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搅乱三国-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回忆着自己是如何跟这件事扯上关系的,这让他不由的又看了看曹操临时前硬留给他的密信说起。

这也许是天意,曹操临死前的私心造成了荀彧今时今日的一切。

记得那时在曹智还在出兵赤壁时,有一天,突然国丈、辅国将军伏完的亲信手下城门校尉樊普带着一封信来到荀彧的府上,要送上一封十分重要的信。

说实话,这些年荀彧在交友和访客上十分谨慎,他既不结交皇室宗亲,更不和曹氏宗亲多加往来。荀彧是个深知避嫌的道理,也一直做得很仔细和小心谨慎。

面对可能是皇后或是国丈写来的信,荀彧想看又不想看。和皇后一家扯上关系,毕竟他们是献帝身边的人,他有必要避嫌。但伏家的人现在又是有名无实权之人,就算看一看这封信,和他们产生一些往来,在荀彧想来其实也是无伤大雅,或是无足轻重之事。

最终,荀彧还是接过了信,匆匆一阅,就知道了是伏皇后写给他的。

内宫嫔妃与外臣结交,本是不该,但看完信的荀彧还是对这位比献帝大四岁的皇后,很是同情和失望。

皇后在信中,对这位朝中重臣,先是大吐了一番董承一家被诛时,亲见董贵人惨死宫中的场景,让她不寒而栗。

看到这段的荀彧还是有些同情深处乱世的伏皇后的惶惶不可终日。作为前朝阳安长公主刘华的后裔,当朝汉献帝的妻子,一国皇后一直就没享受过母仪天下的尊重和威严,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同为嫔妃的董贵人被朝中大臣逼死,的确是让一国的皇后深感不安。

说来伏皇后也是一路经历了这乱世,才成后的。她进宫是在汉献帝刘协被董卓挟持到长安,伏寿才被应召入宫。虽然第二年,就被立为近皇后。但当时十五岁的伏寿,因为时局动荡,可以说伏寿自从被立为皇后后就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后来曹智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和伏寿在许昌得以定居,日子应该说比之之前好过了些。但后来汉献帝想恢复皇权,写了一份密诏想集结董承等人诛杀曹智。可是此事被曹智知道了,他便发动了一次血腥的平乱,杀了参与此事的几乎所有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人,后宫中的多位妃嫔因此收到牵连而丧命。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后,对荀彧述的这番苦,荀彧多少有些同情和理解。

荀彧当时也不主张曹智那么残忍,诛杀了董承一家,更不该因为董承之罪,牵连董贵人和后宫那么多人。并且事后荀彧才知道董贵人腹中已有龙种,这种近乎残忍的做法,是荀彧这种有识之士不忍看到的。

但后来荀彧很快理解了曹智的做法,毕竟有帝王之术的人,行事肯定要凶残些,否则怎么保证今后的统治和威信。并且当时荀彧知道曹智和他一样也是事后才知道董贵人腹中有喜之事。

而且董承等人是在太过分,曹智怎么说也是个明主,正带领他们走上一条统一和复兴之路。尽管最后皇帝谁来当还不一定,但是这对结束天下纷争,还黎民百姓一个安乐家园,的确是不易的千秋功业。这群人却因自身的妒忌,而妄图加害曹智,这些人说白了是有些死有余辜的。

荀彧在同情皇后、国丈的遭遇时,也只能让他们去怪罪那个指挥痛哭流涕的汉献帝。怪只怪他们没一个坚强的好丈夫,一个能照顾遮阴老丈人的好女婿。

说实话,荀彧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是拥护和支持汉室的。但汉献帝的懦弱又是他这种人一次次的经历失望,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他的思想也在早几年就有了改变。

但是荀彧随着信件往下看,又是满目震惊了。伏皇后用极其低劣的词句,在责骂曹智的残忍、卑劣时,又提出了要荀彧辅助他的父亲伏完铲除曹智的野心。

这在荀彧看来是可笑和厌恶以及憎恨的。

荀彧可笑伏家父女不自量力,厌恶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憎恨他们董承一家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就要不自爱的步其后尘。

荀彧义正言辞的让樊普回去转达他的意见:第一,曹公不是如皇后说的那样比董卓还坏的贼人,第二,曹公迎驾侍奉帝架在侧,是对汉室有功的,否则你们这一家子还在外面颠沛流离呢!第三,曹公平定袁术、吕布、张绣、刘表等各路豪强,是结束国家乱而有治的正确和唯一途径。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深入群众

诸葛亮不知道曹智帐下这种能文能武的人到底还有多少,他来许都之前,并不认识任俊。此次与他同行,也是在他主动请缨之下,顺道被荀彧捎给任俊,一同结伴去往官渡前线的。

诸葛亮对任俊的情况也是只基本了解到,他和曹家有沾亲带故的关系,以前出任过军职,跟着曹操、曹智打过仗,立过功。后来在曹智的连襟枣袛死后,接替他的屯田校尉官职,现在主要负责全国的屯田事物。

此次督运粮草也是许都这边缺乏人手,所以才由他带队前往。但从这次突然的遭遇敌军来看,诸葛亮很快发现了这位一脸忠厚,且又一身泥腿子气息的人,在遭遇敌军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勇战将。

诸葛亮正式临战经验并不是很多,毕竟他还年轻。而且从隆中被曹智揪出来,出道也不久,也就是陪着曹智一路从荆州征战到赤壁,经历了几场不小的战事。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是很丰富的。在饱读兵法书籍的诸葛亮眼里任俊一手毫不慌乱临时结阵的战法,诸葛亮看出了这位同伴平时的素养,和曹智手下人才的素质。这个任峻也绝不是那种只会奉承拍马,依靠裙带关系混饭吃庸才之辈。

此时,曹智听完任俊的叙述,更是神情激动的大呼一声:“伯达,我还好有你啊!这官渡战事,我一直想着偷袭袁绍的粮草,却不曾想,我的粮草也差点被他偷袭成功了。要不是……哎……不说了,伯达我要替官渡着二十万将士谢谢你啊……”

曹智的确在心有余悸之下,说出了这番肺腑之言。他一想到要是他这五千辆辎重被袁绍烧了,那这场官渡战役,自己再有本事,也是败定了的。

这个结果是多么的可怕程度,曹智庆幸还好这一切没有成为事实外,背脊上已是浸透了汗水。

此时,陪同在侧的新任“冀州牧”荀攸也是和曹智一起听完任俊的叙述后,和曹智一样抹着额头上的冷汗,和曹智极有默契的对视一眼后,长吁一口。

为什么叫荀攸为新任“冀州牧”呢?

是因为由曹智表举,汉献帝发诏的任命文书,也是有任俊携带着刚刚送达。

当然,冀州还未平定,荀攸这个“冀州牧”还是一个虚名,他实际职位和任务还是官渡大营,曹智身边的参司空军事。

荀攸和曹智差不多一股凉气冒上心头时,他比曹智更留意到了任俊对于曹智的褒奖一直低着头保持着沉默。

“伯达,你有什么不舒服吗?”荀攸对着坐在那里闷声不响的任俊问道。

“是不是饿了,来今日就在我这里和我一起吃了!”经荀攸提醒,终于发现任俊异状的曹智,收拾心情,正准备传叫饭菜,和任俊、荀攸、诸葛亮一起在大帐中食用。

但任俊突然一把拉住曹智伸出的手,哽咽着竟然哭了。

“主公,还有一个坏消息,我们…。。我们的库府已经空了,连……连许都的各位夫人,现在都在吃杂粮度日了,老百姓的日子就……”

“别说了……别说了……”

曹智一把拉过哽咽的泣不成声的任俊,阻止着他再说下去。他怎么会不知道他治下,对于粮草筹集的困难,只是没想到已经发展到了这副地步。任俊口中的夫人,就是指的他的几位妻妾,连他们都在吃杂粮了,可想普通百姓的的生活有多艰难。

不说天灾,就是他们这连年的战争,就是一场场人为的兵灾。像官渡一场几十万人马的大战,要多少老百姓来养这些士兵吃饱肚子,曹智是知道这个数字的庞大。

并且因为要养活这些朝廷的军队,每家每户的普通百姓,还要被强制分派夫役也是越来越频繁。说实话,他们日子过得怎样,曹智心里是有点数的,否则也不会估计到自己的库府已经枯竭,和一直着急结束官渡战役了。

但此时的这场战争还不能缺乏这些老百姓的支持,没了他们交粮、交税和推着独轮车帮助军队运送粮草,没有他们帮助军队筑城、建立各种工事,他们的仗根本没办法打。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国家机器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纽带关系。

但结束老百姓这种痛苦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快的结束战争。只有和平、统一的天下,老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走,这饭我们不在这吃了。我们去看看和你一同来的运粮民壮!”曹智认为现在他应该去安抚、慰问一下普通的百姓,深入一下群众。而曹智现在就近能找到的老百姓就是这些运送粮草来的民壮了。

曹智都这么说了,荀攸、诸葛亮和刚赶到的郭嘉还有什么话说。对于诸葛亮来说,又是对曹智和曹智这个团队多了一份感动。

“他们不光只懂得掠夺和杀戮,他们还爱戴自己的子民!”历史上能够让诸葛亮感动的另一位爱民圣主,和他的整个团队,提前的、真实的先一步占据了诸葛亮的内心。

他们都陪着曹智又一次来到朝南的曹军营寨辕门口,这是一支爱民官员团,他们带来的和煦的慰问。

此时,运达的粮草、军服、军械等辎重已经陆续被同行抵达的民壮卸下,正交接给当地曹营驻军,运进营内各处。

已经干完自己面前一堆活的民壮,分别把粮草、军械等物归类在一起,堆成一堆后,就靠在空车边,找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糙粮,准备开饭了。

这些人大多衣服破旧,上面还满是污迹,甚至有人身上还有血迹。他们虽说是平民,只是被临时征召来运送军给。但他们无论在运送的途中,还是到达了军队的驻地,和士兵承担的风险却是一样的。

他们也随时要面临危险和死亡,在这支运输队中,也有一部分人,在他们与袁军的意外遭遇中,没能来到官渡大营,永远的躺在了那片荒野之中。

他们比正中军人死亡更可悲的是,他的死显得更没有价值和默默无闻。军人战死好歹还有军功和抚恤,这些民壮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没有,也没人回去关心和理会他们。他们对待这种情形,也已是很冷漠了。能够偷笑一把自己还活着,就是他们的幸福。

这些人其实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组成的最中坚力量。他们其实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能安稳的吃一口粗粮,能惬意的睡上一觉,就很满足了。

普通的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一个社会群体,但这个动荡的社会给予的他们太少。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由于这些人没想到过曹智会到来,过于放松之下,一双双翘在车板和石头上的脚底板,情形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由于每天长途的行走,这些民壮又为了省钱,或是根本买不起鞋,不舍得穿鞋等原因,使得那些乌黑如墨的脚底板全都变了形,看上去已经不像人的脚,倒是颇似像兽类的脚。

而当任俊握着一名还满口塞着粗糙食物,一脸惊讶的民壮的一只脚底板,用刀背轻轻敲击时,曹智等竟听到了类似石头的咚咚声。

在转过一名民壮时,此人由于刚刚在来的路上,不慎把那层坚如硬石,比鞋底还硬,还耐磨脚底板给脱落了。此时他的一双脚更是像蜕去壳的幼蝉般鲜嫩,稍一触碰之下,就血肉模糊了。

就算是见惯血肉模糊场面的曹智,不看则已,一看那人的脚板时,也是一阵惊心动魂。

曹智平时对治下是颇为严厉的,近几年忙于巩固地位和军事扩张,已是很少这样去深入基层,和普通民众接触了。

今天曹智面带慈祥、和蔼的微笑,坐到这些普通老百姓,最底层的民壮中间,送上自己带来的饭食,叫来郎中,为他们医治。并与他们坐在一起,一边嘘寒问暖的攀谈,一边和这些大部分是穷苦乡村的小老百姓吃饭。

其他人也有样学样的分散在各个民壮堆里,与他们亲切的攀谈、聊家常。在曹智的带领下,一会儿,差不多官渡大营所有得空的军政官员,都与这些粗俗的地下民壮坐在了一起。

曹智这会儿可能没空下乡,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但从这些人身上,曹智一样了解了不少,这些人大部分过的很苦。

但他们都很淳朴,很容易满足。当一些人从曹智手中接过一些比他们手中捏着的好不止百倍的饭食时,一个个开心的喜啄颜开。

一个因为伤残了三根手指的老兵,在和曹智饮下一杯国宴标准的“九酝春”这种好酒后,哈哈一笑之下,胆子也大了起来。

“大人,您给透个实地,咱跟‘北军’的战事,何时能有个头啊?”北军是底下老百姓对袁军的称呼,袁绍率部从北方而来,因此这么称呼也对。

这名老兵来自曹智的发家之地丹阳,现在已经有五十岁左右了。但由于常年的劳作,老的像六七十岁的老头。他以前也是军中一员,后来落下的残废,不能在握刀剑再征战沙场,于是便告老还乡。但为了家中的生计,只能在家乡务农的同时,再来军中充当民壮,算是即完成了家中应该承担的夫役,还有了个能图饱饭的去处,同时也好为家里省下一口饭食,让家里人日子过得舒坦些。此时一饮酒,也不知道曹智什么身份,张口就直截了当的问曹智道。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声东击西

混乱之中,不知道多少强弩被仓促的调了过来,就瞄准着城门下桥尽头那个高大的身影。

破空之声落下,站在城门下的关羽顿时身中数箭。他虽然一身铁甲,但是依然有数枚破甲铁箭刺穿了他的护铠!

“这个家伙也当真悍勇,盾牌手,上来……”关羽的壮举,立时赢得了许多颜良手下的敬佩,自有袁军指挥人员大喝着召集盾牌手主动为关羽遮挡。

关羽身后的袁军士兵在好心将官的呼喊下冲了上去,高举盾牌为他遮拦。此时关羽的半边身子都已经染血,只见他在同伴的掩护下,深吸了一口气,又是大吼一声,将手里的半截偃月刀扔了,弯腰将地上被之前死伤的士兵丢下的一个巨大的撞门木桩抱了起来。

那撞门的木桩顶头包了铁皮,足足有关羽两个腰身那么粗细,关羽将却将五指狠狠的插进了木桩之中,将它高高抱起来巨吼一声:

“破!……”

这一声吼叫之中,关羽周身劲风再次大作,就看见他那原本高大的身躯在那撞木的映衬之下,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但却偏偏举起这巨大的撞木,对着城门轰了上去。

“轰!“的一声巨响,撞击产生的巨响几乎震耳的叫人无法承受,很多人捂住耳膜蹲下了身形。

巨大的撞木轰在那高耸的城门之上,就较刚才的偃月刀更有分量了。但在撞击的瞬间,关羽忽然就张口,一团鲜血从他的口鼻之中狂喷而出。但同时,那撞木轰在城门之上,那厚重的铁皮包裹的城门,竟然愣是就被轰的整片凹陷了下去。

而此时关羽手里的撞木几乎也在这一轰之下,就直接断裂粉碎掉了。木屑纷飞,火星四溅之中,那道铁城门的一定区域内已经变形,轰击的地方深深的陷了进去,完全扭曲了!

发了狂的关羽却依然不罢不休,愣神似的站在那儿,口鼻满是鲜血,就连耳孔里也有鲜血流淌而出。他却没有停止的意思,周围护卫他的士兵在叫喊他该撤下的时候,他却狂吼一声,一把抢过一个士兵手里的铁锤,再次飞身扑了过去。

只见他大步冲上,当头箭雨落下,他就在这箭雨之中,手里的铁锤再次含着银色的光芒,轰在了那城门变形之处。

“轰!轰!轰!”

在第三声的轰鸣之中,就听见咵嚓一声,铁料破裂的声音在关羽近周的几位袁军士兵耳中响起,随即就看见城门下的银光顿时就黯了下来,一个高大的身影也颓废的倒了下去。

身后的袁军之中,却未可惜那名替他们冲锋陷阵,独立轰击城门的天神。此时他们只是盲目的涌出了震天的呼喝!

“城门破了!城门破了……”

三日后,从白马送达官渡的告急羽书,赫然摆在了曹智的案头。而且是一连三封,最后一封送达的军士遍体是血跌进曹智的军帐。他是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到达此地的,据这位军士述说白马形势已经很是危机,城中一万守军已战死过半,剩下的一半也大都带伤。但城还在他们手中,袁军并没有实质性的攻破他们城防。

这其中就提到了关于一名红脸敌将砸城门的壮举,一度引起袁军的兴奋异常,还高叫城破的谣言。但那毕竟是城门,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砸开的。那份震撼感觉,加之城门外包的铁皮的确为关羽砸凹、砸裂了一块,所以让后面的袁军士兵兴奋异常的误以为城门就此被关羽的蛮力给砸开了。

这其实只是出现在传说中,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后冲上来的袁军也证实了这点。

但就在这时城内高度重视的曹军守将,刘延倒是果断出击了一次,派兵强突南北两门而出,在城上的弓箭手、巨弩箭的配合下,城中骑兵直冲西门下误以为城破而蜂拥而至的袁军士兵。

这样一来就是刘延的这次出击赚得盆满钵满,打了个漂亮的迂回出击战。直杀得拥堵在西门下的袁军鬼哭狼嚎,四散而逃。刘延率部追击一路后,看着袁军一路尸横遍野的情景,也知道颜良其后马上就会派上他的骑兵迎战他。他这点兵力出其不意的人马,出来拣点便宜还行,真要和后面颜良的大股骑兵相抗衡,肯定是讨不到好的。

于是,知道见好就收的刘延,直追出一小段路,就下令撤兵,逃回了城内。

刘延的这一轮反击虽说打得漂亮,但也有不小的损失。首先是在大火燃烧之中,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的西城门。靠近的袁军眼看那城门并没有被关羽砸的摇摇欲坠,只是凹裂了进去。当冲进的袁军并未这样放弃,数十个袁军之中的精锐力士,立即用铁锤将城门的凹裂处,加紧砸击力度,试图在关羽的成果上,将城门砸出个巨大的窟窿来。这虽说有点蛮打蛮干,但对于误以为城门已破,冲杀上来的袁军士兵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人力终究是小刀砍大树的行为,怎么可能破开一座厚达半米和数吨重的城门。他们大部分人就这样死在那扇厚重的城门前,但刘延自身也付出了代价,他被颜良带领一万骑兵从后攻击而至,因为眼看刘延要逃回城去,颜良恼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