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没等他说完,李破笑着干脆的回了一句,“洛阳大仓,天下闻名,又怎会缺粮?我晋地贫瘠,同样为世人所知……以己之短,补人所长,齐王是在说笑吗?”

    你还真够利落的啊,王世恽一口气憋住,有点难受,不过倒也有心理准备,粮草从大业末年开始,就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他们和李密在洛阳打的热火朝天,除了是要东都之外,要的就是粮草。

    除非生死攸关,想要诸侯外借粮草,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且,就算真的急需粮草,王世恽也不会说出洛阳大仓已空这样的理由,所以这个话题只能是轻松揭过。

    实际上,他们谈话的节奏在渐渐加快,话语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了李破手中,和当年阿史那牡丹来李破面前,请其出兵草原时的情形差不多,求人之人和被求之人都有着觉悟,绝对不会弄的颠倒过来。

    区别之处在于,突厥家大业大,底气很足,王世充则不然,内外交困的他,无疑快要成为李破挥向李唐的一把刀了。

    现在李破要做的,无非是把这把已经出鞘一半的刀从鞘中整个拔出来,再磨的锋利一些罢了。

    浑然不觉的王世恽还在做着努力,“大军一起,粮草自然多多益善,既然殿下也是拮据,唉,那便算了。”

    稍稍挣扎了一下,在李破眼中太过轻微,有太多侨情的痕迹,心说,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说客应该说的话啊,你怎么也应提一提我从幽州抢来的粮食嘛,怎的这么快就放弃了?

    王世恽确实放弃了,并换了另外一个请求,“殿下与突厥往来颇多,着实令人钦羡,不知可否在此关头,送些良马于我,殿下放心,不需太多,也定有珍物与殿下相易。”

    说到这里,王世恽不自禁的也有点脸红,这种讨价还价的事情,他从出生就没干过啊,这么锱铢必较的跟一位诸侯相谈,让他很别扭。

    李破的回答还是那么气人。

    “王公西来,攻城拔寨,不需什么良马吧?”

    狠狠怼了一句,才又递过一颗甜枣,“嗯,我这人向来好客,倒是不能让贵客空手而归,这么着,到时大军到来,我可以送一些弓箭刀枪过河,请王公自取,齐王以为如何?”

    那有什么如何不如何的,王世恽心中当时便是一喜,实际上,仗打到现在这个程度,又无人治理之下,河南上下,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的可能就是滥发到一定程度的官爵了。

    如果李破没称汉王,那么很可能王世恽会提议给他脑袋上戴一顶很高的帽子才对。

    “多谢殿下……”

    李破笑道:“不忙相谢,听闻东都各家门第高峻,与西京联络有亲者众,我有个不情之请,想让王公送一些长孙,独孤,柴氏等世族中人过来,可有碍难?”

    王世恽惊了惊,这样的交易实在有点……于是当即便问,“哦?殿下这是所为何来?”

    李破心说,少见多怪,你来我往才是交易,你只管带来一个小丫头,就不管不顾的接连向我讨要东西,世上哪有这般道理?

    看看人家义成公主,突厥可汗多大气,你倒好,张开了嘴好像就合不上了,弄的和个街边乞儿一样,嘴脸真是太难看了。

    心里嘀咕着,瞎话却张嘴就来,“无他,我与李渊相战至今,已成大仇,可我那岳丈等还在西京,若无些依仗,唯恐李渊加害,嗯,王公若能送些李渊不得不救的人物过来,那我可就感激不尽了。”

    王世恽有点蒙,接着又想想这些年东都掉下来的那些脑袋,颇为惋惜,要早知道还能有这种用处,把人关起来该多好,说不定还能换些粮食战马回去呢。

第619章考量() 
李破的要求,王世恽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对于他来说,还真就不是什么大事,如今洛阳牢狱之中,可谓是人满为患,其中姓什么的都有,而能关在牢中,又没有掉了脑袋的,就都不是什么小人物。

    王世恽琢磨着,回去洛阳后,寻些麻烦人物给这位送过来。

    一边算是放这些人一条生路,同时也能让洛阳清静一些,想象一下有些人到了晋地之后的样子,王世恽的心情终于舒畅了很多。

    李破心情也不错,这是灵机一动想到的主意……东都是门阀聚集之所在,比之长安不遑多让。

    就算他们将东都弄的乱七八糟,即便能让王世充放手送过来的肯定也不好处置,但咱不嫌人杂,挑挑拣拣,总有人能拿来用一用

    他称王之后,人才的缺口是越来越大,东都和长安两处,都是他比较中意的地方,可惜,两处都很烫手,如今有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了眼前,先敲诈一下王世充,占些便宜再说。

    可思路一旦打开,李破眼前的路可就宽了不少。

    东都洛阳现在肯定不在他考量之间,就算王世充战败,他也不会率军冲进洛阳,可洛阳的人才确实很多,不妨趁机寻一些过来嘛。

    想到这里,他心中又动了动,相比起他这个汉王,李唐对东都人等的吸引力……好吧,那就不用比了吧?

    这两年东都人等纷纷出逃,从没见过逃往晋地来的,就算李渊已经不怎么派遣使者四处奔走了,可他那显赫的家世,依旧在隐隐影响着天下的格局。

    王世充一旦大败,树倒猢狲散之下,那景象……啧啧,占了大便宜的肯定不是他李破,李渊将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而洛阳城中不但有人才,还有人口,两样都是他急缺的……看来之后的策略还是要改动一番啊。

    王世恽可不知道,此人狼子野心,连李渊都只是听闻河南异动,加紧派兵守御潼关的时候,眼前这位已经将他们这些人看做了死人,在想到战后怎么啃上一口肥肉了。

    要不怎么说呢,朋友有时候比敌人更加可怕啊。

    王世恽还在说着话,李破的心思却已经飞去了九天云外。

    来自河南的请求很简单,并没有出乎李破预料的地方,粮草,战马,军械等之外,就是想让他在黄河边上牵制住李神符,李纲,萧禹等人而已。

    至于潼关真的被王世充一脑袋给撞破了,之后的事情肯定是大家各施手段,争竞一番,有默契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言。

    李破几乎全盘答应下来,也没再提什么条件,王世恽满意的告辞离开,想来他在蒲坂也不会再多逗留,回去河南就是这几日的事情了。

    李破在大堂中踱着步子,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叹息了一声,看来今年还要用兵啊。

    本来他在年初时想的是,有黄河相隔,暂时不虑李唐来攻,他也没打算渡河进入关西,正好借此可以休兵一载,让大家都喘口气。

    可最终看来还是老样子,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年初时想的有点一厢情愿了。

    当晚,李破便召集尉迟恭,陈圆,尉迟偕前来议事,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三个人说的不少,但意思上都差不多,以如今驻守于黄河沿岸的兵力,很难在将要到来的战事之中找到合适的战机。

    无论是李唐还是王世充,也不管是谁胜谁败,他们都必定对晋地军旅严防死守,也就是说,坐山观虎斗没问题,可要想渔翁得利,现有的兵力是不足的。

    说起来,驻守于黄河沿岸各部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万人,骑兵八千人左右,步军一万余众,分驻于三处,相互呼应,加之有蒲坂,龙门在握,佐以骑兵之利,可以说守住黄河沿岸绰绰有余,但要渡河作战,那就是开玩笑。

    而在战略上,三个人确实产生了些分歧。

    以王世充战败为前提,尉迟偕和陈圆都觉着应该趁机渡河南下,就算不能直取东都,也当占据些关隘,以阻李唐东出之外,还可观瞧河南动静,做好出兵的准备。

    实际上,他们是有感于黄河在前,既为屏障也为藩篱,想要走出去寻找落脚之地,而做出的判断。

    而尉迟恭显然对关西更感兴趣,他的建议很大胆,不如趁着李唐和王世充交战之机,强渡黄河,直取冯翊。

    他们的建议深想一下,和他们的来历很有关联。

    尉迟偕的家在东都,陈圆则是河北人,提议进军河南几乎是下意识的私心在作祟,尉迟恭则不然,他是代州人,所以他的提议是在紧跟李破的战略,李破对关西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

    作为李破心腹的尉迟恭自然想要做符合主上心思的事情,如果李年在这里,他的建议肯定也不出所料,和尉迟恭相同。

    他们都不是什么文武全才,大局观上也就有所欠缺,将才和帅才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了,将才关注一隅,帅才统领全局。

    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进取心是如此的强烈,和承平时节的将领完全不同,他们如今都有着冲破黄河阻拦的心思。

    实际上,三个人或多或少都说中了些李破心中所想。

    月上梢头,夜渐深浓。

    李破看他们也说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于是摆手止住了他们的争执,“用兵之妙,在于知己知彼,量力而行,你们所言,可是要我再起大兵,与敌决战于河畔?”

    “如此一来,今年秋收之后,怕又是一场空啊……”

    三个赳赳武夫收声之后,眨巴着眼睛,相互瞅瞅,心里更是有志一同,得,大家都白说了,怎么就忘了将主(殿下,大王)最看重的事情了呢?

    想想也是,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初,连番战事下来,大军一直聚集在一处,虽说大军节节胜利,收获不少,可十余万人人吃马嚼,连他们这些将领都觉得,粮草好像流水一般,转眼就没了。

    也就是之前积攒下来的底子比较厚实,不然的话,加上赈济南边诸郡,别说这年月了,就算是文皇帝在位的时候,若无外来支应,恐怕也得头疼一下。

    现在刚过去几个月,大军又要重聚,那之前大家都呆在岸边岂不省事的多?

    想想大军滚滚,车马塞于道途的景象,陈圆先就打了个哆嗦,这显然是当初他参与辽东之战留下的后遗症。

    几乎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三个人就都不吱声了。

    他们跟随李破日久,耳闻目染之下,对粮草之事也都慎重了起来,不像王世充,窦建德的那些部下,只要军中还有存粮,就“不慌不忙”,直到存粮渐尽,这才想着法子克扣军粮,或者再去别处抢一些回来。

    其实到了如今,北方群雄能够站稳脚跟的,都是在隋末还能让部下吃饱肚子的人,李渊如此,窦建德如此,李破也不例外。

    现在王世充首先撑不住了,为什么撑不住,其实就是个粮草问题。

    窦建德那厮手握山东,河北焦土,为何比王世充撑的久一些?那不是因为窦建德比王世充更仁慈,而是因为山东河北的人口没剩下多少了,所以口粮没有河南需要的那么多而已。

    当然,靠着洛阳大仓的王世充竟然第一个撑不住了,这无疑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意味着河南人的遭遇可能要比山东人,河北人还要惨烈几分。

    而此时的李破,在深思熟虑过后,心情也渐渐沉重了起来。

    “你们啊,就知道打仗,还能有点别的思量没有?”稍稍责备了一下三个心腹将领,也没深说,眼界这东西,只能看各人造化。

    如果他们不自我进化,那么他们的前途很快就会有所局限,因为李破不会停下来等他们,身边人才渐多之下,他们应该明白,能这样跟他商议军事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最终很可能泯然于众人。

    “陈圆在河边修建营寨,很有先见之明,尉迟,你遣些人过去,建的营房越多越好,你们想想,王世充一旦失利,会发生什么?”

    “北渡的降卒,降将,甚或是流民将铺满河面,可有黄河阻拦,那么大部分人会去哪里?所以啊,做好招降纳叛的准备才是正经。”

    “就算是王世充邀天之幸,能破了潼关,那河对岸的李神符等人也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引我渡河,共击王世充,一个则是率兵就地死守,最蠢的就是一边防我渡河,一边去跟王世充硬碰……”

    “所以啊,要做的准备非常多,你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此战不论谁胜谁负,都将成就于我,谁若敢来行那虎口夺食之举,定叫其有来无回。”

    这一年的五月间,风云变幻,可李破并没有准备动用大军,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用兵之巧妙,在于量力而行。

    而自他云内起兵以来,能让他倾尽全力为之一搏的只有三次,一次是东出太行,击罗艺,第二次是率军北上助阿史那杨环登上突厥汗位,第三次则是和李神通战于西河郡内。

第620章六月() 
打仗和习武有相通之处,用力用七分,总要留出三分力来求变化,求自保。

    随着李破家业越来越大,他就再不会像阿史那求罗一般,拿出所有的身家性命去求什么一战而定乾坤了。

    而且现在,他打算用力用三分,要做到的则是一击而中的精准。

    既然已经料到王世充会在今年起兵西来,之前自然不会毫无准备,只是战略目的有所变化,那么要做的事情也就多了起来。

    不出所料,第二日王世恽便来辞行,随即率人回了河南。

    元慧公主王贞自然留了下来,一个小小的女孩瞬间举目无亲,还嫁了人,送伯父离去的时候哭成了泪人,还被王世恽严厉的斥责了一番。

    李破见了,都有点不忍心了,所以王世恽一走,立即命人送王贞去晋阳,来了个眼不见为净。

    至于家里面的女人见了王贞会有什么反应,他也无心再去琢磨。

    先就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并不算麻烦,因为从他称王之前,北边的粮草便在陆续南运,一来呢,准备供今年可能发生的征战所用,二来呢,南边儿各郡都需要赈济。

    此为两便之事,所以如今绛郡的粮仓渐渐充实,即便有所变化,在粮草军械等事上也不用担心什么。

    答应要送给王世充的东西,也不费事,这两年和李唐连场激战,缴获的衣甲刀枪可谓不计其数,挑挑拣拣拿来使用,或者运回晋阳,重新铸造的占一大部分。

    可还有很多留在蒲坂,绛郡等处的仓房里面,如果全部打包处理给王世充,说实话那有点多,拿出一部分来也就成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是户部,工部的首尾了。

    首先传信给户部侍郎苏亶以及汉王府司马王庆,薛万彻三个人,让他们商议一下,酌情再运送一批粮草军械到绛郡。

    然后便是工部尚书何稠那里,让他召集工匠来蒲坂,准备制造渡河的各种器具,大夫也要预备一些。

    因为一旦大量的流民,降卒来到晋地,就要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这是夏天,正是疫病的高发期,尤其是战后时节。

    每次战争过后,都要焚烧尸体,为的就是杜绝发生瘟疫的可能,一些狠毒的统兵将领,在攻城无望的时候,往往会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城内或者埋入城内水源之中,这显然是最原始的生化武器的运用。

    据传闻,霍去病英年早逝,其实就是死于疫病,因为匈奴人被击败的时候,埋了牛羊尸体进河道水源,让汉卒多染疫病而亡。

    而更为巧合的是,中原发生大规模的疫病也正是从汉时而起。

    让李破有点奇怪的是,这么乱的世道,他竟然没听说有疫病流传的消息。

    但话说回来了,他不知道,可不代表没有,只是没有扩散开来,成为大规模的疫情罢了。

    方方面面都要想的周全,李破自忖脑子还算够用,却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于是给何稠等人的信上,多数都要加上商议,酌情等词句。

    最后才是调兵遣将,李破思量再三,选的是步群,薛万彻,张伦三部,再以尉迟信守晋阳,宇文镬率五千兵马驻绛郡,往来运送粮草。

    接下来的日子里,传骑往来于道途之上,在急促的马蹄声中,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于晋地之上。

    本来日渐沸腾的晋阳,一下变得安静了许多,晋阳城外的军营上空,旗帜在不停的变幻,一队队兵卒汇聚到这里,然后陆续南下。

    刚刚组建的各个衙门,也终于从人事任免的漩涡中暂时脱离开来,全力为即将到来的战事做着各种准备。

    说起来他们的职能并不完全,只是在频繁的战事当中,几乎每个人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

    乱肯定是要乱上一些的,毕竟中书,六部刚刚组建,仓促之间行使各自权力的时候,很难把握好分寸。

    不过话说回来了,李破亲自遴选的这些人物,却都可圈可点,没有一个是因为靠着李破的信任而爬升上来的所谓幸臣。

    由于缺职很多,想让他们做出什么大的成绩,或者是做到事事井井有条自然很不容易,可要说上下乱成一团,谁也知道该做什么,那也是无稽之谈。

    整个晋阳在乱中有序间慢慢渡过了五月。

    进入六月初,节奏猛然便加快了起来,李破的军政命令流水般从南边传来,晋阳的上上下下顿时感受到了压力。

    作为女主人的李碧也坐不住了,开始在汉王府中频频召见外臣,有了身孕的红眼珠也恨不能马上把孩子生下来,好去丈夫身边护卫。

    大队的人马开始出现于晋地道途之上,组建一直不很完全的卫府,此时终于也全力运转起来,跟在元朗身后优哉游哉,差不多算是过上了安稳日子的阿史那庆云无奈的骑上战马,跟随汉王府亲军统领阿史那吉乎北去,协助云定兴等人安抚马邑突厥各部。

    另外一个身不由己的就是元朗的妻子阿史那云真了,在家里正逗弄孩儿的她,接到了姐姐的传召,进了一次汉王府。

    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巴掌印,哭哭啼啼的去寻元朗,夫妻两个嘀嘀咕咕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阿史那云真便带着扈从出府去追阿史那吉乎等人了。

    西突厥的金狼旗也派上了用场,可见,几年未回马邑的人们,对那里的情形是越来越不放心了。

    其实不放心归不放心,如今北边的突厥降俘们在经过几年时间之后,已经可以称之为内附部族了,他们来的时候凄凄惨惨,完全失去了草场和荣耀这两样对于突厥部族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

    对于曾经作为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