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她们的生活,她们的家庭,以及她们之间的那种关系,以及她们每个人的人品,以及她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一点,几层关系加在一块,说了这么几个女人的故事。 
      其中最主要说了马小霜这么一个人,就是徐帆演的这个人物,生活当中慢半拍,永远是在家爸妈疼着,长大结婚了以后,丈夫还疼着,她不太知道生活的严峻,她也不太明白,因为从小到大的生活使她养成一种习惯。幸福之至的时候,突然所有东西顿然消失,丈夫没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没了,一般敏感的人感到她会傻眼,对她来说她只会茫然,四十多岁的女人,男人都一样,从成长而来的下意识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对现在的人们是非常可怕,当这些依赖感没有的时候你会很茫然,不知所措。而这个电视剧恰恰就写了在这个阶段,这个时候突然来临以后,人面临这些遭遇的时候心理状态和你所往下生活的一个该怎么办的一个过程。 
      其实用几句话来说,就是居安思危吧,因为我们人在生活当中老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这个故事恰恰也在说了这个事情,人们在安静的生活当中不忘有一种危机感的存在。大致就是这样的故事。” 
          
        听说您刚刚看到这部小说的原著时一口气看了三遍?     
        “一口气就看完了,它的可读性挺强,它说的那些事呢你似乎看见过,包括它人物的关系 
      ,人物的命运,它最关键这个小说里,你通过这个小说你看到了一个事儿,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居安思危,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这种,所谓优越的生活下,所谓现在稳定的职业下,你有一种潜在的危机,现在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是什么呢,它由于社会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好多事物不像以前那样一天一天变化得非常快,竞争也特别激烈,竞争也激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也快,再有一个就是四十多岁的女性,不管她前面多辉煌,前面多么妩媚,她这个年龄之后,她也有一种危机感,对她突然有一种脚着不着地的一种感觉,回头率也低了,战地黄花夕阳红了,好多东西她心里会产生一种变化,其实这个小说的原名叫《有泪悄悄流》。” 
        
        您把这部小说的名字最后改成了《有泪尽情流》而且还改动了一些基调,是吗?     
        “对,不仅是改了名,而且好像是把这个基调啊,把有一些细节的地方,也是做了很多的改动,因为悄悄流吧,它有一种被动感,也有一种无奈感,那么尽情流我觉得是人和人之间包括你生活在社会上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去做,大胆的去做,失败了,失败了你再来呗,成功和失败也不由你,我觉得从这一点感觉,我觉得悄悄流就不如尽情流,想哭就哭呗。” 
          
        所以我觉得您选择剧本可能除了一个是要打动您之外,您还考虑到是不是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大家有一些共同感受的一些问题。     
        “对,这是肯定的,因为我拍每一个戏,它首先得感动我,触动我,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观众,当你这个戏能打动你,能吸引你,我就特别相信它能吸引一部分观众。” 
          
        那这部戏里面应该说您是跟徐帆第二次合作了。为什么这次又和她合作呢?     
        “对,第二次,怎么又选择她来演这样一个人物马小霜,我老冥冥之中觉得她潜质很大所以这个戏呢我想让她演一个,思考问题也好,做事也好,永远慢一拍的人,徐帆演过的所有人物都是那种心知肚明,敏感,甚至有点那个神经质,包括像《日出》,《青衣》那么她能不能演这样一个人物呢,对事物不敏感,别人该敏感的事她不敏感,别人不敏感的事她很敏感,生活当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人,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说大家坐在这儿开一个玩笑,大家哄堂大笑她没笑,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啊。等你再给她解释一下,你不笑她却笑声不止,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马小霜身上就有这种特点,我想让徐帆试试看能不能,但是事实证明下来,我觉得她还是可以的。” 
          
        那说到《青衣》这部戏就是跟徐帆的第一次合作应该说那个角色筱燕秋,是特别适合徐帆来演的,她也做过戏曲演员。     
        “对,然后这个经历对这个行当也是比较了解的,《青衣》这个戏它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戏,它反映京剧行业梨园行的演员的生活精神状态,四代京剧戏曲演员的命运,戏曲演员的生活命运,所以首先演员要有一定的京剧功底,徐帆恰恰是在这里面,两边都具备的演员,那很自然就选择了她。” 
          
        您刚刚说,就是初中毕业的人,他写不出大学的事儿,就是说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那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到导演来说,就是说其实戏曲这个行当,您应该是没有去经历过。 
          
        “对,但是为什么考虑要拍这样一部戏呢,当时拍这个戏我有一种挑战,我不太愿意重复自己的东西,我拍完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就特别不想,再拍这样的类似题材,我特别想再换一个方式跳出这个题材,换一个还有什么样的,我就想换一个跟它相差甚远的一个东西那么《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个昂扬向上充满了阳刚之气浪漫的革命激情的,它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一个东西,那么《青衣》又是一个阴柔委婉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带有一点宿命的东西,又是一个很女性的题材,很有韵律的东西,那么它跟这个是截然相反的,我说我要试试自己,还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它也是一种对自己潜能的一种挑战,我觉得它会使我兴奋我最早看的小说,我就对筱燕秋这个人物特别痴迷,我就后来觉得中国的这种所谓国粹能走到今天,它就是由于一小撮人痴迷的甚至病态的迷恋着它,才使我们中国很多的优秀传统优秀文化走到今天,否则的话完蛋了。” 
          
        您刚才说筱燕秋这个人物是特别打动您的?     
        “非常让我着迷,就是这份执着,甚至这种疯狂爱着自己的这个事业,她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事业的热爱。她是在一种精神的依恋,你看她个人命运也许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可是你要从大观看呢,它是我们的国粹,走到今天,走到今天这么结实,她是其中的一份子,筱燕秋,所以有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完之后,你对这些人在她那种不理解她的那种生活的前提下你会对她产生敬畏。” 
          
        我觉得《青衣》这部电视剧在拍摄上细节方面也是非常注意的,比如说这个音乐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     
        “能使《青衣》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有一个就是赵季平老师的音乐。因为赵季平老师在那个时间在给我作曲的那段时间,是他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因为当时他爱人身患重病嘛,可就是那样赵季平老师依然没有说放弃,我不干了,一边照顾自己病重的爱人,一边给我作曲,所以我那个戏完了的时候,正好是他爱人去世的一个月以后,他东西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音乐中,有赵季平老师所以的寄托,哀思,包括他那种遗憾,因为赵老师当时跟我在做后期的时候,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独自一个人在院子里,远远一个角落里默默地站着,我也从窗户里看着他,但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来安慰他。就因为这些原因,所以《青衣》的音乐做得就是那么让你觉得真是深入灵魂。引导着你对这些人,对这些人所生活的这些环境,那么那么让你记忆尤深,把你想要表达的以及我们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的事情音乐全给你讲清楚了。” 
          
        我不知道整部戏拍下来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场戏?     
        “你这么说我真的没想过,我每部戏当我后期做完以后,我就再也不看了。”     
        为什么?     
        “因为我在剪接台上天天看,我都看得几乎于恶心,所以从我第一部戏到现在,只要从机房走了以后,我就再也不看了我就不看,因为我熟得不得了,所以当你问我哪场戏最深,我真不好说。“ 
          
        有没有自己特别满意的?     
        “怎么说呢,这个满意不满意,为什么大家说影视艺术是遗憾的艺术,当你回过头来再看你老觉得,哎呀,是再这样一下或者哎呀那儿再长一点儿,那个地方再短三帧,这个地方再长两帧,你老有这种感觉,总是感觉有遗憾,总是有遗憾的东西,我觉得这里面最大最大的遗憾,要说《青衣》里,就是我剪掉了潘虹老师和徐帆的一场长达9分钟的一场戏,就是当筱燕秋出事之后决定将她调离京剧院,准备让她到戏校去管服装的,那一天晚上作为第一代《青衣》柳如云的扮演者就是潘虹老师。和筱燕秋在排练时有一场精彩的对话,后来在剪接台上就考虑节奏和韵律这之间的矛盾,最后就忍痛把那场戏割掉了,因为那场戏拍得是非常漂亮也非常美,你要说遗憾我觉得那场戏是最遗憾的,最大的遗憾9分15秒 
      。”     
        时间都记得那么清楚。     
        “对,一场戏。”     
        我想现在其实采访您不能不提到《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想您可能也许不太愿意谈因为时间也过去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我还是希望就这个剧呢咱们来谈一谈。    
       
        “好啊,不是不愿意谈《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特别愿意谈因为那是我第一部戏,那是我40岁第一次独立执导的一部戏。”     
        您是第一次做导演,做正导演,做了很多年的副导演。     
        “做了十几年吧,做了12年副导演,执行导演,制片主任做了12年,200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第一次独立执导的一部戏,那是不可能忘怀的事情。” 
          
        《激情燃烧的岁月》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能谈谈当时是怎么个机会让您决定拍这个戏的呢?拍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偶然看见石钟山的小说,4万字,写得很简单,但框架里承载了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就与编剧陈枰聊,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父母,聊得很一致,很有同感,就动手做了一个梗概———没有梗概谁给你掏钱啊。1999年10月,《笑傲江湖》还正在筹备,我偶尔就给张纪中看了一下。第二天张纪中就说:“好啊,好东西。那就找作者,买版权。很快,一下午就把这件事办了。2000年7月剧本两稿已经完了,比较顺。做之前就很顺,写得很痛快,拍摄当中也很痛快。在沈阳拍“激情”,他们说当时零下35度,我就没觉得。我喜欢说话有哈气那种感觉,在画面上非常漂亮。我们也度过来了,没有谁说‘哎哟,这么难啊,怎么办啊!’大家都很快乐。你想小时候冰天雪地里玩,鼻子冻成那样,哈喇子都挂在这儿呢,怎么不说跑回家不玩呢?你快乐,这些就不是问题。当时跟摄影师强调的,就是不要玩花招,因为这不是电影。电视剧不太允许你去玩这些东西,首先应该强调讲好一个故事。我喜欢听评书。我老跟大家说,我们的电视剧能拍得像评书艺人讲的那样,底本里一行能讲三天,让观众津津乐道,能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了。陈枰用10个月完成的剧本,吕丽萍觉得从影这么多年来没有见过写得这么好的人物关系。” 
            
        我想第一部戏一定是积蓄了很多的激情很多的想法都会在第一部戏里体现出来。     
        “对,因为我是从1985年就想做导演的一个人,1985年考中央戏剧学院没考上,后来就一直在工作,一直跟剧组,但是做导演的梦一直在有,所以跟我们台,当时还是作为服装师的陈枰同志我们就商量,我说咱们俩得出人头地啊,咱们俩将来得不能就这样做啊,不能一直这么副下去,一直这么下去,就那样我们就在家里边琢磨一边弄,一边写,陈枰把故事梗概写出来,我就拿着四处去跑钱,找钱,找拍摄单位,特别难的一段经历,因为那个时候也不出名,到现在我特别感谢张纪中,就在那个时候张纪中他看完梗概,他真是诚心诚意希望帮助我做导演,而且当时后来当投资落实下来以后,我当时还下了毒誓,我说如果这个戏出来以后市场不行也没有观众,我立刻改行跟你做制片主任从此带队拍戏去。” 
          
        成败在此一搏?     
        “就是在此一搏,当《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天现场拍完以后,我特别失落,特别空,觉得身子很轻,当时拍完以后非常轻,觉得被掏空了的感觉,最后结束在北京过去老电影学院朱辛庄那棚里头,结束的时候所有人把我扔起来了,扔起来以后片刻的喜悦之后,我就看着大家陆陆续续的收实东西在走,我就在后面不知道是坐着还是站着,我就极为失落,我就看着美术师建得那么漂亮的那个啥,那个楼房什么的,我就站在那儿站了很久,因为在过去吧,我有一个习惯,我老让美术师,我那时做副导演的时候,经常让美术师给我留一片景或者留一个大型道具,每次结束的时候我拿一个大铁棒子给它砸烂了,每次完了之后我就特别舒服,这次我还想我说你怎么不砸烂景呢,我问我自己,就是那种依依不舍。” 
          
        这部戏当时拍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会那么火。     
        “那不可能想到,谁能想到呢,因为你对市场,你对你的世界观当时都没有一个估计,你别说是关于观众怎么看了,但是你有一个东西你始终把握,因为从现在拍摄包括你自己感觉,你会非常觉得你在心里发颤在拍摄那些东西当重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一砖一瓦甚至一个纽扣一个鞋子你都觉得特别熟,那就是你童年,看电影也好看小说也好,包括院儿里看着那些,大人们的穿着都是一样的,所以你把它再现再现,而且再现得非常真实的时候,那种历史的还原,有的时候会使你不由自主就感觉到像那个时代似的”。 
          
        按说您把很多自己童年的记忆都用在这部戏里头,比如说那个褚琴给石林洗衣服的时候,从口袋里要掏出那个小石子啊,什么之类的都是自己的童年记忆。     

        “那不是我童年的记忆,估计那个时代童年男孩子,可能都共有的共性,因为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忙嘛,院子里孩子又多,不像现在都是独生子,都住在楼里,那时候都是大院儿里头平房,那每到放学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我就想把那个时代的快乐表现出来,无忧无虑,其实我觉得第一次执导一部电视剧应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像您刚才说的成败在此一搏,不然就要去做制片主任了。     
        “那选择演员的时候,我们想一般请一些大腕儿,知名的演员,可能成功率是不是会高一些。”     
        但您那个时候选择了孙海英,一个并不出名的演员。     
        “孙海英这个人我很早就认识,后来有幸在一块聊天啊各方面,我们就聊起这个历史聊起这些革命战争啊,我觉得他很多的思想里有很多的想法跟我很接近,包括对那个时代,包括他对那个时代的人,包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对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那种东西,他非常非常的有共性和共鸣的东西,加上他的外形什么的,我觉得他是我想象中的一个石光荣的形象。” 
          
        这部戏真的据我的了解,就不说了各个台不停的在重播,还永远有那么多人看,然后我了解的是上到大人下到小孩,十几岁的小孩也都非常喜欢这部戏。我也觉得特纳闷儿。” 
                   
        您有没有想过这倒底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一个是大家对那段美好历史的回忆重现那段历史以后,大家有一种共鸣感,再一个最关键的就是那种浓浓的亲情,那是永远割舍不掉的东西。”     
        可能把自己的很多感受加在石林身上了您跟他应该算是同龄人吧。     
        “严格说我不是,严格说他应该是跟我姐姐他们是一个年代的,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吧,他们好像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六十年代生人但他身上有我们的东西啊,童年的淘气 
      ,对父母的顶撞,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对老一代人的不屑一顾,甚至那种对他的那种批判 
      ,当你重新做父亲以后,你当父亲了再回头看,你就忽然发现,很多东西你跟他们差得太远了,可能你的思想你的认识你看事物比他们宽阔了,他那个韧性,他那个执着,他那个坚持,你根本不如他,你差远了,包括他那个力度,包括他那种简单,他那个分明爱憎分明,你觉得你比他圆滑多了,你看他们你觉得你太不如他们了,就有一种由衷而生的仰慕他们。” 
          
        拍“激情”您感受最多的是什么?     
        “这个戏就更加验证了我的一种世界观:老百姓还是喜欢朴素的情感。在大量包装、炒作的东西当中,人们还是希望有真情实感的东西。我们今天的可变性多了,这条路走不通,绕着走,不像过去那样一根筋,像我们父母过去一条路走到底的婚姻,他们之间文化差异有多大,结婚的背景是什么样,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吵吵闹闹,还是在一起。说到底他们还是有一种爱。爱情不只是甜甜蜜蜜、卿卿我我,有多种方式,不好拿一种标准来衡量。” 
          
        其实在拍这部戏的时候你还是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说我听说您就倡导一种剧情情景式的生活方式就是不管戏里戏外大家可能都保持这种关系,然后有利于入戏。   
        
        “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嘛,进入一个戏里都要组成一个家庭,要组成一个长达十几年的人物关系,那么在短暂的时候间里你怎么做到呢,那你只有按照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