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云内城,恒安镇镇军上下。欢欣鼓舞了没多久,就病倒了一地。

    这无疑是恒安镇最为虚弱的时候,但无论是云内城中,还是整个马邑。在这个冬天的后半段都是一片平静。

    战争终于结束了,大雪封途,这个时候,谁也还不知道,恒安镇军创造了怎样辉煌的战果。

    北地的人们,都默默舔着伤口。既怀着些希望,有有些恐惧的着春天的到来。

    而大隋的躯体,和北地的天气一样,已经没有温度可言。

    因为冬天的缘故,北方平静了下来,但温暖的南方,却乱成了一锅粥。

    亳州城父人朱粲起事,在两淮西部,荆州一带闹的很凶,这人比山东人张金称还要残暴几分。

    这个家伙作为小吏,再加上逃兵的头衔,自称迦楼罗王,掀起了规模浩大的起义,而且这人是第二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

    当然,他很快就亵渎了义军两个字,他表现出来的残暴是毫无节制和理性的,是比较典型的无脑暴躁型人才。

    张金称只是杀人,而朱粲这个家伙直接将人放在了他的菜谱里,还得意洋洋的跟部下说,人肉是世间最为美味的食物之一。

    于是,这个食人魔王和他的大军,所过之处,就像蝗虫过境一般,什么都不会留下。

    吃光了一个地方,就去下一处落脚,完全沦流窜的土匪。

    这个时候,李密还在尽职尽责的当着他的逃犯,并一路将他家的亲朋故旧都连累的家破人亡。

    王世充靠着他精湛的演技,虽没能赶到雁门为皇帝解围,却努力的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传递给了皇帝知道,于是受到了皇帝杨广的信任和赏识。

    于是,这个西域胡人后代,灞城王氏的异家子也就是拖油瓶,终于开始崭露头角了。

    在大业十二年初,晋江都通守,开始了他辉煌的后半生。

    山东的窦建德,趁着张须陀正跟瓦岗军较劲儿,不声不响的势力越来越大。

    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个家伙比他们藏的深多了。

    那就是在大业十一年末尾,成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的唐国公李渊。

    此时,李渊的妻子窦氏去世不久,李渊成了鳏夫,而想与李氏结亲的在关西人家也是接踵而至。

    其实,李渊和李密两个人的家世差不多,但到了大业年间,李密蹦在三级跳,也赶不上李渊家了。

    没办法,人家李渊的祖父李虎,别看和李密的祖父李弼并列,皆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但李虎可是和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以及八柱国之首的独孤信都是老战友,独孤信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

    这样一来,别看李渊的父亲死的早,但人家扎扎实实的能保证三代富贵是一点没问题的。

    这是正经的关西豪族。

    别看李密和杨玄感两个家世都不错,称举手一挥,应者云集。

    但就这两位在关系世阀当中的威望,加起来也不如李渊一个顶用,人家的根子深着呢。

    冬天里,李渊探头探脑的终于赶到了晋阳上任了。

    虽说东都洛阳的大臣们,对李渊都有不少意见,但在晋地,李渊名声还不错。

    因为李渊这个河东宣慰使来到晋地之后,除了剿贼,就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而且,被突厥人,皇帝杨广和民部尚书樊子盖折腾了一气的晋地,也需要这样一个家世显赫,却又比较宽容的人来坐镇。

    所以,李渊一到,就得到了晋阳大族们的欢迎,人家家世太占便宜,你没地方说理去。

    李渊用他温和笑容,以及无可挑剔的礼节,安抚住了这些晋阳大族。

    然后,他的几个儿子就上场了,各领兵权,并开仓放粮冬天里聚集在晋阳的府兵们,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到了大业十二年初,李渊派出去很多人,各地的都有,向那些义军讲述自己的宽容和仁慈,只要放下刀枪,也就既往不咎。

    想回家种田的,发放田产,想从军的,那更好了,我这里正缺兵少将呢。

    还没有经受过王世充的出尔反尔考验的晋地义军们,纷纷归附。

    这到不是李渊多有人格魅力,还是他的家世占了便宜,关西大阀,和皇帝是姻亲,名声也还不错。

    这样的人,在乱世可是香饽饽,其他的人和人家一比,都成了贼头了。

    这就是家世的威力和好处了,没办法,人们就认这个,别人来了,还就是没有李渊这么顺手。

    不过李渊也没得意几天,洛阳的那边就给他添了堵。

    因侄儿参与杨玄感之乱而削职为民的王仁恭领了马邑太守,走马上任了,随后,陈孝意成了雁门太守。

    这两个人选的可是好,都是一种死倔死倔,俗称忠臣的生物。

    这两个人接连上任李渊很难受,马邑和雁门都是晋阳门户,他还想着跟突厥好好沟通沟通呢,这下算是没戏了。

    倒霉的人还有呢,马邑郡丞李靖就是其中一个,他终于也品尝到了雁门之围的苦果。

    虽说之前已经抱了玉石俱焚之心,想跟着皇帝一起完蛋算了,但这不是没事嘛,那自然就是咽下苦果了。

    别人不管你有多少原因,是不是因为皇帝才被围在了雁门,别人现在只知道,马邑被突厥人长驱直入了,你个马邑郡丞干什么吃的?

    于是,缺职多年的马邑,终于迎来一位太守,压在了李靖头顶上面。

    比李靖更倒霉的是雁门太守王确,他的贪生怕死,都看在了东都臣子们的眼睛里,而且,这家伙是个晋人,比李靖这个关西世阀子弟更可恶,于是,他直接被削职为民了。

    不过,就在李靖觉着,东都的那些人有些讨厌,是不是应该让女儿和柴氏子尽快完婚,也好能在东都找些能说的上话的人的时候,一个名字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了他的耳边。

    总感觉进度要比将血快的多,这么下去是不是下个月就能完本了?哈哈,开玩笑,阿草只是想问问,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要不要放慢些?

    这一年一年过的,嗖嗖的啊。(。)

第206章成名 十三() 
月票月票

    太原留守府邸。

    这座宅邸很大,围墙斑驳,俨然透着几许风吹雨打的历史沧桑感,里面树木林立,楼台依稀。

    只要见了这座宅邸,也就知道这肯定是家高门大户。

    当然,太原留守李渊初到晋阳,肯定买不下这样一间宅邸,这是晋阳王氏送给李渊的“暂住”之所。

    要是天下承平,给李渊几个胆子,也不敢住进这么一间宅子里面去,御史们当场就能剥了他的皮,交结地方豪族,收受贿赂,你想干什么?

    但现在嘛,却已经没人能管的了他了。

    大业十二年开春,皇帝又在为南巡做准备,东都的臣子们没感到不高兴,正欣喜的给皇帝准备行装,想来个送瘟神。

    听说宇文述病重,估计是造龙舟造的天怒人怨,阎王爷终于看不过眼,要收拾这位助纣为虐的大业宠臣了。

    于是,皇帝杨广的行程也被拖延了下来。

    生命不息,便打算折腾到底的皇帝杨广,对这位宠臣表现的很有人情味,当然,他现在能信得过的人,也就这么几个了,死一个少一个,都不带有补充的。

    也许是宇文述感到余日无多,怕黄泉路上太过寂寞,于是,他临终之时人带话给皇帝,说我的两个儿子还小,犯了点小错,如今都被削职为民了,您看我死后他们无依无靠的多可怜,您给照顾照顾吧。

    临终的几句话,算是给隋帝杨广的脖子套上了绞索,随后南巡的时候,隋帝杨广身边就多了两个宇文家的败家子。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两兄弟。

    这么一番纷纷扰扰,天下又这么乱了,李渊在晋阳干什么,谁还来管?

    也别说,大业十二年的时候,天下间好像也就关中和晋地两处。还在时不时的受到朝廷的辖制,其他地方的人,好像都在忙着造反了。

    而雁门之围,算是将大隋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扯了下来。能够有这么两处地方,还受约束,那只能说是曾经强盛的大隋,虽然差不多死透了,但还在保持着一定的惯性。

    所以。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将这块遮羞布又勉强给盖了回去。

    这个时候,李渊差不多算是坐稳了太原留守的位置,很顺利,剩下他面临的问题也就简单明了起来。

    各处匪患难止,晋地的好说,有太原王氏辅助,晋人归附是早晚的事情。

    但河北那边闹的太厉害了,流窜过来的家伙,一个比一个凶。他们可不管什么太原王氏不太原王氏,太原留守不太原留守的。

    这些家伙已经造反造的着了魔,你就算现在给他们一块田地他们耕种他们也不愿意了,我就是要抢,抢东西多简单啊,我就是要拉人造反,没了手下生活多没意思啊。

    怎么止住这种势头河北人在河北老实呆着,糟蹋你们河北去。别往晋地来的问题李渊和他的谋士将领们,都愁白了头发,却感觉除了剿灭之外。没什么好办法可想。

    于是,大业十二年,其实是李渊拼命剿匪的一年,他的长子李建成,也就此崭露头角。

    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在困扰着李渊,那就是突厥。

    从大业十二年开始。突厥连年入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身为太原留守,他需要作出努力,来对抗强盛的突厥,保证晋地的平安,这是他推脱不掉的职责。

    剿匪,李渊可能自信满满,他对这个也很有经验,他不像王世充,吐万绪,或者是樊子盖那么糊涂,会受到皇帝,乃至于东都臣子们的干扰。

    他看的很明白,剿抚并用是必须的手段,不然的话,匪患只会越剿越多,就像其他糜烂的地方一样。

    他自信能在一两年间,还晋地一个清明世界。

    但突厥啊……以如今之情势,拿什么来应对突厥人的袭扰?

    太原留守府邸后宅,一处水榭当中,唐国公李渊披着貂裘,抚着栏杆,忧烦万端。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李渊是既喜山峦,又喜观水,所以向来认为自己两者俱全……

    而当他心意烦乱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水边,估计是想从水里得到些智慧。

    不过他在这里已经站了半个多时辰,也没能让自己的脑子开个窍,身上却被冻的有些僵了。

    李渊抽了抽鼻涕,摸了摸下巴上的美髯,无奈的想要回去呆着了。

    这几年,他感觉自己又了倒霉期,一如当年父亲早逝的时候那样,有些无助。

    因为两年前,他的妻子窦氏病逝于涿郡,每次想到这个,他都会在心里恶狠狠的来上一句,该死的北征,该死的杨二。

    而就在去年,他一力剿匪的时候,三子李玄霸夭于长安,这个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疼爱。

    也许是和母亲太过亲厚,听闻母亲故逝于涿郡的消息,李玄霸当时就吐了血,转眼间病入膏肓,追随母亲一起去了,享年只有十五岁。

    连丧至亲李渊心痛之下,多少有点心灰意懒,去年在河东没来晋阳,其实不但想看杨广的笑话,也是对这一地鸡毛的世道感到了厌倦所致。

    想到这里,李渊蹙着双眉,死死的握了握栏杆纤细的木栏立即发出一阵痛苦的呻吟声,也显示着,眼前这个看上去温文尔雅,大气雍容的关西大阀子弟可不是什么善茬。

    脚步声由远及近,李渊眯着细长的眼睛斜过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唐公不高兴了,最好离着他远点。

    不过随即,李渊的神色就缓和了下来。

    来的是个小娘子,长发低垂,被她随意的挽在身后,一荡一荡的,看上去好像要飞起来一般。

    十四五岁的年纪,身量却已经不矮了,她的脸蛋有些圆,还带着点婴儿肥,乍一看挺可爱,但配上那和李渊几乎一模一样的眉毛眼睛,却诡异的让她看上去多了几分清冷和倨傲。

    一身带着云纹的墨绿色裙裾,披着白色的貂裘,走路时手脚幅度不大,但却很快,立马带出了一种关西女儿特有的矫健和迅捷。

    能在这个时候,来打扰唐国公李渊静思的娘子,自然不会是外人,她就是唐国公李渊最为宠爱的一个女儿,李秀宁。

    如果李碧在这里,和这位唐国公府的三娘子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李碧硬的就像块顽铁,有着百折不回的狠劲,这位三娘子则像根竹子,柔韧中带着些灵性。

    她很到李渊近前,微微蹲了蹲身子,双手在身前一挽,一个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仕女礼。

    “父亲……”

    李渊咧开嘴就笑了,笑的随意而又慈爱,这个时候的他,不再是什么太原留守,也不再是什么唐国公,他只是一个父亲。

    当然,唐国公李渊的儿子女儿一大把,能得到这个待遇的,独独只有三女李秀宁一个。

    窦氏给李渊留下了四子一女,孩子们都大了,心思也多了起来,而且各个主意都正的很李渊也颇为头疼。

    唯独这个女儿,虽说主意也很大,却让李渊打心眼里喜欢,这不但是因为这个女儿和他的妻子窦氏长的很像,而且还因为这个女儿和她的母亲一样贴心又透着智慧。

    “天气这么冷,你怎么出来了?”

    说着,李渊迈步就走,显然是想早点回去,别让女儿冻着了。

    李秀宁静静的随在他身后半步远的地方,一笑带起腮旁一个酒窝,眉毛展开,眼睛也顺势眯成一道缝,弯弯的像个月牙,一下子清冷的气质就消失不见了,像变脸一样透出嫩嫩的娇憨出来。

    “父亲还说我呢,您看您,这冻的可不轻,回去女儿给您温壶酒,先暖暖身子。”

    李渊老怀大慰,摸着胡子不住点头,爽朗的笑声传出去老远,隐在暗处的护卫们,慢慢都凑了过来,心里大多都道,还是三娘子有办法,唐公今天的心情可不大好呢。

    “女儿这里还有喜讯要告知您呢,一会儿就当给父亲来助酒兴了。”

    李渊摇头失笑,心道,这年头还能有什么喜讯?别是杨二死了吧?那可就真得道上一句好消息了。

    不过想到还得给那混账杨二披麻戴孝,李渊又是一阵的不爽利。

    嘴上却在随口道着,“什么消息,能让你也说好了?莫非是柴大郎来信了?”

    李秀宁抿着嘴笑了笑,没多少扭捏,她和东宫千牛备身柴绍已经订了亲,见了几次,多合心意吧,谈不上,说多厌烦吧,也是没有的事儿。

    这一点上,和她母亲很像,什么事都能看的淡一些,不会给自己找太多的无谓的忧烦,但有一件事要真让她认准了,那可真就要出大麻烦了,九头牛都不一定拉的回来。

    李家的几个儿女,在这一点上都很像,不愧是一奶同胞。

    而且,他对柴绍这个未来夫君的评价,还真就不高,她觉着柴绍太过于热衷名利,实非良配,只是没了柴绍,还有刘绍,张绍,她又做不得主,那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这位唐国公府的三娘子,心态可不是一般的好。(。)

第207章成名 十四() 
月票月票

    父女两人谈谈说说,去了不远处和李渊的书房连着的一间暖阁reads;。

    一般来说,这是李渊会客的地方,李渊这人吧,也喜欢交朋友,和许多大阀子弟一样,他交的朋友可不能是泛泛之辈。

    家世一定要显赫,这是先决条件,李渊的朋友当中,绝对不会有什么草莽豪杰,那都是他驱使的鹰犬,不会是他的朋友。

    接来你还得有才能,这样的人来到李渊面前,他一定会待你如大宾,没才能也成,那你就得和他谈着投缘。

    什么叫投缘呢,对唐国公李渊来说,他喜欢洒脱一些的人物,也就是说,你在他面前不用太装,也别太拘束,但也不要太过失礼,哎,这样的人就能让他看着比较顺眼了。

    当然,洒脱的人要是还言谈有趣儿些,见识广博些,那就更好了。

    李渊吧,不会跟朋友讲什么义气不义气的,但只要能让他待为友人,他绝对对得起你,和那些空口白话,只能日久见人心的草莽人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身为关西大阀阀主的他,有绝对的自信,能让自己的朋友满意,不会后悔交了他李渊这么个朋友。

    不过呢,李渊到了晋阳不久,还没找到什么志趣相投的朋友。

    王氏的那些人,他看不上,礼节多的连他这个大阀子弟都厌烦了,就更别说交什么朋友了。

    而且这些家伙讲究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君子绝交,不出恶语之类的古风。很是绝情之外,背地里不定藏着多少龌龊呢,所以皆为只可使之。不可深交之流。

    至于晋阳城里其他大族的人物,他也见了不少。在李渊看来,都是王氏的跟屁虫,天然就不会放在关西门阀出身的他的眼中。

    所以,这间待客的暖阁,到如今还一次未曾真正的行使他的。

    每次来到这里,李渊都会感叹,晋地无人啊,当年他在楼烦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如今也没多少改变。

    晋阳王氏,李渊心里撇嘴,晋阳王徒有虚名,白白占了个好地方。

    父女两人分席坐定,不一会儿,他们面前的矮几上,便摆上了几个酒菜,两壶温酒。

    李渊笑笑,这么郑重其事的时候可不多。也不知他这个女儿又要闹哪样?

    对待这个女儿,他向来是宽容的,而且他也很能沉得住气。还就是不问,父女间的这点小把戏,玩了已经有些年了,但每次都能让李渊感觉到轻松和温馨。

    李秀宁自然不会有李渊这样的感慨,那是独属于老人的情怀,少年人不会去细心感受这些,她只是觉得,今天应该来陪着父亲喝一杯,所以就来了。

    先是轻轻摆手。挥退了一众奴仆。

    双手捧着酒撰一举,关西女儿的干净利落劲儿终于上来了。“这第一杯,女儿先恭贺父亲荣升太原留守之职。之后定能在此一展抱负。”

    听着女儿略显稚嫩的嗓音,再看她小小年纪,一本正经的小模样,李渊抚了抚胡须,满意的不得了,顺手拿起酒杯,“第一杯啊,嗯,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