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英雄-第4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安战是当年新军主力部队起事的时候就要面对和研究的事情,在完善的制度和对相关研究的重视之下,一些规律也做为常识确定下来,一般来说:占领军基层战斗力如果与敌对武装大致相当,那么百人口一兵是兵力需求的最小限度,理想的情况至少要四五十人口一兵才能保证安稳。而如果基层战斗力是敌对武装的十倍,能够以一当十,那么只需要四五百人口一兵的比例就能保证巩固的统治。但即便是如此,也至少需要四五十万兵力,还得有一定轮换来保证治安部队的朝气和活力才有可能。

    就这样,李千兰与刘栋马辉等人不得不让不到七年的少年们扩大出征与选拔范围,几乎一半的七年级少年都被投入向西的远征之中。还算让人不太手忙脚乱的情况是:学生兵的军事化准备工作是很早就在做的事情。一方面学堂义务教育从古希腊时代的起源开始就是为着军事目的而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在这科技认知浅薄数学并不发达的年代,也确实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教。

    以原有的大型班级为单位,每个百人左右的大班就是一个百人队,而一校的七年级则成为一个营,营的规模三百或五百不等。在补充一些炮兵之后就是一个齐全的基本战术单位。

第1300章 少年义勇(二)() 
从平定国内的“堪乱”,到日朝长时间的治安行动,新军在这方面也算拥有了不少经验。新的少年义勇军怎样在可以接受的成本要求和技术要求内编制兵种体系,并没有太大的争论,在最终确定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国情环境下,什么兵种体系最为有效也往往会是经过考验且在历史上有先例的。

    从历史上看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冷兵器队伍至少在中国必然是以弓手为主体并配近战长兵的通用性步兵,很可能还配马匹。李世民时代是如此,即便民间训练条件不是很好的朱元璋时代也是如此。一旦一支军队开始大规模装备弩兵,往往就是战斗力开始滑坡的代表。

    弓箭的成本不高,普通人或三流官兵手中也很废,可是它的战斗力拓展潜力是很多兵种无可比拟的。首先一张少数精锐才能拉的开的大型强弓往往也不会超过两斤,加上几十支重箭顶多也就七八斤,这就为携带弓箭的同时携带其他长兵器提供了很大便利,弩手在特定条件下虽然也可以携带长兵器,但却在武器切换和携行负载方面终究会带来负面影响。

    新朝也曾经研究过此时代的欧洲开始出现并重新对弓占具优势的绞盘弩、杠杆上弦器弩箭等。但结论却是这些弩类兵器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曾经重新焕发青春实际上是长弓在破甲潜力方面受到很大局限的结果。

    上弦器单兵强弩可以让箭矢的威力达到三四百焦尔,在有效射程威胁大多数板甲,甚至比一些时候的火绳枪中距离上的破甲性能还要强,这种能够破防的效果就使它对的起成本了。一名长弓手训练到可以普及化的极限,也只能射出一百三四十焦尔的箭,面对精良的新式防护实际上是无力的。

    而清式复合长弓发射合适的箭以一石二三斗的力量发射,可以达到二百四五十焦尔的初动能。即便依旧逊色于一些上弦器或绞盘弩,却因为在存能、射速、抛射和其他优点而最终胜出。使弓对弩的优势又回到了原点。二百四五十焦尔的初动能或许无法威胁有效射程上一些极为精良的骑士级板甲,却能对普遍装备这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正规军的大多数铁制板甲构成有效威胁。

    而一些单兵武器不论如何也不可能威胁的防具,比如盾车、金属盾牌加铠甲等等,在火器时代却可以用一定普及的度的轻炮来应对。这也是另一位面同西方打交道不少的郑家于收复台湾的时候,主要作战力量依靠还是轻炮加弓手的原因。

    因为年龄段和成本的限制,少年义勇军大多数学生的弓箭训练七成及格线标准没有一石二三斗那么高,特别是拉力包线优秀的清式长弓在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比同等拉力的其他弓费力很多的情况下。七年级也大概只有八斗左右的及格线标准,只有不到一成左右的少数突出者才能达到战弓标准。当然局限这点儿的主要是也十四五岁左右的少年骨骼与肌肉潜力上的局限。少年义勇军的弓箭极格线标准并不仅仅是“最大开弓力”,还必须是能够保证一定一分钟内射速和基本准确度的实战标准,这样一来即便是自中年级开始经过几年锻炼的学生兵们也仅仅是新朝远征部队主力出发后经过三个月的补训才面前达到标准。

    除了弓箭之外,炮兵体系也是一支军队的重要支撑。在十五六世纪的时候,炮兵火器还只是支撑垃圾军队战斗力的“骨干支撑”和类似弩炮床弩一类的“工程兵器”,而到了十七世纪中叶的时候就开始体现出在强军交锋之中也有相当野战支撑作用。

    而依靠相对严格的管理理念,新朝的铳炮制造即便是并非跟随大军远征的那些专业工匠,普遍替代了滑膛时代的顶级水平。在有至少数百发寿命要求的前提下,单位身管重量的铳炮标准能量也可以达到一千焦尔上下的标准。

    依众多经验得出的结论在考虑成本和工艺熟悉度问题,火炮口径仍然被确定在一寸左右,而弹丸的重量也被确定为接近六两左右的水平。在这个规格之下发射出估算初速四百五六十米每秒极限射速的弹丸,能量超过两万焦尔,能够有效威胁战场上常见的盾车和大多数内河航行的船只。而在一辆二百五十公斤左右载重、全重四百公斤左右的车辆上,可以安排十联装这种优质虎尊炮规格的联装铳炮。这种轻炮车在没有马匹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大多数相对平坦的地方以四个稍微强壮一点儿的少年拉载并保持正常的行军速度。整个火炮的炮足及后勤人员兼护卫及军官也控制在十人以内。

    按照明初军制,一个百人队通常只有十人操作火器,不过在新的青年义勇军,每个百人队左右则配备了三门这种炮车,另外加强一个新增的野战炮兵分队约二十人左右,依靠少量动员起来并经过一定训练的轻型马使用最低规格的三斤弹野战炮,用于威胁野战中的大多数可能的目标。

    近战兵器也比强调火力的新军远征部队逊色不少,没有那工艺要求不低的套管钢矛,仅仅只有寻常的包铁短矛做为辅武器,近战用途的重手榴弹倒是带了一些,不过也不算多,平均到每人身上不过两枚左右。

    这种火力与后勤配置同西征部队相比可谓是寒酸无比,不比起事初期强多少。但是按照作战任务想定当极西之地的强敌被大部解决,辽阔的西域不存在太强有力的规格之敌后,后续的少年义勇军还是能够以规模不小的数量优势及一定的软战斗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所期望的任务的。

    因为缺乏辎重之外足够的马力,西北地区在承担了西征部队路过所需要的后勤负担后,已经没有太充裕的存粮,少年义勇军也只能在大军出发三个月后的春季以常行军的速度起程,踏上有可能改变人生的远征之路。

第1301章 少年义勇(三)() 
一般来说行军速度怎么也不太可能慢于一路征战的速度。再为轻松的征战也至少要侦察敌情和追歼残敌,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恢复伤员和训练补充入部队的新兵。长距离角度看,行军如果能达到每日六七十里左右的速度,那么征战能平均每日战略上前进二十里就不错了。如成吉思汗时代的西征那样一次远征最理想的情况也要几年才能打到最西之地,而一次往返通常则需要七八年到十年的时间。

    可是依靠在旧时根本不可能有军队能具备的战斗效率和战斗力,乃至整个军队训练有素却又不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西征部队则创造了一个奇迹,征战推进的长距离速度几乎不比常行军的速度慢多少。

    当新朝少年义勇军的最前锋在入冬时节抵达南俄草原的时候,张海所率领的西征部队主力已经完成了对西班牙新军主力部队的最后一战,后续部队同西征部队则来开了三个月常行军大概五千里左右的距离。

    伊朗萨法维王朝境内的残敌被留守的几万新军主力部队在连续多月的扫荡和打压下在入冬之前的时候就已经渐渐势威,而卫拉特诸部也承担了从伊朗北部到以哈萨克汗国为首的中亚诸邦的清扫任务。

    不过从土耳其境内到整个欧洲,远征部队并没有能够建立任何牢固的统治基础,在地中海及其沿海的不少地方,当旧中央或旧军队被瓦解之后,或是陷入了风起云涌的混战,或是大量的军队展开了新的训练并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少年先锋部队的先头力量在抵达黑海附近的土耳其境内一带的时候就开始遭到当地新兴武装的基层抵抗。

    其实如果新朝的政策仅仅是征税而已,这些豪强武装不是没有可能像宋蒙战争之时的前金境内势力那样被利用甚至暂时安抚下来的可能,不少崛起势力的主要目的也是“杀人放火求招安”,可是新朝从来不是一个讲究妥协的王朝。大军所声称中征讨的地方,就一定要下定决心即便变成千里无人烟的白地也要建立起新朝的巩固统治,这就不可避免的同地方上的敌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第一梯队的少年先锋部队总兵力也多达二十万人左右的规模,代价是这些主力大军并没有配备多少马匹,而是以三百多个轻型合成营为主,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完成对奥斯曼帝国势力与俄国等东欧势力范围内的基层统治。

    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队伍也进入土耳其境内之后很明智的集中起来并分两路,一路展开对奥斯曼各预定地区的占领,而另一路由黑海北上乌克兰,并继续分兵展开对乌克兰与俄国境内基层的清理。

    最初的时候,新朝少年义勇军的将领们以为这一路上的敌军大股力量都被消灭了,队伍在前行过程中并不需要太为集中,清理各个地方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在土耳其境内还是波兰或乌克兰境内都无不上演着新朝少年义勇军初入异域的时候,同当地新兴势力的激烈冲突。

    俄国方向上的五万新朝少年义勇军按照计划登陆的地方也是黑海沿岸东北处的罗斯托夫。罗斯托夫在黑海沿岸曾经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可是在波兰军队的东扩战争中遭到洗劫又在东欧这些年来的战争中受到不小的影响,在新朝十年大概西历1633年的时候已经开始衰败下去,历史上这个地方再次兴盛起来要到俄国辉煌和工商业大发展的年代了。

    不过即便如此,罗斯托夫也算是个比中原寻常县城稍微大一点儿的城市。

    新朝义勇军留在这里的远征部队仅仅只有三个营群不到两千人左右的兵力,似乎就像荷兰等不少地方的殖民据点一样。这些少年义勇们因为读过新军主力部队的不少战史,竟然托大的没有住扎在城内,而是选择在城外一个并不是制高点和有利地形的地方建立方圆半里左右的据点。据点仅仅只有低埃的胸墙,形同野外驻扎的野营工事一般。

    这么薄弱的防御却又囤积了不少钱粮物资,暴露出了新成立的军队虽然相比传统军队有着种种优势,可还是一支稚嫩的新生力量的事实。

    经过哥萨克人的几次袭扰与试探在了解到罗斯托夫一带的新军主力似乎并不算强大,火力和战力同之前的新军远征部队是天壤之别后,俄军把罗斯托夫附近的那看似既外行又幼稚的“据点”做为了主要的进攻方向。

    同其他一些地方所不同的是,新军远征部队只是在基辅附近击溃了干预的俄军主力,并没有对俄国展开像对波兰那样的清剿,因此即便已经临近冬季,还算在地方上拥有完整政治体系并且拥有大量正规军队的俄国人还是轻易的集结起了三万多人的兵力展开了对罗斯托夫的进攻,其中甚至包括不少颇有战斗力的俄军。

    在之前同深入俄国腹地的新朝少年义勇们有了不少次的交手之后,俄军队伍中最一开始那种严重的悲观失望和对东方强敌的恐惧心理也削弱了不少。

    没有谁有信心对付那些用线膛武器全副武装起来,几乎每个人都相当于最精锐职业武士战力的新朝主力部队,但是这些新军的战斗力虽然也很强,却不是那种根本无法对抗的强悍。而且这些人在军事建制和军官指挥等多方面都似乎还很不完善。以包括不少精锐的三万主力部队吃掉不到两千人的守敌,大多数俄军将领都是有信心的。因为那些新来的敌军所谓的“据点”根本就没有像样儿的工事,甚至连陷马坑与一些基本的障碍物都没有挖。而新来的新军似乎还认为一两里的目视警戒距离就足够了。连一些在据点周边的哨所和游骑也没有派遣,这些人的表现就更增加了俄军作战成功的信心。不在视这些人为几个月前那些令人恐怖的对手了。

第1302章 少年义勇(四)() 
近代条件下接受过以军事化为重要目的之一的少年们同心理早熟而且有更多的渠道来形成自我思考的现代青少年不同,甚至同那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传统时代少年也不一样,属于心理上最为晚熟的一群人。很多人从那些有关新军主力部队的书刊和课外材料上了解到很多东西,又对长期以来的训练颇有信心,因此并不觉得战斗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情。这也是近代欧洲军队的年轻化义务兵曾经有突出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还没有被军队内的种种问题乃至战场上的真实恐惧所教育。

    而新军义勇部队只有各营连的军事主官是曾经参加过战争的新军主力部队老兵,更基层的骨干也大多由同龄同届来负责管理,上下级之间的鸿沟要小的多。在拥有核心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凝聚力的前提下,也无需像旧军队那样通过高压的办法来使士兵丧失自我意识。

    “听说要杀十个人以上才能拥有最低水平云麾勋章的资格,上百人以上的折算斩首战绩才有一丝可能获得英勇勋章?”一个名战士见到远处的敌军似乎正在集结的时候不仅没有太大的紧张,反而有些兴奋的说道。

    很多人都从不少材料中了解到除了一些模拟新军队伍建立的强敌外,新朝大军同外军交战在很不利的情况下也往往是一比几十近百的损失比,如果是白天进行的防御作战,那战斗力的优势就会更大,因此丝毫没有把这远处整队并准备进攻的群敌放在眼里。

    不过一名少年义勇军步兵营的营长还算有过一些见识,对少年战士们郑重的说道“不要大意,新朝大军是大军,战斗经历和训练不说,就是火力装具也不是我们这些人可比的。对于我们来说,根本用不着那么高的门槛,这个要求可以降低为远征部队的十分之一。。。”

    听到这样的话,不少少年战士们甚至欢呼起来,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严酷的恶战。

    “我听说最精锐的近卫部队有不少官兵也用的是弓箭?”

    “同样是弓手,但是你们能和人家比么?听说那最精锐的神箭队,平均每天的训练就要用废一张战弓,还有模拟各种实战战场环境的演习性训练场地,条件根本不是我们能比的,你们用的大多不过是**斗的弓,而且也还很勉强听说那神箭队可以用一石二斗的弓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命中三十个靶子。。。”

    就在这个时候,集中到临时火力群并由第701营群负责指挥的野战炮兵展开了火力。配属给三个营群集中起来运用的三个加强炮排三十六门三斤弹轻型野战炮就这样向远处的敌军展开了火力。

    轻野炮营单位技术骨干和指挥人员是南京一带经过专门训练的新军正规人员,而非寻常的学生,因此在很多实战意识方面要好不少。因为队伍乘船而来,通过炮兵们的备制每门三斤弹轻型野战炮都配备了二三百发左右的炮弹。不少人也都了解这次出兵的规模在战略上并不是什么以少对多,因此在展开火力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顾虑。在两里左右距离的时候就以强装药展开了猛烈的开火。

    并不算重的炮弹在猛烈的试射中飞过两里距离之后落高足有四五十米之大,加上这个距离上必然的测距误差,散布范围足足超过一百米左右的距离。不过这么大的误差对于集群目标来说显然也足够了。

    试射之后短短几分钟之内的近二百余发轻炮炮弹有一半左右落到了远处的敌阵中,至少造成了四五百人俄军伤亡,更多的马匹损失,这一下就打乱了进攻之敌原本的节奏,迫使敌军不得不提前在比正常距离远一倍有余的距离上展开进攻。

    相比这个时代的欧洲,即便并非最精良的工兵场所生产,炮兵武器从运用理念到对弹道的了解也超过了此时代的欧洲炮兵。

    在几万敌军的进攻过程中,接连不断继续展开二十多轮开火打出了四百余发炮弹的轻炮群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规模不算小的俄国人仅仅在进攻之中就付出了上千伤亡损失的代价。

    不过在透支使用马力的情况下,哥萨克人的骑兵还是以最为迅速的速度就逼近了少年义勇那并不算牢靠的阵地。

    不少的少年都曾相信在炮火下不得不提前进攻的敌军会在猛烈的弓箭之下付出巨大代价并尸横遍野,就想那一个个新军主力部队的传奇战例一样。可是这些绝大多数只经历过训练场和演习场的部队还是太过高估了自身的在战场上的表现。

    面临敌军骑兵冲击的情况下,即便是这些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们没有多少人动摇,也根本不可能发挥出训练场上的水平。托大的单排防线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展开火力,但在火力密集上还是明显出现了问题。

    当敌军三千多人的马队以连绵几十排的规模在一个方向上大概半里做的战线上展开接连不断的冲击的时候,只能以两三个连群内的轻炮和弓箭来对付敌人进攻的时候还是让这些骑兵的大多数人都逼近到极近的距离上用手臼铳和投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队伍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就遭遇到了上百人的伤亡。

    新军的“十连铳”战斗效率极其表现虽然相比当年明军的那些火器强出不少,不两个连的六门炮六十多个早已填装要弹药的铳管也不过造成几十名敌骑的落马而已,随后来袭之敌的标枪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