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残酷的东西,但她不会多想,因为那是自寻烦恼,如果可能的话,她一辈子也不会经历那样的凶险。

    如果真要有了那样的凶险。她到也希望,自己的夫君能跟在身边,同经患难。

    少女抿着酒,相比这的故事而言,好像向来好喝的东西到了嘴里也变得没什么滋味了。

    她不再沉浸于自己的思绪当中,而是轻轻端起酒盏,说了她来到云内之后,第一句诚挚的话语。

    “姐姐这么一说,真让小妹羡煞呢,小妹再敬姐姐一杯,愿姐姐和姐夫今后能一如当日,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李碧也举起酒盏,只道了两个字,“多谢。”

    两人一口饮尽,李碧放下酒盏,瞅着若有所思的李秀宁,心里也开始嘀咕,好像刚才夸的太过了,看把人家羡慕的……

    嗯,可得看紧了那厮,不然的话……

    转念间,她又有些自得,之外呢,也替柴家的柴大郎担心了一下,女儿家要是有了心事,那她的夫君可就要遭罪了。

    种种考验必然接踵而至,想到这里,李碧不由有些好笑。

    而这个时候,就能问问别的事情了。

    “唐公可还安好?你们兄妹二人,突至此间,应该不是只来看看我这个姐姐吧?”

    李秀宁笑着点了点头,“父亲方晋太原留守之职,正好接到马邑捷报,于是便派了二哥前来问上一问,至于小妹,是出来散心的。”

    “其实,听了姐姐的话,问不问也不打紧了,就是不知……姐姐可有去晋阳任职的意思?”

    李碧捏着酒盏笑笑,心说,口气不小,也许唐国公确实有这样的意思,但这话可不应该是他的女儿来说。

    看着微笑不语的李碧,李秀宁马上就后悔了,这话确实是应该李世民来提的。

    她既非军中将领,身上也没有的官职,她只是唐国公李渊的女儿而已,这话出口,就显得太不合适了,连父亲带兄长,也许都会被人瞧的小了。

    聪明如她,这样的错误其实不应该犯下的,只是近日所见所闻,对她冲击有些大,而将来到来的婚事,也总搅的她心神不宁而已。

    她的一句话,也确实给李世民添置了障碍。

    让李碧对唐国公李渊添了些敌意和戒备,要知道,恒安镇军是她和李破一起带出来的,如果骤然调离恒安镇,对他们而言,就是失了根基。

    很自然的,他们就会想到,唐国公是真要他们还是想要夺取恒安镇军的兵权?

    是的,这事缺少铺垫,空口白话一个女儿说出来,根本无法取信于人,然后,李世民做的再多,话说的再好听,也就都是无用功了。

    李秀宁深悔失言,端起酒盏再次邀饮,之后谈的就离题万里了。

    多数都是李秀宁在说长安城中的趣事,李碧在说边塞的风情,气氛看着融洽,实际上,关系一下就冷淡了下来。

    因为她们都知道,唐国公李渊和马邑郡丞李靖两个人本就有些恩怨在呢。

    到了晚间,李破派人过来请人,他这会儿正张罗着,打算陪李世民喝上几杯呢,也不知道自家婆娘已经和李世民的妹子勾心斗角的聊了半个下午了。

    之后很快,李破就尝到了滋味,和这些人吃饭喝酒,纯粹是找罪受,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折磨。

    这个时候,李世民拉拢的意思流露的就很明显了。

    他这人吧,有点别扭,享受着门阀的好处,却总表现的对门第不太看重,但实际上吧,他又受着门阀观念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年轻的李世民是个非常矛盾的家伙,也许只能等他阅历上来,才会捋清脉络,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但现在嘛,他还不成。

    而他那罕见的军事才能,也还没有爆发出来,可以说,他的第一战,很稀松平常,只是跟着大军到雁门转了一圈就回去了。

    他需要在突厥人以及乱纷纷的天下义军身上,磨砺自己的战刀和心性。

    所以,不管他现在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都打动不了两位从辽东风雪中,在北地严寒中冲杀出来的夫妻。

    其实,没等他说什么,这边的李碧就已经讲起了恒安镇的百姓怎么怎么不容易,恒安镇军缺员多少多少,今天战事又将如何如何。

    李破颇为差异的看着她的表演,默契的不再说话。

    李秀宁做鹌鹑状,缩在了一旁,她绝对不会让二哥知道,是她把事情先办砸了。

    不过让李碧颇为心烦意乱的是,李家的这个女儿太不庄重,眼神飘来飘去的,怎么就老是往不该瞅的地方瞅呢?

    实际上,李破的样子是比较好笑的,眼圈青了一只,左脸比有脸高,显然是肿了,手上还有一道抓痕……

    这显然都是李碧造的孽,不过也怪李破昨晚喝的有点多,所以也就吃了苦头儿,不然的话,他在夫妻互殴中,向来是占上风的那个呢。

    而且这厮很不着调,人家一瞅过来,他就呲牙笑,恶形恶状的,更不庄重。

    不过,这里面最有主意的其实还是他。

    没办法,人家算是半个先知嘛。

    所以他知道,李家的大腿抱一抱是有益无害的,不过这也许是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他绝对不想离开云内,这地方贫瘠了一些,也离突厥人近了些,但却是一处宝地,能远离中原战乱。

    从这里,能直入河北,向北就是草原,向西走还有榆林,南下就是晋阳。

    此处进可攻退可守,是坐看天下风云动荡,还是弄个王侯将相来当当,都有着很大的选择余地。

    至于李家兄弟,还是那句话,能不碰就不碰他们掐去吧,逼急了,眼前这个唐国公府的嫡女,也是不错的选择嘛。

    都是李家的人,投谁不是投呢?

    他这歪心思,说出来能让在座的人都蒙圈了。

    他这明显是跟李碧混的习惯了,觉着女人好说话,志向也不像男人那么大,才会产生出来的无良念头。(。)

第218章大势() 
月票月票

    大业十二年初,宇文述病死在东都,为皇帝最后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龙舟造好了。

    这一年,李密这个脑后生着反骨,随身还有着九条命的家伙投靠了瓦岗军,鼓起如簧之舌,收服了不少小股的义军,又劝着被张须陀追的到处乱窜的翟让,跟张须陀展开了对抗。

    张须陀也很上火,由于东都传来越来越严厉的诏令,他只好扔下山东,河北不顾,将全部人马都带来了河南,跟瓦岗军算是耗上了。

    山东河北的义军被张须陀打的不轻,开始时那些义军首领,或死或逃,渐渐都消失在了义军队伍当中。

    窦建德渐渐吞并各路义军,势力膨胀的越发快了。

    这个时候,皇帝杨广又蹦了出来,告诉人们,他还活着呢。

    他令毗陵通守集数郡府兵几万人,给他修缮毗陵宫室,据说修的很错。

    估计那都是下面人骗他呢,这个时候,谁还敢集合府兵去修什么宫室?

    江南已经整个乱了起来,各路人马纷纷起事,当然,江南的义军和北方的义军有着很大不同。

    北方人是吃不饱肚子,死的人也太多了,彻底没了活路,才起来反抗暴政。

    江南人不一样,他们还能活的下去,到底是鱼米之乡嘛,但当天下大乱之后,江南的百姓也开始纷纷起事,他们针对的,不是大隋的统治,而是江南的世阀们。

    一直以来,江南大阀们紧紧守护着九品中正制的规则,做的也比较成功。

    因文帝当政,江南世阀有所收敛,不过到了文帝末年,因和晋王杨广亲善,世阀渐渐坐大。

    到了大业年间,江南的土地兼并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世阀对平民的压迫也到了一定的程度。加之皇帝杨广两巡江都,都是数十万人的规模,糜耗钱粮无数,这些都从哪里来?

    各个世阀感到吃力之余。只能转嫁给百姓。

    随着皇帝东跑西颠,再加上三征高句丽,江南的税赋也逐渐加重到了一定的程度,百姓日渐困苦。

    但世阀大族们也在保持着他们优越而奢靡的生活。

    他们确实也不很害怕,也没什么顾忌。因为他们的根须已经延伸到了江南的每一个角落,相互联姻,盘根错节之下,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一下挖断他们的根基,更何况是一些泥腿子呢。

    但他们想错了,当北方大乱之后,渡江而来的乱匪们迅速在这里找到了盟友。

    几乎是举手一挥,便是应者云集。

    他们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杀死那些大阀派驻在地方的官吏。而非什么开仓放粮。

    然后就是不停的斗地主,江南世阀的人们和北方的大阀又不一样,他们惯于吟诗作画,出了不少的才子,但等到战乱一起,他们引以为傲的才学,在蜂拥而来的乱军面前,毫无用处。

    纷纷引颈就戮,几乎没有的反抗之力。

    江南大阀哀鸿遍野,于是又记起了他们的救世主。曾经保护过他们信仰,并将江都当成了家乡一样的皇帝来了。

    于是乎,纷纷上书皇帝求皇帝再幸江南。

    这一次。他们想的不是能在皇帝面前展示才华皇帝知道江南的文章繁盛,而是请皇帝来救命的。

    其实,这也变相的促成了皇帝杨广第三次巡幸江都。

    正好,宇文述死了,皇帝很伤心。加之他屡屡再次下诏,想要征伐高句丽而不得,他在洛阳呆的越加不舒服了。

    到了大业十二年四五月间,洛阳一处偏殿着了火,皇帝杨广好像还挺明白天下已经乱成什么样子了,还以为是乱军杀了进来,于是带着人躲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皇帝,彻底已经神经病了,据说连睡觉都要人像婴儿一样摇着才能睡得着。

    总之,他对东都洛阳已经是毫无留恋,到了大业十二年六月,终于乘上他那新造出来的龙舟,再次下江南去了。

    说起来,这位皇帝吧,也是自古以来,登位十几年,在京师停留的日子加起来却不超过一载的君王。

    在这一点上,谁也比不了,他是独一份儿。

    这么一位驴友般的皇帝,你想让他把国家治理到什么程度,那还真是难为他了。

    而此时此刻,关西世阀们虽然不如江南这些大族子弟们那么不堪,却也是焦头烂额,脑袋上快着火了。

    白瑜娑失踪了,西北的叛军分裂了。

    但攻势却突然猛烈了起来,最为可怕的是,他们纷纷向突厥请封,获得了东西突厥的大力。

    关西人一下就坐蜡了,国库空虚,到处都在叛乱,连长安左近都开始有人聚众造反。

    于是,关西世阀们再也顾不上盯着皇帝或者说皇帝下坐的那张椅子了,除了派人到处请援之外,也终于开始认真的派兵平叛了。

    但乱军迭起,其势已大,兵力捉襟见肘之下,关西世阀子弟,也终于感受到了其他地方的守臣们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了。

    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收缩防御乱军不至冲进关西腹地来。

    作为关西世阀中的翘楚,如今又雄踞太原的李氏阀主,在大业十二年也一下子在关西有了众望所归的迹象。

    没办法,都是逼的。

    要是关西和蜀中都安静如初,李氏就算在关西根基深上一些,也不至于如此,不定多少人能排在李渊前面呢。

    但现在,不论李氏的姻亲们,还是李氏的友人们,都非常希望,太原留守李渊能带兵回去关西,将乱事平息下来。

    是的,以军功起家的这些门阀,也有些顶不住了。

    他们没有把希望寄托于杨广那个败家子身上,而是找到了李渊。

    这除了长安中很多人在暗中努力之外,也在于他们向来是一个充满了反抗精神的团体,觉着杨氏不成了,那咱们就换一个吧。

    这些人家当中,不乏独孤,窦氏,高氏,李氏,宇文,杨氏,元氏这样的关西大姓豪族。

    当然,大业十二年初,这些都还方兴未艾。

    太原留守李渊确实接到了一些密信,却都被他束之高阁,因为晋地也乱着呢,这个时候带兵回去长安,只会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然后……很可能被这顶帽子给压死。

    不过招兵买马是必须的,靠着李氏和王氏这样的联合,在大业十二年初,李渊很是招抚了一些晋地乱军。

    然后他做的就比较靠谱了,赏赐官爵,分发田地,安抚流民,并开始努力抑制已经差不多可以说是高不可攀的物价。

    但他遇到的阻碍也不是一点半点,他想让晋地大族拿出积蓄的粮食来,平抑粮价,遭到了以王氏为首的晋地大族的坚决抵制。

    他想大举招募府兵,却发现粮草有点捉襟见肘。

    查了查,差点点气歪他的鼻子,雁门马邑楼烦这样的边郡就不用说了,都等着救济呢。

    但晋阳仓,汾阳大仓的粮食都到哪去了?

    结果等到的答案是,北征高句丽。

    这显然有点说不过去,这些大仓的粮食应该是堆积如山,如今却只剩下了一小半儿,难道都运去涿郡了吗?

    想想也不太可能,那事情也就明摆着了,被人给分了,谁分的?这还用问吗?

    李渊想来想去,却还是咽下了这口气,却在心里给这些晋地大族们记上了一笔账。

    实际上,别看他整日里笑的那么温和,但他心里却有着一张黑色的名单呢。

    换句话说,这人的宽和是有限度的,而且,李渊绝对算不上是一个仁厚之人,他的杀伐果断,他的种种忌讳,都被他深深掩藏在了彬彬有礼的微笑之下。

    只是他一直不曾太过得势,没有发泄出来的机会罢了。

    就在他烦闷异常的时候,在晋阳他交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晋阳宫副监裴寂。

    李渊交朋友的标准,这个家伙都具备。

    出身晋地大族裴氏,容貌俊伟,谈吐不俗,不羁于礼,而且最为的一点是,这位没多大的野心,任职地方的时候,没多少政绩,任职京官的时候,也不怎么出彩。

    换句话说,这人没多少才干,也没多大的野望,在晋阳宫副监位子上呆的很老实。

    所以,有了烦心事,李渊就喜欢跟这位喝酒谈笑,过后心情就能舒畅很多,可以说,这是个不错的知心朋友。

    尤其让李渊感激的是,这位和王氏不一样,对他力度很大。

    在裴寂游说之下,晋南裴氏拿出了不少粮食,来充实晋阳大仓,也说服了一些造反的义军,来投靠李渊。

    这让晋南的情势有所缓和,最让人舒心的是,裴寂在他面前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显示出了鹤立鸡群般的谦恭本质。

    李渊愈发信任此人,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多年之后,这位是最喜欢提及当年功劳的一位。

    可见,时移世易,人心这东西,谁也说不准。

    雪中送炭的还有一位,只是这位的遭遇和裴寂就截然不同了……

    月票月票(。)

第219章内斗() 
马邑郡丞李靖来到晋阳献捷。

    带来的缴获,除了那些羊群之外,最为宝贵的就是近两千匹战马。

    说起来,这实在是一份大礼了。

    李渊很高兴的见了李靖,多年不见的两个人,距离拉开的有些大了,没办法,人家李渊正值上升期,李靖倒霉还没到底。

    两人头一次在晋阳见面,其实谈的还是很不错的。

    在李渊看来,李靖是个人才,这次战功也绝对不小,他在晋地立足,需要这样的人来辅佐。

    而李靖委婉的提出的要求,也很合李渊的胃口。

    一个是粮食,马邑需要一些粮食来度过今年的难关辖地百姓和兵卒,协力准备对抗突厥的侵扰。

    再有就是军功,女婿和女儿率兵立下大功,需要正经的奖赏。

    别看世道很乱,朝廷政令在很多地方已经是一纸空文了。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朝廷的官职依旧是正统的象征,自封的这个将军那个王的,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至于马邑太守王仁恭,李靖还这没想怎么去对付或者难为这个人。

    王仁恭是大隋老臣了,治政多年,官声很是不错,按照李靖的想法,对于马邑来说,突厥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有这样一位老臣坐镇,可以给他分担很多的压力。

    如果能同心协力的话,还是能保住北地边塞不失的。

    可以说,李靖也不算是个深有野心的人,而过去的两年中,将他藏在心中的怨气和愤懑,也发泄的差不多了,躲在暗处偷笑了半天,终于开始想着过自己的日子了。

    所以,两个关西李谈的很不错,儿时旧事,好像已经成他们颇为有趣的回忆。李渊主动提起的时候,两个人谈笑间,关系又是亲近不少。

    过后,李渊甚至觉得。李靖是个可以交往的人,将来不定能多个有趣的朋友。

    李靖呢,也感觉谈的不错,叫好李渊对他将来的仕途有多大帮助说不准,但现在却能得到晋阳的。也就算不错不错的了。

    然后……李靖就干了一件蠢事……

    要说李靖这些年倒霉,其实除了机遇太差之外,也有着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他自己不承认罢了。

    他确实有一定的政治嗅觉,但相比他那还未太过显露出来的,惊才绝艳的军事才华,他的政治智商实在不值一提。

    这次他就又栽坑里去了,从李渊府中出来,他转头就去拜访了晋阳王氏。

    这两年,虽然跟雁门太守王确不太对付。但他却跟晋阳王氏主支中的两位书信往来,走的比较近。

    这既是应对来自雁门太守王确的压力,也是因为王氏在马邑的旁支引见的结果。

    他是觉着,太原留守李渊对晋阳王氏待之以礼,倚为臂助,和晋阳王氏交往,也就不用遮遮掩掩的。

    他却没想到,李渊和王氏的蜜月期,已经过去了,而且隐隐间有了不少裂痕。这样快的变化,也许只有李渊和王氏的首脑们心知肚明。

    于是,李靖又朝着老路上走了过去,根本不知道怎么就把人给得罪了。

    李渊这里听说李靖转头就进了王氏的大门。当即脸就沉了下来。

    之前的那些好感,顿时烟消云散,只剩下了恼怒,有我这太原留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