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春深-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自家兄长能收拾它,实在不行,就只好再请大哥您出马了!”

    陈元初早听母亲说过苏昕和陈太初、孟九娘、赵栩之间的糊涂官司,却想不到苏昕一个宰相家的小娘子这么乐观风趣,倒对她刮目相看起来,哈哈大笑道:“好,你放心,我陈元初出马,一个就顶你三个哥哥。”

    陈太初在屏风外面,含笑听着哥哥和苏昕说话。他知道苏昕现在行走已经自如,在学着用左手拿箸执笔。他之前特地送了一些竹箸、木箸给苏昕用,比家里用的要粗糙些,不易滑动。那牛筋宽带也是他去赵栩库房里找的做弓用的极好材料做的,那套复原手臂的动作,也是他请教了好些医官,和方绍朴仔细斟酌后定下来的。他特地请哥哥教苏昕,也是让苏昕更自在一些。这些日子苏昕虽然并未刻意疏远他,但他明白苏昕不想他对她有歉疚。

    回去的路上,陈元初笑眯眯地拍拍陈太初:“二弟,幸不辱命。”他伸出手掌。陈太初叹息一声笑着摇头,往兄长手中放了一个沉甸甸的荷包。

    “娘,我去买些好酒——您放心,少不了您一坛子!”陈元初哈哈大笑,策马慢慢地往杨楼街方向去了。

    魏氏看着长子远去的身影,那张扬的红色发带在初冬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唉,这个元初啊,才是她最操心的!

    ***

    九月底伴着渭州大捷同时传来的还有两浙路大捷。

    燕王赵栩率领招安来的六千京东东路厢军,日行百里,一路南下,连接攻下婺州、衢州,全歼房十三余党。只这日行百里,就已经令朝野震动。

    大赵立国以来,大军行军速度最快的记录是太尉陈青,当年奇袭兰州时的日夜兼行六十里。这几千人的辎重、搭营、埋锅造饭种种,早上卯时出发,走到申时大军必定要扎营安寨,就是当年太宗亲征,大军也不过日行一舍三十里而已。连带着枢密院和兵部因为这日行百里个个脸上生光步履带风。

    随着两场战争的结束,十月底女真忽然出兵,占领了宁江州,大败契丹渤海部。契丹求助大赵共同对付女真,愿请大赵派遣使者接回今上的三弟崇王殿下,还承诺一旦剿灭女真各部,愿以瀛州、莫州、涿州三州为酬劳。

    这秋冬之际,大赵可谓喜事连连,坊间也传出了“蔡佑倒,大赵好”的俚语。

    一进十一月,今上身体全然康复,太后撤帘还政。又是一大喜事。朝廷定下明年改元为“皇佑”。

    若要论当下最炙手可热之人,自然是燕王赵栩。他十月里得胜归来后,被加官为开封府尹。跟着吴王迁出皇宫,开府,行了冠礼。燕王却还留在宫中。

    紧跟着又是朝中重臣的一系列大变动。

    陈青辞去了枢密院副使的官职和殿帅太尉的官职,封了齐国公,在官家的再三挽留下,留在京城。张子厚因为招安和剿匪有功,升为枢密院副使,终于官拜使相。另一位和赵栩也算表亲的永兴军承宣使孟在,也进了枢密院,眼看几年后必然也是要拜相了。

    这些退和进,稍有些见识的士庶百姓都明白官家这是要立燕王为皇太子。谁能想到往日那性子乖戾,不解风情的燕王赵栩有朝一日会当皇太子?等到宫中陈婕妤也升为陈德妃后,连市井里的卖菜的菜农都知道六皇子要往上走了。人人眼睛都盯着燕王,连着十一月头上三公主赵璎珞嫁给了开封豪富帽子田家的嫡长孙,都没什么人留意。

    等到十一月冬至节,正逢三年一次的南郊祭天。这日天不亮,官家御驾就开始返城,不停地有快马奔回禀报官家已经到了哪里。御街几十里路的黄色帐幕步障后挤满了士庶百姓。

    赵栩和陈太初双骑并肩,刚缓缓进了南薰门,两侧的百姓已经欢呼雷动。陈太初身披玄色披风,温和从容。赵栩却还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不过这当下,再没人会议论这位汴京城最不解风情的郎君多么无礼多么乖张了。稍微长着脑子的百姓都知道,大赵皇太子,非燕王殿下莫属。这位殿下不苟言笑眼高于顶,真好,可不能给西夏契丹什么好脸色!

    “对了,元初大哥今日会在哪里?”赵栩随御驾往南郊祭天,已经五六日没见到陈元初,很是挂念。

    陈太初想了想:“大哥若不是在孟家,就应该和阿昉在田庄里。”两人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颇不是滋味,都苦笑起来。现在人人眼里似乎只有陈元初了,就连九娘也对他推崇备至,称元初大哥“真性情,真风流,真豪杰”。陈元初索性自称起“三真散人”来。

    不远处匆匆奔来两个赵栩的部下,到了马前低声禀报起来。

    赵栩和陈太初面色凝重起来。

    “如何得知是阮玉郎的尸体?”赵栩皱起眉。阮玉郎此人狡诈无比,虽然多方通缉,和他相关的人却都踪影全无。

    “是蔡佑的儿子蔡涛亲自告发,玉郎班的班主做了指认。”

    赵栩和陈太初对视了一眼,留了人去后面报信,策马往西城而去。

    九月底的赵夏之战,传来渭州大捷。

    太尉陈青之子陈元初率领三千骑兵,从秦州突至,夜袭西夏大军后营,一杆银枪三进三出,杀入西夏中军,连杀七将,重创夏乾帝本人。

    西夏三天退兵一百里,梁皇后垂帘听政,上书求和。十几日后剩下的西夏五万大军已乖乖退回了韦州。官家大喜,召陈元初进京封赏。

    十月中旬,陈元初入京当日,万人空巷。他一身银色软甲,颈系红巾,不戴头盔,一头乌黑长发随意用一根红布扎着,随风而舞。一张无瑕的俊脸和他父亲陈太尉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却眼角含情,双眸带水,嘴角带笑,春…色无边。汴京城的男女老少十几年都没见到过陈太尉和燕王殿下一丝笑容,哪里禁得起他这般春风撩人。不过几霎,这支进京受封的秦凤路两百多员精兵强将,就差点被路边纷纷投掷来的香包熏晕了。

    陈元初来者不拒,甚至随手解下身上红色披风,策马靠边,笑着兜了一披风的女孩儿心意,倜傥风流得不行,有两个小娘子激动得差点当场晕了过去。他还朝着小娘子们频频招手。

    一条御街还没走到州桥,太初社东阁社的小娘子们已经合在一起成立了元初社。陈元初前脚刚进宫,外头那“汴京四美”的座次已经尘埃落定:陈元初、赵栩、陈太初、苏昉四人,当以元初为魁首。官媒们更是纷纷摩拳擦掌,誓要拿下陈元初这门亲事给自己长脸。

    陈元初受封了四品上轻车都尉、秦凤路禁军副都指挥使。官家特地留他在汴京过完年再回秦州。他跟那海边飓风似的,几天就把汴京城刮得一片凌乱。走到哪里身后的贵女、世家女、小娘子们都是百来人跟着。

    以为京城女子总会比西北女子更加矜持的陈元初,没几天就领教了厉害,又被陈青沉着脸打了好几板子,再也不敢招蜂惹蝶,干脆跟着魏氏去福田院帮忙,去孟家见亲戚,又去苏家走动。

    这位天魔星长得好看,嘴还甜,说起西北的土话趣事几箩筐几箩筐的,又全然没有汴京郎君们的矫揉造作之态。梁老夫人爱得不行,心里只怪陈青夫妻为何不早点想办法把这个宝贝弄回来,这是个多好的孙女婿啊,六娘那样的性子,就得陈元初这样的哄着才好。

    陈元初和孟彦弼一见如故,两兄弟好些天一起混迹勾栏瓦舍夜市茶坊。孟彦弼十一月底的婚礼又多了一位“御”。杜氏高兴得不行,全汴京城娶新妇的都没有比她更有面子的了。只看看陈元初陈太初苏昉和赵栩四位“御”,谁家能有这样的阵仗?

    陈元初又跟着魏氏陈太初去苏家。苏家愁云密布了几十天,只半天就被陈元初照得阳光灿烂起来。苏老夫人被他逗得前俯后仰,笑得眼泪直流。史氏这么端方的人,听他说起他和太初的儿时趣事也忍俊不禁。苏昉和苏昕的两位兄长更是钦佩他上得战场、入得厅堂,哄得住婆婆逗得笑老娘。

第二百八十七章() 
&/script>;    老夫人略显疲惫哀伤地说:“当年慈姑,唉,翠微堂的人都知道,那年黄河决了大口子,开封府被淹得厉害,民舍坍塌不计其数。慈姑的女儿当时正在生产,大人孩子都没了。”

    慈姑抱着九娘,无声地落下泪来。那往事,不堪回首,平时想都不敢想,她那几天还送去了两枝老夫人库房里的三十年山参,给女儿备产,约好一旦发动立刻让邻里去孟府找她,谁想到来找她的人,给的却是丧信,从此天人永隔。

    九娘第一次听说,顿时心如刀绞,暗暗自责起来,紧紧反抱着不停颤抖的慈姑。她是做过娘的人,自然知道生产九死一生,可这种天灾,才让当娘的不甘心啊。若是阿昉遇上这样的事,她恐怕胆肝俱裂,哪有勇气再活下去?

    老夫人黯然神伤:“我看着慈姑太过伤心,怕她起了短见。就想着不如让她做些事情,有个惦念。正好腊月里阿林难产,好不容易生下九娘。我就把慈姑拨到三房去做九娘的教养**母。”

    慈姑哽咽着说:“老奴多谢老夫人慈悲,若没有九娘,老奴万万活不过那个冬天。”她那时的确心如死灰,想着这世上再无牵挂,有的都是苦和泪。可是看到那个软软嫩嫩雪白的小娘子,那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自己。她就好像被牵绊住了似的。

    九娘含着泪抱紧慈姑。是的,人只要有了不舍,自然就不会断离。

    老夫人道:“起先许大夫来说九娘这孩子恐怕是在娘胎里憋坏了,会有些不聪明。我还不信,到了她周岁,既不开口也不站立,我就同慈姑商量着,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将那三百千挂在嘴边,礼仪教导放在日常。兴许这孩子有一天能开了窍也说不定。”

    她扫了一眼堂上众人:“却不料闹出今日这样的事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总不是慈姑和九娘的错。”

    吕氏用帕子按了按眼角:“看娘说的啊,这是好事才是,也是九娘有福气,开了窍,不枉费了娘和慈姑这么多年的苦心。”

    孟存叹了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娘的慈悲心,可敬可叹。九娘有今日这么出彩,是娘的福报,也是我孟家的福报。这是喜事啊。”

    吕氏瞥了丈夫一眼,心里暗道:哼,就你最会拍马屁,嘴甜。你娘有空死马当活马医,好好的千里马怎么不好生培养?被人家嚼舌根的难道只有三房那两个吗?可嘴上却只能附和着丈夫:“可不是一件大喜事?百年来孟家也没有谁,七岁入学就直接上了乙班的呢。恭喜三弟和三弟妹了!你们可生养了一位大才女!”

    老夫人沉声道:“老二媳妇,这话可不能乱说。这才子才女什么的虚名,我们孟家最要不得的。智多近妖,慧极必伤。哪里是什么喜事?九娘,不过是笨鸟先飞罢了。”

    吕氏敛眉垂目,肃立应是。心里却更不舒服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您。

    老夫人却又转头问七娘:“既然传言得这么不堪,以孟馆长的脾气,是不是当场就让九娘一一验证给你们看了?”

    七娘一愣,低下头点点头。

    老夫人问:“那你们服气以后,孟馆长怎么教训你们的?”

    七娘低声回答:“馆长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老夫人笑着点点头:“孟馆长,果然与众不同。说得好!我孟家的人,误信小人诽谤姐妹,心存嫉妒,不但没有勇气挺身而出维护妹妹,反而冲在前面侮辱起自家人来了,果然不愧是爆仗小娘子。先祖有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程氏脸色惨白地赶紧跪下:“娘!都是我平时疏于教导这孩子!”

    老夫人摇摇头,语气平和:“是我太疏忽了,只以为七娘不过是口直心快,却没想到还是个莲蓬脑袋。贞娘家法。”

    孟在夫妇、孟存夫妇和孟建都赶紧站了起来:“娘!——”

    孟建跪在程氏边上急道:“娘!求您饶过了七娘这次!她知错了知错了!七娘,快告诉婆婆你知道错了。”

    七娘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抱住程氏摇头喊:“娘!我不要!我不要!”

    九娘也一愣,她知道七娘今夜总是要吃一点教训的,没有哪一家的当家人能容忍手足之间相互倾轧暴露人前,授人以柄,却没想到要动用到家法这么严重。慈姑将她搂在怀里轻轻拍拍她。

    四娘吓得瑟瑟发抖,看向一直默默跪在堂下的阮氏。可阮姨娘却始终不曾抬头。

    老夫人果然又道:“还有四娘,无论你们姐妹在家里如何胡闹,出了门,你们都是孟家的小娘子,一笔还能写得出两个孟字?这满汴京的人,谁有空分得清你们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说起来还不是只会称一声孟娘子?你做姐姐的,不帮着糊涂妹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好生照顾她们和和气气的,竟想得出泼墨这等泼妇行为,谁给你的胆子!你配姓孟吗!”

    老夫人最后一句凌厉森然,骤然拔高,满堂的人都立刻跪了下来。阮氏缓缓地趴伏在地,以头触地。四娘泪如泉涌,跪在七娘身边。至少七娘还有个人搂住她,可她,只能一个人承受这突如其来的雷霆震怒。

    贞娘从后屋捧着一个朱漆盘子上来,恭敬地呈给老夫人。

    老夫人伸手取了出来,竟也是一把戒尺,旧旧的黑漆,尺头上一个金色的孟字,却是闪闪发亮。

    “求娘亲开恩!今日四娘七娘在学里已经挨过孙尚仪的戒尺,再吃家法,恐怕手不能书!”程氏颤着声音求情。

    一直和丈夫一起沉默无语的杜氏也不忍心地说:“娘,她们毕竟年岁还小,不如罚她们别的,禁足久一点,抄多点经或者多跪几个时辰家庙,想来她们都能知错,以后必然不敢了。”

    贞娘却已上前将四娘的左手拉了出来,送到老夫人跟前,语气温和平缓地道:“今有孟氏不孝女孟娴,乱姐妹和睦之道,行无情无义之事祖宗家法教诲。”

    三声清脆的板子响过。贞娘温和的声音再响起:“今有不孝女孟娴受家法戒尺三下,谢祖宗家法教诲。”

    四娘的手已经抬不起来,可依然只能哭着说:“不孝女孟娴谢祖宗家法教诲。”

    七娘死命拉着程氏的衣襟,拼命摇头。

    贞娘的声音再次响起,板子的声音再次响起。随着抽抽噎噎地一声“不孝女孟姗—嗯—嗯——谢祖宗家法教诲。”

    老夫人却又道:“九娘,你知道自己也有错吗?”

    啊?

    满堂之人,连贞娘慈姑都面露惊讶之色。

    九娘细细思量了一下,疑惑着问:“我不该毁了七姐的新褙子?”

    老夫人摇摇头。

    九娘望着慈姑,蓦然心中一动,挣脱慈姑的双臂,跪倒老夫人跟前,伸出小手:“不孝女孟妧请祖宗家法教诲。”

    老夫人一怔:“你知错了?”

    九娘抿唇点点小脑袋。

    四娘和七娘泪汪汪地有点看不明白,这个惹祸精扫把星和我们一样也要吃家法?

    “你说说你错在哪里?”

    九娘心中暗叹,这位梁老夫人,不愧是伴随太后在宫里长大的,这惩处赏罚之道,最是分明。换作她,恐怕也会如此处置才妥当。她想了想,才说:“今天我没留在学堂里等家里人来找,自己跑出去家人担忧害怕我出事,是为不孝。”

    老夫人看了看三个儿子,点了点头:“九娘你记住了,今天你吃家法,除了这个,还因为你把自己置身于险地,你是金娇玉贵的小娘子,自己跑到市井街坊里,是不够珍惜自己的性命啊。遇到你陈家表哥,是大幸,若是遇到歹人,任凭你脑袋再聪明,也无法和粗蛮野汉抗争。老大,今年元宵节,开封府走失了多少孩童?”

    孟在肃然道:“一十七个。十男七女。开封府找回的只有一个。”

    九娘垂下了小脑袋,真的服气了。她是忘记了这小身板才七岁呢。的确以身涉险大大不该。

    老夫人道:“先祖有云:防祸于先而不至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阿妧你既然跟着慈姑已经背熟了经义,就应该自己谨言慎行,记住了吗?”

    九娘点头,这三板子看来是逃不掉了。给个痛快吧。三声响后九娘忍着痛谢过祖宗家法教诲,就被慈姑搂了过去。

    孟存拱手行礼:“多年不见娘亲处置俗务,仲然受教了。阿吕可要记在心里。”他叮嘱妻子,吕氏即将执掌中馈,是该好好学学娘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该打的还是要打,不该打的,有时候也要打,打了就太平了。

    吕氏应声称是。

    老夫人这才挥了挥手:“各自回房用饭吧,此事不可再提。晚上的请安也免了。记得给她们姐妹三个上药。”

    外面许大夫早就候着了,一看,一个肚子疼的小娘子变成了三个手掌心疼的小娘子。他走动孟府年数已久,只拿出清凉化瘀的药膏给她们涂上了,又留了三盒药膏给她们的**母。进去顺便替老夫人请个平安脉。

    九娘这是才感觉到手掌麻木渐消,疼痛方起,不能摸不能碰,她只能轻轻摇摆着小手,有些微风,好过一些。

    程氏连肩與都没有安排,谁也不看,径直领头直接走回木樨院。孟建落后了她两步,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木樨院私下里有句金科玉律:娘子不高兴,谁也甭想高兴。

    他也是这“谁”之一啊。

第二百八十八章() 
&/script>;    一进木樨院,程氏沉着脸婆子先将连翘压下去关起来。今日的车夫、**母、女使一概罚三个月的月钱,随行的侍女们每人去领五板子。

    林氏跟在九娘身后,心里知道自己肯定闯祸了,瑟瑟缩缩待要行礼。前面的程氏猛然转身,抬起手臂,轮了过来。吓得她都没敢缩脖子,心一横闭上眼。

    只听“啪”地清脆一声响,自己脸上却无半分疼痛。林氏睁开眼,一扭头,看见身侧的阮氏被这巴掌打得整个脸都偏了过去,脸颊上血红一片。

    孟建也吓了一跳:“你!你这是做什么?”

    阮氏却面不改色,只缓缓跪了下去,垂首道:“娘子若是生气,只管打奴就是。四娘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