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的很了。

    在这个年年灾荒的小冰期时代,哪怕是真正的正经真夷,日子难过的也是大把。

    捻了一把麦穗,其实按努儿哈赤青年时候的记忆,那时候的麦穗要比现在还饱满的多,但天启三年到四年的麦子好歹有一定的收成,不象前几年那样一亩地几乎能收不上种子粮,粮价如神机箭那样直往天上窜,一石精粮最高到二十两银子,要是老奴青年时有人和他说这样的话,他准保一耳光子抽过去,说什么胡话哪?现在么,看着瘪瘪的麦穗,还得夸几声“好收成”,努儿哈赤的心里自己都不知道是何滋味。

    在场的都是后金政权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最早的五大臣现在只剩下何和礼一个努儿哈赤扫了一下身后,觉没有何和礼的身影,努儿哈赤在内心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

    在他身后是代善和皇太极,阿敏去镇守凤凰城去了,莽古尔泰没来,应该是带着人打猎去了。

    天气和暖,野兽渐肥,打猎倒是可以了,但这个时候战马需要休养,嗜猎成瘾的三贝勒应该是带着自己的奴才徒步打猎去了。

    在大贝勒身后是一群小贝勒,当然这所谓的“小”并不一定是年龄上的,比如阿巴泰,他现在还是个台吉,刚摆脱了阿哥的名号,离小贝勒还差着一层呢,一直得到天命十一年,他这个皇太极的七哥才被加恩封为贝勒,还得再几年之后,立了不少战功又有十五个牛录的阿巴泰才会被封为多罗饶余贝勒,一直到皇太极死了,顺治即位,摄政王拉拢人心大封全族的时候,阿巴泰才被封为郡王。

    那个时候,连多铎三兄弟都已经全部是亲王了。

第八百八十三章 丁口() 
阿巴泰还好了,四哥汤古代现在还只是个固山额真,连个台吉都没混上,自有牛录也是少的可怜,三哥阿拜还只是个三等副将,连汤古代也不如。

    以行辈排的老三老四和另外几个阿哥都不在,老汗倒不是特别不喜欢他们,只是这些阿哥也明白自己不得宠,没事就不到父汗这里晃悠,免得生出什么不该有的事非来。

    那些加了封号和爵位的哥哥们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惹怒了他们,在老汗面前晃出来的那几眼又算得什么?女真人虽然是大明眼里的蛮夷,但其实也是很重视嫡庶之分,为什么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哥几个就是旗主,多尔衮三兄弟这么得宠?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母亲都是嫡妃!

    “汗阿玛,”所有人回到帐幕中后,代善道:“巴都里他们在十三山也很久了,山上现在也不缺粮,最近听说还把去年到现在俘虏的汉军都给撵下来了,说是上头也不缺人,好几万男丁在上头。钱粮和人都有,只怕是要长期围困了。”

    提起十三山,所有人的脸色都不自然,皇太极也是一样。

    这座山已经成了扎在后金脖子里的一根刺,却是怎么拔也拔不掉,强拔的话,没准儿就得叫自己本身大出血!

    “知会抚顺额附。”努儿哈赤半闭着眼,说道:“叫他仔细查,里头一定有不少奸细。”

    努儿哈赤自己就用了一辈子的奸细,对这事虽然没有和裕升那么专业,本能却是有十分准确的感觉。

    “是了。”皇太极欠了欠身,答应下来。

    “这半年来,”代善说道:“驻军是甲兵一千五百人,白甲四百余人,旗丁两千二百人,包衣四千余人,八千多人驻在十三山四周,每日环山戒备,但仍有漏洞。巴都里上奏说除非派出两万包衣并一万披甲筑于重要隘口之外再复筑长围,否则很难杜绝山上人下山与锦州宁远明军联络。”

    “还有,”皇太极补充道:“锦州已经有明国总兵驻入,也时刻威胁我大军侧后。”

    听着儿子们的话,努儿哈赤也是面露无奈之色……形势确实不容乐观,然而他也是没有太多的办法。

    或者……努儿哈赤瞟了代善一眼,就是用这个已经被放弃了的老儿子的办法?

    十三山已经成为一根毒刺,深深卡在了后金国的喉咙里头,拔不出来,虽不致命,却是扎的人难受,真是食难下咽。

    远处传来马蹄声,各人都转头去看,正好把上下的尴尬都遮眼过去了。

    皇太极没有这么做,他仍然是紧皱眉头,这两年后金国屡战屡胜,除了在十三山偶有小挫,还有在海州和复州等处被东江镇钻空子取得了一些战果,除此之外,真的是百战百姓,自老汗起兵以来,超过千人的会战后金八旗兵没有输过一次,东江镇的那些所谓吓死一两万女真人的军报,在皇太极等人看来连笑话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痴人说梦。

    然而皇太极的感觉是这两年后金总体的战略态势并没有大的改观,背后朝鲜还是不服,经常给后金使绊子,咸镜道的朝鲜国驻军经常越境杀伤采参和采摘干果的女真人,双方时常爆发战斗。

    朝鲜八道的驻军都是废物,只有咸镜道的兵还能打,当初壬辰倭乱时就是如此,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咸镜道要面对那些深山老林中的女真人,双方在边境线上经常发生冲突,彼此已经是百年血仇,皇太极曾经和努儿哈赤说过,要想叫朝鲜安稳,放走几个朝鲜军的将领是没有用的,除非是直趋而入,围其王京,迫其签订城下之盟,从此由臣服大明改为臣服大金,舍此之外,别无它法。

    除了朝鲜就是东江镇,东江镇去年在袁可立的调度下屡次出击,毛文龙的塘报水分虽多,小规模的战斗多半是真实的,那些战斗多半是几百个女真人和仆从军面对几千东江兵的战事,范围小规模也小,但十分残忍激烈,双方的死伤都十分惨重,各地的汉军将领驻军做战多半不得力,前一阵还有一个姓张的游击因为在做战时独自带着家丁站在另一侧,并没有配合女真兵做战被告了,结果老汗也不能从严处罚,因为大量的汉军掌握在这些投降的汉军将领手中,原本也不能指望他们打仗。

    皇太极感觉老汗对汉军的使用越来越谨慎甚至隐含敌意,汉军其实用好了也是强悍的力量,但八旗上层对汉军都是相同的态度,敌视,提防,视为包衣奴仆,老汗原本的恩养政策已经快推行不下去,因为太多的女真贵族急着把汉军全变成自己的包衣,替贵族们在官庄种地就行了。

    皇太极对此感觉忧心忡忡,这是主动削弱自己手中的军事实力,然而他的兄弟子侄们都看不出来这一点。

    朝鲜,明国辽西驻军,十三山,东江镇,登莱镇,明国水师,这些敌人象是一根根绞索,慢慢绞在女真人的脖子上,如果要会战的话皇太极也有信心粉碎任何一方,但现在敌人根本不给会战的机会,唯一必须接受会战的就是明国的辽西方向,然而那里堡垒林立,明军又是被孙承宗直接指挥,根据细作的情形,孙承宗威信高,做事缜密小心,辽西的明军将领渐渐恢复了实力和信心,从这一次明军骑兵打通了往十三山的道路来看,辽西明军已经恢复了战斗力。

    十几万主力在几百里的地方驻堡修城驻守,还有大量的红夷大炮,皇太极本人也没有太大的信心能击败辽西明军而自身不受太大的损失。

    此时女真人的记忆还在辽阳和沈阳两役的影响之下,沈阳一役,贺世贤这个总兵力战而死,然后辽阳之战,袁应泰这个辽东经略率部下精锐出城与女真兵奋战,然后就是浑河血战,女真人与浙兵的车营和川兵的长枪阵多次血战,酣战正激时如果辽镇骑兵主力来援,战争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在沙岭之役时,也是明军主动出击。

    迄今为止,明军的表现虽然是打一场输一场,其实女真八旗的损失也并不小,相比于打朝鲜人和蒙古人,明军的表现仍然不失为上国强军的风范,多次主动出击,给女真人相当多的杀伤,特别是沈阳一战和浑河血战,八旗兵的损失很大,绝不是女真人自己说的那样几乎没有损失。

    女真,在入关之前一直是六万丁以上,到顺治年间时曾经降到过五万七千丁,数十年的时间发展,又是辽东的统治者,数量却几乎没有增加,反而在持续和缓慢的下降,这原因当然不必多说。

    如果不是努儿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一直在搜捕山中和林中的野人女真来补充进八旗之内,恐怕在入关前女真就降到五万以下了。

    “是塘马。”

    每天都会有塘马来报事,各人也习惯了,众人继续谈话和动作,努儿哈赤则是指着地里的麦子对八旗都堂们道:“你们千万要记着,种地不要学汉人的办法。汉人是锄两遍地,第一遍锄杂草,第二遍翻开地块,他们以为这样省事,其实是费事,还容易出草减低产量。我女直诸申一向是先拔草,把地块的草拔干净了再翻地,这样杂草少,产量高。以前,我玛法和阿玛就教过我怎么种地,怎么使用耕牛,当时我们被明国困在边墙之外,诸部间斗争不休,我建州部之所以能在诸部中崛起,主要就是和汉人贸易买得大量耕牛和种子,渔猎之余又复耕作,部落才有余粮供将士征战。好好种地,粮食才收的多,如果当年我不是秉承先辈的遗命,又怎么会看到今天呢?”

    “老汗说的极是。”贝勒斋桑古道:“我等一定尽力管好屯庄,不教老汗失望。”

    旗主贝勒杜度皱眉道:“就是天时还是不太好,今年算是好的,仍然是欠收。”

    “这也没法。”努儿哈赤道:“但望来年能好些。”

    这一次诸贝勒和都堂们都道:“来年定然五谷丰登!”

    四周田野里隐约有一些汉人包衣和女真人在田地里劳作,很快就要收获,这些人应该是做开镰之前的准备。

    各屯庄都有管庄的女真官员,从拔什库到牛录额真,甲喇喀真,固山额真,形成了一条严密而秩序分明的管理链条,女真人在粮食收获上已经竭尽全力,然而正如所有人看到的那样,效果不容乐观。

    代善拖后一些,主动对皇太极道:“老八,今春到夏末,粮食收成可还够?”

    “定然不够。”皇太极道:“收获虽比较去年和前年为多,但各地仍然减产很多,比较十几年前的田亩收成最多三成到四成,现在我们旗下六万余人,连同家小十余万,汉军六万余,连家小总有二三十万,加上包衣与各屯官庄并各城汉民,加起来总有三百万以上,这数百万人一年吃的粮食缺口最少是二六十万石以上,些许增产,毫无用处。”

    “我大金的财富,就是用来买粮了,大量的白银黄金,就这么如水般流淌出去。”

    代善脸上露出沉思之色,半响过后,他才道:“我看如复州和海州,耀州那样,压力反而要小很多。”

    皇太极面露震惊之色,说道:“不可,看似负担,其实是一国的国力,没有,哪来的国力啊。”

    “我们的国力就是女真,别的都是假的,虚的!”代善冷峻的道:“你我在这上头想法实在不同,看来是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了。但我要提醒老八你一句,你有雄才大略,也要脚踏实地,要审时度势而行,不要看的太远就忘了脚下的路是怎走的。”

第八百八十四章 对镜() 
代善说完便走了,只留下皇太极在原地呆。天籁

    海盖复等州在天启三年遭遇了可怕的屠杀,主持者就是代善和阿敏等人,当然也是受到了努儿哈赤的命令。

    在夺得辽中和辽南之初,努儿哈赤还是打算好好利用汉人的人力,对擅杀汉人的女真官兵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也不准随意抢掠汉人的财物和田亩,到了天启四年,局面已经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最关键的变化就来自于粮食的产量。

    连续多年的绝收和减产,灾害导致粮荒,辽东辽中辽南全面缺粮,缺粮也导致人心浮动,甚至明的层次来说后金要低一层,而从耕战的军国体系角度来说,后金比大明并不落后,甚至出一筹。

    皇太极对庆贺征伐蒙古的宴席毫无兴趣可言,但他不能不参加这样的场合,如果老汗没有接他,或是他没有到场,第二天就会有谣言说他失宠,这样的事皇太极绝不会允许其生,哪怕是一次。

    当身上的一切都修饰完毕,处处细节都趋于完美之时,皇太极深吸口气,吩咐左右道:“走,往汗王宫。”

    一个正白旗的旗奴上前道:“禀主子,抚顺额附早前就来了,奴才叫他在客厅等候。”

    皇太极一征,李永芳这个时候来做什么?

第八百八十五章 晚宴() 
今晚的应该是没有请李永芳,这个汉人额附近来已经失宠,主要原因就是对十三山的战事不利,不过人们都明白这人是替代善和萨哈廉背了黑锅,所以并没有太多人落井下石。天 籁小 说另外李永芳对东江镇和辽西展开了一系列的情报战,东江和辽西的塘报上都多次提及抓到了李永芳所派细作等语,不管怎样,李永芳主管的谍报战还是有声有色,只是近来努儿哈赤和上层贵族们对女真的武力越来越依赖,对谍报战这种起家的小手段反而是不怎么看的上了。

    皇太极赶到的时候,李永芳正在客厅坐着征。

    送上的茶水已经不怎么温热,正在冒着最后的热气,几碟点心小食放在一旁也没有动过,几个奴才垂袖站着,等候客人吩咐,但李永芳毫无动作,既没有观看府中的陈设解闷,也没有与府中的下人说几句话闲,从始到终,就是这么呆征征的坐着。

    听到皇太极进门的声响后,李永芳猛然一惊,赶紧先站起身,然后打千一跪,口中道:“奴才给四贝勒请安。”

    皇太极面露微笑,将李永芳搀扶起来,说道:“额附不必多礼,请起来说话。”

    “谢四贝勒。”

    “额附此时前来定然有事。”时间不多,皇太极并没有客套,直接道:“还请直言。”

    “奴才奉命去甄别从十三山放归汉军,依大贝勒意思不如全部斩决,老汗迟疑未决,奴才想,纵然会有些细作在里头,但几百人全部斩决,汉军必定上下不安,弊大于利,还请四贝勒于此事上头做主。”

    李永芳在此之前一直很滑头,在各大贝勒之间并没有选边下注,现在这样上门来求事,明显就是要站在皇太极一边,但皇太极并未感觉欣喜。

    很简单,是李永芳自身的情形十分恶化了。

    从十三山回来后,李永芳已经背了一口结实的黑锅,月前传来复州百姓要叛逃的消息,努儿哈赤打算派兵进剿。

    这所谓的“进剿”其实就是派兵去屠杀,海盖复金等地已经被狠狠屠过一回,后来努儿哈赤派两红旗驻在复州金州一带,张盘收复旅顺后登州总兵沈有容又攻过一回金州,打下来又放弃了,后金也视这些临近海域的地方为鸡肋,守备的话要派大军,后勤供给压力太大,不守的话又等于把大片地盘放弃白送给明军,所以进退两难。

    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迁海边居民到内6居住,不肯迁的当然就是杀光了事。

    这一次所谓的复州百姓要叛逃,无非是又一次大屠杀的借口,李永芳对此深感忧虑,他当然不是心疼复州的百姓,当初为了震慑辽中和辽南,李永芳和代善屠杀了大量的辽南汉民,他现在的忧虑是后金已经取得了较为牢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却并没有转换角度,以统治者的立场来对待治下的汉民,而是仍然是以征服者和外来者的心态,动辄以屠杀来解决问题。

    李永芳因此对努儿哈赤道:“传闻复州百姓想要叛逃的话不实,乃是蛊惑人心之语,如果这样就派兵的话,会被复州百姓笑话。”

    努儿哈赤闻言大怒,先以鞭子抽了李永芳一通,然后才道:“李永芳,当初你在抚顺的时候,我念你是一个明白人,所以收留你,把骨肉至亲嫁给你。我屡次用兵,皆得取胜,这都是蒙受上天眷顾的原故。可是你李永芳不信天命,以为明帝长久,我为一时?当辽中各地百姓逃亡之时,你假意劝谏,实为心中笑话,你是巴不得百姓都逃走了才好?你这是要辜负岳父我啊,原本要将你治罪,可是你是我女婿的事,明国,朝鲜,蒙古都知道了,恐怕会笑我过河拆桥,也会笑你所投非人,李永芳,我不治你的罪,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我的心里话要说给我你知道,我的怨恨,也要你知道!”

    皇太极知道这事,传言努儿哈赤一边鞭打一边流泪,还有诸如:“你敢看不起我,李永芳,你还以为你是明国游击,看不起我这蛮夷?”

    这一类的传言很多,都是旗下人在纷传,投效的汉人将领也在传言,在努儿哈赤的政治形象上是一次严重的失分,皇太极早就严令自己的旗下人不准纷传此事,哪怕是此时面对李永芳,他也绝口不提上次的事,只是思索着李永芳的请求。

    片刻之后,皇太极便道:“此事我会进言,父汗也应该不会下令将所有的斩,但额附一定要用心甄别,不要叫大量细作涌入东京。”

    自占了辽阳后,后金将这座辽中的大城改称为东京,象佛阿拉和赫图阿拉等处就算是旧京,由于辽南局面一直恶化,后金虽然在这两年专注于蒙古战事,但仍然没有完成迁都沈阳的计划。

    李永芳道:“奴才省得,这些放回的汉军不管是何背景,一律放到辽南各处与东江镇交战,不叫他们留在东京或是心腹地方。”

    “这还差不多。”皇太极满意的一点头,和努儿哈赤等人猜忌汉官汉将不同,皇太极绝不会以简单的族群划分来猜立场,李永芳这种老牌汉奸是最早投降的大明高级将领,努儿哈赤哪怕怒极时狂、抽他鞭子也不会处死他,原因就是李永芳是一块大牌子,后金怎么对他,汉军将领就会怎么想这个满洲政权对汉人的态度,不管谁会投降或暗中联络大明,李永芳却是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所以完全可以如信任女真官员那样,对这个汉人额附给予最大的信任。

    李永芳欲言又止,皇太极却已经没空再谈下去,在他出门之后,李永芳才颓然坐倒,他这一次来,最想说的话却并没有说出口来。

    ……

    皇太极抵达汗王宫时,正好遇到大队的旗丁和甲兵押着数百汉军往城南去,十三山6续放归了过千被俘的汉军,旗丁当然是一个也没有放回来,十三山被援救时已经向上交了几十颗建虏级,其实可以交的更多,只是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