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末之乱臣贼子-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还请陛下出手,段氏感激不尽。”段明成心中苦涩,段家在大理已经是危于累卵,想要成为大理真正的主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唯独只有求李璟出手,才能威慑高家。

    “也罢!看在香妃的面上,朕帮你一下。不过,大唐出手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派出一只队伍进入大理皇宫,帮助你们训练大理的军队。”李璟故意沉吟了片刻,才说道:“人数虽然很少,但这些人都是从大理武学中毕业的,深得大唐军队训练的方法,帮助你们大理训练军队,必定能在质量上超过高氏。只要你们掌握了羊苴咩城的城防,想必高氏也不能将你们如何的?不要告诉朕,羊苴咩城的城防现在不在你段氏手中。”

    段明成脸上顿时露出一丝尴尬之色,赶紧说道:“回陛下的话,羊苴咩城的城防现在还在我大理段氏的手中,只是这人数?”

    “人数若是有多了,高家人会愿意吗?一个小队,不过五个人而已。高氏想来不会在意的。”李璟摇摇头说道。大唐想要插手大理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派谁去,都是要计较一二,他看见远处赵鼎领着几个礼部大臣走了过来,才说道:“不久之后段正兴要过来,到时候你们就一起回去吧!这段时间在汴京城内多走动一番。”

    “是,臣告退。”段明成也看见赵鼎等人走来,知道李璟有要事,不敢停留,反正已经得了李璟的许诺,事情也已经成了一半,赶紧退了出去。

    “陛下,会试的结果已经出来了,臣等选择了上等三十六人,中等七十二人,下等一百零八人,共计两百一十六人为会试上榜者。”赵鼎也看见段明成离去的身影,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将手中的名单递了上去。

    李璟接过名单,只见上面写着虞允文、叶颙、李易、王大路、赵孟宰、赵孟宓等等。

    “刚才朕与段明成说过了,他请求我大宋出兵大理,帮助段氏收复大理的政权,被朕拒绝了,但是朕已经答应派几个人前往大理,帮助大理训练军队。”李璟将名单收了起来,这里面他也只是认识一个虞允文,至于叶颙等人也只是听说过名字而已。

    “陛下准备派什么人前往?”赵鼎不敢怠慢,赶紧询问道:“这个人已经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否则的话,无论是高氏或者是段氏,都不会同意的。段明成虽然愚蠢,但段正严能主掌大理这么多年,高氏嚣张,却不敢动摇段正严分毫,足见此人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段正严可是不简单,你看看他在国中的声望很高,下面的老百姓都支持他,他为了老百姓,甚至将盐税都给取消了,虽然这里面有维持段氏的权势,但同样,也是因为对方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他有百姓支持,掌握正统,高氏虽然得到官员的支持,也奈何不得段正严。”李璟有些感叹,这个段正严若是生在大宋,取代赵佶,李璟未必有机会取得天下。

    “但若是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高氏和段氏都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所以臣敢断定,陛下若是派出杰出的人物,恐怕会被两人排挤,甚至被两人卖掉都是有可能的。”赵鼎苦笑道。

    李璟不敢小瞧任何人,尤其这些在王位上呆了许久的人物,段正严也是如此。他想了想,忽然想到了什么,说道:“还记得汴京城,击杀金狼卫那两个家伙吗?倒是有些意思。”

    “陛下说的可是呼延保和杨庭敬两人?”赵鼎很快想到当初军机处请功的折子,上面提过的两个人,顿时明白的心思,忍不住说道:“这两个人倒是有些意思,虽然不能说是文武双全,但总算是有些本事,最难得是相互配合,若是合力到一处,倒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那就让他两人去吧!在武学之中选上三个人,让他们两人去选,知根知底,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告诉他们,大理两三年之内不会出现问题的,让他们安心潜伏在那里,让他们掌握手下的军队,日后好为大军进入大理做准备。”李璟想了想说道。

    “臣回头就让人传旨,相信这样挑战性的事情,这两个人肯定会很高兴的。”赵鼎赶紧说道。心中却是很佩服李璟,大理这样的国家,就在李璟手中轻松摆弄,日后大军进入大理恐怕也会轻松许多。

    “这次录取的人员名单就按照这个来,两百多人就两百多人,吏部考察一番之后,先做通判,一年之后,再做县令。”李璟摇晃着手中的名单,说道:“先期进入军营训练三个月,三个月中进入六部观察一番,然后再下放。”

    “臣明白。”赵鼎应道,这是当初李璟建立的规矩,任何科举人员不可能一下去就是县令,都是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用之。

    “这次两百多人就算了,日后每次科举只能录取一百零八人,剩下的人可以继续考试,也可以为吏员,不管上升的速度不如这一百零八人而已。”李璟拍着名单说道:“赵宋前车之鉴不能不防,一个人有三个官职也就算了,最后几个人做一件事情,人浮于事,事情还没有干好,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大唐的军队虽然会不断的开拓疆土,但是精简人员机构也是政事堂和吏部必须要做的。”

    “臣回头和几位大人商议一番,写上奏折,呈送陛下。”赵鼎也深有感触,赵宋冗官之事可是前不久发生的,赵鼎也是其中一员,深有体会。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殿试() 
第二天,就听见景阳钟声响起,震动了整个汴京城,大唐第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进行到了最后一部,就是殿试,大唐皇帝李璟亲自出题目,亲自面试诸位考生。

    这里面有许多人都已经是整个汴京城耳熟能详的人物,诸如虞允文、李易、叶颙等人都有不少的诗词传了出来,引得汴京的青楼妓女们纷纷传唱,这是汴京城的规矩,甚至在殿试的时候,官家钦点状元的时候,都有可能受到民间的影响。

    “听说陛下原本是准备御驾亲征金人的,就是因为我等,所以才会停留在汴京,由此可见陛下对我等是何等的重视。”太极殿前的广场,李易脸上闪烁着荣光,望着面前的太极殿,说道:“恐怕也只有当今天子才会如此重视我等。日后我等为官,必须要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为陛下司牧一方了。”

    “李兄这话说的,陛下仁德布于天下,乃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我等为明君效力,那是我等的荣幸,若不忠于陛下,又何必读圣贤书呢?各位年兄,若是日后有人背弃了陛下,背弃了朝廷,可不要怪我富某人不讲情面了。”成绩位列上等第五位的富坤山冷冷的扫了众人一眼,宛若自己好像是这一颗的新科状元一样。

    虞允文看着众人的表情,顿时微微摇头,这些人都以为自己是状元之才,却不知道真正的状元到底是谁,绝对不会看这些家伙的才学如何,大唐皇帝不会肤浅的做出决定。跟随李璟这么久,虞允文知道李璟虽然不是一个莽夫,但绝对不能算的上是一个文人,甚至他的骨子里不喜欢那种纯粹的文人。想要凭借自己的诗词文章就能取得状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这些话,他是不会说出来的,甚至李璟也是不会说出来的。但作为一个杰出的人才,知道李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陛下有旨,传新科进士觐见!”一个尖细的声音传来,就见大殿前的鼓声再次响起,虞允文等人不敢怠慢,赶紧按照会试的名次站好,虞允文为第一,叶颙次之,李易再次之领着数百名考生径自朝太极殿而去,众人虽然刚才还是满面春风,但此刻心中却是惴惴不安,不管这些人是多么有才华,但面对的是大唐皇帝,一国之君,心中更是忐忑不安,生怕哪个地方失礼了。

    众人都知道,会试如果是在靠才学的话,但是在殿试上,才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圣眷,皇帝陛下看谁舒服,谁就有可能是状元。

    大殿之中,李璟面带笑容,望着渐渐走进来的士子,两百多人浩浩荡荡,倒是有几分气势,索性的是太极殿比较大,今天能进入其中的多是尚书级别以上的人物,偌大的太极殿还是有一点空旷。

    “看,大唐王朝未来来了。”李璟指着迎面而来的虞允文笑道。

    “看着这些士子,臣等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陛下日后的臣子们恐怕就在眼前的这些士子们中间。”李甫笑呵呵的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李甫并不感觉到嫉妒,想自己已经成为郡王,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时候虞允文领着众人进入大殿,纷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哈哈,都起来吧!看到你们,朕想到当年太宗皇帝说的一句话,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矣!现在也是如此,朕掌控中原,金人在河北,赵构在江南,但是在今日参加考试的学子之中,有来自江南的,也有来自河北的,如今来到大唐考试,足见天下民心在我大唐。”李璟略显得意的说道:“不过,虽然能得到诸位的信任,但到底是科举,日后也是要治理一方,所以不仅仅要有文采,更是要有治世的能力。这文采嘛,诸位都已经考过来,能在万人中脱颖而出,足见你们的文采绝对不俗,这最后一场就考策论,策论的题目很简单,你们以后都是做官的,就以一个县为例,如何当好一个县令。”治世不需要文章,需要的是干练之才,李璟需要的不是一个讲空话的县令,而是一个能治理一方的县令。

    如何当好一个县令?

    大殿上的众人顿时嘴巴张的老大,一般的策论题目比较广,或者是比较正,或是歌功颂德,或是水利、土地、税收等等方面的策略文,像李璟这种,如何做好一个县令的题目是闻所未闻,让人众人不知道如何下笔。

    “你们这些读书人,喜欢指点江山,这就让朕看看,你们真正的才能,随便写写看,不要有什么顾忌,诸位走进太极殿,就已经是朝廷的官员了,这次两百多位学子之中,大部分将会成为通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将成为县令,牧守一方。”李璟看出了众人的迟疑,反而笑道:“不要认为县令的官小,但县令却是大唐最重要的官员,下面老百姓对大唐王朝印象如何,会不会支持大唐王朝,会不会揭竿而起,实际上,全在县令。也就是现在的宰辅大臣,以才入麒麟阁,但日后的宰辅都必须有县令的政绩才行。”

    “陛下圣明。”众人听了顿时松了一口气,反正都能当官,就算写的不好也没有什么关系。一些人开始酝酿内容,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动笔。

    李璟的一番话震动的不仅仅是这些读书人,还有下面的官员们,在他们看来,在最后殿试的时候,哪里需要出这样难以下笔的题目,看上去很空,但却一点都不空,可是看上去很实际,想写起来又十分的困难,根本就是一个不下于会试的题目。众人也开始思索起来,这些人固然高高在上,处理政事游刃有余,但真的想当好一个县令,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陛下这个题目可不简单啊?”张孝纯低声说道。他曾经为太原知府,处理一府的事情是何等繁杂,让他用几百字写出来,是极为辛苦的事情。

    “若是简单,如何能当状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到了最重要的一点,也就差不多了。”赵鼎摇摇头,低声说道。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争论() 
“民为天下之根本,民顺则天下顺,民安则天下安,民固则天下固。。。”李璟看着眼前虞允文的试卷,双目一亮,如何做好一个县令,最关键的还是百姓,百姓安定,则天下安定,不得不说,虞允文就是一个妖孽,大概也是因为他和自己接触的时间太久,从自己的一些言语中看的出来自己对天下百姓的态度,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民破题,倒是符合陛下的心思。”赵鼎扫了大殿外面的虞允文,在赞赏的同时,也感觉到对方的一点圆滑,就冲着这个“民”字,自诩为开国之君的李璟也不会给太差的名次。

    “乱世当用法,法为天下之准绳,以法震慑天下,民不敢动,不动则县安,县安则府安,府安则天下安。。。”李璟看了第二份试卷,这一份试卷是胡铨所著,言语之中多有激昂之词,强调法的重要性,讲究的是用法来约束天下子民,这倒是有些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於上,化成於下也。使民知礼仪,懂忠贞,则民顺,民顺则安,自古圣君多重教化。。。”李璟微微皱了皱眉头,看了一下,这是一个叫做李易的书生写的,文章辞藻华丽,看上去倒是不错的很,只是在乱世之中,哪里有什么教化,那些老百姓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根本不会给你什么教化机会。

    “仓廪足而知礼仪,倒是有些意思,从破题来看,一下子就揭开了老百姓心中最根本的东西,虽然有些实际。”李璟注意到上面卷子,是一个叫做叶顒的人写的,顿时满意的点点头。他指了指面前的几份试卷,说道:“这几份写的不错。”

    赵鼎等人不敢怠慢,纷纷取过虞允文、胡铨、叶顒的试卷,相互传阅,低声相互探讨,知道今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在这三人之中,只是三人之中到底选谁,李璟并没有说出来,甚至可以说,李璟自己也不好选择。

    “民为贵,臣认为虞允文可以为榜首。”首先说话的是郑居中,这个老东西眼珠转动,看了最上面一张是虞允文,就抢先说道。

    “乱世当用法,臣以为胡铨可以为榜首,现在天下初定,在部分县城还有乱匪为患,用法震慑世人,震慑那些乱匪,使百姓安定。胡铨可以为榜首。”张孝纯认真说道:“更何况,虞允文从江都跟随陛下进京,陛下这个时候用虞允文,恐怕会引起别人的闲话,不仅仅会影响陛下的圣明,还会影响虞允文在士林中的声誉,还请陛下明察。”

    “陛下,臣认为三者都不合适,陛下,臣这里有份试卷,臣认为可以入三甲。”王璞眼珠转动,从一边的试卷中取出一份,说道:“陛下,此人叫做张启方,乃是横渠先生之后,文采飞扬,言之凿凿,臣认为可以为三甲之列。”

    “张启方?横渠先生?”李璟扫了赵鼎一眼,他只知道武将,对于所谓的横渠先生还真的没有什么意向。

    “横渠先生就是张载,横渠先生曾经在关东一带教学,桃李满天下。”赵鼎赶紧解释道。

    “张启方?将他的试卷拿来。”李璟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给王璞一个面子,在文学方面,大殿之中的众人没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王璞,他很好奇这个张启方到底写了什么,让王璞推荐。只是这些试卷都是众人一起审阅的,难道众人就没有看出来吗?

    “天下安定在乎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常定,则天下太平。。。”李璟看着张启方的破题一眼,忍不住点点头,虽然说的是纲常,但实际上说的是秩序,张启方的观点虽然比较封建,但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观点,用这个观点破题,实际上是很普通的。

    纲常就是秩序,纲常就是法律,甚至相比较法律,纲常更加严格,更加的让人接受。难怪王璞推荐张启方,从一方面来说,张启方不但说出了治理一县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的方法适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只要有纲常之道,就等于控制了整个精英阶层,甚至还能掌控这些来百姓。

    “君君臣臣,都是纲常所在。”李璟叹息了一声。

    “陛下所言甚是,只要纲常在,天下就不会有人造反,老百姓就是各按其所,不会妄图做其他的事情,老百姓老实了,自然就会天下平定。”王璞很得意的说道。

    “王老大人忘记了一件事情,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如何能安心做一个老百姓呢?”赵鼎忍不住说道:“纲常之道虽然很重要,但臣以为,民为重,只有心里想着老百姓,才能真正的维持天下太平,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拥护朝廷,纲常之说虽然有些道理,但并不是真正的道理,还是有漏洞的,相比较而言,虞允文的观点才是言之有理的,臣认为虞允文足以为状元。”

    王璞面色一变,但还是说道:“陛下,虞允文所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也只是作为一个县令该做的事情,张启文的策略却是针对天下来说,老臣以为张启文的策论才是真正的治国道理,可以为状元。”

    “你们,你们有什么看法?”李璟让人将两张试卷放在面前,仔细的看了看,笑呵呵的望着众人。

    “臣赞同王老大人的观点,陛下遴选的是人才,日后用来治理天下的,实际上臣认为,只有纲常之道,才能约束天下。陛下才是万世之表,天下人都应该忠于陛下。”张孝纯想了想说道。

    “臣也赞同王老大人的观点。”郑居中想了想说道:“唯有纲常之道才是治世明理,也只有纲常之道才能约束天下。”

    “君为臣纲,朕忽然想到了赵宋皇帝,按照道理,朕不应该兴兵灭宋才是。”李璟忽然幽幽的说道。

    郑居中等人面色一变,王璞赶紧解释道:“赵宋皇帝昏庸无能,如何能做天下的表率?如何治理天下。”

    “是啊,这皇帝也是有错误的时候,一旦昏庸了,这纲常还需要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老百姓虽然要求简单了一些,但老百姓是不能糊弄的。”李璟将张启方的试卷放在一边,说道:“只有真心想着老百姓的王朝,才能长久。一心为民,才是王道。”

    “陛下圣明。”赵鼎赶紧山呼万岁。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科举落幕() 
“陛下圣明。”众人听了之后顿时一声长叹,不管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管纲常之论在众人心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但是李璟的一句话就已经确定了谁是状元。同样,更重要的是,也能看得出李璟日后治理天下的标准是什么。

    “好了,就这样定了吧!”李璟指着虞允文的试卷,说道:“虞允文为状元,胡铨为榜眼,叶,张启方为探花吧!”

    李璟原本是想着将叶颙为探花的,猛然之间想到叶颙也是江南人,虞允文、胡铨都是江南人,前三甲都是江南人,恐怕会引起众多学子的不满,他想了想,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