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在旧时代还是后来的资本主义时代,就算工匠们的收入并不比广大中下基层的平均线差,也是地位比较低的阶层之一。原因在于上升通道太少。一个职员在后来中美等国资本主义社会有可能因为表现的优秀而从每月几千元收入的人成为每月几万元的业务股干。而那些没有工匠传统的大国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高级技术工人顶天也就是每月万元左右的小康阶层。在新朝,随着买方市场的开始成型乃至资本主义体系在张海的指导下更为完善,曾经改善巨大的工匠阶层在社会地位上也开始出现一丝隐忧。不过军工行当却是个特例,国家体系内优良的医疗保障及社会地位保障使得军工行业依然位置着很高的地位。更重要的地方还在于:相比当年南征北战乃至西征备战的时代,军工行业的工人阶层在劳动时间方面远远不像过去那样紧张了。因为新朝在全球范围内的几乎所有潜在战略对手都已经在西征中被打垮,兵工领域的主要军火需求实际上就是近卫部队中的一些精良装备的更新与维护乃至训练方面的需求,再加上各地治安部队的兵工需求。比当年曾经在欧洲流行过的邦还要过:每人每天只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四个小时就够了。虽然为了方便六班倒以外没有明确的节假日,但全年算下来工作时间比福利社会时代的西欧还要低不少。
张海对于后来中国社会兵工领域的诸多弊病也曾经了解过一二,在西征结束之后才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产物。和平年代没有多少兵工生产任务,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军火的需求量就会猛增,很多情况下临时扩充转产动员是来不及的,这就只能维持一个庞大但低效的军工体系。解决这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只能是通过其他手段。
早在西征刚刚结束的初期:社会上新一代年轻人中甚至军队内部的不少人就有这样一种主张:新朝乃至做为武装力量的新军主力部队在整个世界上已经天下无敌,但在新大陆乃至旧大陆上其实还有很多人口在有效的统治之下。除了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黑非洲之外,东南半岛乃至天竺大陆依旧没有纳入新朝的统治之下着实让一些人并不甘心。
而张海却终究不少的顾虑:如果新生的社会形态没有稳固到一定程度,将精锐武力扩充到十万以上的规模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恐怕后来民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缩影。因此直到一统天下只争朝夕的近代化进程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自己在社会上的威望与影响力被证实并没有多大滑坡的时候才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和战备。
老一代新朝兵工人很多都还记得那个任务繁重的岁月,为了生产出折合两三千万两价值的兵工而把十万大军在这个时代可以达到的技术条件下武装到牙齿,而在整个新朝重新进行战备生产的时候,在仅仅恢复无休息日的八小时工作制与三班倒的情况下,扩充到四十万规模的兵工系统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总计价值多达五千万两的军需物资,重新将十万大军武装到了最为精锐的近卫部队那个水平。不仅仅重型的后装线膛抬枪广泛装备,弹药配备也比以前强了很多。野战火炮进行线膛化的好处虽然有限,但工艺难度极高的包钢结构火炮与重型黑火药无后坐力炮乃至相对优良质量的定时榴散弹却开始广泛装备部队。
在新朝开国后这二十年,医药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新军主力部队对于热带作战的准备条件变得和过去相比根本不同了。仅仅并不对整个社会构成严重影响的动员就有超过价值超过上千万两的丝纱制品和药品用于简单的水源净化和热带病准备。
为了进一步减轻那并不算多的质疑之声,在战前的内部会议上对于莫卧儿王朝为核心的南亚大陆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战略评估和攻略方案制定。
“按照我们已经证实的情况:天竺大陆虽然是同我们关内十三省差不多大小的大国,方圆足有三四千里之巨,但实际上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要比我中华更为集中:占全国七成以上的亿万人口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南北总计不超过千里范围内的几百万平方里范围内。哦:大致就同我新朝大运河沿岸差不多。而且在地形条件上,少有交通限额的山区。很多地方即便没有道路也可以通行车辆。主要的困难:炎热与疫病、过大的水量和流速、连绵的冒雨主要集中在从每年四月到九月的这五个月。而在每年的十月到来年三月是整个南方的旱季则是我们展开战略决战的时候。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不超过半年的时间内彻底的摧毁南亚大陆的主要抵抗力量:包括民间过于剧烈的残余抵抗。这个作战任务并不算轻。。。”石垒做为新的远征军临时指挥官对不少新任的旅一级军官们说道。
第1455章 天竺大陆()
沙贾汗借助锡克教执政整个莫卧儿帝国的时代或许算不莫卧儿最为强盛的顶峰,但却同样如这个时代的不少政权那样处于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时期。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年代,南亚帝国向北扩张的版图抵达到了坎大哈一代。艾哈迈德讷格尔王国的残余力量已经被有效的压制,而以沙贾汗的诸子皇位之争却还远远没有苗头。
强大新朝在西征中摧枯拉朽般的军事行动曾经也让沙贾汗感到了巨大的震撼,很少关心大陆以外事务的印度人还曾经因此第一次向新朝进行了少有的出使与进贡,不过当西征之后连续几年的时间里新朝在南亚大陆并没有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反而是向西域的海陆移民给南部那些不驯服的强悍部落带来不少麻烦之后,沙贾汗也就并没有再关心新朝可能在南亚大陆的动向了。所有来到天竺的新朝人带来的不少传闻都是这是一片炎热肮脏而贫困的大陆,在这里生活的成本显然比海南还要高不少。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印度的富贵阶层有什么独特而简单的办法来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避暑。
因此,当新朝大军主动透露出来的一些风声到这片大陆的时候,即便在不关心区域以外事务的锡克统治层也如临大敌一般的在沙贾汗的命令下展开了全面的动员与战备。
在历史上多次的征战当中新朝也总结出了不少的战争经验:对于那些缺乏自谦心态而缺乏与新朝新军足够了解的势力,在对方最为团结且有准备的时候进行入侵反而强于在对方内部不稳和缺乏战备的时候进行突袭。因为面对新军几乎领先不止一个时代的战斗力,战场上的交锋已经开始不是首要的考虑了,在统治当中会遇到多少麻烦才是。如果是突袭一个缺乏战争准备的王朝,比如末年的北宋,并不能将这个社会所有具有反抗觉悟的群体加以集中和动员起来并予以消灭。就算政府军不给力,地方上还是有不少有能量的势力和足够不驯服的群体来给大军制造足够多的麻烦。然而将对手有效动员并做好战争准备的力量在大规模的交锋中给予歼灭性的打击,带来的巨大威慑与震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一部分麻烦了。
同国内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莫卧儿的帕迪沙所拥有的地面军力并不是像东南半岛上的很多军队那样以轻步兵为绝对的主体,而是像奥斯曼帝国一样同样拥有以骑兵为核心的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在沙贾汗刚刚统治帝国全军的时候,有纪录的军官阶层就多大八千人左右。骑兵的总规模多达二十余万。这还仅仅是如汉武帝时期的中央武力一般的“正规军”除此之外还包括十八万来自各式各样亲王和贵族所领有的骑兵。这个惊人的数目还是排除了由地方警备团长(faujdasandkaois)所指挥的地方民兵之后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地区骑兵和步兵之间的总规模总是有一定固定的比例的,即便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也达到一比四左右的规模,特别是那些并不缺乏人口与人力的地方。因为一个骑兵比起并非常备的步兵成本并不仅仅只有几倍。
在亚洲不少地方,兵力庞大的骑兵首先面临的就是后勤方面的问题。山区、稀薄的人口都会成为后勤通道的重要屏障。但是在不到百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北部地区就集中了上亿人口的印度,显然并不是多大问题。如果在西征以前那个年代,进攻军事力量这么庞大的对手,不管对其战斗力的估计如何那都是对军队多少有一定压力的。
不过,对于如今的南下远征部队来说,那就只能用一句来形容了:“狼不在乎面前的羊是一只还是一群。”
当新朝二十五年的秋季还没有来历的时候,满载着十万大军、六万匹优良军马、上万车辆的庞大船队就开始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道路扬帆。因为马匹无法食用军用食品乃至咸肉这一类的东西,在空间占用上更为巨大。运输一匹中型马的空间和载重代价几乎相当于十名士兵。这“全骡马化”的十万大军甚至是所需要的不少舟车几乎相当于过去百万大军了。恰恰是依靠西洋移民路线,新朝在沿途多少也有了一定的补给地减轻了补给负担,才让上千艘大型海船组成的六七十万总吨的船队能够运送这么规模庞大的力量进行规模空前的远洋投送。
连续多年的下西洋航行经验也重新完善了海路上的准备,让规模庞大的南下航行没有再遇到太大的问题,在七月出发之后仅仅经过两个月的航行,规模庞大的船队就抵达到了印度东北部沿岸并做好了准备展开大规模登陆的准备。
从缅甸到印度的陆路通道有规模不小的原始丛林乃至纵横的河流。即便是旱季也并不适合大军的行动,但是在印度东北部平原地带,虽然不存在太多优良的港口,可对于此时代的登陆行动来说却并不是多少问题了。
上千艘大船的首批先遣上岸的船只就是由千余艘人力螺旋桨动力艇更成的运兵船,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把规模多达万人左右的精锐步兵送上了滩头。
在这人烟并不算稀少也并非荒蛮的地方,当规模庞大的船帆出现在海平线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当地力量的警觉,可是当地的贵族与头目却做出了还算精明与正确的选择:放弃抵抗,逃亡内陆,并迅速通知友邻的力量准备应对新朝大军的入侵。
就这样,在船队濒临印度海岸的最初整整一昼夜时间内,从海上到地面都没有任何的敌对武装力量阻挠大军的上岸。大船虽然并不适合登陆,还有很多沉重的车马自重负担,但整整一昼夜的时间也使得新军主力部队比较顺利的在滩头登陆并建立了巩固的基地。亲自负责远征部队得石垒相信:就算此时不走运的遇到一次“神风”,后果也不是不可承受的。
第1456章 天竺大陆(二)()
恒河入海口以南的加尔各答在此时还不是随着英国的殖民才发展起来的大城市,仅仅只是一处数千人口的小镇。但是在这田连阡陌的富饶地带,周边的人烟并不算稀少。当烽火在雨季渐渐落幕的时候燃起的时候贵族们的佣兵们虽然不敢去主动招惹那些兵力异常强大的来袭大军,但在做着兵力集结前的准备,因为濒临缅甸等地,而且经济上也算凑合,因此这一代的民防比起内陆很多地方来并不算懈怠。
让石垒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新军远征部队登陆的第七天之后,通过发达的水路还有纵横的道路网络,莫卧尔就在这一代云集起了规模多达五万余人的大军,并且还经常有不少临时动员起来的马队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攻击行动。
在新朝二十五年的新军主力部队中,哪怕是班长就算是没有经历过战火也做为军官一样经历了完善的军事与战史教育。官兵懂的在这种相互接触的侦察试探**锋中最好显得被动和不那么强大一点儿。因为把大股的敌军击溃吓跑,而给日后的统治带来很多麻烦的事情,在新军的征战历史上可是有过不少的。
“真没有想到,主要战略方向一直在西北方向的天竺之地的军队反应竟然这样快?”一名年轻的司令部参谋笑着评价道。口吻轻松,但对印度军队的赞赏确实真心实意的。因为如果是在当年的东南半岛等地,就算是那些版图小的多的国家反应也不一定有这么快。
“敌人反应这么快,我们就多等等看吧,告诉下面的队伍。就是敌军发动大规模袭击,也要掌握好武器的运用和火力强度,不要把到手的功勋都吓跑了。这天竺之地和我内地老十三省的面积与人口规模差不多,要是这些大军在战斗中逃散,那可不知道要少多少云麾勋章和英勇勋章了。。。”石垒也叮嘱道。
这几天来在交战中通过对前来袭扰的敌军的交锋,新军主力部队对这支完全陌生的军队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因为天竺人烟稠密之地同中原的北方不少地方一样同样缺乏优良的箭木、而且平川之地马匹运用广泛适合骑兵。在交战中这一带敌军的主要作战方式还停留在火器时代以前的近战步兵辅助结合马队突击的阶段,外加少量的炮兵。大概相当于14世纪的欧洲军队或者15世纪的大明。
同所有缺乏基层有效统治的人口上亿的大国一样,通过审讯零星交锋中的战俘,石垒也大致了解到了一些信息:在印度当地,地方势力仍然相当强。莫卧儿大军中的一般士兵如果逃亡到地方,被地方上的贵族们处罚的几率并不大,这就导致同很多衰弱时代的旧时代汉地军队一样:因为军队难以有效的威慑和控制,大部分人的战斗力并不强,甚至明显赶不上东南半岛等地的一些强悍土著。只不过天竺毕竟是一个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大国,就算有不利于战斗力的诸多条件,也一样像衰弱时代的汉地旧时代王朝一样有一些像样并拥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
就这样:加尔各答一带的对垒和交锋又持续了足足十天的时间。在新军主力部队登陆后的半个月的时间里,大军完成了完善的粮仓和堡垒建设,并转移了船只上的淡水和粮食,使即便遇到台风等意外情况也可以确保大军的给养。而通过发达的水运体系,从上游向人烟稠密一带的下游调动兵力的莫卧儿王朝大军反应也还迅速。大概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依靠烽烟和接力传信乃至水运构筑起来的交通网络迅速调集了同新军主力差不多兵力的十多万大军集中到了恒河出海口以南的新军主力部队登陆地带。
在这段时间里,一开始还有些紧张的莫卧儿大军见到这只号称天下无敌的军队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炮火,也就是以轻散弹威慑寻常炮灰步骑兵的效率比较高。而且那传闻中的天下强军还如同海龟一样经常喜欢缩在工事堡垒里被动的参战,经常还是有效射程以外就远远放铳似乎十分害怕自身伤亡。。。
这一切都说明:这支大军似乎是一支“铁多器少”的军队,也就欺负那些没有正经盾甲防护的军队还比较像样并且十分有一套。如果集中象兵和车盾兵进行一次真正的突袭,再配备精锐的骑兵,就有可能将这支徒有虚名的军队击溃。
石垒实际上还是期望天竺军队能集结更强兵力更多的大军前来。在这人烟稠密水运发达的地带,按理来说能够集中起来的军队应该也不止十万大军,就是拥有足够马匹的四十万大军只要组织得当后勤应该也完全不是问题。可是石磊也清楚:在新军主力部队真正展现出一定实力以前,莫卧尔王朝是不可能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东南一带的。并且依靠水运线维持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也仅仅是在理论上可行,这一带的敌人有没有那么强的组织力也是很值得怀疑的一件事情。
因此,石垒也终究下定了决心:如果敌军打算发动更大规模的正式进攻,队伍就不等了,直接展开摊牌。
就这样,当十多个军团的莫卧尔王朝大军也终究在沙贾汗的命令下下定了作战的决心:集中披甲战象部队在强敌看似有些单薄的防线靠侧翼但又不是侧端的几处地方展开更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看看这些似乎没有多少火炮或者重型火器乃至强弩的军队应对重装部队得手段如何。如果能够起到足够的效果,数以千计的精锐武士就将驱赶着炮灰展开一次决定性的战斗。在拥有足够骑兵的情况下,控制大军就不成为一种问题了。
就这样,从二十多个军团中抽出的三百多头战象及上千辆乃至规模多达万人的大军针对性的组成了一支重装大军,展开了一次有威胁的真正进攻。
第1457章 天竺大陆(三)()
这一次,在石垒的命令之下由七个暂编师二十多个旅组成的远征军主力部队再也不打算像之前那样装相了。在之前小规模的试探**手中各部队就出现了几十人左右的炮火流弹伤亡已经让一些队伍有些不满。因为面对眼前这种水准的军队,在小规模的试探**锋中根本不应该有人战死才对。
因此,当全面展开火力的命令下达之时,几乎远征部队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就等着收割战果了。随着这不过同自身兵力差不多的印军显然有些不够分。
如果是率领西征之时经过多年充分准备的大军,石垒或许还会讲究一些“火力歼敌”的艺术,把敌军放到更近一些的地方再展开打击。而为了避免出现意外,这一次终究下达了只要进入二百步内的有效射程就可以展开火力的命令。
为了在之前尽可能的迷惑敌军,十余万新军主力部队战线连绵不过二十几里,占据着纵深二三里、累计不过十几里宽度的海滩。平均每一米的距离上都拥有数只线装后膛重型抬枪。当火力有效展开的时候,如同滚雷一般的铳声让一里以外的敌军都觉得有些心有余悸。
那同样很有气势的战象部队通常在第一轮开火种往往就遭到整个平均每支象的正面十几支到几十支重型线膛抬枪的射击。披着铁甲的战象曾经能抵御包括传统亚洲精锐弓手和强弩在内的绝大部分单兵火器,可是那上万焦尔能量不逊色于虎尊炮、还是长条形线膛弹丸的轰击之下,看起来坚固而特制的两层铁甲如同纸糊的一样被顷刻间的洞穿了。在克服了空气和重甲的阻力依然拥有小几千焦尔能量的三两重弹在血肉之躯中往往能把大象的头颅整个打穿,当钻入大象的前胸的时候甚至能够直接选入身躯之内的内脏之内。
连续几发弹丸短暂的命中之下,那看起来庞大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