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战兵-第9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可是好景不长……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祖前祈求超度。

    佛祖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祖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祖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未完待续。。)

    。。。

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关于佛祖(1)】() 
【第二更送到。求打赏,打赏关系到一本书的面子,关系到小苟的面子,也关系到支持这本书友您们的面子,多多少少来一些,不要让其太寒碜啊,谢谢大家的支持哦!】

    普渡众生:

    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丈夫虽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织,感情甚笃。

    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她轻拍小儿子,幸福充满她的心田。

    但是,人世间的幸福不会是长久的,波摩哪里知道,当她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的时候,灾难已开始降临到她身上了——

    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一条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

    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叨起树下的幼儿,刹时便无影无踪……

    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起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

    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祖,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祖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在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错过我你还有下一个,可我的命只要这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你也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我也不会紧追不放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到怀里。

    老鹰怒火中烧。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看我老鹰饿死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释尊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又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虽小,但无论世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世尊割下最后一片肉时,天平终于平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在佛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也有着自己的命运,任何人都不得强求,可是,万事生灵,也都不是泛泛之辈,在这个天道不仁的世界里面争渡,争渡一生一世,为的是什么?都是为了能够活下来,能够活得好而已。这正是他割肉喂鹰的原因,救了鸽子,死了老鹰,他又何尝不是在杀生。何尝能够说是公平呢?

    佛祖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

    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体察民情,得到百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祷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即十分听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尤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祖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最后,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

    佛祖的称呼有十个:

    1。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2。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

    3。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4。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

    5。善逝:非常自在地入无余涅盘。

    6。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7。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8。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9。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10。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十个佛祖的称号,而对应了佛祖的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称舍利子,出生于王舍城附近一个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其亲友,也就是后来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乡里传道授业,各自拥有数千门徒。一次他与目犍连外出旅行,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之偈,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时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学者,他的出家使当时佛祖的声望与威德大大增强。舍利弗皈依佛祖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祖称赞。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渊深广大而着称,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称号。

    舍利弗跟随佛祖达四十余年,辅助佛祖弘法度生,对佛祖教法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祖涅盘,请求先佛入灭,得到了佛祖的允许。入灭时,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的八十岁老母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祥进入涅盘。他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视人间骨肉亲情的。

    目犍连——神通第一

    目犍连又称“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等名。他出家前与舍利弗同学婆罗门教,交往甚密,后遇马胜比丘而一同皈依佛祖。目犍连出家后,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领。他曾以神通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得到了佛祖的极大嘉许。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积极地辅助佛祖弘法度生,是佛祖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祖称他与舍利弗为其弟子中的“双贤”。佛祖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目犍连还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范。据《目连救母经》记载,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地狱,受大苦难,而求助佛祖。佛祖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依此而作,终使其母得救。后世依此方法为亡灵超度,并形成“盂兰盆会”节日。千百年来这一节日在佛教及世俗社会里盛行不衰,目犍连也因此驰名古今。智慧无量的一个僧人,一个佛门中人,能够得到这样的礼敬,当真是功参造化。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意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佛经中常称“阿?楼陀”。他是佛祖的堂弟、佛祖叔父甘露饭王(即白饭王)的儿子。佛祖成道六年回到他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弘法时,他随佛祖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着称。他得到这个神通还有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有一次,阿那律听佛祖说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祖发觉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为此,他深感惭愧,发誓从此不再睡觉,精进修道。经七日七夜,他的两眼便熬瞎了。佛祖得知此事,非常怜悯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导,终日不怠,勇猛精进,终于心眼大开,修得天眼通,“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还具有积极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对佛祖说:少欲知足,常行精进,是修道者的必备条件;忘计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他的言行得到了佛祖的极大赞赏。针对他的大乘根机,佛祖还专门为他宣讲了大乘经典《八大人觉经》,为他演说了修大乘行的八件要事。另外,阿那律还参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结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未完待续……)

    。。。

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关于佛祖(2)】() 
【求订阅,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写作,坚持把最好的故事呈现给支持“

    一丝不苟”的您们!】

    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陀简称难陀,意为“庆喜”、“欢喜”。他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是佛祖的堂弟。他幼小时就抱出家之志,曾师事十力迦叶。佛祖五十五岁时,他皈依佛祖。由于他年轻聪明,又是佛祖的堂弟,出家后便被众弟子推举为佛祖的侍从(侍者)。他专心侍奉佛祖,形影不离,直至佛祖涅盘时止,跟随佛祖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长于记忆,凡是佛祖所说教法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祖弟子中数他闻法最多,因此而赢得“多闻第一”的称誉。

    佛祖涅盘后,迦叶尊者为保存佛法,召集了四百九九九名已证得阿罗汉的佛弟子结集佛法,阿难因未证得圣果被拒绝在外。他为此生大惭愧,便于当夜勇猛精进,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阿罗汉果,加入了结集佛法的队伍。在结集大会上,阿难诵出了包括《四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在内的全部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意为佛经)圣典。他对佛祖一生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阿难在佛弟子中不仅才华出众,佛学渊博,而且人品也高洁不凡。当他被推为佛祖侍者时,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祖的新旧衣服他决不穿”等三个要求,受到佛祖的称赞。他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诚恳。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缘最好,尤其是女众更喜欢与他接近。他曾请示佛祖恩准其姨母波闍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产生与阿难在佛前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

    王舍城结集后,阿难四处弘法。二十年后,他接大迦叶尊者之法,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时他六十六岁。当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目睹人世我执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继离去,于是便决意涅盘。相传在他即将入灭之时,位于印度恒河两岸的摩揭陀与毗舍离两国为争他的舍利,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为了平息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阿难利用神通力量在恒河上空入灭,将身体化作两半,分与两国供奉,一场战火平息于未燃。阿难临涅盘时还为众生着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尊者。又名为“罗睺罗”、“罗云”等名,意译“覆障”、“障月”、“执月”等名。他是佛祖的亲生儿子。其母叫耶输陀罗。他七岁时随母见佛,十五岁时从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早出现的沙弥。罗睺罗刚出家时十分顽皮,喜欢打妄语,经过佛祖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僧侣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因此在佛弟子中获得“密行第一”的称号。他除守戒严密外,还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论》记载说。有一次,他游方归来,他的宿舍被别的僧侣侵占了,衣钵等物全被扔到了门外。按当时佛律。比丘为大,沙弥为小,沙弥不得与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觅住处。当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厕所里坐禅,忍受着臭气和雨水的侵袭。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伙歹徒袭击,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不嗔不怒。罗睺罗七岁时曾向佛祖乞遗产,佛祖当时答应留给他“七圣财”。这七种财产是: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综观罗睺罗的一生,他严持净戒、忍辱精进,应该说完全继承了佛祖留下的这份遗产,没有辜负佛祖的期望。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摩诃迦叶意为“饮光”。是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从小厌离世俗,因父亲逼迫,曾娶临国毗舍离一富豪女妙贤为妻,但是妙贤与他志同道合,他们一直过着分居生活。结婚十二年后,父母双双亡故,迦叶出家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他辞别妙贤,外出寻师访道,先后访问了几位名师,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佛祖说法,颇觉契合本心,于是就跟随佛祖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贤接到女众僧团中,同修梵行。

    迦叶皈依佛教后,虽然成了佛教僧团中的一员,但从不住在僧团中,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太优裕,不宜修出世法门,总是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坟辨、尸骨旁修禅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十种:1、选择空闲之地而住;2、常行托钵乞食;3、居住一处;4、日食一餐;5、乞食不择贫富;6、严守三衣钵具;7、常在树下思维;8、常在露地静坐;9、着粪扫衣;10、住坟墓之处。迦叶的这些修行方式佛教称之为“头陀行”。头陀意为“抖擞”,即抖掉烦恼尘垢之意。迦叶长期修此苦行,从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头陀第一”的称号。佛祖也十分信任他,称赞他是未来佛法的真正住持者,并把衣钵传授给他。

    迦叶得释尊传法在佛教禅宗史上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佛祖受梵王之请到灵鹫山说法。佛祖升座以后,却一句话不说,只是手里拿着一朵波罗花给大众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细看,这时唯有迦叶尊者见佛示花,破颜徽笑。佛祖随即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日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了佛祖的继承人。我国禅宗也因此把他奉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涅盘后,迦叶便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开展了对佛祖言教的结集工作。这次结集地点在王舍城,由五百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部佛典。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结集。迦叶发起的结集佛典工作对佛祖言教的汇集、保存和此后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传迦叶年届古稀时,将法传给了阿难。然后独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八百里的鸡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间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弥勒出世时,他将把佛祖传授的衣钵交付弥勒。

    迦旃延——议论第一

    迦旃延是佛祖时代国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占星术及各种印度古文字,其中于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深。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虽然译出来了。可是碑文的内容却令他费解。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祖,佛祖为他详细地讲解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祖的讲解,对佛祖的学识及思想十分佩服。就这样,一座古碑把他引进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后,除了精勤修道,还积极地投身于佛教的弘法事业中。他思维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得到“议论第一”的称号。由于他擅长议论,很多外道都慑服在他的论辩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贤愚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因家境贫困,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终于生到忉利天宫。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见,他还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意译“满愿”、“满祝”等。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婆罗门长老家中。与佛祖同日而生。佛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他从佛祖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说法第一”着称。他得此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说法。据记载,他说法时,“先以辩才唱发妙言,使众生欢喜;次以苦楚之言,使闻者结解”。可见,他说法采用的是层层深入、循循善诱的方法。富楼那还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师。为了传播佛法,让众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生命,东奔西走,广播法雨,使无数众生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当时印度西部有个偏僻的“输卢那国”,那里文化落后,人性暴戾,佛法没有传入,是难以弘法的地方。富楼那为了拯救那里的愚顽众生,知难而进,请示佛祖准许他去那里弘法。须菩提尊者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知道他确有为法忘躯的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