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张海接着问道:“如果容器的压力过大,超过测试中中的安全值,怎么办?”
“以冷却水冷却,就像真空泵一样。。。”
张海思索片刻后说道:“我觉得应该有一种装置: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被蒸汽顶开,以减少压力。大致相当于你们数年前所制的那种压力锅安全阀的功能。
”
张海的说法也让周围的不少工匠似是恍然大悟,这更让张海感觉到了一丝欣慰。因为这样的话如果是说给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人听恐怕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中央大学技术院动力系的参观改变了张海关于今后与未来不少事情的看法。
毫无疑问:在经济体系与文教体系上,新朝经过一代人不惜代价的激进变革,已经变的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欧洲还要先进的多、富裕的多。在科学和技术体系上,还无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欧洲相提并论。从微积分再到化学和光学等方面都是如此,可能只在一小部分领先。这很大程度上也东方自古以来的惯性所决定的:勤劳和易治使得整个社会在文明早期就很丰饶,在技术精益求精和理论进步方面世纪上不如环地中海体系。可是在新朝的引领下在有朦胧指点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整个技术体系的进步要比同期的英国快了很多。
毕竟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西方根本无法做到普及性的教育,很多技术创新与发明不过范围并不算的英伦小圈子内的“灵光一现”,而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十倍于19世纪初英国的新朝尽管在创新的内在动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可张海那仅仅凭借印象的技术提点却完全弥补了这个劣势。让很多长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就开始解决了。
张海在参观了动力系之后又来到了技术院百工系。
研究所与实践工业脱节的弊病张海当然很早就有意识,这也是东方主义科研体系的老问题。根本原因是技术单位更多专门的集中于国家部门而不是企业内部,而且整个社会文化和管理体系都不重视一线员工参与进步和创新。因此,在新组建的技术院百工系的人才招聘选拔上,张海特别关注了那些长期使用和维护机械,对机械的原理也有比较深理解的新一代工匠。
明代纺织技术与生产效率的进步已经使得大规模雇佣劳动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条件,可是在整个纺织行业,还是要依靠服装设计与印染等方面带来的附加值才能让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拉倒和大多数行业差不多的层次。
关于飞梭和珍妮纺织机,这个工业革命的另一面,张海了解的也只有对于技术院的人如同秘密破译和猜谜一般的零星信息,不过让张海没有想到到的仅仅是如同这些毫无细节的“谜一样的信息“七年多的时间以来,飞梭和新的纺织机械不但被开发出来,还日渐成熟。在最近一年两以来,如何利用水力动力带动机械的装置也被逐渐开发了出来。
不过这也让张海多少有些不解:为什么技术院百工系一直以“还不成熟”为理由没有申报这些成果呢?这可不太符合这些领域的一般规律。
百工系的云小娟在张海面前因为这些事情感觉到不小的紧张,但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担心。。。我担心这些技术推广之后可能会引起不少的麻烦。。。”
第1436章 幽灵徘徊()
张海听到后并没有言语,并不是自信的认为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完全可以解决任何技术带来的任何社会问题。实际上张海在新朝价值观念与营销管理模式上的一系列变革已经带来了一些问题了。一个幽灵,资本主义的幽灵正在东方的上空徘徊。大多数近现代化历程的发展史都免不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初繁荣和发展,到进入最为关键的矛盾期陷阱时代。张海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过一些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并不迷信于书本与权威,但研究来研究去,只有让一个让人无奈的结论。如果社会分配是由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所主导的,也就是谁在盈利体系里所起的作用更大谁就应该有更多的分配,那么即便在这种理论公平的环境下也会有巨大的事实不平等。
长期带兵打仗过的人最能明白这个问题:一支军队,
如果不算炮兵一类地图炮兵器,仅仅是一线士兵阶层,百分之一的最优秀者往往就能包揽整个连队二成到三成的战绩。
精心的选兵之下这个比例可以降低到一成,但是常言也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管理人员的价值确实在盈利价值体系上远远超过一个员工的作用,而为了保证一个公司单位的效益最大化,必然有一个庞大的从中小资产阶级到中产阶级的食利阶层。这种资本主义机制体系越完善,就算是能够确保所谓的“公平”,也必然会带来“管理层和员工贵族”
后世有个“二八理论”,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搞的不好,百分之八十的原因在于管理层,百分之二十的原因在于员工层。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何尝不是“管理层利益博弈和索取能力占八成,员工层只占两成”?更别说实际社会领域并不仅仅只有这种天赋与性格差异带来的“生而不平等”,还有公平以外的“生而不平等”,比如人脉、运气、出身,甚至长相。这些种种不平等因素作用在一起,足够把一个富裕社会内的不少人也压迫到贫穷的境地。有人说那些人是自身懒惰的结果,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懒惰本来就是人的天性之一,或者说:几百万年来的基因习惯了原始社会自由不定且只有工业时代四分之一工作时间的劳动量,谁在有纪律的生活面前都会显得不适。总会有那最为崇尚安逸自由的人得不到必要的分配。
而如果把这种“资本主义价值公平”当作圣经,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决裂。分配当然不仅仅是由所谓的“公平价值”所决定的,还由很多其它方面的权衡所决定。这就好比一支军队的军饷分配不能完全按照人的价值大小、战绩多寡来进行。王牌飞行员也不应该比按照战绩比一般飞行员多上百倍甚至几百倍的收入。
分配问题和违背劳动法规方面的事情在进入新朝十三年以后的七年多时间以来、特别是新朝十七年几年的时间以来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
如果不是此时以张海为首的新朝中央拥有世上绝大多数时代无可比拟的权威与执行力,恐怕就会逐渐演变成类似欧洲那种水准的工人运动。可是张海能够保证自己拥有必要的威望和立场,那么后来的人呢?
如果在如今这个时候再放出一次能将传统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八到十倍的一些东西,毫无疑问会带来不小的社会压力。
不过,在思考良久之后张海还是坚定的云小娟等人说到:“技术的进步,是革新事业的核心要素。我们不能再抱着以前那种一切求稳的想法来思考问题,不能因为害怕问题就否定进步。否则,当问题真正来临的时候:比如说民间更多的人搞出了这样的进步,我们有可能因为没有经验而面临更大的代价,你们明白了么?”
云小娟的心中当然依然有一丝顾虑和犹豫,但是在新朝圣主张海面前也仅仅是思索了片刻就放下了:“我会写好相关的工艺经验和流程并向新华书局投稿”
“不要藏私,我会对比的哦”张海笑道。
“我。。。我怎么敢如此?”张海只是随便的一句话,却也让云小娟感觉到了多多少少的紧张。
按照张海过去的执政经验,仅仅是农业方面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差不多让新朝花费了小半代的时间,这些工业机械方面的推广按照社会的传统惯性乃至自己所知晓的一些历史,恐怕至少也要有一代人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完善。比如历史上的英国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大规模推广,差不多用了六十年的时间。
不过让张海意料不到的是:当这些新朝二十年刚刚在自己的点播下催生并成熟起来的新式机械的推广远远比预想的要顺利许多,整个技术院外加转为民用产业用途的皇城工匠场总共几千名相关员工成员在两年多左右的时间里生产出来的价值六十万两的二百余台动力机械以及费用不算少的技术资料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在南京城内推广开来。而仅仅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南京城和苏州就拥有了多达两千余台蒸汽动力,累计折合三万马力。实际上相当于四十万劳动力所带来的效果。而在蒸汽之外,本来就有规模不小水力动力需求的东南一带也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力纺织机械。这场比张海的预料提前了很多的“工业革命”并没有带来太多捣毁机械的事件乃至预想中的危机,原因也很简单:自从新朝刚刚定都南京不久,就在南京城完善了超越时代的社会培训与保障体系。同时,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也远胜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水力与蒸汽机械所带来的数十万人的“失业潮”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荡,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整个都城的财政水平。
第1437章 工业革命()
“我是真没有想到,这些不久前还在象牙塔里的东西竟然推广的这么快。”新朝二十三年春节前期来临的时候,张海刚刚得知这一年所发生的变化的时候不由得叹道。
对工商等事了解的更多的刘栋对此却并不以为意:“其实,如果不是我们京城一代的人力成本比前朝的时候不知增加了多少,我想这些动力机械的推广可能还未必这么迅速。即便考虑到物价的不同,前朝的时候一个织工一年能有十两的收入,那算是相当不错的。而在新朝,短期的非熟练零工也得每月三两的成本。而煤炭方面的价格,反而没有增长,如果考虑物价的不同还下降了很多。前朝时百斤木炭或者煤的价格不过一钱出头,
现在反而降低到一钱左右。。。想来,这一切都应该是圣主深谋远虑的结果。”
对此,张海多少也是所了解的:缺乏劳动力的英国不得不用平民做煤矿工人,就是明代的矿工也大多是良家出身。而在新朝,从日朝等底到西域,广阔的疆域乃至广阔疆域内的统治也伴随有大量异族罪犯。规模多达几十万的异族重刑罪犯成了矿山乃至伐木行业的主要劳动力。在条件简陋的冷兵器时代,用这些人做为矿工会有各种各样难以管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性格本就不软的人组织起来的大规模暴动,即便是在缺乏兵器的情况下也是一些地方势力难以承担其安全成本的。但是在旧标准的精良火器与铠甲可以广泛的普及到基层的新朝,这种镇压和监管成本就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这样一来,煤炭与粮食的差价达到近十倍左右。而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有效机械效率按照粮食与有效输出功率对比,通常为10左右。大概为瓦特时代早期蒸汽机的三倍左右而已。这也是当蒸汽机的效率跨越过3这个门槛的时候就逐步实用化的原因。如今新朝的蒸汽机在技术水平上实际上明显不如瓦特时代的蒸汽机,不过一代人时间以来的技术教育强补还有管理体系的彻底革新,还有传统中国本来就有的一些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得工艺环境实际上比第一次工业和革命时代的英国还要略好一些。中央大学技术学校与皇家工厂出产的蒸汽机锅炉承受能力普遍可以达到十到十五个大气压,而东南一代各重点企业生产的锅炉安全承受力也可以普遍达到七到十个大气压左右。这些诸多因素使得本来在技术上相比瓦特时代比较完善的蒸汽机还有细节缺陷的新朝蒸汽机也普遍也勉强达到了百分之三左右的热效率。
几乎和煤炭差不多单位重量实际功率输出,再加上十倍左右的燃料成本差距,乃至大大缩小了工伤保险方面的成本,这让此时代新朝的蒸汽机推广要比历史上的英国阻力小的多,
几乎在第一年,就开始出现了“全机械化”的工厂。至也就在新朝二十二年这一年临近年底的,京城和苏州两地的蒸汽机总数马力数超过了五万马力。之所以没有更多,是因为相比19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新朝在诸多细节技术领域还并不完善,蒸汽机的运用范围还比较有限而已。尤其东南一带远比西欧更为充足的水力动力也带了不小的竞争压力。但即便如此,几乎相当于增加了五六十万劳动力的情况下也重新使得似乎停止了几年的东南一代的财政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
让张海始料未及的是,东南一代远非历史上的英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完善社会分配机制下,机械动力的广泛使用竟然提前开始诞生出一个新的“工人贵族阶层”。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数倍甚至十倍,可是工人的工资最多只有三成到五成左右的改善。剩余价值剥削比例曾经从传统时代的五成左右提高到八成以上甚至九成。而在水力资源丰富的东南一代,却没有人敢于这么干。水力机械的广泛应用加上完善的下游附加值使得很多行业的工人可以拿到每月十到十五两左右的收入或一百二十到一百八十两左右的年收入。看起来虽然不过几倍而已,可实际上却是一个质的提高。在家族体系开始瓦解,不会有太多的人来蹭饭的情况下,每年上百两的可支配收入可以让一户人家住上质量不差带有庭院的深宅大院,春夏秋冬都有足够的丝绸依衣服可换。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收入不是每日风餐露宿拼命赚来的,而是十小时工作制单休之下有足够业余时间的情况的结果。在不同的文化与制度之下,产业革命在一时之间竟然带来了与历史上截然相反的结果。
“听说如今京城附近除了城北禁区,的不少树木都几乎被砍光了?”张海似乎忽然间想起了什么,就问道。
“那应该是很早的事情了。如今的京城所需要的燃料都是辽河一带海运而来,还有东面的朝鲜日本等地跨海而来,再加上运河最近多起来的北煤,已不再需要周边一带提供的燃料了。”刘栋补充道。
张海却说:“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随着蒸汽机机械的改进,并越来越多的替代水力,煤炭的消耗规模近一步增加呢?”
蒸汽机在早期的规模并不显著,因为面对成熟的水力体系比较优势还不够大,可是要是哪怕仅仅在燃料选取方面的稍稍改善不少,热效率增加一两个百分点,那么应用范围五疑会进一步加大了。标准煤的热值每公斤相当于成品粮的二点五倍,原粮的四倍左右。可实际上的煤炭单位重量的热质不过两倍左右,如果只按重量不安价格计,还要比口粮更占些吨位。唯一可以节省的地方在于:燃料不会有粮食那么大的运输与储藏成本。就算是这样,五万马力的蒸汽机也往往需要每天几千石粮食,每年上百万煤炭的需求。
第1438章 铁质轨道()
以南京一带还算比较发达的水运来看,这暂时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张海却知道:在历史上的英国,不过19世纪前期最初几十年的时间,蒸汽机动力就从几千马力发展到几十万马力,并成为替代水力的主力动力,当现有蒸汽机动力在十万马力以内的时候,平均每天十四个小时的运转时间消耗质量现有条件下中上等的煤炭会在每天五千吨的规模以内,还是现有的水运网络能够承担的。毕竟人力螺旋桨和完善的水上交通管理已经使运河的运输能力从平均正常时期每日几万石大约几百万斤的规模提高到每天两千万斤以上。可是如果发展到二三十万马力以上的规模那就必然有新的运输渠道才行。这还仅仅是南京一带,如果考虑水运网络并不发达的其他地区,
那问题就更大。特别是从山西煤产地到运河北端这一段
铁质轨道的想法很早就有,至少十数年前张海就设想过有轨马车铁道的问题。只是当时一计算成本,就发现在没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长距离的铁路运输并不划算。如果按照铁质轨道的标准来建设,并考虑当中的各种问题,制造标准为未来留出足够冗余。每公斤铁道还有枕木相关的成本并不亚于同等重量的两件铁甲,或者同等重量的非线膛火器。每米百斤重左右的铁道按照如同三四等板甲或者优良滑膛火器一般的成本至少需要五六十两银子,每公里的成本在五万两以上。这是不考虑架桥和处理一些恶劣地形等方面的费用。
这样算下来,千公里铁路的成本在五千到六千万两左右,考虑到一些体系性的附加成本,总建设费用在每千公里七八千万两左右的规模。就是按照晚清民国时代的每年铁路修建规模,那对于还在基础教育补课时代的新朝来说也是一件在没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难以承担的负担。
可是到了新朝二十三年左右,新朝的经济规模相比西征前夕也至少增加了几倍之多,已经不是那个必须想方设法东征西讨挖掘财富才能勉强保证普及教育负担的新朝了。按照工商部和内情部抽样统计和报告统计相结合的估算,新朝二十二年全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折合成品粮三十亿石以上。在满足规模多达每年三亿到四亿两之间的安防、行政、福利与救济、教育等项开支之外还有了充足的充裕财力,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已经开始具备了前提条件。就算此时新朝的机械加工业同19世纪中叶欧美开始大兴铁路的年代相比还远远无法相提并论。
另外一个因素是:在西征之后,广大二线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人口和耕地新的重新调整,即便是山沟里的一些地方也开始逐渐消除了赤贫。
可能出现的偷盗铁路器材等方面的问题经过针对性的社会实验之后,也判定风险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
就这样,张海在新年前夕也同刘栋马辉乃至负责中央大学技术院新的年轻学者王辉等人讨论了关于全铁轨道的问题。
“这是中央大学技术院提供的铁质轨道标准原稿,按照原稿。我们的轨道按照圣主的要求考虑到了热胀冷缩问题,每一丈左右的距离都留有余缝以避免恶劣气象可能出现的问题。轨道的标准为每三尺百斤左右的规格。轨距,按照现在铁路的运力综合权衡,我们决定设定为三尺左右。也就是说同我们大多数马车货车或者炮车的规格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