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在河南素有威名,所以我令你们两人率兵先渡,之后分寸你们自己把握,做的好了,你们当为首功,若是有所差错,定要唯你们两人是问。”
徐世绩,张士贵两个不敢怠慢,相继起身,躬身领命。
此时徐世绩真的有点不满意了,张士贵这厮一句话,把他想说的那些话都给弄没了,之后便要少上一些建言定策之功,搁谁心里也不会舒服了。
张士贵心里则比较惶恐,这会他哪里还不明白,策略是早就已经定好了的,人家根本没有任何挥兵洛阳的意思,他之前那些建言更像是在敲边鼓。
这一刻,张士贵心中滋味莫名,却也只能道上一声心服口服。
而重任一旦担在肩膀上,也让他颇为振奋,前路艰难什么的他根本不在意,这个时候的他和之前的宇文歆就比较像了。
有野心,有抱负,不怕艰难险阻,就怕没人赏识重用,大丈夫生而在世,若不能履任艰难,又如何能凸显才智,一展男儿抱负?
………………………………
打发走了他们两个,李破又传来张伦,商议了一番,这就是他选的领兵渡河的人选了,徐世绩,张士贵为先导,张伦率领大军继之以后。
第651章突变()
李破还在往河边调集着兵力,过河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换句话说,一旦开始过河,所有的行动都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这是李破对准备渡河的众将,甚或也可以说是对他自己的要求。
就像当初李世民率兵救蒲坂一般,猛攻滩头的时候几乎不留余力,那并非是愚蠢,而是在狭窄地方作战的必然选择,狭路相逢勇者胜嘛。
而坚决并不意味着一定胜利,失败的时候,越坚定的人损失越大,可你若不是不冒这样的风险,又怎么会收获喜人的果实?
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李破跟众将商议军事的时候,最终定下来的决议中充满了进攻的精神。
各种意外在所难免,比如说牛进达和沈青奴出了纰漏,或者是两人本就是诈降等等,因为毕竟他们和张士贵不一样,这些都要考虑到。
而大军一旦开始渡河,便不会轻易停下来,遇到挫折,必须奋勇向前,为后续大军打开通路,直到全军汇合于黄河南岸,到了那个时候,大军也就有跟唐军决战一场的实力了。
众人算了算,全军过河大概需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因为战马过河很困难,此时黄河还在涨水期,所以让这个时间很不好估量。
如果再算上粮草,那时间可就长了,几万人的粮草,不用个十天半月的根本过不去。
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唐军若来攻打,那就只能硬碰硬的跟唐军战上一场了。
说起来众将看着涛涛而过的黄河都有点眼晕,但对和唐军厮杀却纷纷表示毫无问题,显然他们打唐军已经打出了信心,这是好事,用如今的话说来,就是士气可用。
毫无疑问的,最可依仗的还是骑兵,战略目标是将唐军压制在潼关,而非是要攻打潼关要塞,所以还是以野战为先,骑兵乃野战利器,代州骑兵尤其如此。
而且风陵渡口离着潼关太近了些,于是还要考虑到潼关唐军步步为营,逼迫己军在于风陵渡口决战,那将是很糟糕的一个情形。
如果是那样的话,继王世充之后,便也轮到李破来做这个冤大头了,两家相争,众人窥伺,不论胜败,光以战略而论,晋地大军便也处于了下风处。
李破觉着这种可能性不大,王世充应该还能挺上一段时日,想来梁师都,李轨也应该有所动作了,西北战事一起,潼关守军还敢出关一战?
以李建成现在表现出来的性格,领兵特点,甚或是战略素养而言,都意味着唐军出关跟自己纠缠的可能性不大。
而只要给他一个充裕的时间,那么他完全可以据有弘农跟潼关唐军相持,而非是在风陵渡口死守。
当然了,这些都是猜测,比起以往的战略部署来,这次要考虑的东西多的多,情形很是复杂
李破此时也终于意识到,这是自己走出晋地的一个契机,在晋地呆了十多个年头的他,终是到了要一步跨出去的时候了,所以艰难之处在所难免。
可战争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哪场战事在事前就有十足的把握,对于战事前瞻性的猜测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猜错了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却不能因此而失去战机,而越是复杂的局面,也越能体现统兵之人的能力和幸运程度。
李破自觉还成吧
即便之后最坏的情形发生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背水一战而已,说不定他能领兵一举冲进潼关呢。
那样的话,乐子可就大了
当然,如今乐子最大的还属王世充无疑,河南大军无疑已呈骑虎难下之势,在阵前斩杀了左武卫将军郭举之后,王世充的皇帝车架就再没有离开阵前。
平静了一天,王世充便重新督促众将攻城。
缺衣少食的河南大军,大部分都还都保持着义军本色,王世充和他的臣下们也没那个功夫细细整编军旅,所以除了那些本就是由隋末官军蜕变而来的军伍还能像样一些外,其他都是乱糟糟的。
谁都知道,这样的军旅在战时流的血最多,也流血流的最快,只是他们的血和旁人的一样,都鲜红的刺眼。
进攻的号角声响起,一队队衣衫褴褛的军卒像被驱赶的牛羊一样,绝望的冲向潼关关墙,然后成为一具具奇形怪状的尸体躺在那里,任由自己的热血流淌出来。
烈日炎炎,尸骸如山,随着战场之上冲天而起,并一直不曾断绝的喊杀之声,刺鼻的血腥味越来越是浓重。
所有人视线之内,好像都渐渐变成了红色,一场疯狂而又愚蠢的消耗战,将潼关上下彻底变成了血肉屠场。
在这里,高低贵贱,层次分明,可只要躺下来,那么大家就都归于平等,还想带兵去砍阎王脑袋的人,那肯定是彻底杀红眼了。
每天傍晚,潼关上下便会冒起浓浓的黑烟,刺鼻的味道,弥漫于潼关左近,臭烘烘的,与那血肉横飞的景象一样,令人恶心而又惊悚。
近两年来,这样的大战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王世充倾力一击,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机渐渐耗尽在潼关之下,而守关的唐军此时其实也是叫苦不迭。
坐镇于关中的太子李建成每日里听着臣下们清点出来的伤亡数字,也逐渐开始心惊肉跳,心中更是暗自庆幸,有潼关这样的坚城要塞,伤亡还如此之大,若是和王世充野战
好吧,这样的庆幸没什么可说的,更像是在为自己的决策找寻充足的理由,野战和守城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
一般来说,野战比拼的是统兵将领们的勇气和魄力,以及军卒士气高低,精锐与否等等,而守城同样也有许多优劣计较,可最重要的还是耐心和承受能力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对李建成来说都已没有任何意义,他选择了固守坚城,那么在王世充二十余万大军面前,便已经暂时失去了这场战事的主动权。
而潼关要塞也保证了唐军能够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大量杀伤敌人,如果换个对手,有可能唐军的伤亡不会太大。
可现在王世充已经疯了,那么他也顺势成为了唐军现在最可怕的那种对手,丝毫也不会计较自身伤亡多大的王世充,给潼关守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杀伤。
半个月,王世充算是不大不小的创造了一个奇迹,一直连绵不绝的对潼关维持着高强度的攻势,近五万人伤亡在潼关之下。
浓烟滚滚,将潼关整个笼罩在其中,期间下了两场小雨,没有让这里更加清爽,反而真切的体现出了血流成河的景象。
雨水被鲜血染的通红,在潼关下肆意流淌,第二天地面干涸之后,整个潼关城下以及城墙之上,都是一片浅红颜色,看着像染了一层染料。
河南大军伤亡惨重,而之前胸有成竹的唐军也是筋疲力尽,近万的伤亡,不但让守军渐渐惊恐了起来,同样也使坚固的潼关开始微微摇动。
如果河南大军众志成城,那么潼关很可能会在之后的某一刻向他们敞开大门
可战争没有如果,也没有哪支大军能够承受近四分之一的伤亡依旧保持住士气,更何况是王世充这种七拼八凑的大军了。
右屯卫将军,光禄大夫孟让因侄儿战死,大怒之下,督军猛攻潼关,中箭而亡,右翊卫大将军张升重伤而还,站殿将军郑虔相因攻城不利被王世充斩杀示众
潼关之下,李密旧部迅速凋零殆尽,幸存者们人心惶惶。
而王世充还在意犹未尽的环视左右,已经被染的血红的刀锋依旧未曾归鞘,让人惊恐不已。
此时,更为可怕的是,大军粮草渐尽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潼关之上,已经开始无法忍受伤亡的李建成,带着新降的程知节和秦琼出现在关头,两个脸皮特别厚实的叛将在关头呼喊,让众人早降。
于是乎,河南大军的攻势戛然而止,诡异的平静了一个多时辰,就像往凉水倒进了滚油一样,轰的一下,关下大军便炸了开来。
这是一个很具戏剧化的场景,没有亲眼见证的人根本无从想象。
混乱从吴黑闼,郝孝德两部开始,早有准备的他们,联合了杨德方,陈寿等人,挥军攻打王世充车驾。
王世充在陈国公段达等拼死护卫之下,冲出乱军,回到不知所措的后军当中,随即诏后军各部攻打前军,想要来个阵前平叛。
此时,这场战事俨然已经来到了高(防和谐)潮,潼关之下,沸反盈天,河南大军各部相互厮杀,比之之前攻打潼关坚城可是热情多了,忘乎所以的整个将之前还在拼死厮杀,流下无数鲜血的唐军抛在了一边。
矛盾重重的河南大军终于在关键时刻崩溃开来,关上的唐军将领们,从太子李建成以下,各个看的目瞪口呆nt
记住网址:
第652章诡异()
和张士贵跑去李破那里一样,秦琼,程知节来投,对于李建成而言也是意外之喜。
这可都是在河南有着大名声的人物,在李密麾下时,任内军四骠骑,算是李密心腹部将,到了王世充手下,则更上层楼,很快就都成了卫府将军。
他们出身山东剿匪官军,活跃于河南土地之上,几乎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位置,照这个年头的看法,此乃良将无疑。
李建成大喜之下,很郑重的招待了两人,也让这两个已经将叛主求荣当做家常便饭的家伙“见识”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王者风范。
自始至终,两个人脸上都带着得遇明主的欣喜笑容,让李建成非常高兴。
走了一个张士贵,来了秦琼和程知节,一来一往,让李建成觉得老天爷还是很照顾他的,天之骄子就应该是他这个模样才对。
而有了这两人在,王世充的大军对李建成而言,便也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像这种临阵叛逃的军中重将对大军的伤害不言而喻……
所以,王世充大军开始攻城的时候,潼关守军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河南大军内部矛盾重重,缺衣少食,领着他们的伪帝王世充又无谋嗜杀,若是这样还不能战而胜之,那大家伙不如回家种田算了。
而且叛将总要送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礼物,张士贵如此,牛进达,沈青奴也一样,秦琼两人同样不会例外,因为叛将既要送上投名状来取信于人,还要体现出自我价值,不然的话,富贵荣华怎么会凭白到手?
于是这个时候,秦琼趁机就给李建成出了主意。
他们两个是悄悄走的,没有惊动什么人,王世充过后必要隐瞒消息,不然的话大军说不定就走不到潼关城下了。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可大体上也接近于事实。
既然消息不曾走漏,那么就有隙可循,在战事进行到关键的时刻,他们两人无论在关上守城,还是率兵出去,都可能有着一锤定音的效果。
这显然和李建成与众人商议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距,还是那句话,李建成麾下少经战阵的缺点一直在作祟。
当他们见到铺天盖地的河南大军的时候,胆气不由自主的便弱了下来,所以他们的建言也就可想而知了,多数人的意思都是借秦琼和程知节的名义,去招降王世充部将。
想要让王世充内部先乱起来,再寻隙攻之。
又是一个不怎么好,却也绝对算不上坏的主意,而且很可能奏功。
按照习惯,李建成博纳人言,自己又左右权衡,最终还是听了秦琼的建议。
至于这里面的原因嘛,一来呢,有张士贵的“前车之鉴”,让李建成意识到自己麾下众人才能多数平庸了些,出的主意便也偏于保守。
张士贵逃走之后,李建成在焦头烂额之余,也自省了一番,每每想到若听了张士贵所言,此时的情形又该如何?
毕竟人家张士贵率三千骑兵出去,还有着掣肘在侧,就能破敌五万,这样的人……出的主意应该也不会差啊……
好吧,李建成确实有点后悔了,东宫人才是多,可优秀的领兵将领却拍马也赶不上秦王府,若是那会张士贵能老老实实回转潼关,真心诚意的跟李建成认个错,说不定就能得到重用呢。
当然了,已经过去的时候,没法再去重来一遍。
所以秦琼的话,听在李建成耳朵里,分量无形间便重了几分。
二来呢,李建成觉得秦琼和程知节是最熟悉敌情的人,其人所言必然要仔细考量。
三来,嗯,别看程知节长的很是“丑陋”,可人家秦琼长的好啊,一副威武模样,既不柔弱,也不粗鲁,很符合李建成的观感,一见之下便顺眼的很。
再加上秦琼祖上出身山东武将集团,家世上非常显赫,就算后来落魄了些,那也绝对不至于落到身无分文,需要买马求活的程度。
李建成和李渊一脉相承,比较看重这个,没有来历的程知节就享受不到秦琼的待遇,估计打完这一仗,若是不能沾秦琼的光的话,很快就能被扔在一边,甚或是在之后的战事当中,把这个大胡子消耗掉。
而且,秦琼这个人还有个最大的长处,礼数周到,说话动听,算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人,当他想要说服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有被“说服”的感觉,不自觉间,就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这样的本事可不是谁都能具备的,更像是天赋,而他的好名声其实也多数因此而来。
总而言之,他的建议确实是被李建成采纳了,打动李建成的其实就是秦琼最后一句,若让王世充退回洛阳,必然后患无穷。
几天前,张士贵所言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却以叛逃为结局,可这样的话在人家秦琼嘴里说出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王世充和李建成在潼关杀成一团,却不约而同将两个家伙叛逃的消息瞒的死紧。
关键时刻终于到来,其实是李建成率先顶不住了,和疯狂的王世充相比,他的顾忌真的太多太多,于是乎,两个郑军叛将在潼关上露面了。
效果比较……“惊悚”,关下的大军还在保持着攻势,好像只在下一刻,河南大军便已自相残杀在了一起。
那一刻爆发出来的杀气和乱纷纷的场面是如此的惊人,让做了准备的唐军竟然有点不知所措了起来。
杀气冲天而起,河南将领们做出了最为疯狂的举动,在敌人注目之下,相互厮杀在一处,只在短短一段时间之内,便让混乱蔓延开来,近二十万大军,好像发生了营啸一般,刀枪并举,无数人在片刻间,便已尸横就地。
鲜血弥漫中,王世充的帅旗东倒西歪的向后逃去,而这才只是开了个头儿而已……
关上的李建成回过神来,急命人去招来众将,看着关下乱如蜂窝的河南大军,开起了战时会议。
这个时候,两个河南降将率先就觉着不对劲了,这样一个关头,你还要招众人前来商议,不是应该马上做出决断,传下军令吗?
他们两人曾经跟随过的人物,可都是能当机立断的家伙呢。
可这就是李建成的风格,从不妄断,也从不妄信,这种沉稳的性格让他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可现在,却让他缺乏临机应变的缺点一下摆在了明处。
这真是一个分外诡异的局面,自古以来恐怕也没出现过呢……
而乱纷纷的建议涌入李建成的耳朵,好像比关下的厮杀声还要混乱几分。
有的人说要带兵出城,趁势掩杀,去砍下王世充的脑袋。
有的则在说着,这么乱法,一旦出城,说不定就要跟敌军陷入混战,很难说最终谁会掉下脑袋,说不定王世充还能反败为胜。
更有人说,不如让秦将军和程将军带兵出城,招降纳叛一番,再一同击破王世充所部。
这个阴损的主意把秦琼和程知节都吓了一跳,他娘的,这样的混战你叫俺们去招降谁去?说不定就会被卷进去没了性命呢。
照这样一个情形来看,其实秦琼算是出了个馊主意。
他既不知李建成性情,也不知唐军内部诸将都有着怎样的特点,所以结果一旦出来,反而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了,秦琼的领兵之能也就那么个样子,按照他原来的轨迹,秦琼冲锋陷阵自然不在话下,可那样立下的战功又怎么能比得上他在玄武门立下的拥立之功呢?
换句话说,现在这样一个局面,反而不如与郑军将领相通,徐徐图之来的好些。
最终还是桑显和的建议更为靠谱一些。
不如在关上静观其变,等关下杀的差不多了,再出关收拾残局,一举击破王世充。
当他说话的时候,大多数人便都闭上了嘴巴,因为桑显和在潼关已经呆了很久,而且能征惯战,在潼关守军中素有威望。
实际上呢,对于崇尚进攻,曾经在河东跟李唐相持,眼见形势急转直下,一怒烧了蒲津桥的桑显和而言,这也是一个十分无奈的建议。
关下太乱了,即便是久经战阵的他,瞅着也有些眼晕,这要是此时出关,陷入这样的混战当中,很难说结果会怎么样。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