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九年底,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也只有百分之十五。
在工程师修改了数学模型之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悲观的结果,即内能再利用系统有一个极限值,最多能把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八,而实际上能达到百分之十五就很不错了。
事实上,这算不上坏消息,因为海军的基本要求是达到百分之十。
二零四九年初,海军正式启动了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计划。
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
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
如果说,“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那么被命名为“长城”级的攻击核潜艇就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骨干,而且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海军要求把水下排水量控制在一万吨左右,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二千吨,但是参与竞标的几家造船厂都提出,在采用磁流体推进器与JH…45反应堆后,排水量不可能控制在一万二千吨以下。
经过重新审核,海军调整了方案,把排水量放宽到了一万五千吨左右,最大不得超过一万七千五百吨。
从排水量上看,“长城”级已经是当时最大的攻击核潜艇了。
最终,武汉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以绝对优势胜出,在工程实施阶段,武汉造船厂与青岛造船厂组成了联合体,共同负责建造工作。具体操作上,由武汉造船厂负责主要模块的建造工作,然后在青岛造船厂组装。主要就是,武汉造船厂在长江中游地区,最多只能建造万吨级舰艇。此外,在“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的建造任务中,武汉造船厂承担了总装工作,船台早就被占满了。
除了大,“长城”级的性能也极为出色。
按照武汉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长城”级的最大潜航速度达到了四十七节,而且能以四十五节的速度持续航行,四十节时的噪声强度在九十七分贝到九十九分贝之间;最大下潜深度为九百八十米,极限下潜深度为一千一百四十米;水下排水量一万七千四百吨,储备浮力百分之十八。
因为这还不是最终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武器配制、人员编制、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还没有确定下来。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城”级绝对不是一种廉价的潜艇。
当时,武汉造船厂的报价就高达二千二百亿元,而且还只是初步估算的价格,按照以往的惯例,实际造价上浮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都很正常,因此“长城”级在不包括设计费用时的造价在二千五百亿元以上。
可以说,这差不多顶得上一艘“泰山”级航母了。
面对如此高昂的造价,海军肯定不可能大批量采购“长城”级。
事实上,在启动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心里就非常有数,知道“长城”级是一种根本负担不起的先进潜艇,因此只能作为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通过大批量建造“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来平衡造价。
当时,海军仅仅计划购买四艘。
除了价格因素之外,“长城”级是第一种配备可控聚变反应堆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攻击核潜艇,肯定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大批量采购的时机还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长城”级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攻击核潜艇,或者说是把攻击核潜艇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提高了中美海军军备竞赛的门槛。
说得形象一点,“长城”级的主要价值就是让美军的核潜艇全部过时,迫使美军花更多的资金研制与建造能与“长城”级匹敌的攻击核潜艇,从而降低美国海军在其他领域内的发展速度。
事实上,这也是“长城”级在战前发挥的最为关键的作用。
“长城”级的出现,让美国海军非常悲观的认识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兰”级攻击核潜艇面临着服役就落后的尴尬处境,结果“波特兰”级的建造数量由四十四艘直接削减到了十二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海军依然得让已经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亚”级征战沙场,而作为其潜艇部队主力的“小石城”级也没有任何性能优势可言。
当然,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海军。
严格说来,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把这种原本不被海军抱太大希望的潜艇设计成了一种足够先进的潜艇,避免了提前启动第二代聚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为海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水下作战平台。
可以说,“长城”级的设计非常成功。
严格说来,以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的标准衡量,除了造价过于高昂之外,“长城”级几乎没有缺点。
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军加大了“长城”级的采购量。
只是,在继续采购的时候,海军不得不通过减低技术标准的方式,来降低“长城”级的建造价格。
比如,从第三批开始,“长城”级耐压壳体不再采用HY…240型钢材,而是采用了在全电动潜艇上得到广泛应用的HY…180型钢材,仅次一项就把建造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钢材的生产难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难,导致“长城”级的壳体成品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换用HY…180型钢材后,不但钢材本身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从第五批开始,“长城”级换上了JH…45C型反应堆,输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虽然其最大潜航速度因此降低了两节,但是反应堆的采购价格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第五批“长城”级的建造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础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备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建造成本。
到最后,“长城”级的建造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来,“长城”级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潜艇,至少与其战斗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较便宜了。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采购了四十六艘“长城”级,算上大战前的四艘,总建造量高达五十艘。因为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其他几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断改进的传统,所以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全球建造数量第四多的攻击核潜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大战期间,“长城”级的出勤率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印度洋舰队的一艘“长城”级在执行远征大西洋的作战任务时,创造了持续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城”级更是当时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攻击潜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枪鱼”级服役,全电动潜艇才具备在远离基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独立作战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击核潜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全电动潜艇要么在基地附近活动,要么伴随舰队活动。
事实上,在大战初期,“长城”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舰队活动。
主要原因就是,全电动潜艇采用的是泵**推进系统,在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就没有任何静音优势了,而在大战期间,舰队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航速在三十五节以上,很少以低于三十五节的速度航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金枪鱼”级的最大航速能够跟上航母战斗群,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此一来,真正能够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而且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的,就只有“长城”级了。
可以说,也正是无法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海军才要求“金枪鱼”级的潜航距离不得低于两万公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级别,全电动潜艇才能取代攻击核潜艇,奔赴敌方控制的海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从而让攻击核潜艇回归原位,伴随舰队作战。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海军才会咬紧牙关,大批量采购“长城”级,取代在航速上达不到要求的099级与097级,以及在静音上达不到要求的全电动潜艇。
此外,“长城”级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即开启了潜艇的标准化时代。
事实上,“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只是“金枪鱼”级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第二代燃料电池、仿生消声瓦等,所以没有多少人把其看成是“黄貂鱼”级的放大版本。
在“长城”级之后,中国海军建造的几种攻击核潜艇实际上都是“长城”级的高度改进版,在基本结构上与“长城”级相差不大,甚至连武器系统、探测系统、火控系统等方面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标准化建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大幅度缩短设计时间。
要知道,即便在战争时期,设计一种排水量在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攻击核潜艇,也需要好几年。
除了缩短设计时间,还提高了平台的通用性,从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别的不说,建造“长城”级的设备,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来建造其他潜艇,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船厂的负担。
当然,标准化设计思想也是来自水面战舰。
在以保证建造数量为根本要求的战争时期,标准化设计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上面的介绍看得出来,中国海军不是不重视潜艇,而是在意识到技术**产生的影响之后,选择了厚积薄发的发展战略,利用雄厚的技术积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来了一次空前的大爆发。
这个大爆发,足以打破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第一百二十五章 鹤蚌相争
第一百二十五章 鹤蚌相争
除了水面战舰与潜艇,中国海军还有很多重大装备项目,比如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新式舰载预警机、舰载反潜巡逻机等,以及与陆战队合作搞的两栖攻击舰,由陆战队出资研制的垂直起降攻击机等等。
只是,这些项目基本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缺的是相关经费。
当时,真正让牧浩洋头痛的,还是陆军的装备项目。
可以说,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让中国陆军好好露了一回脸,在事隔三十年之后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陆军天下第一的地位。
问题是,这也点燃了陆军的野心。
更让牧浩洋头痛的是,在连续两任海军大将担任参谋长的大背景下,陆军与空军开始联手挑战海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陆军参与了空军的大型运输机项目。
虽然从道理上讲,陆军参与大型运输机项目无可厚非,因为空运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陆军,在考虑运送物资的时候,更得考虑运送大型作战装备,所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货舱尺寸都得以陆军主战装备为参考对象,最大载重航程也得以陆军的作战需求为准。但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上,海军与陆战队却被排除在外,而且戚凯威与母祁铁联手,削弱了牧浩洋的影响力。
说得直接一点,大型运输机项目占用了太多的军费。
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中国的国防预算为十七万八千六百亿元,实际开支为十七万九千三百亿元。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国防开支依然占到了中央财政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三,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点四。在这笔巨额军费开支中,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
看上去,比例不小,可实际支出非常惊人。
要知道,装备开支一般占国防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多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而同时进行的重大装备项目有上百个,仅仅一个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等于挤占了其他项目的经费。
事实上,大型运输机还不是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之后,陆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剩下的八个集团军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
仅此一项,在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度,陆军就花掉了一万七千亿元,相当于当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十。
可以说,这个比例高得吓人。
按计划,陆军将在二零四七年三月底之前,也就是下一个财年度开始前为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然后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为另外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最迟在二零四八年底完成换装工作。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坚决反对如此激进的装备采购行动。
原因很简单,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爆发,而且中国在大陆上受到的威胁并不严重,即便陆军要在大战爆发前为所有主力部队换装,也没有必要赶在二零四八年前完成。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人提出,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八个集团军。
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只为四个集团军换装,另外四个集团军保留原来的装备,等到大战爆发后再加大采购量。
果真如此的话,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至少能节省两万亿元的装备开支。
对于其他装备项目来说,这两万亿元有难以形容的重大意义,比如海军能够单独完成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空军的轰炸机项目也能提前,陆战队还能获得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机会。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能挡住戚凯威。
当时,戚凯威提出了两个谁也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很有可能倒向美国,成为中国在大陆上的强劲对手。二是中国陆军面临远征考验,即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而原先的主战装备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过高,很难适应远征作战,只有未来地面战平台能够胜任。
正是如此,戚凯威的主张得到了支持。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有点无可奈何,只能向陆军妥协,在二零四五年底批准了陆军的换装计划。
问题是,麻烦并没因此结束。
二零四六年底,在审批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项目的时候,戚凯威提出,应该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并且从二零四八到二零四九财年度开始,对已有的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这下,牧浩洋忍无可忍了。
虽然当时戚凯威提出了较为充足的理由,即美国已经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很有可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装备类似于未来地面战平台的主战装备,而且在性能上肯定有所超越,中国陆军必须保持技术优势,因此就得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并且改进已有的地面战平台,但是在现实中,牧浩洋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装备计划,因为这等于让刚刚投入的数万亿装备采购费用打水漂,而且在今后数年之内,还得在陆军装备项目上投入数万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元首府,由黄瀚林定夺。
结果让牧浩洋更加沮丧,黄瀚林几乎完全站在戚凯威这边,不但批准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还要求国防部从二零四九到二零五零财年度开始,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似乎知道牧浩洋不会让步,黄瀚林直接绕过了总参谋部,由国防部来主导军费开支。
事实上,黄瀚林是利用了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趁机降低总参谋部的地位,让国防部成为主导机构。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必须承认,牧浩洋与戚凯威没有私人矛盾,两人的分歧集中在军事力量建设上。
二零四七年春节,两人还一起去看望了黄峙博。
也正是在黄峙博的撮合下,两人达成了谅解协议,即牧浩洋支持提前研制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戚凯威则不再质疑牧浩洋的威信。
显然,两人都知道,如果继续斗下去,获益的肯定不是陆军,也不会是海军。
结果就是,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牧浩洋为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投入了一千二百亿元的研制启动经费。在戚凯威的支持下,由总参谋部提交的军费预算也顺利获得了国务院的支持。
至于国防部,依然得靠边站。
当时,牧浩洋并不清楚,戚凯威的目的就是要尽快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虽然在陆军的规划中,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放在第一位,而主要改进之处就是用第二代燃料电池取代第一代燃料电池,改进部分作战模块,比如在反装甲平台上采用威力更大的线圈电磁炮,为多用途平台配备电磁机关炮,提高火力支援平台的投掷距离等等,从而使地面战平台的作战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但是在戚凯威眼里,真正的重点是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系统。
可以说,这也是他对陆军长远发展进行全面考虑后得出的结论。
归根结底,依然与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有关。
从根本上讲,这也正好符合牧浩洋对未来地面战争的判断与设想。
说得简单一些,在启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就征求过陆军的意见,还询问过戚凯威与魏成龙,在主要依靠空运的情况下,未来地面战争会是个什么样子,而两人都给出了较为准确的答复,即在此情况下,陆军对地面交通系统的依赖度将大大降低,因此应该更加重视野战能力。
从这个预期进行反推,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陆军现有的任何一种装备,包括地面战平台在内,都不大适合未来地面战争,即这些装备在根本上,仍然得依靠地面交通系统,野战能力并不突出。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研制一种全新的地面行走方式。
如果在二十年前、哪怕在十年前,这样的设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动力系统直接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行走方式,也就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活动能力,使其很难离开道路进行野外机动。
准确的说,是战役与战略级别的野外机动。
可是到了现在,技术门槛已经大幅度降低,在动力系统大**的时代,很多之前不敢想的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比如,从JH…45型反应堆的研制进度来看,在二零五零年之后就有能力研制出一种系统总质量在两百吨以内,能够用四台五十吨级大型货车运载,以小型聚变反应堆为核心的电力补充系统。
再比如,随着第二代燃料电池的技术趋于成熟,第三代燃料电池开始研制,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五年前后超过汽油的热值,从而使电动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热机的两倍以上。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陆军的野心,也改变了陆军的基本战术。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