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瀚道:“无非是凭本心做了一些事,有益于我自己,亦有益百姓,是以他们对我这般尊敬吧。”
李国助无语,感觉事情哪如张瀚说的这般简单?
郑芝龙等人跟在车阵后,他们发觉那群每天喝的醉醺醺的俄罗斯人也跟在车队后头,正在大声说笑着。
“这帮糙货。”何斌鄙夷的道:“他们也不知在此做甚。”
俄罗斯确实不大被人瞧的起,没有什么钱,也没有拿的出手的货物,也不是海贸强国,在何斌等人的认知中,俄罗斯这个国家真的没有什么存在感,他们感觉这国家在泰西也是一个小国和弱国。
特别是佩特林和马多夫身上都有一种野蛮的气息,很象鞑子,比那些西班牙和荷兰人都要野蛮的多。
“我去和他们聊聊。”郑芝龙笑道:“顺道学几句俄语。”
“你可真是闲不住。”何斌等人也不拦他,看着郑芝龙策马到那票俄罗斯人身边,和他们有说有笑的搭起话来。
甘辉与施大宣等人注意到往灵丘的官道十分平直,夯土垫实,两侧有排水沟,这般的道路,在大明和倭国南洋都不多见。
道路两边的田地都是李庄控制下的田亩,大块的田亩两侧都有水渠,隔几百亩地就是一个大小不等的水车,有一些田地中间是打的水井,也有轱辘引水,冬季是农闲时节,但也不断的有农人在田地里平整沟渠,疏浚水道。
天气虽冷,却没有什么风,人们骑马也就不觉得太难受,况且这几天太阳很好,阳光照在人的身上,带着一点暖意。
四周每隔几里地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这些村庄多半是依姓而居,村中有祠堂,草房,路口边是小小的砖砌成的小土地庙,多半的村落房舍都整修过,有不少人家趁着天气好重新翻了草房的屋顶,还有一些人家干脆在盖瓦房,冬天到春天都是村落里盖房的高峰期,这几年的天时不好,盖屋的人原是不多,在这些土地被张瀚买下来后,这些村落的村民都成了张瀚的佃农,他们的收入大大增加,不少人过日子的心气起来,也就敢于在村落里盖房子。
由于都是佃农,更多的人被集体带着,经常看到几个庄子的男人和半大小子们聚集在一起,挖沟修渠,或是修补紧邻着村庄道路,男人们用绳子拉住石碾子,来回的夯土再压实,把一些被压损的道路,修补的完好如初。
李庄军政司派出了吏员,沿途观察修补道路和水渠的情况,然后记录下来,带队的人在本子上签了字,各人都有签,可以算钱。
佃农们也可以牵着自己的牛,帮别人家翻地,也是取签子算钱,聚齐签子就可以换钱,十分方便。
还有小孩子们在平时收集粪肥,也能卖给上头派下来的吏员,称重了给签子算钱。
李庄那边多开销的这部份,其实可以折算在收成和上涨的粮价里,只赚不赔。
在总体上,张瀚买下了大量的土地,拥有了大量的佃农,但他没有采用以前那些田主的只收租,然后对耕作不闻不问的方式。
这一切都叫郑芝龙等人感到无比的新奇,他们在李庄时还感受不深,走的远了,才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
走到黄昏时分,前头是一个分店站店,典型的和裕升分号的风格,庭院阔大,屋舍连排而筑,外围是高而厚的围墙,四角有箭楼,墙面都留有火铳射孔。
人们开始停车,下马,大家站在地上活动着身体。
郑芝龙和俄国人沟通了一天,又学会了不少单词,心情愉快的折返回来。
甘辉拿他打趣道:“一官,酒量涨了吧?”
众人都是哈哈大笑起来。
郑芝龙也不恼,悠然道:“那帮家伙,看似粗犷,其实内心精细,我看他们比西班牙人还要狡猾,也更勇悍凶蛮。”
“哼,再凶又怎样,我大明威摄所有不服!”
不知道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引发所有人的赞同,不管怎样,大明的国力仍然是海内最强,诸夷没有能威胁到大明的,郑芝龙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当下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个分站叫吴村,已经属灵丘县境,各人在下马之后,都是抬眼看着四周绵延不绝的大山……过了吴村,再往灵丘走就是从低走高,几乎都是山道了。
福建也是多山的地方,不过众人眼前的山头和福建不同,南方山多泉水,山体翠绿,碧意盎然,而灵丘这边的山,多半已经是光秃秃的,只有少量残存的树木和灌木。
各人不知道北方是开发的早,陕北更是从森林区域变成了黄土高坡,山西这里的情况还好很多,他们只是津津有味的看着异景,议论着与自己印象中不同的地方。
甘辉道:“我心中只是奇怪,张大人要造船,总不能用这里的这些矮木,附近几百里地我就没看到有高大树木的林子,这大木从哪来?”
郑芝虎冷哼一声,说道:“活人还能叫尿憋死?”
他这么一说,旁人当然不好再说下去,各人只好换个话题闲聊。
这时张瀚与李国助也闲谈着过来,特勤局的人手已经把四周查看过,并无可疑人物,只有一家子从灵丘过来的百姓借助在店里。
这家人听说张瀚过来,一家五口人均从店里出来,跪下行礼。
张瀚将那家人扶起,笑道:“何须多礼,我是天成卫这边的官,又管不到你们灵丘的百姓。”
那家当家的男子眼中含泪,答道:“小人带着父母与妻儿,前去的是大人在李庄的军医院给小儿看病。”
“哦,原来如此。”张瀚看那男子身后果然有个妇人,怀中抱着小儿气喘不止,脸颊通红,显然是在发烧。
他道:“将包裹稍稍解开,用布沾些温水给小孩擦拭,然后擦干,这样能稍稍降温。不要怕他冻着,他在发烧,这般捂法只会叫温度增高。”
那家人忙不迭按张瀚吩咐去做,张瀚又道:“找一辆轻便的马车,将这家人连夜送到李庄去吧,小孩病情耽搁不得。”
第四百零一章 矿场()
李庄的军医院虽然是“军医”,但近半年多来名声越来越响亮,不仅是百姓到李庄看病,连各处的官员家人生病都会到李庄来看,主要还是医生多,且多是名医,药材也都是张瀚派人买来的正货,看的病多,经验增多,医术自然是比别处高明,管理的严格,也杜绝了骗人的庸医混入其中,避免良莠不齐,误人性命。※%,
关键就是李庄的医生不以看病来赚钱,医术高明之余,费用也格外的低,甚至对穷困的家庭免费,名声当然是极好。
那家人千恩万谢,坐着马车走了,李国助笑道:“文澜兄,我现在知道你名声为什么那么好了。”
张瀚笑道:“其实他们住一晚,明早我们有客运马车,交十个铜钱就到李庄,我这人情也就值十个铜钱。”
李国助笑而不语,显是对张瀚的话不以为然。
他心中也暗暗吃惊,田亩,佃农,军队,工场,矿山,当然还有军卫,商行,商会,张瀚看似悠闲,也就是一个卫城守备兼指挥,但天成卫方圆百余里,镇虏卫到新平堡百余里,李庄这边到灵丘,方圆最少四五百里地,十来万户,数十万丁,百万人口,这么大的地方和人口,张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已经大的惊人,最少这一天行下来,李国助感觉李家在平户和笨港等地的控制力都远不及张瀚。
第二天车队进入灵丘,在山道上前行。
四周到处都是群山,高高低低绵延不绝,几乎看不到尽头。
好在山高且深,居民不多,开发的不是很彻底,灌木和林地增多,有一些松树林在这样的寒冷冬日里照样青翠碧绿。
眼前的情形,均是叫人觉得心旷神怡,不仅何斌等人心情愉快,张瀚的随员们也多半是脸上带着笑容。
又走了半天后,终于进入矿区所在。
隔的很远,就可以看到成片的黑烟弥漫,再走近一些,烟气更加明显,几乎是遮天蔽日,随之而来的,就是呛人的煤烟味道。
“这里有我和裕升的高炉二十来座,其余各家的高炉四十多座,一共近七十座高炉,在一县一矿之地有这么多高炉,而且都是一炉五千斤以上铁水的大炉子,也算是少见了。”
张瀚向李国助介绍时,对眼前的情形,也不能不为之得意。
李国助踩了踩脚下的道路,说道:“我们福建也多矿山和铁场,虽不及灵丘这里多,但亦不少。最叫我惊奇的还是脚下的土地,从李庄到东山这里,一路全是这样的好路,可容两辆大车并行,这可是山道。还看到有人在路上检修维护,光是这一样,已经很值得我佩服了。”
张瀚哈哈一笑,对李国助做了一个继续前行的手式。
转了一圈之后,看了高炉出铁水的情形,又看了双室法出铁,李国助的口气又变了:“原来我们闽铁打不过灵丘铁并不是北铁侥幸,而是实打实的功夫。”
正好有炉铁水出来,数千斤铁水在模块中凝固,热气蒸腾,矿工们手脚飞快的处理,韩老六等人在一边指挥着,也是丝毫不乱。
蔡九已经带着人在遵化铁场,那边新开辟的地方,需要的老人很多。
眼前这一片和裕升的矿区,光是高炉就有二十来座,每座炉都需要四百多人,原本人手要的更多,和裕升的物流能力解决了采买生活物资和运货的难题,每个炉都少用了好多人。
现在光是和裕升自己的矿工就有一万多人,加上矿场的护卫队,家属,整个矿区有近三万人口。
李国助等人上山时,就是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镇子,居民都是与矿山有关,房屋鳞次栉比,居民很多,买卖也多,而且多而不乱,地方干净整洁,人们都是多半面带笑容。
这里和天成卫那边反是不同,人们看着张瀚经过时,虽然脸上洋溢着微笑和尊敬,但很少有人跑过来磕头,打躬作揖的多,甚至有不少是行的商团兵的军礼。
李国初等人初时不解,待看到高炉出铁水时的情形,才知道矿工确实是悍勇之辈,很有自尊,甚至是桀骜不驯,但这些人又要严密组织,人人听令,不然的话随时有性命之忧,高炉之下,一旦出错,就是生死立判。
李国助等人想到张瀚的部下多是矿工,他们心中渐渐明白,张瀚的军队为何屡胜强敌。
一路参观到天色将黑,孙安乐等人又在东山会的矿上设了酒宴请了张瀚等人,到天黑后,在山道上打着灯笼行进,返回和裕升矿场安排好的住所。
张瀚并没有休息,他与李国助喝茶闲谈,还把随员都叫过来,询问一些观感,也问众人生活上是否有所不便。
此时郑芝龙与何斌等人对张瀚的态度更加尊敬,他们心中隐隐明白,张瀚带他们四处走动,并不是无意之举,而是将他们带入这个集体之中,就算将来不用,也是会明白李庄这里的体系和力量,合作时减少滞碍。
而郑芝龙等人看到的一切,也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没有参观之前,他们很难想象,对矿山和农庄的管理居然能这般高效而实用。
韩老六敲门后进来,身后背着好几样工具,有镐,有长短不等的铲子。
韩老六颇为自得的道:“大人,咱们也不是吃白饭的。李庄的工场厉害,弄出那些玩意来,咱们在这里也琢磨出来好东西。这些铲子和镐都是按辎重营的要求弄的,咱老六带着人设计,定型,最后在刃口点钢,这几样玩意,不仅实用,还十分锋利。”
张瀚坐正了,先夸了韩老六几句,然后专心看韩老六演示这些工具。
短铲约一尺三寸长,不仅前端点钢开刃,两侧也是开刃,而且杆子可以与铲身折叠,用挂勾可以轻松的挂在腰间。
“一侧刃是带锯齿的,可以锯木,这玩意肯定不能和锯子比,不过事急时也能顶一下子。再就是杆柄上有标尺,可以丈量,又多一项功用,然后折叠之后,遇到敌袭,可以当手盾用,弓箭肯定不得射破……当然也是聊胜于无,人家又不会瞄着你这小盾牌护着的地方射。”
韩老六倒是大方,展示优点的同时,也是把缺点说出来。
张瀚提起铲子,感觉铲身很重,虽然短小精悍,但质量确实上乘。
他在地上轻轻一顿,青砖石的地面溜出一小串火星,已经有一片砖被铲裂了下来。
“挖土是好东西,也是最实用的地方。”韩老六道:“一铲下去,轻松就铲一大块土。”
张瀚指指他身边的长铲,笑道:“这个简单的多吧?”
“这个只是钢口好,别的与普通的铲子相同。”
“这也很不错了。”
张瀚笑着夸赞,李国助也是相中了这几样工具,当下笑着问道:“成本多少,我也给我们港口配一些。”
韩老六道:“长的一柄一钱银子,短的一柄要一两五钱银子。”
“好家伙,”李国助笑道:“三柄短铲就抵一柄闽铁打制的腰刀,好贵。”
“贵有贵的好处!”韩老六直筒筒的道:“易携带,好用,功用多!”
“好了好了,没有人和你吵。”张瀚打断韩老六,说道:“灵丘这边炼钢的水平也发展到如此地步,我很欣慰,该赏你们的自然会赏,这铲子把工艺和图纸给李庄工场那边,你等着分钱就是。”
“是,谢大人!”
韩老六眉花眼笑的下去,张瀚向着李国助道:“待老兄回南时,我会叫人送一些到船上。”
“不必。”李国助笑道:“我知道贵方就要经略北地,辎重营是你们经营的重中之重,这个时候和你们抢这点东西,我能这么没眼力价?”
张瀚含笑点头,算是承认这一点。
此次巡行灵丘,一方面是接见商会和矿场的这些人,安定人心,另一方面就是要看生铁库存,预备近期减少出售,集中在李庄使用。
学习期的两千多人都被调到马车杂项局,预备要生产大量的该用的器物。
锹,镐,锯,铲,还有大量的器物,比如推土用的推车,还有简单的水泥合成物,烧砖用的器物等等。
经略漠北,充实土默特部的力量,甚至是彻底控制青城到板升地一带,这是张瀚未来几年的大战略!
一南一北,南台湾,北漠北,在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可以进行更深广的布局和落子了!
……
回程时,好天气一去不返,天气阴沉的可怕,刮了整天整夜的北风后,天空又是断银扯絮般的落下雪来。
这一下郑芝龙等人也骑不得马,各人都坐在和裕升的客运马车上。
“十个铜子一个人,没铜子也能拿粮食来抵,有趣。”
何斌看到几个农人用小半袋粮食抵了车资,不禁拿这事打起趣来。
“近来我已经发觉。”郑芝龙道:“和裕升对粮食之事,十分的着紧。粮食只嫌少,不嫌多,好象这东西能有大生发。”
“这几天粮荒呗。”甘辉道:“我觉得不是长久之道,粮荒总会过去。”
“未必。”郑芝龙笑着摇头,说道:“张大人这样的人,不会行无益之举。”
这几天有的兄弟能不能给我投一轮?上上月排名三十五,上个月排名三十六,现在排名三十七,难道下个月是三十八?这真是悲了个剧,人家向上我向下,情何以堪。
第四百零二章 诛心()
和裕升对粮食的关注和重视确实超出了常理,固然一直有往北边过去的粮车,满车满车的粮食运走,但在运走粮食的同时,也是不断的有车队从西边,南边,还有东边各处运过来。
只要在合理的损耗范围内,和裕升收粮的队伍绵延不绝,郑芝龙等人在李庄这里,就不曾见过有停止的时候。
李庄,天成卫城,新平堡,到处都有几百间屋子起算的超大的粮仓,天成卫的粮仓恐怕能建成储藏几百万石粮食的巨型仓库。
“好象不是往李庄去,是往天成卫城方向去的。”
李庄距离卫城不过十来里地⊙ωáń⊙⊙ロ巴,←。≈←。○,车队在一个分岔路口时,转向了卫城方向。
“咦,有不少人聚集在那里,出事了?”
“好象是出事了,有人吵闹。”
外头雪花飘扬,紧邻天成卫城的一个村庄外聚集了大量的人群。
两边人都是在对峙着,孔敏行没有理会吵闹的人群,还是继续对身边的人说着话。
孔敏行刚从保定那边过来,年前那边无事,他向文球请了半年的假,特地因为开垦荒地的事情过来。
在天成和镇虏两卫都有大量的可开垦的荒地,多是些抛荒地和低产的农田,也有一些是近山的丘陵地,河滩地,加起来有好几十万亩。
在后世,这些农田都被开垦出来,现在是无主的田地,加上张瀚买下来的土地,孔敏行这样的农学专家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这一次孔敏行还带着几个师兄弟,都是当年随徐光启在天津时搞过农学试验,身上当然也都有功名。
有一些人已经在外地或京师为官,就算技痒也是无法前来,只能羡慕孔敏行还有这样的机遇来做这样的事。
“这里的地以前是夹角地,各方都没有来耕作,抛荒很久。”孔敏行指着眼前大片荒芜的田地,朗声道:“这里要用代田法,慢慢恢复地力。”
夏希平是侍从司跟过来的人,也向来对农事有些兴趣,他问道:“孔先生,什么是代田法?”
“这里起一垄,上面种绿豆,垄下种麦,堆垄时先在底部施肥,豆麦收后,重开一垄,底在上,原垄在下,豆子是最好的肥田物,这样反复几回,田地就熟了,产量自然就增加。然后再保证水利和施肥,选种,锄草,去掉弱苗等事,增产是必然之事。”
孔敏行在说话时,几乎目中无人,侃侃而谈,气势十足。
“说这些话做甚,我们的地你们不要想种。”
“赶紧走开,再不走老子要打人了。”
一群青皮模样的人对着孔敏行吵闹,偏偏身上都穿着破旧的鸳鸯战袄,手中还拿着长枪等兵器。
这些人也就是咋咋呼呼,没有人敢过来。
孔敏行一行人没有带护卫,身边听着的不是吏员就是农民,但这些青皮模样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