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天灭日-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关东军司令部肯定有所考虑,不会无缘无故采取这种方略。

    是的,在战术上关东军早已有所考虑。

    主攻方向是热河西部,东部采取佯攻。

    由于对手是封天,关东军非常谨慎。

    以往的教训很深刻,此次作战关东军绝不会冒进,而在西部的两个进攻通道的选择上,又靠的很近,这就有利于两路北进的军队相互照应。

    战争的初期,要打一打看看,观察一下再做决定。

    所以,整个关东军的重兵都在后面,没有全部压上。热河西部这两路攻击态势,都是一个旅团充当先锋,而其后有一个师团紧随其后,还有一个师团在山外。也就是说,西路一共有四个师团和两个旅团,兵力非常强大。

    按照作战计划,如果西面战场进展顺利,后续军队自然会重兵往前推进。

    如果北地义勇军防守坚决,没有其它阴谋的话,关东军将会根据战场情况,派出一部分军队从中部穿插,包抄到东西两翼北地义勇军的后方,实施歼灭。

    正像当初封天预计的那样,关东军的确擅长穿插战术,还没有开战,这项计划已经预先设定了。

    关东军在北地防区的南部,三百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兵力一字排开,这本身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这其中关东军有什么算计,封天暂时不清楚。

    但有一点,封天若是相信关东军会在整个战线上全部开战,那才是傻瓜呢。

    封天当务之急,是要摸清楚关东军的军事意图,关东军想要在哪一个位置实施突破,这才是关键。

    而热河是封天关注的重点,因为,热河的地理位置,对于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

第三百五十七章德国双航母编队() 


    一九三七年六月的一天,从德国出发的一支大型舰队开拔,悬挂德国旗帜离开了欧洲大陆驶向遥远的东方。

    这一支舰队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周边十艘驱逐舰左右呈燕翅型排开,水下还有十艘潜艇护卫,不可谓不强大。其他诸如猎潜舰、登陆艇、综合补给舰等等,应有尽有。

    这一支舰队的后方是一支大型的运输船队,船上装载着一些大型设备,其中包括玉龙集团的一个新型造船厂的设备,以及从北美收购的某些重要设备。

    这一支舰队大概要在海上行驶数月的航程,在行驶的过程中,无论是海军还是航空兵,都要利用这一次航海机会,不间断地进行军事训练。

    海军是一个新型军种,尽管这一支海军经过了系统地学习和训练,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他们距离老牌帝国海军的水平差距很大,必须迎头赶上去。

    除了刻苦地训练,大概也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有十艘潜艇,足以保证这一支舰队免受水下的威胁。

    水面舰只的两艘航空母舰编队,也不畏惧任何图谋不轨的舰只,更何况还有十艘驱逐舰护卫。

    航空母舰编队在行进的过程中,舰载机不断地起飞和降落,技术娴熟,航空兵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过往的船只无不惊叹这支庞大的舰队,看看编队的旗帜,原来是德国的海军。

    大英帝国很快收到了情报,德国所拥有一支庞大的双航母舰队已经起航,目标不明确,这让老牌海上霸主大英帝国非常的紧张。

    从汇总的各种情报,大英帝国早已经知道,这两艘航母是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市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购买的,因为美国经济大衰退,手里没钱了,终止了航母建造计划。

    这两艘航母编队在一九三五年抵达德国,并进行了改造,如今已经全部具备战斗力了。

    大英帝国派出了两艘军舰远远地跟在编队的后方,监视其行动,看看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关键是大英帝国想知道,这一支庞大的双航母舰队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

    大英帝国不可能不担心,欧洲动荡不安,充满着火药味,而德国的陆军本来就是欧洲强国,现在他们的海军突然有强大起来了,这可如何是好?

    尽管这个时代对于航母编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毕竟这种新型的舰只需要经过战争的检验,才能知道航母编队的海战威力。

    但是,不管怎样,这一支双航母编队的规模实在太巨大了,海上霸主大英帝国不能不担心。

    不光是大英帝国派出了军舰跟踪观察,就连法国海军也派出军舰跟踪,这两个国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不错,法国和大英帝国是同盟关系,一战中,大英帝**队帮助法**队抵挡住了德**队的进攻,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现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的德国,正在扩军备战,让这两个冤家对头再一次绷紧了神经。

    德国的双航母编队为什么出海,究竟想干什么?

    难道说仅仅是为了后面的商船队护航,还是别有其他目的,这不能不让这两个老牌帝国在心中打一个问号。

    双航母编队还在按照自己的航线前进,根本不理睬跟在后面的几艘军舰,只要他们不靠近船队,爱干啥干啥。如果靠得近了,后面的驱逐舰会即使地驱离。

    大英帝国的军舰以及法国的军舰,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监视,当然没必要与这一支庞大的双航母编队对抗,甚至是开战,双方的力量不成比例,自然也不会去冒犯对方。

    所以,大英帝国与法国的军舰,始终保持应该有的安全距离。

    指挥这一支双航母编队的指挥官,便是被封天任命的航母舰队司令陈磊,以及政委楚小言,能够指挥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二人无比自豪。

    跟随双航母编队一起回程的还有封天的二夫人苏菲,以及从欧洲登船的威廉一家和约翰一家子。

    这几年为了经营欧洲的船厂,苏菲不得不离开封天,长期呆在德国,受尽了相思之苦。

    没办法呀,为了丈夫的事业,苏菲必须这样做,也只有她最适合这个角色。

    有德国政府的关照,同时,苏菲的容克家族背景,很方便造船厂从商业船舶制造转变成战舰制造。

    当然,威廉和约翰也能帮上一些忙,但是,他二人都有事情要忙,不可能一直盯在造船厂的事物。

    人都是逼出来的,苏菲从一个不懂业务的女人,经历过这些年的锻炼,也逐渐熟悉了造船企业的流程和管理经验,从一名弱女子变成了一个女企业家。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多少个难眠的夜晚,这一切都要结束了。

    苏菲告别了欧洲,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小姐妹们,再一次踏上了前往东方的道路。不过,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是从空中,而是从海路前往亚洲。

    此时,苏菲的一颗心剧烈地跳动,她即将回到封天的身边。

    数个月的航海,也许很漫长,苏菲的心已经飞到了爱人的怀抱。

    大型航母编队继续向东行进,跟随在航母编队后面的运输船队中,有一艘船似乎很不起眼,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远望号监测船。

    不错,这艘船正是监测船,也是为将来的发展肩负着重大使命。

    在这艘测量船上,装备有玉龙集团制造的设备,具备这个最好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尽管还没有尽善尽美,但这不妨碍回去以后继续完善。

    制造这艘船是封天的授意,能在欧洲搜罗的最先进装备,尽量安装完备,在进过下一次改造之后,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测量船。它的导航设备除了一般舰船上使用的光学、天文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外,还装备卫星导航和声呐信标导航设备,从而可以精确测量船位,保证对导弹、卫星、飞船测量的精确。

    测量船上的测量系统,将来要有雷达跟踪系统,它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能连续跟踪飞行中的火箭、卫星,并获取精准的数据,并发送给地面。

    神马意思昵?

    没有别的意思,因为封天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射第一颗卫星,制造测量船将会为发射卫星做准备,为发射卫星提供精准的数据。(。)

第三百五十八章烽烟起卢沟() 


    尽管封天借用媒体的手段警示日倭军队会动战争,侵占整个河之北,但是,没有鸟用。

    政治是复杂的,不是靠媒体宣传就会改变政治人物的观点,除了引民众的恐慌,造成河之北民众逃离家园规避战乱之外,没有扭转局势的展。

    河之北的最高统帅宋哲元很怀疑蒋委员长的抗战决心,宋哲元曾经说过:“谁再相信蒋介石抗日,谁就是傻瓜混蛋!”,可见心中怨念极深。

    作为高层人物,大家都清楚老蒋的手段。

    对于日倭的军事威胁,宋哲元还心存侥幸和幻想,希望和平解决,曾说过:“能平即能和”的话,可见其心态一斑。

    封天寄希望通过媒体挥作用,大概要全部落空,顶多让一些敏感的人避免战乱。所以说,在政治层面上封天还略显稚嫩。

    1936年,日倭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

    北面部署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卫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ooo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队撤走。

    这样以来,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河之北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

    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倭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o分,日军开始演习。

    到了晚上22时4o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了,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o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半夜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倭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现缺少一兵,怀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予以拒绝。

    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

    同时,河之北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

    河之北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

    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军队是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河之北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

    “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河之北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到1937年7月25日,6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日倭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7月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

    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

    同日,日军6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动攻击,增调军队5个师的兵力,大约2o万人增援河之北战争,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队。”

    日倭一方精心准备,有预谋地实施战略意图,而另一方则毫无准备,还在幻想着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预先设定日倭军队不会大举进犯的美好愿望。

    更何况,日倭兵力雄厚,增援二十万军队足以摧毁第二十九军的抵抗。

    这样的战争结局,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类似的手段,日倭人已经用了好多次了,中国一方依然麻木不仁。

    九一八事变是如此,锦州失守也差不多,接下来是山海关失守,一步步走到今天,中国一方对于日倭军队的侵略性质,还是没有提高警觉做出必要的布局。

    之所以封天不再警示国民政府,也是有点怒其不争的味道,媒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听天由命。

    北地的防区也面临日倭军队的压力,但是,封天有充足的准备,战略上都有应对之策。

    日倭军队若从热河进军,北地义勇军会利用热河山区的有利地形,坚决顶住日倭军队的进攻。

    除非日倭军队决心用尸体铺平热河山区,封天是绝不会在热河退却的。

    而在东部平原战场,封天利用无人区广阔的纵深节节抵抗,假若参与进攻的日倭军队数量少的话,绝对会被封天阴掉,至少三五个师团以下的兵力进攻北地义勇军,封天绝对会让日倭军队有来无回。

    封天虽然无力反攻日倭军队,防范日倭军队进攻北地防区,却有应对之策,并作出最坏的打算。

    反观国民政府一方,包括宋哲元,压根就没有战略上的布局,还在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麻痹自己。

    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封天对此也无能为力。

    说服一个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哪怕封天知道结果,但是,蒋委员长有自己的打算,人家凭什么听封天的劝告呢?

    不要说蒋委员长,就连宋哲元恐怕也会嗤之以鼻,一个毛孩子懂个屁!

    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北地义勇军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能力影响趋势的展,在没有足够实力之前,封天凭什么能影响别人呢?

    封天暂时不打算掺和进去,静待河之北的局势展。

    危机二字,有危才有机。

    河之北沦陷已成定局,封天就站在河之北的北方,静静地看着河之北沦陷。

    我艹,这心肠也够狠的!

    不错,封天就是静静地看着河之北沦陷,至少目前不会插手其中。

    当然,随着日倭军队大局进攻,等到强弩之末的时刻,也就是机会的到来。

    封天有自己的战略,没有十足的把握,封天绝不会出手。

    兵凶战危,封天作为北地义勇军的脑人物,不可能轻举妄动。他的每一个军事决策,都会关乎到北地义勇军的生存,也关乎整个防区数千万人的安危。

    但是,从全国抗战的角度讲,封天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妥呢?

    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动总攻。

    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16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3、第13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oo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起全面攻击。

    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不屈的战歌。

    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ooo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oo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起天津保卫战。

    随后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已经在河之北全面爆,整个河北硝烟弥漫,战争的规模急剧扩大。

    7月3o日,天津失守。

    显然,日倭军队已经启动了全面侵华的战略,在九月底,彻底占领河之北,比之原历史提前了一段时间。

    历史又回到了原来的运行轨迹,到现在为止,封天只是改变了局部,并没有影响到战争的整个全局,小蝴蝶虽然还在顽强地煽动,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说。(。)

第三百五十九章暗度陈仓() 


    尽管北地义勇军向南云省、西云省以及绿省三个省份分流了不少人口,但是,北地义勇军辖区的人口不减反增,继续膨胀。  因为,自从一九三六年开始起舆论警示之后,大批的人流涌入北地,造成黄显声的警察部门分外忙碌。

    这几年从全国各地进入北地的人口,再加上河之北省进入北地的人口,使得北地义勇军辖区总人口一举突破了七千万大关。

    原来的北地义勇军居民,除了军人家属以及工程兵、农垦部队家属要跟随所属军队从南部转移出去,再就是工矿企业的人口居多,大多集中在包头一线工业区,尽量腾出南部地区安置新移民。

    这是北地义勇军有意识地安排,从南部涌入的难民,其中不乏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混入其中,甄别需要时间和程序。把北地原有的人与这些人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战争期间还是很有必要,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封天对于北地防区的保密措施近乎变态,从东北出来之后,在这方面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在正常的情况下,封天做得有些过分,但是封天不同,北地义勇军有些武器是时代的,他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