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跃马大唐-第6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几万人,跟回纥人的十万骑兵打,你道为何轻易取胜的么?便是用的那玩意。听说‘轰天雷’一炸便是几百人尸骨无存,天崩地裂,无坚不摧呢。”

    “……照你这么说,岂非城墙再坚固也是无用?他们岂非随随便便就打进来了?”

    “可不是如此么?本来就没用。那轰天雷可开山裂石,城墙根本抵挡不住。”

    “那李相国为何还逼着大伙儿去修城墙,修工事?这不是白费气力么?”

    “李光弼这么干是有原因的。听说这当中是有内情的。”

    “什么原因?说来听听。”

    “……我也是道听途说,未必是真。我只这么一说,你只这么一听,转了头我可不认。”

    “放心便是,我不会乱说的,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告诉你呀,李相国和王源之间有深仇大恨。当初太上皇在成都的时候,李相国便跟王源之间斗得不可开交。王源率兵马离开成都出来平叛的时候,李相国便在成都到处跟人说王源要谋反篡位,连太上皇也信了他,差点命人拿了王源。可王源是何等样人?怎会轻易束手就擒,后来率兵回到成都,扬言要找李相国算账,李相国见势不妙便逃离了成都。后来便拥立了新皇即位,跟王源唱对台戏。你想想,这两个人之间能和好么?所以现在各为其主,打的不可开交。但其实无论是太上皇还是新皇当皇帝,那又有什么干系?”

    “……你的意思是说,那王源现在拥太上皇复位,也是被李相国给逼的没法子是么?他们是死对头,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是么?”

    “可不就是这样么?你现在知道李相国为何要死命的逼全城百姓加固城墙工事了吧,那是因为他知道王源是冲着自己来的,若被王源攻破长安,第一个死的便是他,所以他不得不死守……”

    “这……你说的这些好像没什么根据吧,你说李相国和王源之间有深仇大恨,这我倒是可以信。但你说王源起兵攻长安便是为了杀李相国,这恐怕有些牵强。”

    “你这不抬扛么?我刚才已经说了,这一切都是道听途说,我岂能保证这些都是真的?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之间的事情,我这等市井小人物又怎能知晓的清楚?或许根本就是没影子的事,又或者一切都是真的,谁能知道呢?总之不管是真是假,咱们老百姓倒霉,朝不保夕,还天天累得跟狗一样。罢了,不说了,咱们说的话你可别瞎传出去,我可不想去蹲大狱,你可莫害我。”

    “放心放心,我闲的慌么?到处说这等事。”

    以上这段对话只是城中市井之间流言的某一个版本而已。似这等流言,在长安城中像是雨后春笋一般的滋生出来,很快便在大街小巷之间流传开来。各种各样的版本的对话,其实其核心的内容便是,王源此次攻打长安的目的便是为了李光弼而来,他并非对新皇不敬,而是因为李光弼在新皇面前给他栽赃陷害,逼得他不得不走今日这一步。所以王源的目标便是要抓到李光弼,杀了李光弼。更离奇的是,王源手中握有一种叫做轰天雷的大杀器的消息也传的有鼻子有眼。据说这这轰天雷无坚不摧,城墙再坚固其实也抵挡不住。一切的加固城墙修建工事的行为都不过是在徒劳罢了。

    所有这些流言的起源,便是长安城中混入的神策军的细作之口。王源要实施的计划的第一步便是在城中散布这些莫名其妙的消息。散布自己和李光弼不共戴天的各种传闻,散布自己完全有能力拿下长安的流言,大肆宣扬那种并不存在的轰天雷的厉害。配合着这些流言,本就已经人心不稳的长安城中,变得更加的人心惶惶,到处都弥漫着一种焦灼和惊恐。

    这些流言和传闻其实是很有漏洞的,譬如李光弼和王源之间的恩怨,很多人都知道并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那些从成都回到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他们都知道,其实李光弼的时候并没有发生流传的那些事情。李光弼确实和郭子仪在成都待过一段时间,但那段时间平安无事,根本没有什么和王源之间闹翻的事情。不过李光弼忽然离开成都跑去朔方河东一带倒是有的。新皇在李光弼的拥戴下登基也是实情,但事实却并非是和传言的那样,其中大有出入。

    谎言重复了一千次便是真理。在外有大军压境,炮弹在城里落下炸响,每日超不保夕的时候,百姓们根本无暇去分辨求证这些谎言的真假。这些流言一旦满城传开来,很多百姓便都信以为真,以为真相正是如此了。很多百姓开始暗中的诅咒李光弼,怪他为一人的恩怨连累了整个朝廷和全城的军民。诅咒他早点去死,免得连累了大家。

    仿佛是为了让这样的流言变得更加的可信,神策军在城外空地上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爆破行动。在城头数万守军和百姓的注视之下,西城外那座雄伟的被称作跃马台的土山包,在一声巨响之后被夷为平地。要知道那座跃马台可是一座高五六长,方圆数十步的巨大土台。上面绿树葱葱,还有一座巨大的亭台。甚是雄伟的一座土山,居然在那一声巨大的爆炸之后被夷为平地。这一下子便证明了对方手中确实有那种叫做轰天雷的攻城利器的存在。跃马台都能被夷为平地,城墙跟跃马台相比要矮小了许多,那还能抵挡的住么?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神策军的手段而已。为了将这座土山夷为平地。王源事前命人将土山内部基本挖空了。然后将百余只炸药包贴着山包的顶部安置,引爆之后自然是天崩地裂,山包塌陷,彻底夷为平地。事实上在引爆之前,因为挖空泥土的行为,导致跃马台上的凉亭差点倒塌,还是用巨木在下边撑住了才没有露馅。为了挖开土包,一千多士兵硬是挖了三个晚上,将挖出来的泥土全部用沙包装运至营后堆积,不让城头看出破绽。可谓是为了配合城里的流言,王源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军中新补充了几百只炸药包,王源曾经想过要通过在城墙下安置炸药包的手段炸塌城墙的。但他发现这个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却是不可能的。要在城墙下放置炸药包,达到炸毁城墙的目的,或许在其他的城池可行,但在这里绝对不行。挖地道通向城下是私心妄想,光是那十几丈宽,数丈深的护城河便不可逾越,更别说要想炸塌城墙,必须得挖透城墙根部的地基,将炸药防止在城墙地基之下才可。那可不是一般的工程量,有那手段,何不干脆直接挖穿城墙,还费那个劲作甚?所以宝贵的炸药便成为了王源演戏给城中军民看的手段,给城里火热的流言再加一把火。

    这个消息也确实迅速的让城中的流言达到了沸腾的状态。原本不太信的人因为轰天雷的存在也开始相信整件事情。高明的撒谎者一般都是谎言夹杂着真话,一旦真话被证实,人们便会连谎言的部分也都认可了。这便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

    满城风声,自然不可能不被上层得知。李光弼对这些流言也早有耳闻,但他却无暇去处理,因为时间紧迫,他现在一门心思要做的便是抓紧将长安城防加固,抓紧训练新兵,抓紧准备守城的的物资,一刻也不能耽搁。他知道,城外的神策军是不可能一直驻扎不攻的。随着即将进入寒冬腊月之中,天气的严寒也逼着神策军做出选择,他们要么在下一场大雪来临之前撤走,要么便会在那之前发动攻城。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后者。

    李光弼不在乎,但不代表其他人不在乎。郑秋山从城中开始流传这些流言的时候便已有耳闻,数日后城中这样的流言越来越沸腾的时候,郑秋山终于去见了李瑁,告知了城中流传之事。

    李瑁闻听此事后将郑秋山狠狠的训斥了一顿,斥责他道:“眼下众志成城防守长安之时,你拿这些市井流言来跟朕说,那是何意?你该去全力协助李光弼办事才是,而不是背地里说他的坏话。”

    郑秋山满脸羞愧的退了出来,气的心中大骂。但他没有放弃,他觉得这件事必有蹊跷。若流言是真,那李光弼便是拖着大家一起下水,他有责任让陛下明白这一点。

    一日后,当城外的轰天雷爆炸的消息得到证实之后,郑秋山再一次进宫,详细描述了轰天雷将那座跃马台夷为平地的经过,并找来十几名亲眼目击此事的将领加以证实。李瑁这时候才感到有些紧张。这轰天雷威力如此之大,那这城墙工事修建了又有何用?长安城岂非危在旦夕么?李光弼为何无动于衷?难道当真是因为他绝无退路?不得不死撑着?

    一旦心中有了疑惑的苗头,接下来便是源源不断的猜疑。李瑁本就是个疑心重的人,只是对于李光弼,他一向并无猜忌。可是李光弼兵败之后,即便依旧信任李光弼,但和以前相比,心中早已生了些疙瘩。此时更是越想越觉得猜疑。郑秋山又在旁不断的添油加醋,着实加了一把火。但即便如此,李瑁还是没有表态,他并不完全相信这件事。但问题是,那轰天雷如果属实,长安城的安危确实堪舆,这件事需要问问李光弼,看他如何应答。

    李瑁立刻召见了李光弼,先是询问了城防的进展和对战事的展望,李光弼条理清楚的回到了李瑁,这些本就是他在心里千遍万遍想好的事情,自然是胸有成竹。

    然后,李瑁话锋一转,问到了轰天雷的事情。

    “兄长,城里疯传神策军有一种叫做轰天雷的攻城利器,可轰破城墙。这是不是真的?”

    只这一句,李光弼便知道李瑁已经知道了城中的那些流言了。李光弼正色道:“陛下,此时此刻,如何能被城中的那些市井传言所左右?所谓的轰天雷纯属子虚乌有之事,陛下不要相信。长安城只要城防坚固,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绝无被破之虞。”

    李瑁皱眉道:“可是听说神策军在城外试射了一发,夷平了跃马台啊,难道没有这件事么?”

    李光弼道:“有,跃马台确实被夷平了,但臣并不认为那便是什么轰天雷。臣从未听说过他们有轰天雷这种攻城火器,城中流传的所谓轰天雷在和回纥之战中转败为胜的事情也是假的,臣亲自做过调查,那是他们用一种叫做‘手榴。弹’的火器杀敌,而绝非是什么轰天雷。那东西威力不大,对我城防无损。”

    李瑁哦了一声又问道:“你怎知他们没有轰天雷?万一他们真的有呢?”

    李光弼皱眉道:“陛下,切不可听他人胡言乱语。王源若真有那个叫什么轰天雷的玩意儿,为何不直接攻城?反而在城外的跃马台上用?威慑我们么?用意何在?如此明显的破绽,陛下怎么会想不明白?这些相信这等荒谬传言之人岂非愚蠢透顶?”

    李瑁变了脸色,李光弼言语甚是不敬,话中之意岂非是映射自己也是愚蠢之人?

    李光弼也立刻意识到这一点,忙补救道:“陛下,臣的意思是,此时此刻,陛下不能去信那些传言,现在必须上下一心,切忌心浮气躁,更不必去管那些流言蜚语。待此战之后,臣必将查出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散布谣言。此刻臣确实无法分身去查,臣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守城之事上。”

    李瑁沉吟半晌,淡淡道:“你去办事吧,朕明白了。”

    李光弼感觉到李瑁情绪中的冷漠,但他此刻也确实没法去解释清楚这件事,他确实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守城之事上,他认为,只要能守住长安,便是最好的解释。

    十一月十六日,李光弼被李瑁召见后的第二天午后,神策军大营中一骑快马在城头数万士兵的注视之下来奔到城下。城头弓箭手立刻弯弓搭箭对准来人,那士兵却高举双手对着城头上高声喊叫。

    “城上的人听着,我家王大帅有一封书信呈上寿王,烦请转交。”

    城头守将闻听忙命弓箭手收手,但见那送信士兵弯弓搭箭,将一封挂在箭支上的信笺射上城来。那封信密封的死死的,盖上了王源的印玺,还加了漆封。写着寿王亲启的字样。

    守将不敢怠慢,忙拿着书信下城来赶往兴庆宫中呈报。不久后,这封信便摆在南熏殿李瑁的书房的桌案上。

    李瑁拿着这封信看了一眼,脸上微有愠怒之色,那信封上写的是寿王亲启,那便是王源没把自己当皇帝来看待了,这厮当真可恶之极。

    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信封由黄安代劳拆开,辨识无异之后,方交到李瑁手中。

    李瑁展开信笺,只看了一眼,脸上便露出惊讶的表情来。

    “臣王源叩请陛下圣安。”这第一句完全出乎李瑁的意料之外,王源自称为臣,称自己为陛下,和信封上的称呼完全不同,不知他到底是何用意。

    “臣王源叩请陛下圣安,臣有言告于陛下曰:臣出身市井之间,本为草芥之民,庸庸之辈。然受皇恩浩荡,皇家恩典,方有寸进之荣。旦夜之间,早晚之时,臣皆扪心自问,暗自告诫自己,臣今日之所得,皆来自于皇家恩赐,臣有寸功,非臣之功,乃皇家恩赐之功。臣该竭尽全力,报效朝廷,方可报答皇恩之浩荡,圣人之恩典。”

    “呸,你便是这么报答我李唐皇族的。”李瑁恶狠狠的啐了一口,但还是继续往下看去。

    “自天宝四年以来,我大唐入多事之秋,外有强敌,内有奸佞,国祚不稳,朝堂难安。乃至于天宝八年,安禄山叛乱而起,更是河山动荡,天下烽烟,百姓流离,四海难平。当此之时,臣自蜀地起兵,为报效朝廷之恩,立誓杀尽叛贼,还大唐社稷之安。这之后臣想尽办法,以绵薄之力力图荡尽敌寇,不负皇恩。然臣万万没想到的是,臣于前方征战,但在朝中却屡受猜忌抹黑,污臣清白之名。乃至于误会丛生,猜忌遍野,贼未灭而朝自乱,实乃臣料之未及也。臣一片清心昭昭若明月之悬,无奈乌云蔽月,攻讦其多,臣百口莫辩,心忧若狂。”

    李瑁看到这里,咬牙骂道:“无耻之极,你还喊冤?你若清白,天下还有清白之人么?”

    “臣知道这些话陛下必是嗤之以鼻,但臣今日只将心里话说出,至于陛下信不信,非臣所能左右。臣知道,当初在成都,陛下便对臣多有猜疑,乃至于陛下独往灵州不顾朝廷礼法悍然登基为帝,走了一步错棋。若当初陛下和臣多加接触沟通,今日之事断不至于走到如今这一步。断不至于两朝对立,父子兵戎相见。断不至于安贼叛乱已平,天下却依旧纷争不休。臣见情势若此,实乃心忧如焚,夜不能寐。”

    “无耻!世间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李瑁破口大骂道。

    黄安忙道:“陛下,若是王源那叛贼言语无礼,陛下便不要去看他的信便是。奴婢拿火盆来,咱们烧了它。”

    李瑁摆摆手,继续低头看信。

第一一二九章 心乱

    “臣今日和陛下推心置腹,臣也将说出心里话。陛下当初于灵武登基之事,惹来天下纷争,陛下是有过错的。但臣以为,最大的过错不在于陛下,而在于李光弼。臣知道,陛下登基之事必是李光弼在旁怂恿。恕臣直言,李光弼此举并非是为陛下着想,而是将陛下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若非他怂恿陛下登基,又怎会有其后发生的诸多纷争。陛下若有夺位之意,大可光明正大,而非以如此手段。强行登基,便让陛下成为天下之敌。这也是为何后来诸王起兵讨伐陛下的原因。那李光弼居心叵测,看似忠心为陛下,实则他是为了个人私利行投机之举。身为受皇家恩典的臣子,他的行为恰恰是不忠之举。此人不过是利用陛下投机上位而已,其心险恶。”

    李瑁皱眉不语,王源大批李光弼,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李光弼,倒是让李瑁甚是疑惑。

    “李光弼曾和臣共事,也曾是我大唐领军名将之一。但此人最大的缺点便是自私自利气量窄小。当初他数次兵败,已经丧失了朝廷的信任,在此情形之下,他选择铤而走险,怂恿陛下涉险登基,将陛下置于天下侧目之境地,他自己却可以捞得陛下的信任,从而可以重振而起。这便是此人的险恶用心。李光弼和臣之间也屡有过节,臣之所以被人污以恶名,此人是幕后推手。此人在陛下身边,陛下焉能有好?臣相信,以土地城池换取回纥兵马的丧权辱国之策必是出自他的建议。诸位王爷和旧臣被杀,也必是处于他的怂恿。煽动陛下讨伐臣也必是他的心意。此人便如当年的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乃朝堂上的奸臣贼子,陛下受其害而不自之,当真可悲可叹。”

    李瑁翻翻白眼,这一次倒是没发火。因为王源已经将自己干下的所有的连自己都觉得羞愧的事情都推到了李光弼身上,如此卖力的替自己洗白,自己还有什么好发火的呢?事实上上面说的那几件事,都是自己所为。李光弼还曾出言阻止过,自己没听他的罢了。

    “陛下,臣之所以夺回太上皇,便是因为见不得李光弼的胡作非为,不忍见大唐社稷操控于此人之手。于臣而言,无论是陛下为皇帝还是太上皇为皇帝,臣都一样的效忠,因为你们都是李唐皇族,无论谁为帝,于臣民而言都在情理之中。然陛下听信李光弼之怂恿不肯容我,而臣又不肯容这奸贼所害,故而便不得不重新拥立太上皇登基为帝,借以抗衡李光弼祸害大唐之行。臣虽然和陛下起兵交战,但臣无一丝一毫不敬陛下之心。陛下请想一想,太上皇已然老迈,或许享年无多,太上皇之后,谁为天子?天下还不是陛下您的。又何必兵戈相向,杀个你死我活?陛下争夺的东西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口袋里,只是陛下自己不知道罢了。”

    “陛下不容于臣,却相信李光弼之言,臣也无话可说。确实臣之前对陛下有所不敬,臣的一些行为也让陛下猜忌。但臣一番丹心如日月,陛下怀疑也好,不信也好,臣也没法改变,但让事实说话。臣此番兵临城下,本可一举攻破长安,但臣没这么做。因为臣兵临长安城下的目的并非要攻入长安,威胁陛下。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清君侧,除佞臣。臣要除了李光弼这个大唐的祸害,那样陛下才会脱出此人的掌控。李光弼一死,臣便退兵,臣会全太上皇退位,臣会告诉天下人,臣拥戴陛下为大唐唯一的皇帝,天下唯一之主。陛下若对臣还有忌惮的话,臣可以退隐山林,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