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时,志愿军的飞行员数量不到一千人,其中只有大约四百名战斗机飞行员,而且只有不到一半参加过大规模空战。这些飞行员都是中国空军与海航的骨干,而且都在第一时间参战。打了十一天,在阵亡的一百七十多名飞行员中,七成以上参加过第二次朝鲜战争。
没有优秀的飞行员,有再多的战斗机都没用。
实战已经证明,在与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对抗中,飞行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然中国空军与海航早就败下阵来了。六月二日之后,空军与海航的战损大幅度提高,也与美军飞行员参战有直接关系。
黄峙博没有参战,因此更加清楚战场的整体情况。
因为这个提议,正好符合傅秀波的想法,即在占尽便宜,美国又不再全力支持日本的情况下,通过高姿态让步,不但能够在外交上取胜,还能给日本一个下台的机会。只要国际舆论随风转向,日本当局就得考虑停战。所以在黄峙博提出让舰队后撤之后,傅秀波立即答应下来。
只是,傅秀波没有纠缠于军事问题。
送走黄峙博与陆风烈之后,他给美国总统打了电话,明确提出中国已经在军事行动上做出让步,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国将别无选择,只能采用更加彻底的手段,使日本完全丧失战争能力。
傅秀波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日本不肯在这个时候停战,中国就会从长远考虑,至少会攻击冲绳群岛的军事设施。
麦克米伦不是傻蛋,知道傅秀波是口出狂言。
问题是,这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单纯从军事上讲,中国要想取胜,而且是尽快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击冲绳群岛上的军事基础设施,比如嘉手纳空军基地与那霸港。没有了这些军事基地,日本别说在东海挑战中国,能不能控制住冲绳群岛都是个问题。
正是如此,麦克米伦不得不重视傅秀波的态度。
原因很简单,只要傅秀波说到做到,哪怕只有一枚炸弹落在冲绳岛上,美国都将卷入这场战争。
受此影响,麦克米伦放下电话后就把钱德勒叫到白宫。
正好中岛俊夫在华盛顿,可以当面把问题说清楚,即美国绝对不会为了钓鱼岛争端与中国开战,日本的唯一选择就是在中国做出了军事让步之后,接住中国递来的橄榄枝,而美国愿意从中调停。
“你能说服中岛俊夫吗?”
“问题应该不大,他并非我们想像的那种战争狂人,而且没有提出我们关心的问题,表明日本当局也在考虑结束冲突,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中国主动做出让步,等于创造了这个机会。我们要做的,只是亲自出面调停。”钱德勒长出口气,说道,“即便中岛俊夫不肯答应,我们不再提供战斗机,战争也会在几天之内结束。根据我的判断,只要中岛俊夫有点头脑,就不会拒绝我们的提议。”
“他能答应下来就再好不过了。”
“这样的话,我们得做出一些承诺,比如帮助日本重建军事力量。”
“这是小事,战争结束后,我们做什么都没有关系。”
“还有……”钱德勒迟疑了一下,说道,“中岛俊夫已经提出,日本现有的国防机制已经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所以在重建军事力量的时候,日本将改组自卫队,组建攻防兼备的国防军。”
“国防军?”
“最大的问题在法律上,以及我们的态度。”
麦克米伦的眉头跳了几下,说道:“他已经提出来了?”
“提出来了,不过是在征求我们的意见。”
“暂时不要表态,签署停战协议后再说。”
钱德勒点了点头,又说道:“也许,战争不会因此结束。”
“什么?”
“CIA已经获得情报,中国陆军正在福建与浙江南部集结,规模在三个集团军左右,此外邻近军区还有两个集团军正在动员。”
麦克米伦一惊,眼睛一下就瞪大了。
“两个小时前,台湾前总统刘俊实到了北京,与傅秀波进行了秘密会晤。”
“这……”
“显然,大陆正在为解决台海问题做准备,不然刘俊实不会去北京。”钱德勒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根据我的判断,中国当局从一开始就没有单独看待东海冲突,而是把它当成了解决台海问题的钥匙。日本战败没有什么,可是我们绝对不能让台湾倒戈。我的建议是,尽快向西太平洋增派军事力量,表明我们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让中国当局放弃军事冒险的想法。”
麦克米伦没有立即开口,但是他知道,战争离美国非常近。
第一百一十八章 和解
第一百一十八章 和解
黄峙博与陆风烈来到元首府的时候,傅秀波在书房里会见的就是刘俊实。
在任的时候,刘俊实积极主张两岸和解。虽然他没有提出实现统一的方法,但是在位时推行的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在为了统一。与傅秀波一样,刘俊实早就认识到,两岸实现统一的前提是民众和解,而要和解就得增进交流,让两岸民众更加了解对方,只要高度了解与相互认同,民间力量自然会推动统一进程,而任何政治家、任何党派也不可能阻挡民众的步伐。
离任后,刘俊实没有闲下来,在两岸间积极奔走。
刘俊实不辞辛劳,除了个人理想,还有一个原因,即第二次朝鲜战争让他认识到,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志愿军能在朝鲜击败美韩联军,大陆军队就能在台海战场上取胜。
事实上,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两岸军事力量就严重失衡。虽然在二零一三年,时任美国总统林德伯格答应售台F…35A,而且是专门针对台湾的防卫需要,加强了制空作战能力的F…35A,但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中,连F…22A都不能确保绝对制空权,F…35A更加无法与大陆的先进战斗机抗衡。更重要的是,林德伯格卸任后,对台军售案遭到搁置,直到东海冲突爆发,台湾都没有获得F…35A。
即便得到了,又能怎么样?
在J…20已经成军的情况下,台湾的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自保。
对台湾来说,要想维持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依赖美国。
东海冲突爆发之前,李明奎确实是这么做的。当选之后,李明奎为了提高党内地位,不顾刘俊实的坚决反对,以私人身份访美,想借此与美国签署购买F…35A的合同,结果不但没有买到战斗机,还导致台海局势持续紧张数月,直到刘俊实借亚太经济论坛,与大陆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才化解了危机。
所幸的是,从此之后李明奎本分多了。
这场战争,更让刘俊实等岛内领导人认识到,美国靠不住,台湾必须与大陆和解,而且越快越好。
十一天的战斗,充分说明了问题。
只要大陆愿意,随时可以用武力解决台海问题,而台湾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
大陆没有诉诸武力,根本原因是不想兄弟阋墙,更不想让战争波及到两岸同胞,在两岸间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刘俊实在这个时候秘密访问北京,就是希望与大陆领导人面对面的交流。
任何问题,只有在充分沟通与交流之后,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可以说,刘俊实来得非常及时。
傅秀波没有彻底否决黄峙博提出的战争计划,而且早在东海危机爆发前,就决定借此机会解决台海问题。
中国当局在战争问题上表现得公开透明,也是想让台湾领导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刘俊实没有来访,傅秀波很有可能在与日本停战之后,授权黄峙博在台海采取军事行动。
不管军事行动的结果如何,肯定会造成难以弥合的裂痕。
既然刘俊实来了,而且对两岸和解表达出了非常高的期望,也愿意在促进两岸和解上发挥重要作用,傅秀波就没有理由选择其他手段。
六月八日下午,傅秀波正式下令终止针对台海的军事行动。
只是,在这道命令中,傅秀波没有明确提到要不要停止军事部署,把正在集结的作战部队撤回驻地。
黄峙博有自己的理解,认为军事集结无关大碍。
为了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黄峙博让负责作战行动的戚凯威制订一份演习计划,以便进行军事调动。
只是,戚凯威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就拿出一份针对台海的演习计划。
六月八日夜间,美国国防部长钱德勒宣布,将派遣驻扎在关岛的“林肯”号航母战斗群与在阿拉伯海活动的“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分别前往菲律宾海与南海,以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美国敦促中日进行停战谈判的举措。
要知道,两个小时前,麦克米伦在白宫宣布,将充当中日调解人,邀请双方高层领导到华盛顿进行停战谈判。
不管中日是先停战、还是先谈判,东海的军事行动都得暂时终止。
在这个时候,美国派两支航母战斗群过去,肯定能够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问题是,在傅秀波眼里,美国此举绝对不是为了稳定东海局势,而是在用军事行动影响两岸关系。
对于强硬的领导人来说,如果不在此时采取行动,中国在东海冲突中获得的军事威信将荡然无存,岛内的极端份子会把美国的举措看成是暗中支持,从而借机反扑,使大陆不得不有所防范。
在钱德勒公布消息后,傅秀波立即采取对应措施。
半个小时后,黎平寇在国务院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提出了严正抗议,要求美国把航母战斗群撤回去。
随后,黄峙博向腾耀辉下达命令,东海舰队转移到钓鱼岛以南海域。
几乎同时,在南海北部海域巡逻的南海舰队转向东北,开赴台湾海峡南端。
所幸的是,傅秀波没有失去理智。
黄峙博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黎平寇告知了美国大使,并且表示中国的军事部署并不针对台海,但是绝不允许美国插手台海事务。随后傅秀波跟麦克米伦通了热线电话,主动提到中国在东海与南海的军事部署,宣称是在为六月底的联合军事演习做准备,但是希望美国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撤回航母战斗群。
中国会在六月底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吗?
鬼才相信。
对于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军队来说,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让部队休整,让参战官兵放松下来,同时总结战争经验。至于搞军事演习,至少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从大局出发,只要中国诚心与日本进行谈判,就没有理由在此期间举行军事演习,更没有必要在台湾两端集结数十艘战舰。
显然,这是针对美国的军事部署。
只是,傅秀波这次没有把话说死,也没有提到为了台海与美国交战,所以中美还有协商的余地。
要进行协商,美国就得做出让步,中国也得表现得客气一些。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八日上午,麦克米伦让钱德勒把“斯坦尼斯”号派往新加坡,而不是前往南海北部海域。至于“林肯”号,则把巡逻区域限定在了菲律宾海南部,离台湾足足有一千五百公里。
做为回应,傅秀波也让黄峙博调整了军事部署,东海舰队继续在钓鱼岛附近待命,南海舰队则前往汕头港休整。
在双方都不想打仗的情况下,台海局势终于缓和了下来。
六月十一日,黎平寇以全权代表身份飞往华盛顿,准备参加由麦克米伦主持的,跟喜田多一郎进行的非正式会晤。
按理说,应该由文廷贵出面。
只是,喜田多一郎并非首相。在六月十日,自民党已经提出了新的首相候选人名单,因此喜田多一郎只是看守政府首相。
这个级别,最多需要派常务副总理过去。
当天晚上,在黎平寇与喜田多一郎先后到达华盛顿后,中日双方先后宣布,将在六月二日凌晨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作为调解方,美国将出动预警机,在东海中线上空巡逻。
按照麦克米伦的提议,中日双方可各派遣一架预警机在钓鱼岛与冲绳岛上空巡逻,但是不得派遣其他作战飞机与舰艇进入钓鱼岛与冲绳岛之间海域,而且要相互通报预警机的飞行线路与巡逻时间。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十一日上午,双方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轮非正式会晤。
因为只是为停战谈判做准备,所以黎平寇与喜田多一郎没有讨论停战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了停战谈判的先决条件。
喜田多一郎的要求很简单:中国战机与战舰全部撤出东海,不得进入公海海域。
为此,日本也将撤走全部战舰与战机。
显然,这个要求非常过分。
东海海面上根本没有日本战舰,而且双方在空中战场上的分界线也在钓鱼岛与冲绳岛之间,如果以同样的条件约束军事力量,日本明显占了便宜,中国则等于在谈判开始前就把战场上获得的战果交了出来。
黎平寇不但没有答应,还明确提出,军事停火线以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为基础,双方军事力量均不得越过冲绳海巢的脊线。
显然,喜田多一郎也不会答应,因为这关系到了停战谈判的初始条件。
虽然分歧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谈判终于开始了。因为日本已无打下无的资本,中国也不想扩大冲突,所以这次的停战谈判不存在边打边谈的问题,即便双方有分歧,也能在谈判中得到解决。
最多是悬而未决。
也就在这一天,牧浩洋搭上了返回北京的运输机。
名义上是回总参谋部述职,实际上是调离东海舰队,为新的工作做准备。
因为在五月份才晋升为海军上校,所以黄峙博没给牧浩洋更高的军衔,只是给了他一个需要大校才能获得的职务,从而让他能够领到上校的最高津贴。按照新的津贴制度,上校的最高待遇标准超过了大校的最低标准。
不管怎么说,黄峙博没有亏待牧浩洋。
对此,牧浩洋也比较满意。只要职务上去了,获得大校军衔只是迟早的事。如果在新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说不定半年之后就能晋升。
燃烧的海洋卷四 远洋的呼唤
第一章 新岗位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对黄峙博的安排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也就是黄峙博当上副总参谋长之后,他就提出整合各军兵种装备发展计划。受当时特别是陆军独大的局面没被打破、反而有所增强的环境影响,整合军兵种装备发展,等于让陆军牵头,海军、空军与二炮只能跟随。一切由陆军做主,其他军兵种的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受此影响,在最初几年里,整合限制在初级层面上,即各军兵种联合投资进行基础项目开发,比如钱仲泰的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涉及到具体项目时,仍然是各自为阵,比如空军主要搞J…20,海航则投入巨资搞了J…11C与J…10C。把这些战斗机项目合并起来,空军与海航都能获益。
东海冲突爆发后,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这场冲突中,陆军再强大,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黄峙博趁此机会,提出进行应用项目层面上的整合。
虽然陆军独大的局面仍然没被打破,但是随着海军与空军地位提升,陆军肯定无法主导左右装备开发项目。
这场持续十多天的冲突不但证明整合装备建设很有必要,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战中,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比如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中,突击的海航机群主要依靠舰队与KJ…200提供的战术信息,空军的KJ…2000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在六月二日与六月八日凌晨的战斗中,虽然空军与海航分工明确,但是限制了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的灵活性,降低了作战效率,抑制了部队的战斗力。
要想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首先得在装备建设上下功夫。
当上志愿军总司令之前,黄峙博就在南京军区大力推进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收到了显著成效。
受各种因素限制,黄峙博在南京军区搞的事情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当上副总参谋长、执掌总参谋部后,黄峙博获得了全面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机会。
可以说,黄峙博对未来战争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只是,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必须从头做起、从基本做起。
绕过总装备部与总后勤部,召集牧浩洋这些优秀年轻军官,在总参谋部成立“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正是黄峙博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关键一步。只是在很多人看来,黄峙博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
不可否认,这个最初只有五名高级军官的机构在成立的时候并不显眼。
同样不可否认,只要这个机构发展壮大,在中国军队中实行三十多年的“四总部”制度就会被打破,最终统一到总参谋部之下,形成总参谋部负责军事、国防部负责人事的现代军事指挥体系。
从提高军事指挥效率来看,黄峙博的做法没有错。
如果装备建设与制造、后勤调度与分配与军事行动分开,需要另外请示,肯定对军事行动非常不利。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虽然在傅秀波的支持下,陆风烈亲自担任志愿军“后勤总管”,掩盖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没有问题,更不能因此而忽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影响。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后勤保障得力,第二次朝鲜战争很有可能在朝鲜海峡北岸结束。
显然,黄峙博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即从整合装备建设着手,建立起完全由总参谋部控制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本来就是军事行动的一部分,由总参谋部统筹管理无可厚非。
在“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中,仍然是陆军唱主角,戚凯威既负责陆军装备建设,也负责协调各军兵种,空军由母祁铁少将担纲,海军负责人是牧浩洋,二炮则是章玉廷大校,此外还有一名技术顾问。
仅看人事安排,就能知道黄峙博有多么重视这个机构。
在此之前,戚凯威少将是总参谋部作战处负责人,母祁铁是空军作战处负责人,章玉廷则是二炮作战处负责人。虽然牧浩洋才回总参谋部,但是参加过东海冲突,还是舰队主要参谋军官。
让牧浩洋稍感惊讶的是,陆雯担任了技术顾问。
不管这是不是黄峙博的安排,都更加证明了该机构的重要性。
技术顾问不参与各军兵种的装备建设规划,只负责技术可行性研究,即在开发新式装备的时候,提供参考意见。
显然,陆雯的重要性不亚于戚凯威。
装备建设,特别是新式装备的研制工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