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情柳永-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一旦见到天生丽质之人,无论是男是女,往往会怀疑女娲和夏娃抟土造人之时,忘了赋予他们与容颜相匹配的智力和才能。而且这种怀疑,一指一个准。

    可临桌的妹妹是个例外,她的确在容颜、智商、情感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皆堪称完美,这些也是吴氏天才神童所迷恋的。

    临桌推销其妹并非冒失,而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罢了。就在临桌弱冠之时,吴氏小弟酒肉饭饱之后,挥手告别,可临桌因为照顾客人走不开,他的妹妹便主动要求相送。送至荷塘边上,两人便坐下来闲聊,说些什么因为他们保密,音量太低,不得而知,可从亲热劲判断,绝非纯粹的男女友谊关系。

    哪里会有纯粹的男女友谊关系老是没完没了的说着悄悄话,老是男方笑得前仰后合而女方脸彤红像火燃云的,而且还借平静的水面比照得没完没了呢。

    这是临桌送长辈客人出来,在荷塘边亲眼看到的。弱冠的小先生为了保持家庭声誉的需要,还急中生智,编出了一套谎言来欺骗长辈客人,硬是以田埂垮塌为由让长辈客人绕道而行,而且是骗上了崎岖难行的山路。

    当然,作为兄长的小先生也是有些威严的。当晚,他将妹妹堵在房间里,进行了一番审训,刻意让她从实招来。

    妹妹也是能领兄长这份亲情的,尽管闪烁其词,但意思是明确的,就是喜爱这发疯似地搜集评弹素材之疯劲,就是喜爱这不是戏子而胜似戏子之人,对于他的乐观、开钥、有趣、有味和富有创意潜能无一不喜欢,而且深深地刻在心坎上了。

    面对临桌长辈的逼迫,临桌的妹妹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泣诉着,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非斯人不嫁,如果斯人嫌弃,宁愿终生为尼,决无商量的余地。

    而一向给人二话从不离口的吴氏天才神童,他可是关键人物,他不愿意拘泥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要自己作主。

    这桩婚事颇费了一番周折,双方的长辈们为了促成这桩婚事,没有少用心机。

    吴氏天才神童面对长辈的试探不可谓不狡黠之极,他面对审问则曰:“感谢长辈操心劳力,娶几房均可,放在家里可矣!”

    而临桌的妹妹面对长辈的试探则重申道:“天下尼姑庵多的是,那一座我都喜欢,长辈愿意送我去哪里我都去,绝不反悔!”

    双方的家长在临桌的撮合之下,一碰头,都惊人的发现,表面温驯的言辞中均隐藏着终身的威胁,真是天生的一对冤家啊!(未完待续)

第九节 只羡鸳鸯不羡仙() 
吴氏天才神童与临桌之妹结为伉俪,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天下从此多了两个快合之人,也多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婚庆当日,各种仪式照旧,不去赘述,单说那诸多不同。

    苏州近郊水源丰富,水道四通八达,迎亲便用的是画舫,装饰华美,彩灯高挂,锣鼓喧天,可到了婆家,拜天地拜高堂新人互拜之外,更有趣的便是评弹对唱,你一句,多一句,内容都是孝悌方面的内容,而且是由亲朋好友现场出题,新郎新娘即席对唱,真是了不起。

    对唱的方式则以问答为主,在场人个个都听得明白清楚,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像苏州河的涌浪一般。

    吴氏天才神童唱曰:“从此之后有几对父母?”

    新娘答曰:“父母有两对,父母的父母越多越幸福,越能享受天伦之乐!”

    新郎唱问道:“何为孝?”

    新娘则应和道:“绕膝长辈面前,端茶送水问安,每日嘘寒问暖,笑颜昭示笑颜!”

    新郎唱问道:“何为悌?”

    新娘应和道:“兄弟亲如一家,妯娌长处效发,晚辈面前均是妈,疼惜连怜有加!”

    新郎问新娘:“夫妻同林如之何?”

    新娘答曰:“夫妻恩爱同林鸟,比翼双飞不分巢,日日感激相伴好,情投意合忍字高,和风细语来商讨,夫唱妇和不动摇,若问娇儿有多少,男女两性任逍遥。”

    尤其是这最后两句一出,现场可谓欢声雷动,说什么的都有。有嘲笑为造人机器的,有讥之为母猪的,也有预见儿孙满堂的。当然。最满意的还是吴氏长辈,儿孙绕膝可期矣!

    回过头来。新郎与新娘的权利反转。

    新娘问道:“妻与夫的关系如何?”

    没想到,新郎竟会如此作答:“夫为骨,妻为肉,同是家园两俘囚;夫为山,妻为河,相随相伴永长流;夫为地,妻为树,悠悠林间两玩猴;夫为日。妻为月,为夫开道妻断后!”

    如此欢愉可新鲜了,热闹劲就别提了。

    待客人们平静下来,新娘又问道:“何为夫妻情份?”

    这问题一出,众人哄笑开来,新婚庆典之时,怎可提出如此问题?尤其是过来人,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迫不及待地告诉新郎新娘,过了今晚。什么都清楚了,而且理解绝对深入,傻子都会懂的。

    送亲的临桌都觉得此问非常过分。一个刚出嫁,正点燃大蜡之人,还不算过来人,怎好提出如此问题,岂不让人笑话!他的脸上一阵燥热。

    这问题怎可难得住天才神童,他微笑着向亲朋好友鞠躬,唱道:“一嘴吃饭两人饱,一人刮风一呼啸,一人倾盆一蹦高。一人闪电一雷到;幸福之路两逍遥,一枝花朵两嗜好。一面镜子两人照,一坛清水两颜娇。”

    这番比喻。清新而生动,出乎亲朋好友之意外,俗而有理,最为重要的是,如同一缕清风,缓缓地吹散了凝聚在亲友们心中的怀疑疙瘩,认为人就应该如此享受生活,如此享受家熟温馨,夫妻就应该如此恩爱!

    更让亲朋好友奇怪的是,新娘的思想开放到难以接受的程度,接着唱问的是夫妻情深如何体现出来?真是岂有此理,还没有经历过那点事儿,也可拿出来当众询问,当真是不知羞耻,非礼勿言都跑到哪里去了?

    送亲的临桌也不好意思地借故离开婚庆现场了。

    殊不知,新郎的回答格外有意思:“妻为深井,夫为水工,取之不尽永恩宠;妻为大河,夫乃横渡,虽疲惫畅可快无穷;妻为山峰,夫为葱茏,紧紧维护永相从;妻为庄稼,夫为蝗虫,贪委啃啮不放松。”

    如此诙谐之语一直为人称道,不仅为苏州评弹院的老先生将此词原原本本地编入表现夫妻恩爱的评弹唱词之中,而且还在社会上流行甚广,成为日后苏州的婚庆中的的情切词的样板而被反复咏唱。

    这对伉俪婚后的确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妻子成了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同时也成了丈夫出入的一块金字招牌。

    他们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无论是外出吃饭喝茶,绝不暂离,而且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他们的婚庆问答,被实践证明,就是他们夫妻的婚后誓言。

    搜集整理南来北往的奇特故事方面,可谓形影不离,常常是夫妻共同接待怀揣故事而来的客官,一人询问,一人记录,而且很快便整理出来,经过夫妻分别演唱,有时也回到苏州郊外的家里,与家人分享,并由家人中多次演唱,反复修改,形成精品。

    如此一来,不是苏州评弹演艺界的吴家,便成了苏州评弹界的奇葩和翘楚,他们的名声盖过了苏州评弹院的老先生,他们吴氏评弹后来竟然成了苏州评弹院的一块金字招牌,达到了非吴氏评弹不赏光的地步。

    更让人不可思了议的是,还出现了冒名顶替的事情。这种冒名顶上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成了苏州地界客商和民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旅店的生意日益兴旺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奇巧故事的积聚让吴氏天才神童深感无能为力,忙得焦头烂额,常常通宵达旦劳作,累得腰酸背疼,头晕眼花,但出于对这些故事的钟爱,也不忍放弃。

    妻子不愧为好妻子,也不愧为有才之妻。否则,只有干着急的份,只能看着夫君日复一日地倍受煎熬而无能为力。

    妻子不得不哄夫君多休息,分时段劳作,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工作。可当夫君昏昏入睡之时,妻子则为之代劳,一首首新的评弹便应时而生,应景而生,应情而生。

    夫君受到妻子的百般呵护,忙虽忙,但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评弹的质量越来越出色,评弹的表演越来越出彩。

    可夫君也怀疑有些作品并非亲为的,因为,可爱的娇妻时常将一句安慰之语挂在嘴上,而且每每重复着这些话语时,总是那么认真,那么不苟言笑,夫君不得不怀疑其中的故意。

    吴氏天才神童有办法试探出妻子的秘密。

    一个月黑的晚上,他故作疲态,呵欠连天,故意在纸上用墨笔点了几下,装着无力继续下去的样子,便在娇妻的照料下上床休息。

    妻子照例哄他睡去,便轻轻地起身,吹灭灯盏,关严窗户,关上房门,来到外室,伏案写作,帮到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床睡觉。

    待妻子熟睡之后,天才神童便爬将起来,披衣下床,摸出门来,点亮油灯,仔细看时,一首不可多得的评弹跃然纸上。他坐下好好欣赏,不仅文笔出众,行文风格几乎与他一模一样,他不得不佩服表面娇弱而兰心蕙质的妻子。

    妻子并未梳理,便来到外室,微笑地夸赞道:“恭喜夫君,贺喜夫君,又一篇评弹大功告成了。”说完,她还故诈细读细品,啧啧称赞。

    他不忍心揭穿事实真相,只是从内心深处感激不尽。(未完待续)

第十节 临桌之妹灭夫火() 
苏州吴家的评弹词出类拔萃,成了苏州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吴家在城中的小小旅店也是宾朋爆满,而南来北往的客商纷至沓来,大有非吴家旅店不住的趋势,不少住不上店的客官建议,将旅店的规模扩大或者在不远的郊外新办第二旅店,而过往客商力劝吴家在郊外新办旅店,理由是清静、方便谈生意和更好地休息。

    在这新办旅店问题上,吴氏天才神童没有标新立异,与家中人绝对保持一致,郊区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能有城里方便吗?若久而久之,办不下去了,岂不是极大的浪费。

    吴家的长辈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以有钱为由,改善家庭的居住条件,准备大兴土木,遣造两幢独立的房屋,与吴家分隔开来。这两幢房屋,一大一小,大的可以满足吴家人每人一间,小的用于雇佣之人居住。

    吴氏天才神童一眼便知如此布局之用意,只是出于对封建礼教规制的尊重,顺从长辈的心愿。可在长辈们的另一个决策方面,吴氏天才神童颇有看法,认为长辈们的功利之心昭然若揭,即在吴家第二院坝中修建一重戏台,而且完全仿照评弹院的规模。

    这可是一个原则问题,使这位洞察秋毫的天才神童颇受熬煎。

    并非吴氏天才神童因为结婚就变得不是刺猬了,也不是刺猬身上的刺就进化得平平顺顺的了,而是因为夫人的劝导。

    年轻夫妇俩携手回到郊外的家里,而吆喝着的人们正在建筑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吴氏天才神童顿时觉得不妥,本想回家好好享受晚间家庭评弹表演的欢乐情景的,而且还是侄子辈的人自告奋勇担纲表演。这对提携晚辈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工地的嘈杂,长辈们的突然施工。将这份好心情破坏得不知去向。

    吴氏天才神童在工地上逛了一圈,问了几个施工方主事的人。得到的答案则是修建家庭住房,当他反问答案之人时,那几个主事的人则老实告诉他,不像住房的布局,如此清楚的事瞒得过谁呀,顿时他便火星四溅,恨不得找长辈们问个明白。

    可聪明而善于灭火的夫人见势不妙,将他拉在一旁。用微笑减轻夫君心中的烦躁,用体温按捺夫君窜烧起来的火苗,用得体之言缓减夫君的愤怒。

    临桌的妹妹的确非等闲之辈,他没有用孝顺中的绝对服从的说教去煽风点火,而是从充分理解的角度告诉夫君,家境殷实,众人出力,有条件改善住宿条件,为何要过穷日子,紧日子。挤得大家都不方便,生活也不甚自由自在,乡下本来就苦。你住城里,长辈们住乡下,本应该晚辈想到的,没想到让长辈过得舒服本就不孝,难道还有脸将这不孝闹大,闹得让世人来戳脊梁骨吗?

    天才神童的想法因此而做了大的改变,在自责的心理情绪之下,还提出了按照城里的标准建造,盥洗和厕所之类的设施一应俱全。决不将就,而且考虑通风设施和保暖设施的良好配套。给长辈以舒服之感。

    天才神童的态度转变是在夫人的监护之下完成的。

    吴氏天才神童回到家里,不知是特意的安排。还是凑巧,真正能主事建筑的长辈一个都不在,全是母亲、伯母和侄子辈相迎。

    他大伯的女儿拉着嫂子的手问道:“汝与哥回家,一定带回了新的评弹作品吧?”

    嫂子便抚爱地向小妹妹表示亲昵的同时点头首肯。可天才神童则面无表情地将小妹妹拉在面前问道:“你喜欢修的新房吗?”

    小妹妹不知是老实作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居然如此回答:“倘若能进城里居住,乡下再好的房子也不稀罕。”

    吴氏天才神童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夫人猜度夫君的心思,一定会怪罪这小妹妹的父母,小孩子能懂得什么,不是父母有意识教的,也是有此想法不注意交谈之时被孩子听了去,从此便种下了向往城里生活的种子,一旦有人问及,便会冲口而出,暴露无余。想到此,夫人便称赞大伯的女儿道:“有志气,将来像我和你哥一样,也在城里去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自己的天地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夫人这一打断他思路招式真管用,夫君的火气便被压了下去,他瞪着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对大伯的埋怨起码暂时不至于爆发出来,那种因为孩子之言而迁怒于直系长辈的兴师问罪之事不至于马上发生,更不会引起双方火药味浓烈的争吵,甚至导致彼此之间更为严重更为过火的行为。

    而母亲和伯母们关心的事情当然是夫妇俩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应验结婚之时特意在婚床上铺垫的桂圆和莲子,而且母亲还会真心实意地为年轻夫妇规划未来的生养,即提醒他们别忘了婚床下还铺垫过花生,以盼孙儿孙女成群。

    过了没多久,大伯和父亲回来了,见天才神童夫妇回到家里,彼此简单寒暄之后,大伯问道:“孩子们期盼的评弹新词可带回来了?”

    天才神童阴沉着脸,不高兴地鼻孔里哼哼着,没有说话。

    “他背上有点痒,挠了没起作用,怪不舒服!”夫人可厉害了,她悄悄地在夫君背上轻轻地敲了几下以示阻止后解释道,“至于评弹新词,随时都有,快拿出来,让小妹妹准备去吧!”

    天才神童深悟夫人之意,有教养之人,岂可冥顽不宁,点而不化,表情地转变没那么快,但拿出评弹新词的动作自然不会太慢。

    晚饭之前,家中真正主事的父亲则通报了修建住房的计划,说了一些没有事先商议的闲话之后,争求意见时,天才神童的态度真正转变了,这一点连夫人都觉得格外佩服,居然把夫人规劝他息怒而应该事先想到长辈等表意说了出来,还诚恳地做起了自我检讨。

    夫人格外高兴,还主动提议夫君将修建住房时提高规格到城里标准的建议告之家人。

    当夫君正在犹豫之时,夫人则给夫君递上一杯茶水,微笑道:“汝刚才说得很好,重述一遍可也,不必想得太过仔细。”

    夫君真是领情,将夫人主导之言说了一遍,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扬。

    这事的奇怪之处,连天才神童的夫人也不得而知,夫君被当面当成鸭子,被迫赶上了架,居然在架上走得很听话,走得很稳,走得符合孝的规范,居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晚饭之后,全家聚集在一起饮茶聊天,对评弹新词感兴趣的人便催促着表演,孩子们的呼声尤其高涨。

    大孩子将表演机会让给小孩子,男孩子将表演机会让给女孩子,一段表演结束后,大家争相评价,特别是评价到表演不到位或者唱词的唱法不合情节时,都会主动出场表演示范,激烈之时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每当争执的双方相持不下时,往往做裁判的便是评弹新词的创作者,将写作此处的用意和情境、心境等和盘托出。

    有时即便是创作者的裁判也不具说服力时,还得从整个故事情节中的人事景物的关系重新梳理梳理,推敲推敲,研究研究。每到此时,天才神童的耐心有限,而夫人的耐心无限。(未完待续)

第十一节 评弹染缸染全家() 
吴氏天才神童夫妇回家发现郊外家中大兴土木之时,好不容易把矛盾浇灭在萌芽状态,使评弹新词得以畅快地表演并得到很好地指点评论。

    吴氏家族的族长乃吴氏天才神童的爷爷,他在充分享受到评弹带来的欢快的同时,尤其关心这对在城里生活的年轻夫妇,老人家十分动情地道:“尔等离家在外,少有家庭关爱,不易感受到家中温情,尔等要相互照顾,彼此体贴,生活上一定不要节约。有何难处,给我说,家中尽力相助!”

    “难处肯定是有的,一定要说出来,全家共同面对。”眼见夫君说不下去了,喉头越来越发紧,其奶奶则动容地道,“尔等爷爷常说,家中的顶梁柱,千万别累垮了,你们没有进城做生意之前,尔等爷爷还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能够担负起全家的重担,可后来发现,后生可畏,叹之为老而朽之矣!”

    孙媳妇刚听奶奶如是说,便走了过去,站在奶奶身后,弯腰将下巴放在奶奶的肩上,脸贴着脸,泪光点点,只差没有掉下来了。

    吴氏天才神童也走到爷爷面前,鞠躬道:“爷爷不必过谦,吴家没有人不感念你的恩德,汝操持这个家不易,作为晚辈,为你分忧,接过你的家庭重担是应该的,也是人人必尽的孝顺之道,同时也是成才的必经之道。”

    家中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阐发着自己的孝道观念,尤其是年轻人表决心的人不少。而与天才神童平辈之人则发誓要像他学习,传播家庭文化,繁荣家庭文化。

    可这位族长爷爷受用于享受家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