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儿便有点急躁,李神符话音未落,他便紧跟着道:“大王,军情如火,怎能”

    他这肯定是上赶着找抽了,李神符再是“好脾气”,也不会容人如此放肆,就像前些时李破在上党的时候一样,上位者的尊严是不容冒犯的,谁要是想替他们拿主意,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要不然后来儒家学说中也不会加入那么多揣摩人心的内容和对礼仪越来越严格的规范,那是不但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且是在教你怎么来当官。

    分寸把握的不好,官你当不成,有时可是还会有性命之忧的。

    李神符仿佛漫不经心的瞅了皇莆敖一眼,却像针扎一样让这位同州刺史立即垂下了头,“都下去吧,大敌当前,还有什么可吵的?本王身为陕东道行军总管,自有定计,再有多言其他者,军法从事。”

    众人起身陆续离去,李神符只将冯立留了下来。

    “殿下欲调兵往潼关,本无不可,但本王细思再三,颇有烦难,还请冯将军解惑。”

    冯立很沉得住气,因为来到冯翊之前,他对此行便有所预料,调兵毕竟是大事,而且襄邑郡王李神符也非东宫门下

    这时终于跟李神符有了私下交谈的机会,冯立精神不由一振,对于这位襄邑郡王做事的章法也颇为佩服。

    先借众人之口而示己意,再来说话时,便让双方都多了些回旋的余地,大体上的意思就是,你看吧,情形就是这般,想要调兵给你很难服众啊,而且你这是要给我添大麻烦的,知道吗?

    冯立琢磨着其中滋味,之前产生的些许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此时抱拳恭谨的道:“郡王客气了,即有事相询,末将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神符微微一笑道:“潼关,永丰仓,冯翊,韩城几处,皆为东边要害,更与京师近在咫尺,一旦有失”

    说到这里,李神符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道:“将军熟知兵事,可否告知于我,与冯翊,韩城相比,潼关可还安否?”

    冯立愣了愣,那么多推脱的理由,一概不提,却是说起了军事韬略,让他有些意外,可问题是,李神符所言确实是症结所在。

    一个回答不好,那顶不顾大局的帽子便会扣下来,而这顶大帽子本来是东宫这边准备给李神符戴上的呢。

    冯立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沉声道:“李定安已据风陵渡口,弘农等处,冯翊,韩城两处却有黄河天险相凭,潼关安否?嘿嘿,郡王何必明知故问?”

    李神符抚着胡须,目光终于锋利了起来,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你竟然还想凭借东宫之势来压我?

    此时李神符心中终于升起了几许火气,他能与秦王交好,而和太子这边若即若离,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是看不惯太子一些作为的。

    冯立所言,则让他反感更增。

    “冯将军是说,有了这两万兵马,太子便能率兵出关,逐李定安出河南?若是如此的话,本王倒是甘愿受人责斥,先助太子一臂之力再说。”

    冯立骑虎难下,思量再三,也没敢胡乱给这位郡王立下承诺,只是含糊的道:“郡王所虑,末将皆会细细禀于殿下末将觉得,岸边诸部所距颇近,往来援应也是便宜若冯翊,韩城有事,难道郡王以为殿下会坐视旁观不成?”

    李神符听了,心说,那可说不准,当日秦王跟李定安激战于岸边,你潼关守军兵力雄厚,却出了几分力气?

    只是事情就是这般,李神符毕竟不是秦王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跟东宫太子撕破脸皮,就算对东宫人等只顾内争,不管大局的一些做法有所不喜。

    可李神符自认看的很清楚,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他作为李氏族亲,跟两个侄儿中间任何一个走的太近,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那样会让他的堂兄非常不高兴。

    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身在蜀中的李孝恭,还是在灵州的李道宗,甚或是他们兄弟两人,就算有所倾向,却也没谁敢于坚定的站在某一边,帮人站脚助威。

    和那些想要立下大功的臣下们不同,李渊称帝之后,李氏亲族便在皇族之列,天生尊贵,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重用他们,又何必让自己立于不测之处?

    这其实就是任用亲族的好处了,他们才是李渊治下最有“公心”的一些人。

    就像现在,李神符会跟李建成派来的人讲道理,而非因自己与秦王李世民亲近友好,就故意给太子李建成添堵。

    而冯立有点不讲理,李神符也都忍耐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李建成确有碍难,也不会跟他这个陕东道行军总管闹什么意气,拉拢他还来不及呢,就算下面的人言语有所失措,咱们过后再算今天的账本,却不能算到太子头上去。

    至此,李神符再不愿跟冯立多说什么,姿态已经摆的足够,道理也讲的明白,你还纠缠不放,这冯立略无气度,很是平常,估计胜出于众人者,只能是一个忠心了。

    这样的人李神符见的多了,如今在长安最有名的就数左武卫大将军,永安县公姜宝谊了,那人无能的很,却得皇帝重用,还不就是因为一个忠心难得吗?

    “好了,即是太子执意调兵往潼关,本王自是不会相却不如先令皇莆刺史领五千兵随冯将军回去,之后若得朝中,行台允准,再行调兵不迟。”

    冯立沉吟良久,瞅着李神符的脸色,最终拱手道:“郡王深明大义,顾有全局,今日相援之情,想来太子殿下定要记在心里的。”

    李神符笑笑,笑容中淡的都没什么味道了

第680章河边(七)() 
李神符深明大义了一把,像商贩般讨价还价了一次,弄的自己很不舒服,转头便上书朝中。

    冬日将近,各部将士缺衣少食,无法过冬,请再调拨粮草,以供军需。

    表面是这么说的,私下里却派心腹去见李秀宁,跟李秀宁商量着,是不是能将潼关守军的一部分粮草拨给自己。

    毕竟潼关守军少了很多,至于那些河南降军,吃那么饱有什么用?

    李秀宁可比两个大男人痛快多了,小手一挥便同意了下来,这年头谁都不是傻子,无论的李建成,还是李秀宁,李神符,都知道潼关战事已经结束。

    太子李建成所率的潼关守军出关与李定安交战的可能微乎其微,若是之后朝中有了变故,太子就此回京也说不定呢。

    因为潼关一战的始末渐渐传开,太子李建成的领兵之能大受质疑,朝中帮太子说话的人很多,还看不出什么,但河边的两位却已大致心里有数。

    除非皇帝下了诏令,令各部增援潼关,起大兵出关与李定安一战,说不定还能将李定安赶回晋地,以潼关现有的兵力,和之前一战的情形来看,潼关守军一旦出关作战,很可能会惨败于潼关之外,想来太子李建成也不会那么愚蠢。

    所以潼关方向之后只能以防守为主。

    那样一来的话,不管李建成怎么挣扎,东边的战略重心其实都不会再交于太子手上了。

    那么潼关守军的军需便可酌情减之,户部,兵部,或者是陕东道行台应该都不会说什么,即便朝中有了杂音,哼,大不了就是换人来守永丰仓。

    平阳公主李秀宁表示,她是一点也不在乎这个,至于会不会得罪了太子,那更无所谓,本来她就和兄弟们不睦已久,再加上一条两条又算什么呢?

    李神符悄悄给李建成使了下绊子,很满意自己的表现,于是也消停了下来,而大军缺粮的征兆其实已经就此表现了出来,不然的话,李神符也不会使这样的小手段来给李建成添堵。

    今年秋收,蜀中粮产继续减少,数十万大军分布于各处,给李唐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朝中开始有人提议,增兵蜀中……

    形势越来越是险恶,有鉴于此,其实从秦王李世民回京之初,李渊便接连召开朝议,想要找出突破困境的途径来。

    这显然是战略方向上的选择,朝议的结果不出所料的也就那么几种。

    有人力主东进,这里面又分为两派,也就是先败王世充,再平李定安,或者先破李定安,再图王世充的区别。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东边郡县曾经都是富庶之地,晋地更曾是李氏龙兴之所在,如果得了河南,便有两京在手,人才汇聚,大义在握,震慑诸侯的效果会非常突出。

    若是先恢复晋地,也能形成战略上的优势,让王世充顾此失彼,图之不难。

    而另外一些人则以为,关西与蜀中互为表里,王世充占据东都兵力雄厚,李定安气势如虹兵锋正锐,两人如今又有所勾连,急切间难以轻拔,不如增兵蜀中驱逐萧铣,先固根本,再图天下。

    其实没多少新意,这样的争论在长安一直有之,只是此时终于鲜明了起来。

    想要东进的人自然是以洛阳世族中人以及晋地勋臣为主,主张增兵蜀中的则是关西门阀为首领,可以说,两边人都有私心,可战略上却也不能说错,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不过还没等李渊拿定主意,王世充已经一头撞了过来,于是朝议就此作罢,大家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潼关。

    开始时,让李渊很欣慰的是,长子终于表现出了领兵的才能,表现的很镇定,坚壁清野,死守以待战机的战略很得朝臣赞同。

    这会李渊也没闲着,征募门阀子弟从军,加上长安骁果,成军两万,随时准备增援潼关守军。

    顺便的,李世民准备一棍子敲死齐王李元吉的打算也就此胎死腹中,因为此时皆以潼关战事为主,李渊不会允许任何分散太子注意力的事情发生。

    可以说,自薛举败亡之后,又一场牵动长安上下人心的大战发生了,在此期间,往来于潼关和长安官道之上的传骑是络绎不绝,将前方的军情战报连续的送到了皇帝桌案之上。

    和那会秦王李世民破薛仁杲时的纷乱不同,李建成督军与王世充战于潼关的时候,长安的人心是比较齐整的,这就是太子和秦王的差距。

    李世民这会儿的心情就不用提了,复杂的足够炖出一锅八宝粥来,可还是要“带病”署理公务。

    如果搁在当年,这会他一定会跟众人唱一下反调,攻讦李建成的战略之保守,可现在吗,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李破都从一个无名小卒混成了一地诸侯了,身带光环的李世民就更不用说。

    城府日渐深沉的他,只是冷眼瞧着潼关方向,一面暗叹着太子运气不错,一边等待着战事的结果传来。

    王世充大败而逃的消息传回长安时,朝中不说一片欢腾吧,其实也差不了多少,大家都狠狠松了一口气,其中也包括李世民。

    不管长安城中的人们有多少恩怨,其实他们都在一条船上,要是让王世充冲进关西,长安就是另一个洛阳,嗯,东西两京都变成了匪巢,那景象……实在很是可怕啊。

    脾气日渐暴躁的皇帝李渊在之后几次朝会上都是面带笑容,好像又重新成为了那个广有贤名的唐公。

    让李世民恨的牙痒痒的李元吉也得了便宜,趁着前方大胜之机,在老子面前痛哭流涕的忏悔过错,并取得了李渊的原谅,重回齐王府不说,还晋为亲卫大都督,兼掌长安令。

    当然了,这和李元吉当年头顶上那一连串吓人的头衔肯定没法相比,可亲卫大都督……没多少实权不假,却有参劾群臣功过之权,比御史可是要强劲多了,因为他能直接跟皇帝说小话。

    李世民对这个打不死的小强也很无奈,李渊还特意在他入宫禀事的时候,叮嘱了他一番,并将李元吉叫来,当面给李世民认错。

    李世民这会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了,您想当个慈父,这也太晚了吧?

    实际上,李渊此时也绝不会再指望他的三个儿子能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他只是不想像文帝杨坚一般,闹到最后,三个嫡子只剩下一个而已。

    于是李世民不情愿的“原谅”了自己的弟弟,其实李世民觉得父皇做的有些婆婆妈妈,这个弟弟做错了什么呢?他这个当哥哥的又在原谅什么?真的说的清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兄弟之间积怨已深,又有储位这样的东西夹在其中,哪里有重归于好的可能?除非是不要命了……

    李世民郁闷的了几天,重新开始张罗建起了秦王府学士馆,广揽贤才入幕府中,也开始着手准备为府中人等扬名,这扬的自然是文名了,谁都知道,太子缺武功,秦王缺文治,于是太子争功于潼关,秦王埋头做起了文章。

    两兄弟这劲儿较的是紧锣密鼓,谁也不敢松懈。

    而借着潼关大胜的东风,一些人开始频繁走动,东进洛阳的声音一下便大了起来。

    只是没两天,潼关消息传来,李建成那里闹出了纰漏,李定安过河了,一战之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李建成堵在了潼关。

    于是,与王世充一战,除了损兵折将之外,就得了些河南降军,消息传开,长安城中的人们一片讶然,进军东都的声音顿时戛然而止。

    作为尚书令,李世民几乎都顾不上幸灾乐祸,在得到消息那一刻立即入宫见驾,那一次没人知道父子两人说了什么,只是隐约听到传闻,皇帝和秦王吵的很厉害。

    七月间,长安终于稍稍安静了下来,李定安的名字已如魔咒般强行塞进了长安群臣的脑海,不管是朝议还是私下里的谈论,都再也离不开这个名字了。

    皇帝诏令在有条不紊的传下,犒赏潼关有功将士,招河南降将入长安觐见,降军各部归于太子统辖,如此种种,再次显示出皇帝维护太子的决心。

    和李元吉屡屡逃脱惩罚不同,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结果,毕竟太子有破王世充之功在先,也没什么人在事后质疑太子战略上的失策。

    太子李建成多年经营的政治底蕴在这个时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战略局面的持续恶化也没有归咎于太子的迹象。

    可对东宫来说,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之后皇帝顾问军事,总有秦王在侧,也就是说,潼关战事过后,秦王更受倚重了。

    随之,太子请求增兵潼关的奏疏被驳回,李渊传诏潼关,令潼关守军不得轻动。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可却变相的显示出了皇帝对太子的不满……

    (阿草来三亚玩几天,更新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断更,请大家谅解一下,阿草和家人在这里过个生日。)

第681章射戏() 
长安,太极宫,武德殿射场。

    李渊一身戎装,挽弓而射,连射三箭,尽都中靶。

    陪侍在侧的魏国公裴寂抚掌而赞,“至尊勇武,风采不减当年。”

    李渊脸皮虽厚,可也知道这种马屁当不得真,别说和年轻时相比了,那会儿他可是根本没有热身,就一箭射中了人家大门上的雀眼,娶了如花美眷回家,传为一时美谈。

    如今嘛,他已年逾五旬,体力渐衰,就算是和当年起兵南下的时候相比,也早已比不得了。

    只射了三箭,勉强中靶,总算没丢了皇帝脸皮不说,手中所握也非强弓,竟然让胳膊酸痛难忍,再也拉不开第四下了。

    李渊笑笑,心里却在暗叹,英雄老矣……

    转头看了看四子李元吉,顿时气有不顺,随手将弓扔过去,吓了李元吉一跳。

    “你也来射上三箭,若中,武德殿就还由你来看管,若不中,哼……”

    旁边的裴寂一听,顿时板起了脸,齐王求到他的门上,他不能拒绝,于是便有了今日武德殿一行,可这会儿嘛……

    那就要看齐王自己的本事了,射中了……好吧,皇帝的箭正在靶子上,你看着办,射不中,那只能怨你自己没本事,须怪不得他裴玄真什么。

    说起来,当初秦王居承乾殿,与东宫相对,齐王李元吉被赐武德殿,紧邻东宫,和当时几个皇子的势力格局差不多。

    现在秦王和太子还是遥遥相对,只是武德殿没了主人,齐王李元吉这里稍有起色,就想重新住回武德殿,意思不言而明,还想着往储位之争里面掺和呢。

    这个忙裴寂不想帮也得帮,秦王居尚书令之职,给了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极大的压力,如今时间还短,却已经让裴寂有些透不过气来了。

    无论才干还是身份地位,甚或是威望,他都难与秦王相抗,时间一旦长了,他这个尚书左仆射绝对会被架到半空当中,没个着落。

    所以帮齐王就是在帮他自己。

    裴寂如今也有些后悔了,当日友好,今成仇寇,刘文静那厮虽说可恶,大嘴巴也十分讨人厌,可勉强还算个直人。

    而现在的秦王……城府深沉,当他笑的时候就已经很吓人了,当他板起一张脸来,那模样……裴寂每每想起就愈觉心寒。

    被这样一位战功赫赫,党羽众多的皇子惦记上,谁又能睡得安稳呢,就好像眼前这位齐王,秦王才回京几日啊,你瞧瞧这位被整治的,人都瘦了一圈,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了都。

    想想齐王之前求告无门的样子,裴寂激灵灵打了个冷战,这可是皇四子,之前颇受皇帝喜爱齐王殿下啊,他一个外臣要是……

    齐王李元吉可不知道旁边的皇帝宠臣正拿他做比,来掂量自身境遇,他只知道,今次能得父皇召见,机会难得,若再不能挽回父皇心意,说不定什么时候,轻飘飘一句话,不定他就得去军前当个小卒了呢。

    别以为不可能,关西男儿很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皇子殁于阵前的,从晋末到现在不知凡几,区别之处只在于,他齐王李元吉是皇帝嫡子罢了。

    也别说,在讨好父亲上面,李元吉还是分外有天赋的。

    也没让人换靶,二话不说张弓搭箭,接连三箭,正中靶上,只是都射在了边角处,最后才吃力的拉开弓弦,第四箭射出,正中靶心。

    关西贵族子弟的勇武,在此刻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儿子惭愧,在武事之上,远不如父皇,以后定勤加演练,不叫父皇失望。”

    李渊抚须而笑,心下既羡慕于儿子的年轻,也对儿子的灵巧表示满意,至于之前那些过错,嗯,知耻而后勇嘛……

    “裴监觉得我儿如何?”

    “虎父无犬子也。”裴寂厚着脸皮继续拍,不过心里到底松了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