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英雄-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经验的进一步加强,也让张海对于西征之战结束后,新朝武装力量的基本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定位那就是六万人左右的核心陆军,这些核心陆军都贯以“近卫部队”的称号,实际战斗能力在人员表现与作战意志可能会有一定滑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接近原来近卫部队主力的水平。

    这六万核心近卫部队至少按照后金马甲的标准甚至更高配备二十四万匹左右的中型军马,若干轻型备用马不但“重装”,而且具有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紧急奔袭能力。这同样能够极大的加强部队的控制力与威慑力。

    而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也有必要完善起来了。

    在这次持续一年时间的西征之战中,如果说远征部队暴露出哪些短板,那么第一位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在长途奔袭作战中一次又一次暴露出巨大的问题。如果不是远征部队的战斗力明显压倒对手,恐怕早就会付出巨大代价了。新式的武装力量不但要熟悉铳炮与夜战,还必须至少数量掌握骑兵大规模的有组织机动。这恐怕是如今新军主力部队的当务之急了。

    第二,就是新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有一些仅能称之为“陆军海战队”的中小型舰艇。本土水师的情况好一些,但更多的也不过是一些中型战舰而已。虽然在近海的情况下凭借着独特火器与战斗力上的优势也能压制这个时代的“远洋海军”,但在不利季节的远洋追敌方面还是暴露出巨大的短板。

    按照张海的设想虽然海军不利于有效的控制,一个欧亚大陆的主宰者也无需让海军势力过度膨胀,但至少也得拥有近百艘左右的风帆主力舰,类似颠峰时期法兰西帝国那个规模的专业海上力量才行。这样,六万规模左右的陆军加上四万人左右规模的海军,就能构成整个新朝核心力量的主体了。海军的主要船型如果以软帆为主,固然在适航性等方面拥有不少优势,但是这也会极大的增加海军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政治上实际上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王朝对海上力量的掌控。在拥有推进效率更高的人力螺旋桨技术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安装人力桨而且专业水手所需数量更少的中式硬帆船舰队实际上更符合新朝海上力量的实际政治军事需要。

    总计规模九到十万左右的近卫军体系之外,就是一般性的武装力量了。其实张海听到过身边小女孩儿们那里不少传过来的奏报,在“治安军”改成“公安军”之后,仍然有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名字不太好听,只不过稍微文雅顺耳了一些而已。在外人看来“公安军”和“治安军”没有什么两样,兼职衙役的厢军或日本那些二三流在职武士们的干活而已。公安军野战旅好一听一些,但给人的印象也不过是战区打杂的干活。新朝立朝十年,统一全国数年来,民间两宋“崇文抑武”“歧视军户”的态度已经有所改观,不过人们崇尚和重视的也是新朝的“正规军”,对待那些表现良莠不齐的“公安军”实际上也仅仅不是像过去那样忌讳而已。新朝政府少有那种黑社会承包行政的治政思路,但与财政改善相应的,也把很多**现象与矛盾不可避免的转移到了自身。只不过在经济的改善与前朝所未有的一些利民行为面前被掩盖下来而已。

    从大军西征开始,新朝正规军之外另外一个名头也逐渐叫响起来,那就是“少年义勇军”,也就是以应届学生义务兵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少年义勇军”很多学生兵觉得没什么,一些稍微有点儿旧文化基础的人还是有人觉得这“太不正规”。张海与刘洪涛等人经过讨论,在“少年义勇军”“中国少年先锋队”“青年军”“大新红军”“大新人民军”“大新解放军”“大新国防军”还是选择了比较正式的“大新红军”做为名称。虽然兵源的主体还是如参加西征的少年义勇军那样以应届生组成的义务兵为主。

    同社会尽可能隔绝情况下的应届义务力量的好处,就是近代欧洲的军事学者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依托规模庞大的义务教育体系,哪怕仅仅以三年义务役加少量长期军官和志愿兵为基础,在理论上也能轻易的拥有四百万左右的武装力量,平均每三四十人就有一名士兵,类似朝鲜战争时期动员状态下的美军那样。哪怕和平年代只有一半的人留在部队,淘汰掉一些性格上不太合格的兵源,也能轻易的保持二百万左右的常备武力。足够满足从西欧到本土三亿左右人口范围内的统治需求。

第1313章 未来兵制(二)() 
张海前世看过一本有关海南的架空提出过“力量分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统治层的安全来说,少数精锐与大量常备部队以及部分辅助部队的三级结构最为合理,在武器装备已经对这个时代有代差的情况下。过于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线膛化的单兵或双人武器应该要尽量避免推广。起初的时候对于这样的思想张海并不以为然,那赵宋就没有搞这套,而是常备部队为绝对主体,打压诸如牙兵牙将这种精锐。反而在政权稳定方面起了相对好的效果。那种少数精锐反而会萌生出类似奥斯曼近卫军那种军事贵族共治的野心。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身为君主的经验,也感受到了新朝与旧朝的巨大不同。首先是监管能力依靠一般君主所不可能具备的神化色彩与威望乃至一些特殊手段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其次十万人的“近卫军”不同于数百几千人串联成本更低的“牙兵牙将”。

    而且也感受到了即便是拥有强大管理能力和凝聚力,远非旧式王朝可比的新朝,也有一些天然的组织能力边界。比如说如果国有企业体系的规模扩大到百万甚至几百万人以上,那么基层的管理水平就必然会降低。政府总阶层的规模扩大到上百万,区域扩大到上千个县,并且还要让政府从事一些涉民涉经济事物的管理。那么**现象就根本不可能避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

    这是是“树业有专攻”想法的来源。这二百万左右规模庞大的“新朝红军”,按照历史上18世纪中叶欧洲军队的模式武装起来,并辅之一同落后军队交战的必要近兵器防御装具也就足够了。类似不少单穿的主角军那样。“新朝红军”的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超过近卫军集团,但只要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不出问题,这些以应届寄宿制学生为主的义务兵为主的军队就会是可靠的。

    除了这两级正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城乡司法体系去取代过去的“吏”。张海曾经对旧时的“吏”这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没有什么好印象,而且也有些不解。难道一个可以供养上百万军队,雇佣几十万野战力量的王朝没有必要的财力来供养公务员队伍,非要把这种事情外包出去么?不过随着新朝政权建立以来张海有了更多的治政经验,却最终明白了传统王朝要这么做的原因。传统王朝未必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来供养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比如三国时代,百万人口的蜀汉就有近万“吏”。但并不是说一些俗务归了政府,就不会有种种弊端,不会增加社会成本降低政权威望了。如果那样做,对于政权甚至是对于整个文人阶层的政治声誉必然会有更大的损害。据说宇文泰有篇“贪官论”,在武人横行政权不稳,各种阴谋造反层出不穷的年代。张海认为“贪官论”在其特定时代也有可取之处,但那文章也有很大问题,那就是**阶层固然可以成为强有力君权的“摇钱树”,却会波及到武装力量阶层增加造反风险的同时削弱镇压能力,这还不算削弱一个政权对外军事能力导致问题,从而最终有可能导致一个政权的覆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些事情是必然伴随着巨大**问题,必然容易滋生各种弊端的,那么合理的选择就是以另一种组织来承担这种“**代价”而不让其波及到政权,特别是波及到武装力量。因此,唐宋以来的一些基层行政实践的原因也就很明了的。

    从实践效果上看,当基层警察和吏员扩大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如果要有**行为产生,需要分好处的人会太多,更像基层倾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这类行为的产生或过度化。至少相比传统社会下的吏员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能量不大的基层人员**,也更容易监管和治理。审判一批没什么背景的**警察,廉正公署不会面临巨大压力。然而这些人如果都是积累了巨大人脉和能量的人就另说了。

    因此,张海也决定将过去的“公安军”专职化,规模化,从事更多的基层管理而不仅仅是少数和钱十分有关的工作。这样新朝武装力量体系就会由十万人左右的陆海近卫,二百万人左右的新朝红军,上百万规模的基层公安体系组成。这些体系的总成本会扩大到折合标准粮价一亿五千万两左右的水平。但实际上新朝红军的多半军费由广大“殖民地”来承担,总的费用负担不超过标准粮价下的,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体系的近一步完善,是有承担这个负担的经济基础的。这也是人均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的改善,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改变。所谓的“近代化”大致就是如此了吧。

    在初步的对未来新朝武装力量体系有了基本规划之后,最先一步的动作就首先展开了。线膛器及其相关人员集中起来,近卫部队首先就扩大到了近三万人左右的规模。马匹经过一定的增补与进一步的训练之后,强化到了十多万匹的水准。这就让这支三万余人的核心部队有了进行高速机动的能力。

    在意大利诸邦向新朝妥协的情况下,临近新年之前就有大量的船只集结过来。冬季的地中海也并不平静,不过也比类似季节的中国东南沿海好多了,队伍在这样的海域上具备了很短的时间内就做战略性机动直接抵达黑海附近东欧与西亚腹地的可能,回师和战略机动的速度也必然有本质性的改变。

    这些行为看似是对军队进行重新的整编,而刘洪涛却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圣主,是要提前回国么?”

    张海也没有隐瞒什么我打算以最快的速度提前回国了,我觉得这样对于了解这段时间以来国内的情况也更有利些。

第1314章 信速东归() 
在完成近卫部队的扩编和整编并准备东归的时候,有人猜测大军的主力是要通过海路迅速向黑海方向增援,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中东与东欧一带的乱局。当然也有人觉得大军的主力是要归师了。不论是哪一种,都让这一年多时间以来经历了多次大战恶战的官兵们感觉到欣慰。

    张海也并不反对这些经历了足够战事,承受了足够的伤亡风险的官兵们对和平的期待。有些事情,是人之常情而不是什么不正之风。为了避免基层军官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张海还专门叮嘱过了。

    近卫部队完成了阔编之后就立刻踏上了由海路南归的过程,因为在南俄还有地中海沿岸有大量的马匹资源,因此队伍起程的时候并没有让太多的马匹上船增加负担。除了张海还有近卫部队的官兵们以外,不少在战争中永久伤残的人员也上了船,大量工匠营中的核心骨干还有杨思等人也跟着一起踏上了船只。这更让一些人明确了大军在完成了西征路途上的一系列恶战,灭国无数之后确实是要展开“东归”了。尽管在这个时候,少年义勇军的先锋只不过刚刚抵达到了东欧,辽阔的新占领地带还根本没有来的及进行消化。那么人们的理解就只能是在东归的过程中,队伍可能还是有一些事情要做。

    在船上的时候看到一些奏报,张海也觉得有必要把问题澄清一下,就把一些中层及以上军官负责人集中起来亲自在旗船上传达一些问题。

    张海有些郑重的说道“西征以来,我们主力部队其实也做了不少看起来本不应该是我们做的事情。诸如清理人口,清剿抵抗这些,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这并不是烧杀抢掠可心中还是有不少包袱。这一次东撤,我可以明确的告诉诸位除非遇到国内出现重大反叛这种事情。否则我们做为新军主力部队中最精锐的队伍是不再会从事这样的任务了。这样的消息即便是与会的新军近卫部队军官们也感到一似欣慰与喜悦,而传达到各船的时候,则引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一直忙碌在工作之中的柳香与下慧兰等人在这个时候,也明显放松了不少“原本以为大军出征往好里说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了,没有想到这么快大概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能踏上回国的路途,从出发到回到家中也不过两年有余的时间。这次西征之后,不论海内还是海外,相信再也不会有多少质疑圣主身份的人了。。。”

    张海笑道“外人都走了,船舱里只有家人,还那样生分干么。”

    不过在平静下来之后,柳香却发现张海似乎还是有什么心事似乎的,似乎这一次大军踏上东归的路途没有那么简单。也就直言不讳的问道“是不是担心家里出什么事情?大军上岸之后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路了?”

    张海沉默了许久回道“是的。新朝从立国并统一天下到现在,行的不是寻常改朝换代之道,得罪的人着实不少。甚至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我还是担心大军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同后方的信报因为种种原因也断过几个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所以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如果李千兰他们能处理好这些问题,那当然更好。”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如果要按一般标准练兵,并且从兵源挑选到军官方面都比较有保证。一年的时间就足以拉起合格而堪战的队伍。不少没能脑大的地方或民间起义,都是在不到一年的是时间内压下去的。寻常的起事,张海当然相信国内留守的力量也有办法应付。不过执掌政权以来由内到外经历的几件大事,使得张海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新朝十一年,是新朝在全国建立巩固统治并推广男性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大概七年左右的日子,在新朝,十五岁左右不再继续明显长高的少年就可以被未以重任,这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大洗牌。如果一些人或势力在这个时候不闹,那恐怕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站在反面的角度来想大军出发一年左右这个时间也是一个最好的时间点,按照一些势力对新朝军力的认知,一年的时间队伍也能够抵达到边关以外万里之外的海外战场上。再接到消息并回师,最快也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而如果托的再久一些,那么新朝主力大军就有可能踏在回师的路上了,虽然时间也有可能更宽余一些,但明显是在新军主力部队未抵达欧洲并在欧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将新朝主力部队拉回来的意义更大。

    当然,这一切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如果新朝的内部能团结一心,处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而如果有高层的重要人物有暗鬼之心,那可就难说了。经历了不少事情之后,张海觉得真正能放心的人也只有刘洪涛经历过必要的考验,自己身边的妻子也只能说比较可靠,李千兰应该也可以信任。但这些也都不是绝对的,马辉刘栋等人就更不用说。有句俗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某种角度上是对的。可是身为数年的君主之后张海才体会到对于拥有巨大权力的君主来说,能完全不疑的人还真就没有几个。如果不是起事以来利用先知优势的自己身上的巨大光环,可能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事变”了吧。

    这样想着的时候,张海就更觉得以最快的速度带领一定规模的人马回师国内了,而这或许是一个创举让一定规模的精兵利用比历史上完善的多的后方兵站体系实现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加急差不多的行军速度。

    只是这样的行动规模限制如何,张海还并不了解,因此在船上的这些天也没有完全轻闲下来,还是与小慧兰等身边的小女孩们整理着有关后方的军务奏报。

第1315章 信速东归(二)() 
直到浩浩荡荡的船队临近伊斯坦布尔一带的时候,张海与田宾等人才初步搞清楚此时代归途方向上的一些情况。冬季的西域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的通行,规模庞大的人力调动吃空了很多关键地带的存粮,恐怕要到新朝十一年的时候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为了维持规模庞大的少年义勇军后续部队兵力调动以巩固那些新占领的地方,从南俄草原到中原再到旧疆到是初步有了还算完善的兵站体系。但这些地方按照了解,也大多没有维持几万规模多马骑兵轮换马匹的能力。如果要以最快的速度像传信之人一般速度的回国,特别是还必须有很多保密性要求的情况下,那么不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而实际上不超过万马,不超过三千人的行动已是极限。

    “三千人就三千人,对于骑兵来说这已经是两三个能针对规模不小之敌打大仗的战术单位。”张海在仔细权衡之后并不以为意。新朝最精锐的旅级规模单位的近卫军不属寻常暂编师,当然无需畏惧什么了。

    当然,这样的规模的兵力调动会因为占用兵站后勤资源从而影响到少年义勇军的冬季增兵计划,不过在了解到有关俄国境内一些战事的时候,张海也把新彻底放了下来。随着临近新年,严冬季节对俄国的扫荡已经基本接近尾声。至此,除了英伦三岛以外,从旧疆到西域在到中东和欧陆,几乎没有一个像样政权的体系没有被新朝远征部队攻灭摧毁过,没有一个像样儿的政权还能保持着以前规模的军事体系,复员万里的异域,剩下的就只有新殖民地体系的建立了。

    这方面的工作与任务其实也不少,但了解到有关南俄一带少年义勇军的一些表现和情况,张海也对这个过程的进展情况有了更大的信心。

    回师的人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之后也大致确定下来除了扩编后的亲卫连以外,这次回师东归的人手以神箭队官兵占多半,经过西征之战的几次长途奔袭,核心近卫部队的马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应对国内战争可能的复杂情况而不是同规模庞大的正规敌军进行歼灭性目的的野战,神箭队官兵也更为合适。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后装线膛抬炮方面的神射手也有不少,此外就是随军外情部方面挑选出来的一些少年战士。神箭队,后膛抬炮手,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