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6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羊和猪,还有鸡,还有蛋,也最少还得再赶十几万只,再配合一些罐头和事前准备的熏肉,差不多能供给大军足够的肉食了。”

    ………

    我每次发更新前自己会看一次,不是很仔细,有时候会有错字疏漏什么的,前天还把章节名弄错了,抱歉啊大家。

    不过总的来说,我这样看一遍感觉挺好看啊!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出路() 
周瑞点头道:“这一次我们的军费预算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拨出来购买活羊的,蒙古人不养猪,只能从内地汉民和屯堡居民里收一些活猪,费用要上去不少。但田司官说不管怎样要保障将士有足够的肉食。可惜的就是去年我们一直经费不足,罐头储量不多,否则将士们也很喜欢吃肉罐头,方便省事,味道也好。”

    两人在鸭群后谈着正事,周逢吉倒是觉得这个本家侄儿懂事多了,知道把心思用在正事上,而且见事相当的精明,说话透着干练有本事,老人心里很觉高兴,不觉说道:“你这两天,赶紧准备象样的礼物,贺周岁用的。”

    “咋了?”周瑞道:“哪家的小哥要过周岁?不会是大人吧,大公子一周岁时大人就在内宅摆了两桌,自家人和咱们侍从们一起热闹了一下,谁的礼也不曾收,大家都知道大人不愿兴奢靡之风,所以也没有人送。”

    “这一次不同。”周逢吉微笑着道:“不要贵重,但要用心。这一次,是给二公子立下名目,做周岁只是一个借口。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你可以讨个彩。”

    “是,多谢老叔。”周瑞很是欢喜,虽然送一份象样的礼物不算什么,但只要讨个好彩头,后宅总会记得自己,侍从官的情份也能一直延续下来,这对外官来说难能可贵,这真是个不错的好彩头。

    至于礼物,只要用心总会找到好的。

    鸭群赶走了,周逢吉点点头,说道:“你好自为之,别的事都是虚的,安份守礼,不张扬,不多事,用心思在公事上,总会有你们年轻人当家出头的那天。你的年龄,说起来比少东主还大,十几二十年后还是壮年,我们这辈人肯定不在了,到时候就看你们的了。”

    “多谢老叔提点,你老一定长命百岁。”周瑞长揖而拜,老头已经上了马,几个随员早等的不耐烦,一起骑马簇拥着老头走了。

    “神神叨叨的。”周瑞媳妇说道:“一件事扯了这么久,早点说咱们也能早些去预备。”

    “你知道什么。”周瑞斥责道:“老叔说的都是老成谋国的话,他的话张大人都听着。你听听,现在他还是称大人为少东主,这情份咱们比得了吗?”

    周瑞媳妇不敢再说,夫妻二人上了马车,妇人又提起想把四喜强许给自家兄弟的话,周瑞摆手道:“四喜只是签了雇佣的文约,咱们哪能强迫人家,再者说你那兄弟毛病也大,还非想娶个小姑娘,找个寡妇什么的不也挺好。”

    周瑞媳妇没有说话,她感觉到男人情绪的不耐烦和隐藏的怒火,她知道自己男人越来越奔上走,自己的家族已经渐渐被甩在身后,以后如果不能帮忙老是添乱的话,没准会有很大的问题。

    妇人低垂下头,轻轻抚着肚皮,再也不吭声了。

    ……

    青城渐渐热闹起来,军方的大将除了几个驻守在外的几乎都来齐了。

    王长福和梁兴,周耀,杨秋还有杨泗逊,王一魁,李来宾,李从业,这些都是当年的老人,后起之秀孙耀和夏希平等人,还有张世雄,朱大勇,朵儿等人都赶了来,城中一时将星云集。

    行军司方面,只有漠北的莫宗通没有来,别的也是几乎都赶了过来。

    上到李慎明和孙敬亭等人,还有田季堂和刘鹏,执军法的张春,当然还有孔敏行,周逢吉,李遇春,梁宏,黄玉成,另外李庄方向的几个大匠,包括常进全和宋应升等人也俱赶了来。

    在遵化的蔡九,马超文,李大用,王达通……青城内可谓一时俊彦云集,除了一些镇守在外不能赶回的高层之外,几乎是把整个和记的高层精英都汇集到一起了。

    炮团的指挥汤望宗和人开玩笑,一颗炮弹下来,怕是能砸到好几个副司官以上的高层。

    到这时,人们才赫然发觉,和记的发展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这些人都可谓是北地的精英人物,就一个王达通来说,其家族在张家口扎根数代,拥有数十万两的家资,可以说是晋商中的代表人物。

    可能在历史上此人和他的家族没有暗中与后金贸易,结果在清朝建国之后没有取得皇帝地位,被历史上的八家晋商甩了下去,而此时此刻,这人和他的家族成功的攀上了和记,并且扶摇直上,在与俄罗斯人的贸易中大赚特赚,估计二十年后,其家族和此人的身家最少能过百万。

    拥有这样巨量的家资,并且有相当宽广的人脉,对地方有强大的影响力,甚至家族中人有不少在外为官,这样的家族也选择了与和记合作,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依附在和记的旗帜之下,从这一点就能叫很多人看出端倪了。

    刘国缙和家的车辆赶到青城的时候,就是正好遇上了这最热闹的场面。

    “唉,抓瞎了。”刘国缙对两个儿子和妻子抱怨道:“一路过来,谁也没和咱们说起这事,这可是大事,怎么能没表示?”

    “咱们怕赶不上趟。”刘家老大表示道:“咱们一路从京城来,你老非要看看风色,要在大同住一阵子再说。后来听说人家调大兵打林丹汗,你这才坐不住了,要到青城来拜见。说实在的,咱们刘家现在无权无势的,张大人是不是能见咱都两说,更不要说想在这样的事里插上一杠子了。”

    “混帐行子说的混帐话。”刘国缙顿足骂道:“这等事上赶着巴结人家未必记得你的好,你敢不出心去备办礼物,不去巴结,人家就会记得你的坏。你都快四十的人了,怎么一点儿人情世故也不懂?”

    “不懂也无所谓。”刘府老大笑笑,说道:“我一向对医学有兴趣,适才已经去和记的厚生司报了名,打算去他们的医院做事。他们的医生也分等级,按儿子的水准,少说也能混个营级军医,和记的军医地位不低,我已经打听清楚了。”

    刘国缙对儿子醉心医术向来不以为然,甚至多次斥责。因为在士绅人家肯定离不开医生,豪门之家都会和几个名医交往,逢年过节会送一些现银和礼物。但说白了就是养着怕府上人生病,缓急可用,虽说不是当倡优之流,可在大人物心里也未必比那些下九流强多少。士大夫学医术,是为了看脉案,不叫人哄骗了去,也是彼此间有个话题,真的钻研医术,并不会得到认可,反而会被人觉得不务正业。

    就算医术大成,各家延请,也很可能出事。人总有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或是懒得动弹,但上门来请的非富即贵,你敢拒绝哪家?万一诊出事来,则好心反而成了恶意,一下子就是结了生死大仇。

    所以当爱好可以,真的钻研医术是很蠢的行为。

    刘家老大就被刘国缙严禁暴露在医术上的天赋,就算这样也是学有所成,如果放他医治肯定在京师早就成名医了。

    “这样也不坏,为父不行了,你还有个出路。”刘国缙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刘府一家在正堂檐下说话,看着家下人纷纷扰扰的搬抬着物品,虽然是暂居,也是租了一套小院暂居,所费不少,不过刘国缙丝毫不差钱,到了大同之后还打算大肆买地,不过看看大同府的地几乎被和记占光了,也就只买了个小庄园安身,剩下的钱他打算看一看,如果和记真的靠的住,分红什么的都是真的,剩下的银子,不如拿出来加入到和记在买卖城里的贸易里头去。

    既然老大能在医术上有所建树,老二有志行商,这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刘家二公子这时道:“孩儿准备了湖州那边的纸砚,虽然不是上品也过的去,一套好几十两。听说张大人严令送礼的金额不得超过五十两,咱们这一套也差不多,就送纸砚吧?”

    “可以。”刘国缙站起身来,说道:“这便去吧。”

    众人出了家门,一路上行人颇多,很多人坐着马车,也有不少骑马的,刘府父子三人看到不少骑马的肩膀上都有银星,显见是和记的高级军官,但并没有穿着怎么华丽的衣袍,也是一身灰军装,只是军衔表明身份地位,也没有大队的护兵马队跟着,更不可能有幕僚内丁一类的明军将领出门时的标配。

    光是看到这些就颇为不凡,但还有相当多的军官和身份很高的文官吏员是随意步行的,甚至和路边的行人随意打着扫呼,并没有人自矜身份,和记的高层,在几年前可能是普通的商行掌柜,伙计,或是喇虎,游民,无赖,边军,除了少数人之外都处于社会的下层,他们发迹太快,并没有忘掉自己此前的遭遇,所以还远不能摆出什么官驾子,更不会摆谱耍威风。

    刘国缙出门之后才理解,为什么青城有好几万居民了,居然连一个轿行也没有。

    这里的人不是骑马就是坐车,或是步行,身份很高的文武官员都能随意步行,他们的衣袍没有那么阔大,人显得很干净利落,走路时都有一种精气神,那是刘国缙为官三十年也不多见的东西。

    在大明,要么是唯唯诺诺精神萎靡的百姓,要么是有虎狼之气的武将和官兵,要么是狐假虎威的幕僚文人,要么是读书而致呆滞的书生,或是精明或是贪婪的朝官,然后是更加强横霸道的勋贵和太监,象眼前这样,具有平民气息又身处高位,自然而然的精明外露,却又没有靠衣着和仪卫来鄣显自己的身份,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两个,而是成群结队。

    “噫!”刘国缙轻声感叹了一声,用十分低沉的语气说道:“我大明危矣。”

正文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财税() 
刘国缙往前不远是一条东西大街,汗王宫殿和张瀚的府邸都在这条大道的东端。

    这里的防卫已经较为严格,很多士兵在这里巡逻,都是些火铳手。

    刘国缙注意到火铳手拿的火铳制作都很精良,铳管黑沉厚实,一看就是用足了精铁,比工部那些糊弄人的玩意不知道强到哪去了。另外就是铳口处装着雪亮锋锐的刺刀,看起来很有威胁感,有一些商家远来,不怎么知道威仪的,到这里才感觉到和记不是普通的商家,张瀚也不是普通的东主,人们的气息渐渐沉静下来,也安静许多。

    路口处有一些道士在摆摊算卦,生意也是很不错的样子,不少人围着摊子花钱买卦。

    青城这里原本是黄教的大本营之一,城中贵族多信黄教,和记也不禁人信教,只是把过多的佛寺改建了大部份,迁出了一些喇嘛出去。黄教对此意见颇大,但后来张瀚在库伦与黄教首脑达成了协议,双方和解。

    黄教在漠北等处大修佛寺,也就不在介意在青城的一点损失了。

    除了黄教外,张瀚进驻青城之后晋北的一些佛寺也开始进驻,他们只找了个小院当寺庙,供奉的人还是很多的,晋北佛寺很多,寺庙实力也很强,黄教走掉不少之后张瀚也不好公开扶持他们,但汉人之中还是没有几个信藏传佛教的,还是供奉这些内地过来的大和尚们。

    除此之外就是城中有了城隍庙和关圣庙,还有了两座道观。

    这是明显不同的待遇,张瀚的借口是妻子常宁信道,所以要修道观供奉,其实常宁并不信道。相反是常母信佛,可是张瀚在这事上有自己的考虑,本土教宗在这些外来的宗教面前一直是守势,只有唐时道教是真正的辉煌期。

    张瀚不希望把道教恢复成唐时那样的状态,明朝列帝也有不少信道的,成祖皇帝还修了武当山宫观,不过有的皇帝修宫观是为了统治的基石考虑,有的则只是为了迷信,比如明朝帝王短寿,有的是身体原因,有的是因为服用了金丹一类的东西,比如宣宗皇帝,也比如世宗皇帝。张瀚希望本土道教有一定的地位,对民间有相应的影响,外来宗教可以存在,但不能占统治地位,蒙古人就毁在了黄教上,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张瀚对道教的扶持还是有些用的,城中道士渐多,对此城中居民也很能接受,早晨和尚起来打木鱼报时,佛寺受四时供奉,不过军司不会拔地给寺庙,他们都得自己想办法化缘解决吃食生计问题,早起报时算和尚最大的贡献。

    另外就是做法事之类,道士也做法事,还算卦,看风水,替人合生辰八字,算起来用处比和尚大,中国人信仰上比较讲究实用,所以道士比和尚还受欢迎。

    眼前卦摊上就是道观里出来的道士,也有刚过来不久的游方道士,刘国缙几人看了一眼,并不在意,但看到有几个军司吏员走过来站在卦摊前,不觉就停住了脚步。

    “道长们,十日一税。”为首的一个圆脸吏员很和气的笑道:“诸位请交税钱。”

    几个道士似乎司空见惯了,各人从容不迫的从口袋里或是荷包里取出铜钱来,每人都交了五十个铜钱。

    一个中年道人没有交钱,反是质疑道:“和记不是向来对百姓和善么,对百姓也不苛刻,怎么我们道人还要交税?咱们大明境内摆摊,也未曾要交过税钱啊。”

    旁边几个道人有人要说话,圆脸吏员摆了摆手,笑着道:“道长,你在大明那里没交过税钱,可是有没有花钱领过授箓?”

    “这个,领过的。”

    “花了多少?”

    “十两银。”

    “那不就是税?僧人领碟,道人授箓,都是国家的一种税收。”圆脸吏员态度还是很温和,语气却很郑重,他道:“僧道不事生产,碟箓都是一种预收的税收,因为道士僧人会消耗社会的财富,所以先花一笔巨资,算是对朝廷财务和民间生计的回馈。不然的话,朝廷不管不顾,人人都自去当和尚道士去了。”

    众人哄笑起来,那道士脸色微红,说道:“我辈不管是做法事还是起卦算命,总是要凭本事吃饭的,并非招摇撞骗。”

    “在下岂敢这么说道长。”圆脸吏员摇头道:“道长误会了。只是说,大明对僧道也是收税的,而且发放这些东西渐渐成了给勋贵太监的赏赐,分发赐下来,再叫僧道们花钱去买,价格还涨了不少,还得花钱求人。咱们这里是不管这些的,不管是三教九流,任由自便,但任何人也不能不纳税。道长此前说不交税,但有没有被人盘剥敲诈过,又有担忧过匪道之流吗?我们这里要负责保障治安,修补道路,这些叫公共事务,如果不征税的话,又哪有钱来做这些事呢?就象道长从外地而来,此前病饿交加,我们这里的厚生司先接纳道长,不收分文住了十几日,还请医生看病吃药,不收税,道长性命堪忧啊。”

    这一下众人都是大为点头,连这个道士都老大不好意思的样子,当下从怀中掏出铜钱来交纳了上去。

    “点算清楚了。”圆脸税吏交给一张回执,笑道:“道长就算离开青城游方,有这个回执在截止日期之前都不需要再纳税。如果一直没有收入,说明一下也可免税。并且可以去领救济,当然道长有才学,应该不至于再需要救济了。”

    税吏转向四方,拱手道:“咱们征税都有用处,各项开销都有明细,财税司都会张贴出来,有疑惑的可以去看看,当然咱们和记征税最要紧的还是咱们自己的发展,这没法儿,在咱的地头上总得有所付出,诸位说是不是?”

    “有理有节。”刘国缙赞了一声,心头反是更是隐隐的不安。和记地方一个普通的小吏都这样能耐,并且对大政方针说的这般清楚,而其施政光明正大,内部欣欣向荣,只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安家落户。

    从一路过来看到的情形来看,和记对其统治区域的各种措施远比大明要得力的多,内部也更团结和有向心力,怪不得其地盘越来越大,军队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这时又有一队骑兵经过,所有人都自发的让开道路,包括一些骑马的官吏也是主动避让。

    不少人向军队的军人们拱手致意,种种尊敬完全发自内心,并无做作之处。

    “走吧。”刘国缙对两个儿子道:“前去说话都要谨慎小心,切莫行差踏错。”

    “父亲又摆出这谨慎小心的样子来了。”刘家老大不以为然的道:“和记一切行事都有法度宗旨,不欺人,放心罢。”

    “就是看了适才的情形为父才略有心得。”刘国缙捋着灰白的胡须,缓缓说道:“就是因为和记凡事都讲法度,所以犯了事也没有人情,更要小心谨慎,有戒惧的心思,越守法,就越不畏法。如果如在京师那样,仗着为父有些薄面,有一些不法情事小小不言的也没有人同你们过不去,在这里,你们会吃亏的。”

    “父亲所言甚是。”刘大拜道:“儿子明白了。”

    刘二也甚是赞同模样,说道:“其实这样也好,在京师时我们仗着父亲在官场的权势能欺负别人,可也时刻担心会有别人来欺负我们,遇到太监勋贵和高门大户,我们的身份便又不够了。京师之中藏龙卧虎,不知吃了多少次哑巴亏。和记这样挺好,凡事都讲法度最好。”

    “也会有一些权贵。”刘国缙含笑道:“不过大差不离就是这样,你们能体悟就好。”

    刘、氏、父子等人离开,众人都知道是往东边张府去,这几日张府有点烈火烹油的模样,十分热闹。

    以前张瀚爱静,也为了和记内部保持简朴厚实的作风,不欲大张旗鼓的摆宴请客,自己的私宅也不鼓励官员将领前来拜访,不管是常母还是张瀚自己,从来不做寿设宴,时间久了,人们都明白张瀚本性如此,也就没有什么人再来行逢迎拍马的那一套。

    这一次的主意也不是收礼,整个和记都是张瀚所有,他还要受什么礼?规定了送礼额度不得超五十两,局级以下只得送二十两以下,刘国缙是外来客人,打个擦边球,多送了些料想也不会被拒,普通的将领官吏就只能按规定来送,张府还会有回礼,算来出不了几个钱。

    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次是为了立下少主君,以定名份,从此之后,除了张瀚之外和记就有了另外一个主君,虽然是少君,但也是君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