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6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扎好帐篷之后,就得设法生火,这也相当的困难,草原上原本就相当缺引火物,和记辎兵和工程兵在外最挠头的就是缺乏引火物。

    有时候是整车的焦炭随行带着,加上有一些易开采的煤矿补充,内蒙是一个煤矿分布较广的地方,外蒙也很多,煤矿和铜矿原本也是内外蒙最多的矿产。

    更多的时候还是找林地,砍伐树木和捡取枯木,特别是烧窑制砖的时候,燃料是最头疼的事。

    到了冬季,漫天大雪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枯木,林地也少,就算有,林地的木头冻硬实了,很难砍伐。

    张瀚他们就是带着焦炭,这是好东西,几十颗倒出来就能提供相当长时间的热源。

    当然不是用来取暖,那太奢侈了。

    一百多匹马背上驼着大量的干粮,每个人也会随身带着干粮,隔几十里会有一次补给的机会,但焦炭的数量还是唯恐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里行军,如果没有取火物,就意味着没有水源,没有热食,几天下来就会有人生病而失去继续行军的能力,这很要命,有几个小伙子发过低烧,随军的军医赶紧处理,知道是长途艰难行军引起的身体的自然反应,但一定要早做处理,拖的久了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如果因为行军而死人,很难叫人接受。

    生火之后,就扫雪煮成开水,各人先灌满自己的水囊,然后用温水饮马,喂豆料和盐巴给马吃,战马的体能消耗的很厉害,原本肥壮的战马都有消瘦的迹象,骑士们也没有携带干草束,太占地方也没有多少营养,战马要是只吃干草的话一天得用十几个小时进食,还很难吃出肥壮的体形,所以每人都带着相当基数的豆料,配合鸡蛋和盐巴给战马补充营养。

    这也是随行骑队的负重内容之一,除了人的食物,焦炭,帐篷,还得有马的食物,并且数量相当庞大。

    好处就是隔几十里就有一个补给点,墩堡已经一路修过来,每路过一个张瀚就会和驻堡人员说一阵话,在墩堡里巡视一下。

    可能会耽搁十五到二十分钟,不会太久,但这样的做法相当值得。

    每一次张瀚离开时,辎兵们都会在防御圈外站很久,甚至在张瀚屡次回头时都能看到一个个小黑点,一直到好多里外,视野里只剩下一片洁白时才不见他们的踪影。

    甚至张瀚有所怀疑,就算是那个时候,那些辎兵也未必就进去了,很有可能还是站在外头在观看着自己一行人的踪迹。

    每次这样想的时候,张瀚就有些难过,是他把这些家伙抛在这样的地方的,几十里内没有同伴,几百里上千里内只有不到一百个人类居住在这样的墩堡里。

    但转念一想,如果换了自己的话,如果有可能成为辎兵中的一员,替华夏守卫这一方土地,有温暖的房间还有画本小说,吃的饱穿的暖,似乎也没有太辛苦的感觉。

    总之自己是愿意的,并且感觉有无上的光荣,真的,这是件相当光荣的事情,张瀚以辎兵们的奉献为荣,同时也以自己为荣。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雪地里时,脚是酸软的,身上一片冰寒,走的久了后背流汗,然后迅速又变得冰冷,这种滋味绝不好受。

    零下二十度以下的天气,手是绝对不能裸露的,战马也围着保暖的羊毛织物,护着腹部等要害地方,人们用毛皮披风裹在身上,挡着寒风,同时尽可能的把脸遮住,只把眼露出来。

    有时候张瀚怀疑自己的眼被吹的生疼,他很担心,好在看到那些蒙古人并不在意,他知道眼睛大约是冻不坏的,就把心放下了。

    说来也是好笑,在草原上好几年了,第一个冬天就在军堡里度过的,有充足的炭火取暖,最冷的极寒天气不用出门,张瀚就是在那一年发明的扑克牌,每天和孙敬亭等人打扑克解闷。

    有时候张瀚想把麻将弄出来,后来考虑到这是赌具,军中是严禁赌博的,影响不好,只能放弃了。

    后世时张瀚是一个烟酒赌博和女人都不缺的涉黑商人,真的是酒池肉林,花天酒地。

    没想到穿越过后,财富是增加了几十倍上百倍上千倍,但过的跟清教徒一样端庄自持,私生活上完全符合大明人道德模范的标准,甚至那些士大夫在狎妓喝花酒的时候,张瀚还在雪地里痛苦的行军呢!

    移动阅读请访问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传世() 
“你在画什么?”

    看到银锭架着个画板,象模象样的在自己面前画画,张瀚颇觉好奇。

    张瀚和银锭一个帐篷,同时还有吴齐和李贵几人,他的帐篷当然是最大的,这一点特权还是有的。

    不过也没有扎成那种可以睡觉和会客见人的大型帐篷,每天都可能有强风,那种大帐篷搭起来太费事了,而且很容易被强风集火,就算牢牢的扎在地里,也很难保证不被强风吹起来,这样的话还不如小一些。

    帐篷能容纳十来人睡下,圆形的帐篷很厚实,地底下铺着干草再放上羊毛毯子,加上厚实的毛皮褥子,人钻进去后感觉很暖和,没有火盆也很好。

    “画的就是这一阵的事情。”银锭扭头向张瀚笑笑,说道:“你不会不给画吧?”

    “我来看看。”

    张瀚好奇心起来了,从褥子里钻出来,观察着银锭的画。

    画板和类似素描的画法原本就是张瀚教给银锭的,和记的传教士多起来之后,银锭拜了个水平不错的老师,开始很认真的学欧洲画法。

    中国画到高端之后,其实也有写实画法,水平也不会低,但中国画入门较难,银锭权衡很久之后还是决定学西洋画法。

    几年下来,他的水平已经相当了得,最少比张瀚强多了。

    在画板上,一张张图案上都是记录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从会盟到行军,再到张瀚进入墩堡慰问辎兵的前后经过,都是被银锭很写实的画了下来。

    “你要画连环画吗?”张瀚笑道:“看起来象是一个个故事,可没有什么韵味在里头啊。这样的画艺术评价不会太高的。”

    “去他娘的艺术。”银锭笑骂了一句,扭头对张瀚很认真的说道:“这些经历相当的宝贵,我怕以后的记忆会有偏差,画出来的东西会失色,现在只是打一个底子,以后我会用我最好的技巧来润饰这些画的。可能几百年后,我的这些画会是传奇呢。”

    银锭在艺术上倒是一直有追求,从当初那个爱美而叫人画肖像画的傻子小台吉已经变成了一个很有想法的画家了。

    张瀚看了看银锭的画,线条柔畅而又潜藏张力,水准已经相当不低。

    等进一步的处理之后,谁说将来不会成为传世名画?

    最少一个亲历者画的这些画,比起欧洲人拿圣经故事来画的画,更应该被世人所重视吧?

    张瀚笑了起来,他对银锭道:“你一定会成功的。”

    不过张瀚没有继续看下去,银锭身为蒙古人对恶劣的条件下出门已经很适应了,他并不是太劳累。

    对张瀚来说,就算体能相当强悍,这些天下来也是消耗光了他的体能储备,现在的他疲乏不堪,他赶紧又躺了下去,叹道:“画上的我还是那种全身是劲的样子,不太真实啊银锭。现在的我已经累跨了,就巴不得明天就能回到青城,然后泡一个热水澡,接着大睡三天,真的什么事也不想理,我太累了……”

    银锭难得听到张瀚的抱怨,他脸上露出笑容,扭头想说什么时,发觉张瀚已经睡着了,发出了鼾声。

    ……

    在路上又走了十天之后,终于走到落雪不太深的区域,也可能有短暂的回暖时期化了一些雪,总之大片的地方雪只没到马蹄一半,这种路相当的好走,所有人精神振奋,从早到晚都是骑马赶路。

    从却图南城南返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又走到和记的核心区,当看到青城最北端的第二铜矿时,不少人都差点流下泪来。

    很多人都经历过若干场的血战,当然也经历过万里转折的艰辛。

    但象这一次这样,近四千里路程,有一多半时间在雪地里艰苦跋涉,每天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走三四十里,自己要走路的同时还得照料战马,每天到下午时这些经过艰苦体能训练的军人都是耗光了体能,走到后来连蒙古人也受不了了,还好走出了深雪区,不然的话会有大量的人和马倒毙在途中。

    就算这样,也死了好几人,战马损失更大,一百多匹战马倒毙在了途中,人们不得不抛弃很多不是必须品的装备,这才能使战马轻装上阵,减少损失。

    好在进入内蒙区域之后,不象外蒙的无人区那样残酷了,积雪渐浅,人们可以骑在马上赶路,恢复跨下来的身体体能,至于战马肯定要亏耗更多,也只能回去之后给这些可怜的大牧畜好好休息来恢复了。

    这一次张瀚也没有再巡视其余区域的打算,趁着雪浅赶紧赶路,要是再下两场大雪,积雪一深,又得每天靠着两腿在齐膝深的积雪里赶路了。

    到了十二月中旬时,也就是离过年没有几天的时候,人们先是在地平线上看到了大青山的山脉,绵延千里的山脉象一条趴在地上沉睡的巨龙,原本青郁葱葱的山脉上方已经满是白色的积雪,看到这样的景像之后,所有人都差点哭出来。

    又走了两天之后,青城的北门在望,这一下没有人忍的住,都是欢呼起来。

    张献忠又是满脸的大胡子了,连张瀚都是一脸络腮胡子,当然不会有人怪他,在众人欢呼时,张献忠怪叫着道:“老子要去好好泡个澡,然后叫两个小娘,然后不穿裤子,三天不下床!”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连张瀚也是大笑。

    男人嘛,心理是一样的,虽然累的连手指也不想抬,但一想起温香软玉的女人,两三个月禁欲的生活过来的,都是心头和小腹一片火热啊。

    假期是肯定人人都有的,这一次太艰苦了,按商团军的习惯,最少会给所有人放半个月的假,又是眼看到年了,连同年假一起,最少能休息十几二十天的功夫,张献忠要三天不下床,只要他自己受的了,也不会有人管他。

    这时候已经有大票人迎上来了,青城北方的防御还是很严密的,一直到北端的铜矿都有相当多的火路墩和辎兵驻守,到了青城外围第一圈防御就是近卫第一团的驻守范围,第一团也从纯步兵团改成了龙骑兵团,由于是近卫第一团,在资源照顾上有很大优势,几乎配给了完全的战马和胸甲或扎甲,兵器特别是火铳和刺刀也是配给齐全了,当张瀚一行人出现时,外围防线立刻启动预警,在没有完全判断和确认张瀚等人身份之前就有小股的胸甲骑兵不远不近的跟随,也没有人过来盘问,张瀚等人熟知商团军触发的警报后的流程,所以还是不紧不慢的向前赶路。

    等大股的骑兵出现,并且做好了包围阵形之后,才有一个穿着扎甲的游兵士官带着一小队骑兵向前飞驰过来,应该是要就近观察和确认张瀚等人的身份了。

    一切都是按流程来,反应相当的快,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好了一切。

    张瀚当然相当的满意,他没有办法不满意,这一切流程都是下头的人做好了预案,通过演练成熟之后上报后被他批准下来的,事实证明,现在的这一套流程很成熟了,就算真的是敌骑来袭,在这样严密的防御下也不可能讨得了好。

    当然真的敌骑前来,沿途的墩堡早就报警了,现在只是最后一层手续罢了。

    骑兵们奔跑的很漂亮,身上的扎甲和胸甲很坚实,闪烁银光,而手中的兵器,不管是长枪马刀或是骑铳,都有一种异样的力量之美,那枪尖和三、棱刺、刀闪烁的寒光,叫所有人都感觉心悸。

    这是防御和力量达到了完美平衡的美的感觉,也是力量的感觉,妇人看了可能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对男子来说就不同了,没有男子不会被这种感觉所征服,并且沉醉于其中。

    哪怕是休假时,很多商团军人也喜欢全副武装,他们喜欢这种可以征服和被包裹的感觉,哪怕退伍的伤残军人也是一样喜欢。

    青城北门有一大群商队在观看眼前的场景,商人们也喝着采,谁都知道不太可能是敌骑,但当商团军人做出最完美的防守状态时,还是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和喝采。

    “这里和别的地方不同啊。”一个中年商人对身边的长随们笑道:“当兵的地位可比咱们商人和田主都高的多,军人到处都受尊重,拿的银子也不少,不光是将领有好处,普通的小兵一年都拿几十两银,个个不差钱。咱们从永平过来,带的土产就指望这些当兵的买,他们比屯堡里的人有钱多了。”

    “屯堡里的人也不差。”另一个永平府过来的商人笑道:“都有几十亩的屯田种着,收的赋税也低,产量还高,种点烟草卖的价很高,番薯原本贱价,没有人要,现在用来酿酒也是被人大量收走,咱们也尝过番薯酒,和粮食酿出来的也不差。”

    “唉,说这些有啥用,我都要愁死了。”

    这一群永平商人确实是不太走运。

    他们是知道和记的强大实力的,也是有心与和记合作的一群商人。

    身家当然也还不错,最少在永平府一带的蓟镇地盘算是首屈一指的。

    和京师里那些商人不同,他们最少在商业嗅觉上很不错,和记与张家口等地的商人合作,各处的商人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和俄罗斯人的贸易上叫很多北方商人都赚足了钱。

    大量的俄罗斯货物也进入张家口一带,并且向南方渗透发售。

    永平到山东一带的商人都急了眼。

    =

    今天更新三章,大封加更,求支持。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王师() 
中小商人的感觉还不大,他们原本就是在大商人吃饱之后分润其下的利润,对没有能直接参与第一手的贸易这些商人不会有太多的感觉。

    可能有一些中等商人会组团北上,但有这种决心和组织能力的不会太多。

    张家口的中等商人确实有不少组团北上的,也赚了不少,但他们是有独天得厚的地理条件,而且张家口开展马市贸易已经近百年了,经验也相当的丰富,晋商也容易抱团,比其它地域的商人团结的多。

    永平的商人都是些大商人,最少都能凑起几万货物的那种。

    这几年来得益于和记商行的转口贸易,也就是把货送到永平,永平的人再送出关外,再把关外的货运过来,他们在这种贸易模式下赚了不少钱,这一次也不算太冒险,他们与和记打交道多年,安全上没有问题,和记给他们充足的保障,他们这一次带的货物不多,都是昂贵的金银饰物和丝、绢为主,还有一些精致的文具用品,包括端砚和宣纸一类。

    这些货物占地方不多,也不重,方便出行,价格上来说可以小赚一笔。

    最要紧的是他们想去买卖城,实地看一下那边的贸易,然后组团贩卖俄罗斯人需要的货物。

    这其实很对路子,历史上的中俄贸易城市在更东北端的恰克图,在勒拿河下游的河边,对俄罗斯人来说运输很方便,对中国商人也没有太多困难,买卖城只是恰克图的一个分支的补充。

    现在买卖城成了主流贸易城市,俄罗斯人往东北方向的探寻和扩张被限制了,他们只能把精力用在和中国人的贸易上,更前进的动力减弱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和记也在漠北探索和设立定居点了,限制了俄罗斯人更进一步的前行。

    更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人为了贸易,把杰日涅夫这样的宝贝给了和记。

    现在杰日涅夫人都在台湾了,谁还能造出大船并且从河口出海,再从黑龙江口上陆,发现新的大片的土地?

    从陆地一直往东走,还有好几千里,都是崇山峻岭和北极圈的极寒天气,加上密林和林中野人,想顺利的推到黑龙江口的外东北区域,再过几十年也不要想。

    俄罗斯人的扩张之路算是被张瀚给终结了,只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现在俄罗斯人陶醉着从和记弄来的大量货物,还有货物带来的利润,现在他们对贸易更上心了,也从各处搜罗来更多的货物。

    俄罗斯人的毛皮更好,人参更大,还有相当多的各种货物,也包括他们欧洲本土部份的出产也一样运过来贸易。

    财税司和外贸司估计两三年内贸易额会过千万,这可绝不夸张。

    当然俄罗斯人买的更多,中国这边的货物有多少他们就要多少,货物不够就拿银卢布来买,或是黄金和珠宝也行,中国人的货物运到欧洲部份迅速出脱,利润大的惊人,俄罗斯人可不是蠢货。

    永平府的商人们打的主意是不错,他们路远,出关不容易,买货南下有和记的马车,到了大同也有和记马车往永平,货运方便价格也不贵,大宗的货物都被和记和张家口的大商人把持着,比如瓷器,茶,布,这些货物需要的资金大,而且收货渠道不广的话也收不到太多的货物,不如贩卖一些和记这边不是太用心的货物过来,可能还会有较好的收入。

    可惜事与愿违,俄罗斯人对丝和绢等货物很感兴趣,但数量不足,很快就抛光了。

    金银首饰和一些精巧的手工制品,俄罗斯人的兴趣不大,很久才卖掉一小部份。

    这些商人在买卖城也耽搁不起,他们要根据买卖城的情况迅带调整策略,凑齐资金大量收购丝绸和绢布,还有一些中国的奢侈品,他们打算主攻这个方向的贸易,张家口和和记都在这方面投入不是很大,算是他们找到的唯一缝隙和机会。

    从买卖城回来,身边带着过万两的货物,这些永平商人的心情当然不是很好,就算看到眼前这样宏大的场面,仍然哀声叹气起来。

    “张大人回来了,我们要不然去找和记的官方试试看?”

    “也有道理。”

    “听说和记的人对商人相当的关照,为了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不会叫我们赔本回去的。”

    “这,行商向来有风险,没听说官府替商人能做到这样地步的,咱们这样想,怕是不太好吧?”

    “这有什么,试试又不要钱!”

    “在下曾于京师见过刘吉掌柜,他就说了,去草原贸易有麻烦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