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秀人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秀人家
作者:陈明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
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10章
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
第16章

 


 
       
                                  序  
                       
                         用心灵去聆听生命的声音
    
    
    随着新千年的第一溇阳光带来的憧憬、希望、祝福,《越秀人家》诞生了。她
是写于世纪末和新世纪诞生之初,是个令人高兴的“千禧儿”,因为她也和我们一
样,幸运地经历了两个世纪,经历了两个千年。这是一个非常凄美感人的故事,发
生在有上百年历史的南方古街——盐运东街的变迁,古街内三代人历经解放时刻、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三个阶段,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演变所带来的人生酸甜苦辣
的悲喜剧。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一群历经“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南方少年到中年
人,一些在老街潮湿空气中发芽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历经沧桑的灵
魂,组合了一部有浓厚都市色彩的变奏曲。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主人公,放在解放
时刻、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三个重要阶段,通过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使他们
的人生经历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解放时刻两军对垒的婚姻失落和两岸对话而重逢,
文化大革命遭受磨难,上山下乡和回城付出的心酸代价,丢失读书黄金时代和参加
高考、成人教育挽回青春的价值,因海外关系政审令初恋失落,改革开放带来五彩
缤纷的诱惑,出国留学潮带走刻骨铭心的初恋,不完美婚姻受婚外情的挑战,对古
老城市文化保留利用和改造旧城区的矛盾,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产生的网络之恋,使
生活在南方古街内的这三代人的工作、爱情、婚姻因此遭受种种不同的坎坷和诱惑,
虽然不能如意,但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梦幻的交织中,仍然追寻着人类的信
念与爱的永恒。小说中那些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仿佛让你读到的是一部思想
成长史上最无邪率真的一页。写爱情的祭典,让你看到了成熟季节女人的思考,那
一组如歌如诗的爱情心灵独白。他们多么想回到当年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真
情之中,可在世纪末的今天,一份追求和真情也许要付出几份代价,新世纪的现实
既严峻又充满希望,他们就是这样在充满希望、诱惑、矛盾、困惑的心绪中艰难地
寻求获得自身价值的人生之路。生命是一次单程不归的旅行,生命是一次短暂的消
费。因为生命的一次性决定了它的弥足珍贵,因此,主人公们要不停的奔赴:“千
年古河,仍能听到屈子慷慨的泣吟,古道尽头,仍能听到阮籍穷途的悲歌。人生何
求?我曾一千次一万次地问自己。在那艰苦困扰的山区岁月中,在这舒适明丽的大
都市日子里,我都感到生命总是要奔赴。人生昭示我们,不为官场情场利场所缚,
不为人间是非曲直所恼,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只为心中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为社
会奉献自己,追求人生的真谛。虽然,这会苛求自己艰难自己,令自己生活得很艰
难很辛苦,但我愿永唱一首奋进的歌,沿着无穷的斜坡,踏着荆棘丛藜,攀登高峰。
无愧无悔无怨无恨,不论在途中,还是处于什么位置,还在继续前行,这便是我满
意的人生。”书中的主人公都很努力,却并没有什么显赦的成就,但他们只踏踏实
实做自己的事,保持一颗平常心,静观潮起潮落,步入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
境界,努力追求人生的真谛。这里所写的人物,只是源于生活并且艺术化而虚构的
人物,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真实的人和事,作者只是借助她们和他们表现现实生
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
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摘自《南腔北调 我怎
么做起小说来》)。此书还采用了广州市的一些粤语方言,并以广州市有两千年历
史的老城区——越秀区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城区“一年一小变”为背景,很有地方特
色。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书市上开始流行“老”字当头的书,也许是从“老照片”、
“老城市” 一类的书开始。 酒是越陈越香醇,在流行太多的前卫文学的“疯狂”
“反叛”“稀奇古怪”“没有故事的虚拟”中,来点传统性文学,让那远去的历史、
逝去的往事,带着沉重、感伤、痛苦、焦虑,给不爱读虚拟空间、毒品幻觉文学的
一代人,那种深层次的感受。满足人们回味从前的意念,吮吸那里发出来的历史的
声音,就好像找到了某种深度和韵味。我是个女性作者,无法像男作家写的那样有
气势,但却可以写得细腻感人。我喜欢那种沉重、感伤、深度,觉得传统文学和前
卫文学各有位置和读者。在一个物质生产高度整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里,人
只能作为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手段而存在,生命存在的个人性被忽略和扭曲。
所以,文学空间里的个人写作,以及这样的写作带给我们的文学体验,让原本自由、
敏锐、丰富的人性得到一次舒展的机会。爱情和婚姻是写作的永恒主题,不论东方
和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层出不穷,流传久远,出现了许许多多
的经典佳作,积累了无数人类视之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描写历史的沧桑、事业的追
求,离不开描写爱情和婚姻,因为人类社会不论伟人和平民,都离不开爱情和婚姻。
描绘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传达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用女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用女性的心灵来感觉世界,用女性的理智来分析世界,用女性的情感来贯穿世界,
用女性的智慧来结构世界,用女性的执著来揭露世界,是这本小说的特点。这本书
的出版,得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王俊康、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启文、
越秀区委副书记刘毅东、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建标、越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谢慈保、越秀区文联主席黄梅华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就
让《越秀人家》 成为繁荣越秀文学园地的一朵小花, 向新千年、新世纪献礼!

                                                     陈明



   
                                第一章

    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轻风微微吹抚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
大街小巷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湿润,如画样的美丽。“嘎——嘎!”随
着一声清脆的刹车声,一部深红色的的士停在盐运东街口。刘若兰从的士中走出来,
她穿着一套白色的西装,里面是件紫色的毛衣,一条紫色的丝巾系在脖子上,真是
风情万种,高雅飘逸极了。她轻轻地从车上拿下一个深蓝色的带轮子的行李箱,有
些忧郁地看着做了农贸市场的盐运东街,然后又从容地手拉着行李箱轻盈的走入街
去了。市场泥泞肮脏,那些手牵着孩子、挽着购物袋的主妇不停地和菜范们讨价还
价,挑精捡肥的,根本无视于市场的赃、乱、挤,每往购物袋里放进一条鱼、一把
蔬菜、一袋水果,她们脸上就浮起满足的笑容。“老板,今天的韭菜新不新鲜?我
要半斤,韭菜炒肉丝,是我先生最爱吃的一个菜。”“老板,今天的柳丁甜不甜?
我老婆怕酸。”
    “老板,帮我绞两斤上肉,今天孩子们都回家了,我打算包水饺。”
    “这玫瑰花好漂亮!多少钱一朵?今天是我和我先生的结婚周年纪念日。我要
一打最新鲜、最美丽的玫瑰花。”若兰下车时的不适宜和忧郁在这熟悉的人群和声
浪中消失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是在这条南方老街度过的。只是童年时的盐运东街是
安静、幽雅的古街,青年时才有了这个市场。但她此时的高雅飘逸却与这个喧闹、
脏乱的市场有点不协调,变得有点引人注目了。“若兰,什么时候从英国回来?差
点不认识了!”
    一个邻居阿姨笑眯眯地问。
    若兰回头一看,原来是李阿姨,她高兴地说:“李阿姨,您好!我刚刚下飞机,
打的回到街口。想不到盐运东街还是这样热闹,拥挤得我刚才真不知怎样进来。哎,
颖思呢?我放下东西就想想找她,这么多年没见,真好想和她好好谈谈。”说到颖
思,李阿姨带着心痛的神情说:“颖思今天到出版社去了,所以我顶替她出来铺头
卖东西。她生就官门,却下嫁给个体户。干着个体买卖,却常常想着写书、出书…
…我不多说了,你快回去休息吧,等颖思回来我让她来找你,你们姐妹俩好好谈谈
吧!”若兰多么想马上见到这个闺中好友啊,但她出去了,只好笑着说声“再见!”,
就轻盈地拉着行李箱穿行在拥挤、脏乱的市场回家去了。走回那座熟悉的红砖花格
窗式三层小楼,石米圆柱铁栅栏围着的独门小院,院内依然绿树婆娑,淡黄色的鸡
蛋花在绿叶丛中绽开笑脸,发出淡淡的幽香。若兰好喜欢这种幽幽的香味,她从小
就习惯了这种幽香。离别多年,她仿佛在这淡淡的幽香中寻找到童年的梦。走上二
楼,她轻轻地敲门,门开了,久别了的妈妈就站在面前,她扔掉手中的行李箱,扑
到妈妈的怀里,含着泪唤:“妈妈,妈妈!我多么想你啊!在英国读书和工作的这
么多年里,多么不习惯没有妈妈在身边……”母亲也含泪紧紧抱着女儿,这个自己
独立抚养大的女儿,相依为命的女儿。过了一会儿,她才醒悟地说:“若兰,咱们
进去再说吧。你才下飞机,挺累的,快进门喝点热茶,洗个澡,换件衣服,咱娘俩
才慢慢聊天吧。”若兰这才放开母亲,拉着行李箱进屋,走进自己的小房间,依然
是自己出国前的摆设,三十年代的西式单人小铁床,漆着白漆的小书小书柜、小衣
柜,窗前还摆着一把陈旧的古筝,但全部一陈不染。打开衣柜,自己的衣服都摆得
整整齐齐,她深深感到母亲的温暖和爱。她拿出睡衣,到洗手间洗澡去了。当她洗
完澡,穿着旧时的家常睡衣,用毛巾边擦头发边出来时,感到十分舒服,这就是自
己心心念念的家。母亲仔细地观看女儿,还是那样清秀,只是多年不见,却多了一
份成熟。她关心地问:“若兰,怎么这样突然回来,有什么打算?”
    若兰一边用梳子梳理长长的头发,一边回答说:“妈妈,从你和同学的来信里,
都听说盐运东街要拆,都画上个‘拆’字了。我觉得可惜,这是个有上百年历史的
古街,怎么说拆就拆,我想看看有没有可能挽救,如果不能挽救,也要回来向它告
别。还有这里的邻居、同学、上山下乡的农友,都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时的好友。
啊,妈妈,我找拆迁公司前,想了解一下这条街的历史。”母亲对这条生活多年、
蕴含着她多少辛酸历史的老街很有感情,很舍不得离开这条老街,她也希望若兰能
够挽救这条老街的命运,于是她慢慢地讲起这条街的历史和她的遭遇。盐运东街,
因位于清代盐运司之东而得名。盐运司是国家掌握盐业的重要机构,虽然因年代久
远,现在已不复存在,但附近古老的建筑风范依然存在。30年代中期,台山、开平、
四邑的一些华侨归国,看中这块旺中带静的“宝地”,纷纷在此投资建房。于是,
约20栋西式洋楼在这里拔地而起,独门小院触目皆是,静静拧立,仿似一部无言的
史书。若兰的爷爷世代在这里居住,30年代中期也赶时髦,在这条街把古旧的祖屋
拆掉,建起了一栋三层的西式小洋楼,楼下还有个小小的庭院,种了两栋鸡蛋花树
和白兰花树,经常弥漫着幽幽的花香,树下还有小小的草坪。那时若兰的母亲刚刚
大学毕业,嫁给了在国民党军队中当军官的父亲。这是个官僚世家,爷爷在市财政
厅当官,太爷爷是清朝最后一批举人,也曾在盐运司当官。据说刘家在这里生活了
很久,是当年南汉主刘龚的后代,家里还保存着一些南汉时期的玉器。1949年秋,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乘胜前进,南渡长江,已经逼近广州,风声很紧。
那天已近黄昏,夕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红色的夕照蔓延了半个天空,若兰的
母亲怀着六个月的身孕,正在白兰树下的藤躺椅上斜斜地倚着看书,等待丈夫回来
吃饭。突然,庭院的小门“哗”的一声打开,丈夫飞一般地走进来,看见怀孕的妻
子,急忙走上前,拉着她的手说:“静,共产党很快就要打入广州,我要在今晚随
军队撤退到台湾,上峰不许带有孩子的家属。我们很快就要分别,虽然我很舍不得
离开你,也很不放心,你还有几个月就要生孩子了。我是个军官,军令如山倒,一
定要服从。幸亏还有母亲在,可以照顾你。说不定我们很快就会打回广州,我还可
以回来看到你生下的宝宝。我来不及和妈告别了,也怕她一时想不开,不放我走,
请你帮我告诉妈,照顾妈,真辛苦你了,上有老下有小,你自己还是个刚走出校门
的学生,走出家门的小姐,但也没有办法了……”丈夫的话,把还沉浸在新婚之喜
和幸福小家庭中的静以狠狠的打击,她刚才还弥漫着幸福微笑的脸庞上,流着惊恐
而辛酸的眼泪。她扑进丈夫的怀里痛苦着说:“勇,你说的不是真的!不,不是真
的!我们才结婚不到一年,我还没有承担一个家的思想准备,我们怎么能分开?你
离开军队吧!我们可以过清贫的老百姓生活。”勇把静的头从怀里捧起来,眼睛湿
润地说:“静,我也舍不得离开你和妈,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当逃兵会被打死
的。再见吧,希望我会很快回来与你们相聚。”说完,勇硬着心肠把静推开,头也
不敢回地小跑走了。
    ……解放后,这幽幽的青石小巷,古朴的古老建筑,成了教师、医生、干部、
作家生活聚居的区域,弥漫着浓竜的文化气息。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
大地,为解决群众买菜难的问题,这里建立了盐运东街农贸市场。20年来,市场既
给群众带来方便,又影响了市容环境卫生,幽静的小巷变得充满了喧嚣的买卖之声,
弥漫着鱼肉腥味。在今年开展“一年一小变”活动中,为整顿市场秩序,越秀区政
府决定拆除这个市场,恢复盐运东街的古街风貌。但一房产公司征用了这一带,已
画了“拆”字,要把这条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街拆掉建新大厦。若兰听后,心里真是
感慨万分,她家几辈人在这条古街上生活,这条古街见证着她家几辈人的命运,是
她童年的摇篮,有她少年的梦。她深深感到真要把这古街拆除,会让她和母亲失落,
让生活在这条古街的人们失落,让生活在海外的这条古街的华侨房主失落。她想:
我无论如何也要想法保留这条古街,为自己,为大家,也为广州保存有历史意义的
古街。



   
                                第二章

    夜色象一朵花那样柔和地合拢起来,一条盐运东街就静静地匍匐在月光下,青
石板路面和两旁的楼房也沐浴在月的清辉中,静静的空中流淌着一阵阵叮叮咚咚的
古筝声:幽植众宁值,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这是以崔涂的《幽兰》诗谱曲弹唱的,诗人笔下的幽兰形象是寂寞自香、春风
迟到、白露早沾,虽有“国香”美名,但命运不济,还不如路旁的凡草。当这曲似
曾熟悉的《幽兰》曲在盐运东街悄悄响起时,邻近楼房的何一鸣禁不住心中一颤,
多么熟悉的古筝声,多么熟悉的《幽兰》曲调!是若兰,一定是若兰回来了。他心
中一阵狂喜,不禁冲动地推开窗口,伸头往若兰住的小楼望去,只见若兰的房间果
然亮了灯,阵阵古筝声正是从飘荡着白色窗纱的窗口流淌出来,仔细闻闻随风飘来
的空气,竟然飘荡着幽幽的兰花香味。一鸣知道,这是若兰弹古筝的习惯,她一定
会燃起一支兰花味的香,在渺渺飘浮香味的青烟中弹奏。他真想象过去那样对着若
兰的窗口大声喊一声:“嗨,若兰!”但话语刚到嘴边,又缩回去了,现在的他和
她,已不是当初热恋中的朋友,他已经有了妻子,若兰也名花有主。世事难料,那
么情深的他们怎么会变成这样?……也许是第六感觉的作用,若兰正在弹琴时,心
中也突然一颤,不禁停下手,拉开窗户,伸出头去,看见一鸣正象过去那样,一听
到她的琴声,就会从窗口伸出头来,但就是没有象过去那样亲热地对着自己的窗口
大喊一声“若兰”。是的,他们已不是过去青年时的一鸣和若兰了。然而,他们还
是微笑地点点头,不约而同地道一声:“你好吗?……”但却都不知如何往下讲。
虽然他们之间已有十年没有联系,但通过颖思,也都知道对方的境况。一鸣此时在
窗口对着若兰作了一个熟悉的手势,若兰就已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让她继续弹琴。
若兰微笑地点点头,走回古筝前,默默地定了一下神,伸出纤长的手指,气定神凝
地弹起琴来。一首《春江花月夜》,又一首《高山流水觅知音》……轻轻地流淌在
盐运东街的夜空。在这幽雅而又略带忧郁的古筝曲中,仿佛把他们带回远去的儿时、
少年时、青年时的回忆中……7岁时的小若兰正在家门前的小庭院的白兰树下,学
着母亲躺在藤躺椅上看小人书。突然,“砰”的一声,一个肮脏的小球打在她的书
上,小人书被印上一个黑黑的球印,若兰生气地哭嚷着:“谁这么坏?把我的书弄
脏?!我不……”
    这时,从庭院的小门缝中探出一个剃了小平头的小脑袋,这是隔壁作家的儿子
何一鸣。他的父亲是个有名的作家,写出了几部在全国出名的长篇小说。但他的儿
子一鸣却与文质彬彬的父亲不同,十分调皮捣蛋,怪不得民间有个传说,画家的儿
子不画画,作家的儿子不写书,商家的儿子不经商,也许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