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搅乱三国-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丹阳新政

这时一直在一旁旁听的刘范发表意见了,他是武将颇不能接受朱儁的保守思想,他意正严词的表示,即然要拉外援,就不能当墙头草,要坚决的支持一方。他认为袁绍和陈温,还有陆康、乔玄等人都支持这个曹智做丹阳太守,那就应该让他做。

为什么呢?很明显的一点可以看出,这人在地方上是有人缘的,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他呢!

第二点,刘范认为:我们现在支持了曹智等上丹阳太守之位,曹智肯定会感激皇上,将来对汉室复兴事业不移余力,并且等于是多拉了一个外援。同时,我们这么做也不是更好的拉拢了扬州刺史陈温、冀州牧袁绍。就算得罪个把袁术,那又能怎样,袁术一方势力跟袁绍、陈温等比起来实力要小的多。

献帝刘协一听刘范的意见,觉到很有道理,他本来的感情倾向也是倒向曹智这边的。所以最终议了一夜的丹阳太守问题,最终有汉献帝刘协敲定为曹智。

但接下来还有问题,朱儁、刘范等人都是人精,怎么会不明白李傕、郭汜搬这些奏章给献帝的意图。为了不让李傕等人起疑,在朱儁为献帝拟旨时,大力突出褒讲了曹智在平定江夏蛮上的功劳,朱儁并出主意说青州的黄巾贼现正在大闹兖州,可以让曹家兄弟带兵协助兖州刺史刘岱共同平判。

于是,在第二日的早朝上,太仆朱儁首先把青州黄巾贼大闹兖州的事提了出来。

李傕、郭汜心想这兖州之事管他们屁事,只希望他们打的越厉害越好,所以只是心不在焉的随口道:〃那又如何?〃

侍中马宇站出来说,〃朝廷应派将平判。〃

李傕、郭汜道:〃应派何人?〃

刘范这时站出说:〃臣原保举二人。〃

李傕不耐烦的问:〃何人?〃

刘范道:〃要破兖州黄巾贼,非曹氏兄弟不可。〃

李傕一听,惊奇地问:“谁?那个曹氏兄弟?”

刘范道:“曹操、曹智兄弟。”

李傕“哦!”着想起来了,这两人说白了和他们有仇,最早意图刺杀他们“主公”董卓的人,这几天也见到过冀州和扬州表举他们的奏章。李傕心想:“董卓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既然现在朝廷这帮道貌岸然的家伙提议让曹氏兄弟他们去平叛,那就让他们去也吧。反正不用我们出一兵一卒,曹家兄弟打不过青州黄巾贼,战死沙场,固然最好,让他们打赢了,他们也不能飞上天了。”

李傕自己想完征询似的看看郭汜,郭汜给了他个无所谓的表情。李再转首看贾诩,想征询他的意见。现在在大小政事上,他们两个都要征询贾诩。

贾诩看着朱儁等人的表演,差点笑了。他甚至猜到了接下来献帝肯定已拟好了圣旨,委任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智为丹阳太守,再可能加点军职,然后才能顺理成章的去讨阀闯入兖州的青州黄巾贼。这点把戏能骗的过李傕、郭汜这两个草包,但那能骗的了他,玩这一套他们这帮自命清高的家伙还嫩着呢,他要表演起来肯定比朱儁等人演的好。

朱儁、刘范等一帮忠臣看着贾诩的阴笑,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他们都知道过得了这个奸贼这一关,他们的图谋才算成功。

贾诩诡异的笑完之后,等了大概三秒钟,最终还是向李傕点了点头。

朝堂内的忠臣不由随之松了口气,但大家都不敢笑在脸上,只是心下暗暗欢喜。

贾诩为什么没揭穿朱儁等人的小把戏呢?他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清楚的认识到在李傕、郭汜等人手下是待不长的,这帮没出息的屠夫干不了大事,他迟早是要离开长安去别的地方发展的,现在能做个顺水人情,将来说不定对自己有好处。

于是,东郡太守、丹阳太守的人选就这样被尘埃落定。

第二日,也就是兴元初年三月二十一日,汉献帝下诏,册封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智为丹阳太守,命两郡兵马一同征讨入侵兖州的青州黄巾贼。

曹智那里知道他坐上丹阳太守这个不大的官职,背后会有这么曲折的故事,以至于半个月后再次受到皇帝的委任时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在曹智从这个新书房,曹智度过入主丹阳的第一个晚上后,第二日,曹智在接受了陈温派人从历阳送来的太守官印后,他就算正式继任了丹阳太守,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颁布了第一道人事任免令:祢衡继续为丹阳相,许褚从扬州西营的从军司马正式升级为丹阳郡司马,王平为别部司马,杜濩为丹阳功曹,及在皖城公干的丹阳郡主薄李儒,朴胡﹑袁约皆为丹阳从军参事,这些人目前构成了曹智新上任丹阳郡的中坚领导核心。

接着曹智对目前全丹阳郡的经纪、生产壮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考察。首先来说,邓艾在曹智到达丹阳之前所做的治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他基本使全郡的正常生产和农耕得到了恢复,甚至于还在这一年里,他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试突兴修一些水利工程。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丹阳郡本来就被周昕收刮的差不多了,后来又让曹智把郡府库房搬了个空。邓艾除了为人耿直,爱较真外,在治理能力上是把好手。他主张疏通河道,修建道路,鼓励农耕,发展商业,但可惜的是做这些事要用很多钱,他不但没钱,那个管家婆似的祢衡还处处为难他,好不容易陈温给他拨了点钱来,也补上东墙,漏了西墙。

曹智现在相对轻松许多,他只要顺着邓艾的这些措施走下去,给一些项目注资和提供经费,让这些对丹阳郡有益的项目运作起来。

曹智对祢衡、杜濩等人还提出了自己大胆创新的丹阳新政计划,他的新政极具现代施政色彩,说出来能直接吓死人。祢衡跟的曹智时间长点,所以对曹智这种语出惊人之事反应还好点。杜濩就不一样了,听到后来从椅子上跌了好几次下来。

第二百九十章 改革

曹智建议:首先曹智认为现在的税收不合理,东汉末年各地延用的收税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从汉初的七岁才开始缴纳赋税,在汉灵帝时期就改为刚出生就纳赋。而且田税也是收税不等,有的一亩收十之七八,有的甚至于十收十的也有。严重的赋税致使无数农户倾家荡产,处处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扬州还算好的,普遍标准是十之六七,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一年的收成是十斗粮食谷物,租用zf土地的,首先要上交六成至七成的收成。然后全郡不管是地主还是平民,都要按人头再上税,这叫“口赋”连刚出生的小孩都是要的。碰上战乱时,这个税赋标准还可能要提高,这对老百姓,特别是没有土地的农民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邓艾代理丹阳事务时,因为没钱,所以也无力改变这些赋税标准。曹智听取了祢衡对税赋工作的汇报时,他认为他首先要改革目前对老百姓太过繁重的税收。曹智首先提议免除今年针对无地农民的田租税,并鼓励农户开垦更多的荒地,一样免税,明年再收税,暂定为十收三;人头税不能免除,否则就便宜了那些富人,但也相应降两层。

这一建议曹智一提出,就遭到祢衡同志的坚决反对。他问曹智,主公你不要这些税,我们靠什么养活?主公你一万五千人的军队靠什么养活?

杜濩虽说在江夏遭受过东汉zf对他们的不合理盘剥税政,但是曹智的主张,他也不能同意,没钱没粮怎么能治理一个郡,这么肤浅的道理他是懂的。就算他在做江夏蛮一部首领时,虽说打着反抗东汉zf不合理税赋的旗号,但他们为了有效运作部落,还是要向他们的部民收税。现在曹智要取消那么多税,是万万不行的。

但当曹智领着祢衡和杜濩来到车马房,让许褚掀开其中一辆随曹智来的车架时,他们惊呆了,这辆车上装的全是满满的稻谷,加上许褚先行押运来的,装满稻谷的共有二百多辆车马。据祢衡的初步估算,这些粮食最少有几千斛,东汉计量单位是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东汉时代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克,也就是四斤左右。几千斛差不多差不多就是几十万斤左右的粮食,最起码可以让一万人的部队吃上一至二个月左右(这要看饭量大小,古代人可能饭量大)。

在祢衡等人惊叹曹智储粮丰富的时候,曹智和许褚默契的相视一笑,两人均在想,这也只是郿坞所藏的一小部分,要不是他们实在拿不动那么多,郿坞的储粮大概够丹阳军民吃十年的。

接着曹智又带着祢衡等人来到库房,自从许褚带兵到达丹阳后,这些空空的库房就被他的士兵占领了,连祢衡也未被允许窥视过,日夜有重兵把守。祢衡只知道许褚的士兵不停地往库房里搬运箱柜和一些沉重的口袋,但却一直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文、今天他终于看到了,当曹智命许褚踢翻其中一个箱柜时,他的眼都被刺眼的光芒晃得睁不开。  接着祢衡像做贼似的朝着库房外东张西望一阵,然后跳着脚对许褚急道:“快,快赶紧收起来,这么多财物怎么可以这般铺在地上。”

、人、对于祢衡的一惊一乍,杜濩倒是出奇的冷静,其实他哆嗦得都快哭出来了,他们江夏蛮跟陆康拼了个你死我活,争夺的东西原来还没人家曹智的私有财产来得多,唉!早知道就不用出兵庐江了,早点抢了曹主公,也不用死那么多人了。

、书、杜濩被自己这卑鄙、可怕的想法吓了一大跳,他立即煽了自己一个大耳刮子,把这不是人的念头煽出自己的脑袋。曹智现在在他们这些蛮人心目中已经是英雄了,自从曹智在宜春二乔的宴会上讲出了他的那番民族大融合歪论,早就赢得了杜濩等人的忠心。曹智那天驳斥陆县令的汉族歪论,不但使杜濩赢回了自尊,还让他看到了曹智的真心。从来没有一个汉人肯为他们蛮人如此说话,杜濩出了宴会就要拜倒在曹智面前,向他表示感谢。后来曹智因另有“要事”先走了,但这阻挡不了杜濩当时的热血沸腾,回去后兴奋的他先是把宴会上曹智的一言一行传达给了朴胡﹑袁约等跟随在曹智身边的蛮军将士听。

、屋、他们都被感染,少数民族相对来说比汉人要容易动情,离开宜春时他们都向天发誓,此生誓死追随在曹智曹主公左右,无论生死,都要跟着曹智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就在杜濩煽自己耳刮子的时候,直把在斗嘴的许褚和祢衡也吓了一大跳。祢衡更是夸张的走到杜濩面前,看他是不是被这么多金银财宝吓傻了。

众人开了一阵玩笑,祢衡马上把事情引回正题上,他问曹智:“主公,金银虽多,但少收那么多赋税,依然解决不了我们今后的粮草问题。”

曹智明白,祢衡指的是丹阳一万五千兵马和几百号郡府官员及其家属未来一年的吃饭问题。

光有钱是没用的,曹智是带给丹阳一些军粮,但顶多也就够用三个月,曹智现在要免的是一年的田租税,这是不得了的事情,现在每个郡或是州,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田租税,没了这份大头,拿什么来养活zf官员,拿什么来养活日益庞大的军队。光靠那每人八个钱的“口税”曹智还要将两成,这么点收入是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曹智的解决方案是“买!”,用他的话说,叫“刺激经济,拉动内买”。他主张用他们坚实的经济实力,向现有的市场高价收购粮食。当然这个价格是要在郡府能控制的范围内,实行升降。比如说,曹智设想先把目前的粮食价格提高百分之五到十,来向流动市场收购他们郡府人员和军队所必须的粮食。

第二百九十一章 承包责任制

祢衡等人基本听不懂曹智这个计划,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祢衡提出来了。既然把粮价提高了,那么有余粮想出售的人肯定会把粮食买给愿意出高价的人,但粮价提高了,其他的生活物品都会随之涨价,老百姓手上的钱不就贬值了吗?穷人还是穷人,并没有改变什么。

曹智没想到这个古代祢衡真是个歪才,连现代经济体系都能这么快领悟。曹智向他解释说:“祢衡你说的太对了,我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有目的性的让货币贬值。”

杜濩等人一听主公又说了他们更听不懂的新名词,一时倒是没太多惊讶的表情,只是静待着曹智接下来的解释。

曹智的意思很明确,他的目标是要减轻无地老百姓面前困苦的生活现状,但不是要让穷人变富人,更不是要让他们好逸恶劳,甚至一夜暴富。曹智的目标是让这些人继续能扎根在土地上,为个高额的粮价收益,更努力的耕耘,去种更多的粮食,这样就可能除去自身消耗后有更多的余粮买给郡府,再拿换来的钱去购买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其实最终这些老百姓并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只是提高了些许生活质量和减轻了一些的赋税压力。

并且曹智以古代第一流通商品——粮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是再理想不过的了。东汉末年,经济状态基本处在崩溃边缘,或则可以说在汉灵帝时期东汉经济已经崩溃了。要发展就必须把经济调动起来,从新使商品大量流通,才能在短时期内使经济恢复生机。

实事证明曹智的计划是成功的,不但丹阳城内有存粮的地主、豪绅看到丹阳郡府的收粮价这么高,纷纷拿出余粮换钱。消息一传出还吸引了临近各郡、各州的粮商把粮食贩卖到丹阳来,曹智不得不在丹阳各县都设立收购点,以缓解只在宛陵县郡府收购点的排长队现象。

同时,这样的涨价方法可以有效的抑制其他各郡各州和你抢购粮食,很好的保护了本地粮食不外流的情况下,还吸引了外来粮源。

粮价一高也带动了其它商品的动销,商品动销的好了,来不及做了,供不应求了,价格也就随之水涨船高般的涨上去了。那样富人们、地主们从粮价上得到了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同样会花费在其他高额利润的商品上,等于是没多赚,只是在这一循环中加速了货币和商品的流通。

同样,无地的农民免除了一年的田赋,看上去是手中的钱粮多出来了,但物价涨了,他在买生活必须品时也就把手中多出来的那部分钱消耗掉了。只是在心里上他们是快乐的,并且提高了一定的生活质量。比如说,以前吃不饱的农夫,现在最起码全家能吃饱了。以前买不起头绳的农家姑娘们,现在能扯上二尺红头绳了。

但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官府,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了,大头的田赋是没了,但其他税收随着其他行业的复苏而收益颇丰。

临近的郡州看到丹阳如此不要脸的收粮手段,也不是没动作,徐州的陶谦一听说新任丹阳太守在抬高粮价,就遣了薛礼也来抢购粮食。初时,丹阳长百分之五时,他们还能勉强跟上,后来曹智一下提高到百分之十五时,陶谦跟不上了。陶谦搞不懂这新任丹阳太守这么会有这么多钱,听他的属下薛礼回报,丹阳各县设立的买卖粮食处都是用现钱支付,一手交粮一手交钱,决不拖欠,童叟无欺,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人去卖粮。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通常情况下各县各郡各州在支付给老百姓应得的钱粮上向来都是要拖欠的,有的甚至直接懒帐不还,或是zf跨台干脆消失了债务人,所以老百姓在和官府做买卖时总是提心调胆,基本采取不信任态度。

于是,曹智就采取现金交易方式,许褚、王平、朴胡﹑袁约和后来到的乐进轮流负责压运大批钱财辗转于丹阳各县。祢衡、杜濩等也都被派往丹阳各县监督各县官员安价安量的收粮,并把收购到的粮食及时运回郡府。

短短一个月,曹智就收购到了够郡府运作一年的粮食畜备。有了渡过一年免田租税的足够粮草曹智还设想在明年可不可施行〃承包责任制〃。

祢衡、杜等人当然一时没听明白〃承包责任制〃是什么意思,曹智跟他们一解释,祢衡又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他实在是钦佩自家主公的脑袋,也肯定曹智这颗脑袋和他们长的不一样,怎么老是能想出一些人所不能的想法,还老为那些贱民考虑。如果古代有外星人一说,曹智的现在这帮属下肯定会把曹智当成外星来客。

祢衡说真要是和那些贱民签订如曹智说的那种契约,只要他们交齐契约上规定的数额,剩余的所得都归那些农夫。这还得了,这不要让那些贱民翻了天了。

祢衡告诉曹智这是万万行不通的,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曹智的想法独特,但不切实际。最终在一片反对声中曹智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开创历史的伟大政策方案,曹智后来自己想了一下,也觉得在东汉末年提出如此具有建设性政策不一定会成功,因为在现代能成功最起码是在一个完整、统一、和平的国家为前提下,生产力又急需爆发,“承包责任制”才能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而现在的东汉正处在一个分崩离析的开始阶段,zf换届想换床单那样简单和频繁,东汉王朝的臣民日日生活在惶惶不安中。让这样心态的农民签订土地承包责任“合同”,是得不到响应和支持的。

当然,曹智也不用着急,他知道接下来他大哥曹操也会在三国历史上为经济和农业篇章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屯田令》。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农村合作社

曹操的此举可说是为东汉脆弱的经济状态起到了起死回生和指示牌似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古代多个朝代都沿用了他的这一做法,只是方法和形式不一样或稍加改变。

曹智只能感叹着这为青史留名的拉风机会还是要让给曹操来,他现在不是抢风头的时候。

风头不能抢,实事还是要继续做,通过走访,曹智发现他治下的“人民”,劳动基本条件实在匮乏。

比如说,去年腊月到正月头里的庐江雪灾,天虽说比往年冷,倒是没怎么波及丹阳,就算有些被波及乡村,百姓仓中多有存粮,所以冻死、饿死的情况还算好。

然而如今到了开春时节,却轮到农人们苦恼。眼看着去岁秋天种下的小麦苗慢慢随着天气回暖,长势喜人,可这耕地的牛实在少得可怜,到耕田的时候不免就犯了难。主要就得靠人力,父子、老伴、兄弟、姐妹、夫妻等三俩成群只能一起靠人力下田里犁地。可那冻了一冬的地哪里是那么好犁的,前头赤着脚的儿子冻得脸色发青,那腿上都是横一条竖一条的血口子,后头的父亲瞧着心疼,却又没法子,不把这地犁好,怎么种下麦苗。

也不是村村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