中有诈,难道是想学一学白起故事,诱他率兵过河?

    可想想又不可能,现在他毫无准备,就凭这样一个消息,会率兵渡河吗?肯定不会,河边兵力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而他李破也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以李二之狡诈,又怎会对此视而不见,想出这么一个拙劣的计谋?

    于是,这让李破出行的借口显得更加充分,行程却也有了变更,他要先南下去看一看。

    其实,劝阻他出行的声音并不大,除了温彦博,陈孝意言辞有些激烈之外,旁人对于主公要巡行上党的举动并无多少说法,只是劝主公多带些人马而已。

    五月中,在温暖的夏风之中,李破终于放下晋阳这里一大摊子事情,踏上了南下上党的行程。

    此时秦王李世民的车驾正缓缓进入长安城门,迎接秦王归京的人很多,除了以从大理寺牢狱中放出来不久的秦王府长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