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几天的战事下来,大将军们也都看了出来。

    高句丽屯重兵于辽东城,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兵力空虚?

    但他们的提议,被皇帝再次否决,隋帝杨广,要的是完全的碾压,而不是投机取巧的胜利。

    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攻城之战,猛然便激烈了起来。

    之前的不过是开胃菜,就算是一道漫布血腥的开胃菜,那也是开胃菜。

    到了这会儿,才算是真正的攻城。

    高大堪比辽东城墙的耧车,终于出现在了战场上,撞击城门撞城车,也变得更加粗大,坚实。

    登城的隋军士卒,也从河北人和山东人变成了真正的隋军劲旅。

    两天下来,已经是登城数次。

    虽然皆都被赶了下来,但也象征着,破城只在早晚之间了。

    而这两天的战事,要比之前残酷的多的多,死战不退的隋军将士,比比皆是,显示出了隋军那强大到令人战栗的攻击力。

    高句丽人的伤亡,一下便大了起来,压力也一下猛增数倍,因为隋军已经找到了辽东城的薄弱之处。

    登城七次,有五次都在北城。

    这个时候,隋军将领的选择就多了起来,无论强攻北城城墙,还是以此为诱饵,吸引高句丽守军的注意力,攻取另外一处城墙,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隋军大军,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不过,两天下来,隋军将领们虽然还有着很好的耐心,但一个个军中上将的脸上,都分外阴沉。

    因为这两日,伤亡在辽东城下的,都是隋军的精华所在。

    若是野战,这两天的伤亡人马,足以在正面,和一个强大的突厥部落,相互厮杀,而不落下风了。

    但这样的努力,却并未得到皇帝的赞赏和安慰,却被皇帝斥责无能。

第133章游戏() 
皇帝杨广的耐心从来都很差,这个满朝文武差不多都清楚。

    杨广生平,做的最有耐心的一件事,就是跟他的兄长杨勇争夺太子之位了。

    而这种耐心,也全都是基于对他父亲文帝杨坚的畏惧,以及对于高颎等老臣的忌惮上面。

    不过,自他登上皇位之后,这些障碍就统统都不存在了。

    所以,他耐心不足的缺点,也就整个暴露了出来。

    辽东城,只过了两天,他就对不停报上来的伤亡,阵前那难闻的气味儿,还有那嘈杂的声音,不停流淌的鲜血,失去了兴趣。

    于是,他叫来了未来工部尚书最佳候选人之一,少府监何稠,令其就地建造城池。

    这样的皇帝,也算是开了先河,当然,隋帝杨广,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创新,所以,也不用太过奇怪什么。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强大。

    他说他仰望辽东城太久了,怎能让些腌臜竖子,站在那么高的地方,他这个天之骄子,却只能仰头观望呢?

    于是乎,最奇怪的工程,也可以说,纵观史册,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工程就此开始了reads;。

    倒霉的鹰扬府,以及左候卫府军士,无所事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有活干了。

    就此在辽东城不远处,建造被皇帝亲自命名为四方城的城池。

    劳工很多,除了隋军兵士之外,还有很多的民夫。

    前面杀声阵阵,后面紧锣密鼓的却在造城,这样的景象,真的是诡异到了极点。

    非常直接明了的后果就是,隋军的士气,第一次受到了明显的重挫。

    接来的几天,隋军再未能攻上辽东城一次,就是明证。

    失败的阴影,开始在隋军将领们心头萦绕不去。

    但任性的皇帝,根本不管这些,他现在正兴致高昂的眼瞅着,一座城池真在迅速成型。

    唯一让他有点遗憾的是,时日太短,四方城明显不能跟辽东城相比,高度上嘛,却还勉强凑合。

    不得不说,有隋一朝,是工程师们的天堂。

    隋朝大业年间,各种工艺技术,突飞猛进,是不争的事实。

    这少不了皇帝杨广的功劳,各种各样的工程,锻炼出来的是,一群一群的建筑大师。

    四方城,在十余日之后,就完工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皇帝杨广迫不及待的就住了进去。

    因为他已经忍受辽东恼人的雨水很长时间了。

    而此时,已经来到了四月末尾,辽东已经开始夏季了。

    李破领着五百多马邑隋军,无奈而又无语的扎营在了四方城的城外。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成为建造四方城的劳工苦力,因为他们是骑兵,属于中军最的一支军事力量中的一部。

    虽然,他们至今为止,也没怎么动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高人一等的身份。

    不过,李碧已经不见了踪影。

    因为她和李破,轮流当了一阵儿的工头儿,四方城的建造上面,有着他们两个的一点功劳呢。

    之后不久,李碧便被招走了,据说是给皇帝把门儿了。

    李破用想都能想象的出来,皇帝这估计是饱暖思****了,李家三娘这一去,说不定大隋后宫中就又能多出一个妃子呢。

    李碧够不够格?那简直是废话。

    李碧出身很不错,容貌上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只要别整日里挥拳踢脚的折腾,做个妃嫔,那是绰绰有余啊。

    这要是李碧显贵了,说不定马邑这些人,还真能沾沾光,不用为未来那么担心了reads;。

    李破无良的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现在已经无心再观瞧前边的战事了,将军们有了不妙的感觉,他这个知道结果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四方城一旦落成,将军们其实便都松了一口气。

    在四方城落成的第一天,各卫府的大将军们,便不约而同的将最勇猛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卒派了出去,这一天正午,一口气攻上了辽东城北城城墙。

    城破在即,辽东城北城城门在万军瞩目中,缓缓打开。

    当捷报传来的时候,李破还以为,自己的小小翅膀,扇出了大风,弄的历史都变样了呢。

    不过,显然他想多了。

    皇帝杨广作为主角,肯定不能让个卑微的小人物抢了风头。

    皇帝的反应,必然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

    因为皇帝在听了捷报之后,头一个反应,竟然不是令大军挥军入城。

    而是问,可有降人?

    那必须有啊,高句丽人反扑之,却并不能将占据城墙,并得到源源不断的的隋军将士,赶城墙。

    当城门打开那一刻,北城高句丽守将,已经是完全绝望,很多筋疲力尽,且已胆落的高句丽守军,已经放了武器,准备投降了。

    于是,幸运之神杨广,再次眷顾了他们。

    当隋军派出招降使者,向高句丽守军宣传大隋皇帝的仁慈的时候。

    高句丽守军的主要将领们,终于及时反应了过来,硬拼不行,咱们可以智取啊。

    于是,辽东之战最为滑稽的一幕,终于开始了。

    不管隋帝杨广,存着怎样的心思,反正,他想将仁慈的光芒,照耀到高句丽人的头上。

    高句丽人也很配合的献上了自己的诚意,愿意归为大隋子民,只是,想让宽容仁慈的大隋皇帝给他们一个体面归降的机会。

    于是,皇帝龙颜大悦,令各部大军,回归建制,辽东城军民举城出降。

    你来我往,各卫府将军们差不多都懵了,想要进言,却发现四方城的城门,不是那么好进的,皇帝的近侍用皇帝诏谕,就能将他们打发走。

    于是乎,这一天傍晚,攻上北城的隋军将士,晕晕乎乎的了城墙,从辽东城北城门大摇大摆的走了出去。

    然后,在他们身后,大门重重关闭。

    如此奇妙的战争,是人做梦都不会想象的到的,比空城计还要奇妙的多。

    静静的两天过后,辽东城矗立如故,高句丽人大模大样的反悔了,诏令再次来,攻城。

    这样的真实游戏,别说大隋的将军们,就算是见过听过太多故事的李破,也感到世界观被完全的颠覆了。

第134章生变() 
也是觉着,皇帝这次该消停一些了,应该想拿高句丽人的鲜血,来洗刷被骗的耻辱才对。

    于是,将领们声嘶力竭的吼叫着,率领麾下士卒,鼓起余勇,趁高句丽人劫后余生,士气低落之际,在两日后,再次一举攻上城墙。

    这次,诏令到的更快,令诸军遇有降俘,不得擅杀,要好生相待。

    当时,攻上城墙的隋军将士就坐蜡了。

    随后,他们连城门都没打开,束手束脚之下,就被诈降的高句丽人赶下了城墙。

    没有第三次了,皇帝的诏令再次传来。

    言曰,高句丽人一旦有降顺之意,各部军旅,及时退后,不得攻城,以待守军开城投顺云云。

    没法打了,皇帝的反复无常,视战事如儿戏,视猛士若草籽的做法军人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再没有人愿意在阵前,拼死效力,也再没有人愿意上去白白送死。

    也就是隋军诸卫府将军,各个都是身经百战,威名赫赫,不然的话,此时辽东城下,应该还能上演一番,大规模兵变的戏码才对。

    此战,隋帝杨广用自己变幻莫测的“均是才华”,亲手动摇了大隋皇位之下,最为牢固坚硬的两根支柱。

    关西军事集团的贵族们,以及大隋彪悍的军人们。

    当这些人,不愿再为皇帝效力,产生怨愤的时候,大隋的统治根基,也紧跟着便摇摇欲坠了起来。

    这个时候,没人能够测度,皇帝杨广到底想的是什么。

    其实,军人们,也不再关心皇帝想什么了,他们想的是,怎么才能不让自己,葬身在辽东城下,成为皇帝送给高句丽人的礼物。

    辽东城下的战事,一下便了相峙的阶段。

    无数隋军将士,将鲜活的生命,和滚烫的热血,抛洒在了辽东城下,辽东城却奇迹般的在百万大军的围攻之下,转危为安了。

    这样的奇迹,在之前没有发生过,在之后,也将不再发生了。

    ∽∽∽∽,√。

    style_tt;

    时间五月,身在四方城中的皇帝杨广,他好像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与他的预想,相差甚远。

    而且,因为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丝毫没有从辽东大地上,获取过哪怕一丁的补给。

    后方的粮草转运,也越来越是艰难了。

    身在大军后方的皇帝宠臣,大将军宇文述,也派人送来了奏疏,叫起了苦。

    此时,皇帝好像突然变得清醒了一些,游戏热情开始逐渐消退。

    大业八年五月末,辽东城依旧矗立如故。

    隋帝杨广急躁的,责骂了攻城将领。

    随即,便下诏,将大军一分为二,终于做起了分兵的打算。

    以一直未经战事的各部军伍,组成九军,共三十余万众,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领兵,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为辅,率军东进,兵锋直指平壤。

    战略上是正确的,但这个时间段,却选择的太糟糕了。

    辽东的天气,夏天雨多,冬天雪多,而且,道路也十分难走,在这阴雨连绵的五月,长途行军,对于大军的后勤的考验,那就不用了。

    这一天,李破也有欲哭无泪的感觉了。

    在他想象中,已经被皇帝oo了的李碧,风风火火的赶了回来,随即便令马邑隋军,整理行装,带齐粮草,准备拔营。

    这一下李破脑海之中不相干的念头都没了,跟在李碧身边,问了几句。

    李碧也燥着呢,这次马邑隋军算是整个掉坑里了。

    皇帝的形象在她心里面,也是稀碎稀碎的。

    给皇帝守门,也就算了,能让皇帝知道,马邑还有父亲那样的英雄就更好了。

    但为何却有皇帝近侍来问她,年方几何,家世如何,闺名为谁,甚至要要讨取她的生辰八字。

    也算生在大门户中的李碧,随即就明白了过来,皇帝竟然在这样一个时节,生出了纳她入宫之意。

    若在平日也就算了,她也不是不知世事的懵懂女子,虽然入宫侍驾这样的词儿离她挺远的,双亲也从未有过将她送入宫中的想法。

    但事情一旦落在头上,她也只能认命,抛下铠甲刀枪,去到宫中,成为后宫女子中的一个。

    但这里是哪里,这里是辽东,战阵之上,万千将士,正在浴血杀敌,前面每天都在死人,皇帝却还优哉游哉,心存旁骛?

    明白过味儿来的李碧,差没一刀将那鬼头鬼脑的太监,捅个透心凉。

    不过,理智尚存,强压着怒火,跟那太监厉声道了一句,李碧虽为女子之身,然现居殄寇将军之职,领五百兵来军前效力,如今大敌当前,李碧不敢擅离职守,更不敢污了至尊圣明。。。。。

    太监瞠目而去,之后再未有人来跟李碧话。

    这就有如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虽是插曲,但后果嘛,不论对于皇帝杨广,还是对于李碧而言,都极其严重。

    不久,隋帝杨广决定分兵,马邑隋军也在征调之列。

    这就是李碧需要面对的后果了,实话,隋帝杨广虽然此时已经显出了昏聩狂悖之相,但他还不算是个嗜杀的君王,不然的话,李碧绝对走不出四方城。

    而且,此番征调,也并非是受到了皇帝怒火的波及,而是皇帝将身边的骑军,大部分都交给了宇文述。

    不过,若是李碧答应了,那马邑隋军的命运,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而隋帝杨广此番举动,也直接导致了,之后马邑郡丞李靖的离心离德,后果之严重,是隋帝杨广,如今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样一段非常不愉快,还充满了惊险的经历,李碧自然不会向李破叙。

    而且,如今分外敏感的她,从李破脸上,敏锐的察觉到了异样,心中不由大恼。

    只是此去路途遥遥,生死未卜,身边能同患难的,又能有所倚仗的,好像就剩下了一个李破。

    所以,她对李破的忍耐力,那是大大的不同以往了。

    求收藏,求,求打赏,下周二上架,没位,收藏和将血上架的时候好像也差不多,不过最近几本新书上架,成绩都比较惨淡,也不知北雄怎么样,阿草忐忑中。

    read3;

    ←→

    read4;

    1

第135章水军() 
“至尊欲分兵攻平壤城,我等已归右翊卫府辖下,随军东进,打起精神来,这次可非是儿戏了。。”

    “啊?”李破听了这个,立马乌云压顶,满头的黑线,平壤啊,从辽东城去平壤?坐飞机吗?

    心惊之余,脱口便道:“我说。。军曹,您又把谁给得罪了?”

    李碧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但鲜见的没发火儿,而是非常有耐心的解释,“骑军各部,大多归于右翊卫府麾下,不只咱们马邑来的人。”

    好吧,震惊过后,李破也无心再追根问底,莫名其妙的命令,这些日子已经听的多了,他也有点麻木了。

    而且,这和在涿郡的时候也大不一样,那会儿离开拔还远,有办法可想。

    现在嘛,瞅这个样子,除了当逃兵之外,也就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随军走上一趟了。

    逃兵就不用想了,大军环绕,人生地不熟,至今为止,李破也没听说有一个逃兵出现,这肯定不是大家忠心耿耿,愿意在这里陪着见鬼的皇帝耍子。

    而是这一路回去。。。。谁他娘的能回得去啊?

    李破再没废话,闷头走了。

    一边紧着让手下人等,准备东西,一边冥思苦想。

    但想的脑仁儿都疼了,也没从脑海中找出来,隋军分兵的历史知识,但不详的预感,却越来越是清晰了起来。

    既然他不知道宇文述,于仲文,两部三十万大军的征程如何如何。

    那么,他就更不会知道,因为分兵太晚,隋军到底错过了什么。

    实际上,就在隋军分兵东进的当口,平壤道行军总管,大将军来护儿,已经率领水路兵马,从海路,入大同江高句丽境内。

    这一路水军,多为淮扬劲卒,而两位掌兵之人,平壤道行军总管来护儿,水军副总管周法尚,都是隋帝杨广信重之人,也同为大隋名将。

    两人随即,选浅滩登陆高句丽腹地,直驱平壤。

    这两位的配合,一开始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在离平壤城大约二三十里处,他们和高句丽王高元亲率的大军相遇了。

    此时,高句丽一方,可以说是重兵云集,马步军旅,排有数十里,差不多二十多万众,并且是严阵以待。

    而来护儿所率的大隋海军陆战队,也只数万人马,人数相差悬殊,而且,来护儿的水军,骑兵极少。

    此战的细节之处就不用多说了。

    大将军来护儿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其他人都是小配。

    先是来护儿派儿子来整,部将费青奴,阵斩率重骑冲阵的高句丽王弟高建,悬其首,以振军心。

    随即,在一天的鏖战当中,大破高句丽大军,杀的高句丽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高句丽王,狼狈逃回平壤。

    按时间来算,按照当初兵部尚书段文振的计划,一入高句丽,围辽东城之后,立即分兵,隋军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会师于平壤城下,而此时的平壤城,也就算是唾手可得了。

    但是,隋帝杨广和高句丽王高元,这一对的倒霉蛋,都可以说是在第一次辽东战事当中,弄的灰头土脸,一个比着一个的犯错误。

    大胜之后的隋军,士气高昂。

    来护儿不听周法尚之议,令周法尚率兵守卫战船,自己则挑四万精锐,追着高句丽败军,直驱平壤。

    这个时候,后来人用结果推论过程,有的说来护儿大胜之后,起了骄敌之心,这才有了后来的败绩,使辽东之战完全变了样子。

    也有人说,高句丽人使用诱敌之计,诱使来护儿入平壤城城,一举击溃了来护儿。

    不过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在推崇周法尚在这一战的表现。

    实际上,像来护儿这样的大军统帅,每一个决定,都是按照战事进程做出来,闲坐于室内,去评论这样的一个军中上将,说出来的,都是无稽之谈。

    而高句丽人在大败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