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孙承宗正色道:“宁远在,则觉华在,觉华在,则宁远必可守。宁远和觉华还有中左所皆在,则关门不必直面虏骑锋锐,京师人心安,皇上安,百姓安,而再有天津,登莱,东江并朝鲜为牵制,虏骑不敢轻动,则辽事终可为。”
这话是孙承宗经常说起的,各人都听了满耳朵,但没有人敢怠慢,所有在场的将士都是立刻抱拳称诺。
“宁远已经差不多修好。”孙承宗沉思着:“但工程越是到后期,越是要对质量十分小心在意,不能在这种时候出乱子。还有,主持宁远守备的大将人选也要决定了……”
孙承宗把目光扫向眼前的将领们,马世龙不行,他是辽东总兵,负责全局,孙承宗还指望马世龙在这两年内练成一支精锐,然后打几个胜仗,好好堵堵朝中那些给事中的嘴巴,修筑屯田这种事,还是不要叫马世龙去好了。
至于祖大寿,资历和实力都够,但刚刚提拔的参将,主持宁远这样的要地,朝廷中必定会有给事中跳出来反对,孙承宗深知此辈的厉害,做事不行,但挑毛病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为这事惹一身麻烦,得不偿失。
就在他沉思之时,祖大寿和马世龙等人互相递了个眼色,祖大寿上前一步,躬身道:“阁部大人,近来哨骑已经多次往十三山一带活动,虏骑控制越来越弱。末将已经集结了本部兵马,若阁部大人再能派几员大将配合,打通道路,在虏骑主力回师之前运送物资上山,应该并无太大风险。”
“善!”孙承宗高兴的道:“这事也十分要紧,前几日皇上亲自御笔朱批,还在过问此事。”
祖大寿道:“就是要有主持大局的主将,末将有一人选,只是不怎么敢说。”
孙承宗道:“有何不敢说?”
祖大寿当然只是随口一言,当下含笑道:“末将举荐阁部大人的中军副将满将军前往宁远任职,修筑城池和屯田诸事,要满将军这样不畏辛劳又能任琐碎的将领来主持,另外援助十三山,满桂将军有数百精锐家丁,配上骑兵,足可扫荡那些少量的虏骑。”
马世龙立刻道:“满将军是阁部大人的中军,负责的事情很多,祖将军你真是孟浪大胆啊。”
孙承宗也是有些犹豫,满桂虽然是蒙古人,也十分勇武,麾下的家兵很多,实力很强,也是孙承宗放在身边的重要力量,然而宁远城也在关键时刻,现在更是要组建兵马去援助十三山,祖大寿的所请确实大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放满桂出外的时机到了。
孙承宗又想了想,说道:“既然合适,又何必在意是不是中军!”
当下就叫人唤满桂来,过了片刻,屋中诸将都让开道路,一个身材矮壮,气息粗鲁的蒙古汉子大步走了进来。
孙承宗含笑道:“满桂,派你去宁远驻守,主持防御和屯田之事,在此之前,你率部去援助十三山,你可愿意?”
满桂微一皱眉,说道:“大人这里怕离不得我。”
孙承宗笑骂道:“老夫没用你之前是怎么过来的,辽镇将领甚多,难道就挑不出一个合格的中军来了?”
第七百一十五章 密谈()
屋中诸将都笑起来,如果仔细看,辽西将门看满桂的眼神是嫉妒中带着无奈之色,此人羽翼已成,不象马世龙外表粗狂而内中精细,还有些胆怯,满桂是个粗人,仗着孙承宗对他的信任做起事来毫无顾忌,又因为能和士兵打成一片,所以这两年来,马世龙只拉拢了少量的辽西将领,自身的实力还是不够,满桂却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实力,在辽西也完全站住脚了。
说起来满桂的升官速度也是一个传奇,万历四十七年时他才是个小武官,结果杨镐打了败仗后向朝廷举荐了几个武将,其中就有满桂,然后是蓟辽总督王象乾欣赏他,将满桂升为游击,后来又升为喜峰口参将。
等孙承宗到辽东时,相中了满桂当自己的中军,直接保举为副总兵,满桂用十几年时间从总旗官到百户,再到守备,结果从守备到副总兵,用时不到五年。
现在孙承宗再把满桂放出去,主持一城防御和屯田事宜,只要满桂中规中矩的做好份内的事情,一两年内总兵的位子就稳了。
大明武将,至总兵是顶点,然后就是加世职,武夫生涯至此可说是无憾。
满桂隐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进来前已经知道是祖大寿保举自己,当下先向祖大寿微一点头,略作致意,然后才抱拳对孙承宗道:“既然阁部大人这么说,末将一定把交办的事情办好。”
“好。”孙承宗就是喜欢满桂这种踏实的性格,在辽西诸将中,马世龙给他的感觉是沉稳有大将之风,而满桂则是粗鲁和实在,交办事情会很踏实的办好,满桂的优点就是这样,也因此孙承宗能忍受满桂的粗鲁不文。
“阁部大人,”满桂接着又道:“既然能运粮进去,何不把人撤出来。”
“难。”孙承宗道:“要随时提防建虏大军回救,运粮的同时山中会撤下一些老弱和妇孺,但十余万军民,短短时间想撤下山来再随大军撤回宁远,这何其难也。而一旦建虏回援发生战事,山上的人短时间内下来多了,又不曾转移走,岂不是拱手送给建虏去屠杀。若发生此事,就算无人弹劾,老夫也没有脸面呆在督师位子上了。”
众将都是点头,山道艰险,就算不送粮食专心撤人,十来万人能撤下来多少也是疑问,而一旦开打,百姓必定是第一时间被抛弃,这是显然易见的事情,就算是孙承宗亲自领兵,军队也不可能冒着被歼灭的危险去保护百姓。一旦真的发生惨事,那孙承宗就真的只有辞职这一条路可走了。
满桂又道:“不知道阁部大人向和裕升征调马车之事办的如何了?”
孙承宗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他道:“张瀚叫茅止生给我转了一封信,言词甚是荒唐。老夫感觉这人有些自以为是,言词无状就算了,其大吹大擂,承诺提供的车马数量甚多,越是这样,反而叫人不敢信他。近来,我已经叫人在关门到永平府一带尽可能的多征调一些马车,费用么,只能设法挤一些出来。”
说起这个,孙承宗眉头紧皱,显然也是对这一项开销大感心疼。
朝廷关宁的军饷虽多,但孙承宗花钱的速度也是太快了,在老孙头主持关宁的四年时间里,他修复了九座大的城池,四十五个军事堡垒,收容了几十万广宁之战后的流民,光是在宁远城外就开出了五十万亩土地,建立了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还有八个前锋后劲营,战兵十几万人,花费数百万两打造了大量的战舰成立水师和铸造了大量兵器,甲胄,弓矢,火器,在其离任时,广宁战时大明只有四万兵马和一座山海关的局面已经大为不同,复地四百里,还有登莱和天津支持的东江镇,虽然没有经历大战的检验,而且努儿哈赤的主要目标也在蒙古各部身上,但在孙承宗主持关宁时,确实有效的扼制了后金的蚕食和进攻,没有大战并不说明孙承宗是做的无用之功。
天启三年时也是孙承宗花钱的高峰期,这个时候要因为十三山军民花上大笔的银子,不仅孙承宗心疼,一旁的将领们也都是露出肉痛的表情。
“对了,”孙承宗对满桂和祖大寿两人道:“这一次出征十三山,如果有可能的话,要把锦州城修复起来。”
满桂会意的道:“锦州乃辽西咽喉,此城去年被建虏所毁,应该重修。”
祖大寿更是感奋道:“修筑宁远时末将曾经错过一次,重修锦州,末将一定出尽全力,请阁部大人放心!”
“修好锦州,”孙承宗道:“还要继续修大凌河堡,再把松山,杏山,塔山各堡修好,广宁就算回来一半了。”
在场诸将一起躬身而拜:“阁部大人英明!”
……
满桂因为中军的事情多,他从孙承宗屋里出来后就回了自己的签押房,接着处理手头的事情,但今天他没有办法安静下来,时不时的有人走到他屋里来恭喜他荣升,虽然满桂还是副总兵,但奉命主持宁远这样要紧的地方,说明了总兵之位不远,而且专任一方虽然不及任中军能时刻接近阁部大人,但专任一方的好处也是中军没有办法比的,宁远城还没有修完,这座城修筑的十分牢固,朝廷的拨款极多,象满桂这样负责工程的将领只需要按规定分钱也能赚上很多。
满桂自己心里也清楚,临出门前他叫来一个游击,那是他的亲信心腹,专门替他训练家丁。满桂看了这个游击一眼,吩咐道:“放出风去,月饷二两四,宁远城垦的荒地每人一百亩,弓马水准你来考核,最好要上过战场的老兵,不拘是哪个镇出身的都要,还有,不一定要他们改姓,但要认老子当义父。”
游击先是笑嘻嘻的听着,最后见满桂无话了,他拱着手道:“恭喜大人,现有家丁已经四百多人,估计您的家丁很快就会过千人了。”
“去你娘的吧。”
满桂骂了一句,把这个游击给轰走了。
快到午时,眼看进屋来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有武将,还有一些低品的文官和有头脸的吏员,孙承宗的家人还有不得志的幕僚也进屋来说几句恭喜的话,满桂是孙承宗的中军武官,和这些人能打上交道,他们跑来贺喜也是想结个善缘,为将来跑到宁远打秋风做准备。
满桂虽然是粗人,但粗中有细,否则的话也做不好中军,更没有办法做一镇总兵,从这一点来说,孙承宗当初相中他也是有道理的。
眼看要被堵在屋里,满桂随便找了个借口,带着几个护兵匆忙出了督师府邸。
“满大人,”门口拐角处,已经换了便服的祖大寿挤出了生硬的笑容,拱手道:“同饮两杯如何?”
“恭敬不如从命。”满桂也挤出微笑来。
这两人一个是圆脸络腮胡子的蒙古人,笑的比哭难看,一个是满脸风霜一脸坚韧的辽东汉子,也是有一副铁石心肠,笑起来当然也是毫无美感可言。
好在两人都不是为了欣赏对方笑容而来,在山海关这里满桂是地头蛇,他叫仆人拿来衣包,重新回到门房换了便服,然后带着祖大寿找到一个安静的院落,见到祖大寿困惑的眼神之后,满桂道:“这里安静,另外,饭菜的质量很不错。”
这个院落对面就是大道,另外有一座极大的建筑群落,好几辆载满货物的马车在院落中出入,祖大寿一拍腿,笑道:“我知道了,这里是和裕升的分号,和裕升的人有钱,来往皆豪商。所以,这个院子是专门招呼那些大商人和掌柜们的。”
满桂点头道:“确实是如此,不过现在城中的官员也常到这里来。”
祖大寿道:“听说张瀚虽然是西北人,但喜欢吃南方菜,这两年很明显,所以和裕升的人也爱吃南菜,犹喜准安府一带的菜色。”
满桂脸上毫无表情,他心里很纳闷:祖大寿他娘的也是武人,怎么对这些事这么上心和讲究?
祖大寿脸上露出微笑,满桂毕竟是从总旗干上来的穷丘八,不能和他这种世代将门的出身相比,有些事就算接触了也不知所以然。
满桂用眼角余光看到了祖大寿的表情,他没有说话,到了房间后,满桂指指座位,说道:“祖大人请坐,今天也算恭喜你任职参将。”
祖大寿突然有一种受挫感,对方是粗鄙,还是从底层干上来的,不过人家现在是副总兵,自己还只是个参将,家世比人好,能力比人强,混的却比人家失败,嘲笑满桂,自己不是他娘的连满桂也不如?
祖大寿突然拜道:“今日主要是向大人贺喜,恭喜大人主持宁远防守并屯田诸事,实权在手,将来必定大有可为。”
“哼。”满桂哼了一声,没有答话。
祖大寿并不觉得尴尬,为将领者有怪癖的很多,满桂已经算是好了。
“修筑锦州城,据在下的消息,朝廷拨给工料银十四万左右,就算这样,也会有相当多的人上书锦州残败,必定将会追加拨银,满大人,你我二人必定搭伙重筑锦州,将来要好好合作,替朝廷效力。宁远垦地,数量甚多,大人移防宁远,在下可以帮着大人所领内丁并将士安身,以定军心。”
第七百一十六章 恼怒()
这一番话,祖大寿说的很是缓慢,但他相信满桂听的懂。
重修锦州乃至大凌河城,这是孙承宗的心愿。
从大战略来说,锦州扼守辽西走廊,是咽喉要地,兵家必争之所,如果大明只守关门,锦州无甚要紧,但只要守宁远和觉华,锦州就很重要了,有锦州在,宁远可保不失,而大凌河更是守备河西的关键堡垒,只要把大凌河各堡修好,筑兵防守,可以沿河西进北上,把广宁拿回来。
有十三山在,再收复广宁,等于和建虏沿河对峙,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收复辽东的希望,沈阳和辽阳的收复时间遥遥无期,但从整个战略态势来看,对大明就是相当有利了。
当然这只是孙承宗的想法,对将领们来说看到的就是赚钱的机会所在。
正如祖大寿所说,锦州已经被后金一方所毁,如果想要修复就得花费大量物资,拨银只是第一步,底下能报销的费用还很多,修复这一城池,总体费用报个大几十万两,并不算太过出格。
满桂沉默了一会儿,端起酒杯与祖大寿碰了一杯,他道:“我只愿多收家丁,练成强兵,以报督师大人重用信赖之恩。”
祖大寿一本正经的道:“在下也是要多练家丁,以报国恩。”
谈完了正事,祖大寿轻松很多,祖家的收入来源很多,但主要来源是在土地和吃空额和贪污军饷上头,这些事一年有个几万两就算不错了,而收入的大半部份要用来养育家丁,毕竟祖家到目前为止不仅平安无事还越发被朝廷重视,祖家保留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象李成梁晚年时,贪污享乐,李家诸子在李如松死后也只顾享乐,无人顾及军务,李府家丁,烟消云散,结果李如柏打了场败仗,被朝野攻击,落个被迫自杀的下场,如果李家还有几千家丁,朝廷里就算人人喊杀又如何,难道朝廷敢冒着逼反李家的风险真的降罪?
看明白这一点之后,祖大寿增强自家实力的想法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怎样,祖家一定要保持现在的地位,为了这一点,不管是土地还是白银,还有对敢死之士的招募恩养,祖家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在前两年,祖大寿担心建虏来攻,同时也有政治投机的原故,对重修宁远阴奉阳违,后来被迫臣服于孙承宗后,修筑宁远城的大半工程都是祖大寿负责,到这时祖大寿才渐渐明白,朝廷对辽东的策略已经彻底变了!
寥寥无已的土地和丁口,只剩下几座城池的辽西之地,朝廷一年拨给的银两就超过了三百万两!
这么多银子要怎么用?
老孙头用银子无非就是打造兵器,练兵屯田,开垦土地建造房舍,然而花钱的最大头还是筑城!
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祖大寿恨不得抽死自己。
当初居然那么糊涂,抗拒筑城之事,需知筑一城便是要动员数万人乃至十几万人,光是虚报损耗开销这一块,在宁远一城他就赚了几万两,而直接把整箱的拨银带回家,祖大寿也不止干了一回,修筑宁远一城,祖家就最少捞了十万两以上,如果按孙承宗的计划,修筑几十个军堡和若干座重要的城池,祖大寿有把握最少捞到百万两以上,甚至更多。
“适才督师脸上似有不悦之色,”祖大寿与满桂吃喝一轮之后,打听道:“是不是因为车辆征集不顺利?”
“不错。”满桂皱眉道:“原本督师大人一心想和裕升能够帮忙,现在看来有些指望不上。”
祖大寿含笑道:“和裕升也是有实力的大商家,而且以车马物流闻名于世,这事儿怎么会有困难?”
满桂道:“张瀚说是能在半个月内集结一千五百辆马车到宁远,这不是胡说八道么。督师大人甚疑其人,自然也有有些信他不过。”
祖大寿哈哈笑道:“这张瀚确实是大吹牛皮了,一个商行哪有这么多大车,我看他能弄来二三百辆也就很不错了。”
满桂深以为然。
“张瀚的条件是什么?”祖大寿好奇心还没有得到满足,继续询问道。
“他不要额外加银。”满桂道:“督师大人原本担心和裕升为难,影响生意,所以愿酌情补偿一些银两,不料张瀚说无需补偿,只要日后通州大仓到辽东的粮食和相应的物资运送,都雇佣和裕升的车马就可以了。而且最好是明发旨意经内阁,以为定例,就算督师日后回朝,接手的经略或蓟辽总督也不能反翻。”
“他这是要细水长流么。”祖大祖含笑点评了一句,接着又说道:“如果他真能搜罗来那些大车,运个几十万石粮食到十三山,从此十三山不复为朝廷之忧,这个功劳之大,倒是可以答应他的条件。”
满桂轻轻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孙承宗一接到张瀚的信时还是很高兴的,但一看到张瀚愿意提供的车马数量,孙老头顿时就觉得不靠谱,一般的大车行有几十辆破烂大车就算规模很大,可以做好几个州会的生意,张瀚的车行马车都是精工所制,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而且张瀚名下的车行遍及京师河北山东宣府大同陕北等处,仓促之间又能集结多少?孙承宗认为张瀚在十来天的时间里能集结二三百辆大车就是极限了,以和裕升的运力,一车五十石,一次就能送一万五千石,加上宁远到永平府一带集结一些能拉十几石重量的普通大车,能送两万石粮,也够山上支持好一阵子了。
粮食是有的是,觉华岛就正常有十几万石左右的储粮,笔架山也有大量存粮,加上其余各城,堡的存粮也有很多,加起来几十万石总是有的。
一石一百二十斤,就是说关外随时都有七八千万斤的储粮,加上粗粮豆料,这是天文数字。
对后金来说这都是极大的财富,但对大明来说粮储就是国力的体现,自从张居正梳理过漕运和厘清土地后,嘉靖年间京师和北方一带储粮不足的现象早就解决了,每年都有四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运河直运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