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搅乱三国-第4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份由崔琰初展才华的令文中务实的写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今天下之治,是豪强擅姿,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不足应命。起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崔琰在文中表述应该善待那些因战乱而困苦的百姓,和各地豪强、皇亲国戚兼并土地严重的事实,一五一十的表述给曹智,表述给朝廷知晓,要求先应减免那些刚刚结束战乱地区百姓的赋税问题,以达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曹智不但接受了他的建议,还由此重视、重用与他,一度遥控发令,升迁其官职,短短一年多中崔琰就加入荀彧的尚书团队,成为一名尚书仆射级的国家管理者,主要封官与毛蚧一起掌管选拔官吏的职务。也在这段时期内一直和毛蚧合作的亲密无间,堪称曹氏集团新老班底成功合作的典范。

崔琰人长的很是英俊,性格倒是和毛蚧出奇的和拍,两人一样的刚正不阿。

话又说回来了,这两人要是在性格上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也不可能走到一块,成为朋友,现在又生死相救。

“那些信是我要他写的……”毛玠跪倒在献帝座前,苦涩的坦白交代道。

毛玠卷入此次风波中,和荀彧等人不同,他不是怀揣有很强的政治目的,纯属为了私人原因。

毛玠因为种种原因,一部分家人一直居住在邺城,为全部迁居许都。曹、袁两家开战后,毛玠因为担心家人安危,就委托曾在袁绍帐下为官多年的崔琰托人在邺城代为照顾家人,不要受到双方事实敌对的影响和牵连。

崔琰为人刚正不阿,他不愿请托邺城的另外官员照顾毛玠的家人,而是直接给袁绍去了信函。

崔琰在给袁绍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好像是指了袁、曹两争,情形变化多端,鹿死谁手变幻莫测。崔琰主要的意思是要袁绍双方打仗归打仗,不要去牵连双方的家人和亲朋。

崔琰的信可能没有复杂的意思,但它最终落到了许攸、曹智的手中。首先看到这份信的许攸怀揣着为官的私人目的,故意曲解的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并进言曹智说崔琰此番的目的还是想给自己在袁绍处预备后路的。因而建议曹智也将崔琰列入打击对象,与孔融等一到成为首批下狱的官员。

崔琰不但相貌俊美,且在许都官场上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很是立下了威望,很多人对他很是敬畏和妒忌,所以对于他的也被曹智收押,并不会像孔门后裔孔融般那样群情激愤。

但此时一见他也被挂着手铐、脚镣,很是一惊之时,再听毛玠主动出列承认的罪行,都有种听到今日这场风波点子上的意思。

“原来真有信函这一回事,牵扯的官员还真多,看来荀尚书令、毛尚书、崔尚书都已经被牵扯其中。这么多高官牵扯进这场通敌风波中,看来反叛之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怪不得曹公不敢立即回许都,要先进行大清理了……”

所有中立的群臣在听闻毛玠亲口承认有“信函“一说时,自然而然的把目光转向看了看一旁梗着脖子孔融看了看。

孔融这个愣头青立即不打自招的大声反驳道:“古往今来,就算两军对阵之时,双方官员有些书信往来在正常不过。怎么就断定是通敌了,叫那个欺君罔上的曹智出来,让他把那些书信拿出来,我要当堂辩驳……”

孔融的要求肯定不会被实现,因为大部分信已经被曹智烧了,这在今日的满朝文武之间也早有传闻之事。孔融的叫嚣只是印证了他们的小道消息的真实性,并没有引起他们与孔融一样,多大的同仇敌忾。

“孝先不必为我求情,我就是要骂那个欺君奸贼,不顾圣贤,不顾君君臣臣,竟要受封为公,他这是有了贼心,要学当年的‘王莽’……。  臣虽然已是待罪之身,但臣今日还是要恳请皇上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从崔琰义正言辞中不难看出,他是绝对忠于汉室的,在不辩驳自己被曹智定下的罪行的同时,还要继续上奏主张不封公封王,来增强汉室实权。

但此举不是严重损害了曹智和其团队的利益吗?也是在此时李儒等人不愿看到的。甚至崔琰将曹智比作当年“代汉”的王莽一般的人物,这在这种场合被宣扬是绝对不行的。

经过崔琰这一澄清,事情很明显了。在阳武袁绍大帐发现众多“通敌”信件的事不是子虚乌有,曹智也是借此要进行大清洗。而曹智要成为“吴公”,成为东汉历史上最有地位,最有实权的一名大臣,甚至还昭显了其“篡汉”之心。

崔琰的这段话让群臣哗然的同时,也让龙椅上的刘协坐直了身子。毕竟关乎他的帝位,他不免有些紧张。

“臣等敢以性命保证曹公乃忠君爱国之士,一生只效忠汉室,辅佐皇上,绝无‘谋反、代汉、篡汉’之意,请皇上明鉴!”李儒等高官在崔琰的语出惊人之下,纷纷跪倒在刘协身前,为曹智开脱道。

刘协惊疑不定时,今日担任宫卫守值要务,一直站在刘协身后的许褚,突然跑了出来,也有样学样的跟着李儒等人大呼小叫道:〃主公绝无当皇帝的意思,他顶多想当个丞相〃

〃噢!〃

丞相(也称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秦时分置左右,汉高祖即位,只设一丞相。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称大司马。是全国最高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但之后的东汉历史时代里,东汉各皇帝们为了增强自己的皇权,一直就没有设丞相这个职务。也就是董卓扶持刘协成为献帝后,自封了一个丞相之职,意指自皇帝之下,就是他总领了百官和全国事务了。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直白的叛逃

“袁绍,你可真是可以的,我从你起家到现在帮你出过多大力,你前两天还夸我是你的‘智囊’,今日就把我排斥在权利之外,你以为我许攸好欺负不成?”

“太爷,我们回去吗?”许攸身边的侍从突然打断了许攸的思绪,叫唤出声。

“去,去,去哪里啊?这快没爷我地安身之所了,哼,还回去,回去个屁……”许攸声嘶力竭的怒骂,把那个小心谨慎的侍从吓了一大跳,缩着脑袋,牵着马缰直往后避让着许攸凶狠的眼神。

胸膛急剧起伏一阵后,许攸也没有继续追骂。看着胆战心惊侍从身旁的战马,许攸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神也随之转到了一旁的马厩里,“走把马牵回马厩,我们在那待会儿!”

“啊?太爷要去马厩?”侍从诧异万分,许攸以前可是从来不去马厩的。因为他受不了那里的味道,今日不知怎么了,竟主动要去马厩,而且这马厩还不是他自家的。

“对,快走!”许攸一脸不耐烦的催促道。

碍于许攸可怕臭脸的侍从,虽然疑惑丛生,但还是很快领着许攸闪入了大帐后的一处马厩。

这个类似院子的马厩,是绝对没有像许攸这样身份的人会踏足的。但今日许攸看似很乐意进来,许攸进得马厩后,就饶有兴趣的溜了一圈,找到要找的东西后,就转身对半步不离的侍从厉声道:“去,到门口看着点,要是刘备来了,就预先通知我一声!”

“喔!”侍从乖巧的应了声,转身就要走。但没走几步又转了回来了。

“怎么了你?”许攸语气极不善的疑惑问道。

“谁叫刘备?”侍从可怜兮兮的问道。

“嗨……”

许攸以为什么事呢!对于侍从这个可笑的问题,差点就没把他一脚踹出去。但转念一想,也怪不得人家,一个侍从身份实在低微,刘备在袁军中也不是什么著名人物,侍从不认识正常。于是就没好气的抛下一句“你看到一个长得跟大马猴子似的人,那就是了!”,就打发侍从去了。

这侍从虽说满腹疑虑,人怎么可能长的跟大马猴似的?但还是一丝不苟的执行起许攸布置给他的任务来,但也不敢走远,仅仅只是远远的蹲在马厩院子外伸头不住观望着。

很快他就明白了什么叫“大马猴”似的人!

刘备从外面急匆匆走进马厩的时候,差点就直接撞翻了守在这里的那个侍从。侍从眼看着真的一只大马猴转了进来,正要禀告许攸:“大人,太爷,来了,来……”

“你是何人?”

侍从还没来得及通知许攸,刘备已经警觉到了什么。一摸身边的獾尔刀,紧张看着面前这个侍从。

“皇叔,皇叔莫怕,这是我的侍从……”许攸在刘备准备拔刀之际,跑了出来。

“喔,许军师啊!”

刘备虽然诧异在此地怎么会见到许攸,但他好像很忙,也没有时间和他多说话似的,飞快的打了一声招呼了,就立刻大步窜进了马厩。看样子准备牵出自己的的卢马,就要离开了。

眼看终于等到自己要等之人的许攸,才松了一口气。他正着重注意刘备的脸色是否好看时,刘备却着急要走了,弄得许攸赶紧一蹦一跳的跟上刘备,并招呼道:“刘皇叔慢行,慢行……”

只是刚刚短短的一瞬间,许攸很肯定自己看到了刘备的脸色不是很好。但是令许攸吃不准的是,刘备的脸色虽不好看,是沉着脸一路行进来的。准确的说还是黑着一张脸,更令许攸产生疑虑的是这张黑着的脸上,到不全是闪现着怒色,却反而有几分尴尬和委屈,好像受了某种侮辱,但又有几分解脱。

许攸一时说不上来刘备的脸上的神情,但因为刘备急着走,他也没多余的时间分析,只能先招呼上刘备。

“许军师有何事啊?”差不多和沮授一样的开场白,令许攸心里很是没底。

“皇叔议完出兵许都之事了?”许攸从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

“哦,议完了!没有军师在场其实谈不上议事,只是袁公吩咐,我听和接受罢了,哎……”

刘备的悲叹,让许攸看到了希望。他甚至有种错觉,刘备是在反过来暗示他什么。

“哎,我这军师,就快到头了……皇叔要是不嫌子远多事,还想问上一声,袁公准备分兵多少,让皇叔率领前往攻打许都啊?”许攸厚着脸皮问道。

“哼!三千!”

“三千?打许都?……”

在许攸的惊讶声中,刘备肯定的点头确认,脸色较之刚才更为阴沉了。再次叹了一口气后,再次对许攸拱手一下,转身准备离开。

这次许攸没有阻拦,他此时正陷入失望和沉思之中。从刘备得到的兵力,许攸不难看出,刘备也是和他一样,是在袁绍不得宠的一类人。甚至比他都还不如,是个被袁绍明显抛弃的对象。

三千兵马前往许都,这不是让刘备去送死,就是袁绍太高估刘备和这三千兵士的战斗力了。

“得得得……”

并不显得急促的马蹄声,惊醒了沉思中的许攸。许攸抬头一看刘备这时到不急着走了,而是上了他的的卢马,几步踱到许攸身边,停下身后,似乎还在等许攸还有什么话说。

“皇叔……今日子远做东,我请你喝一杯吧!”认识许攸的人都知道,许攸很少请人喝酒。但今天已经大方两回,请了两个人去喝酒。但这两个人似乎都不太领他的这份情。

“不用了,我军务紧急,要马上走了!唉……”刘备似乎对于许攸最后的表现也很是失望。最后叹了一声气后,就准备打马离开了。

“皇叔……皇叔今后有何打算?”

许攸的最后这个问题,倒是让刘备眼前一亮。刘备绝对不是什么好料,在看到许攸出现在这里,后又感觉许攸是在此地特地等他,也就猜到了许攸的些许目的。于是他就想在离开之前,也给袁绍添点火,做些撬挖墙脚的龌龊工作。

“袁绍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了!”这就是刘备故意停下脚步的目的所想、所在。对于怀揣着不可告人目的的许攸,刘备也不准备心慈手软。

“天涯何处不能容身……”

大有深意的回答,直白的叛逃之意,让许攸心下一惊,抬头再次迎上许攸的目光时,他都不敢面对了。

刘备的回答有点露骨,差不多已经明示着告诉许攸,自己要谋反袁绍,离他而去吗?

面对刘备灼灼的眼神,许攸有些手足无措的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摆放了。他狠袁绍不器重他,他狠审配、郭图等小人针对他,但叛逃袁绍,许攸倒是还没想到过,也没敢往这上面想。

但刘备是不是在暗示要自己跟他一同离开之意,一想到这点上,许攸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很快他从身上摸出了一样掩饰内心慌乱的物品。

“今日出门带钱不多,这是一点小意思,权当子远送与皇叔路上做些盘缠!”

许攸拒绝刘备一通叛逃袁绍的好意的同时,拿出身边仅有的二千钱,塞到的庐马背上的刘备手里,表示着他对刘备的离别赠情。

“呵呵,哈哈哈……。好,多谢军师!”刘备没有因为许攸的这份好意,而多做感动之词。而是凄凉的一阵惨笑,道出心中苦涩和悲凉之情时,最后对着坐骑下的许攸道:“军师之情,玄德铭记于心。但刘备走后,军师就要多为自己费心了……”

“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摆着话里有话吗?”

许攸一把拽住刘备的马缰,惊慌道:“皇叔但请直言……皇叔不能看着许攸身受无妄之灾啊……”

许攸说到最后,竟然对着刘备跪了下来,哭哭啼啼的恳求到刘备留步,为他指点迷津。许攸从刘备的暗示中,好像读到了了什么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

刘备对于许攸的大礼,好像也是深受感动似的,忙下了马,扶起哭泣的许攸,安慰几句后,就左右一望,并拽着他向更深的阴暗处行进了几步后,才语重心长道:“不满子远兄,我刚才在大帐也是无意听到了审大人和郭大人对于你外舅(儿子的岳父,古代称外舅)在内黄县所犯之事的禀报……”

“他们说了什么?”许攸一听证实自己猜想,是这两个小人在他背后捅他刀子时,不由显得很激动,眼神也变得阴历起来。

内黄县的“有秩(即现在的乡长)”的确是他儿子的岳父。应该说这个官很小,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了。但就是这么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小官,此人仗着和许攸亲家的关系,利用职务之便,和许攸在袁绍身边担任高官的影响贪污税赋、滥受贿赂,为非作歹,能被审配等人查出的脏钱数目和枉法之事的确不少。并且这里头很大一部分钱财都通过许攸的儿子进了许攸的口袋,那些许多贪污罪行很多也是通过许攸的儿子实施的。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中牟之谈

袁绍这个大将军现在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他不但一直以来不能左右许都、或是朝廷的军政要事,甚至不能入主许都朝廷。现在更是只等着曹智的大军踏进邺城,就算正式消亡,并在献帝的这一朝中除名了。

而华歆、王朗等被曹智收留的天下颇有名望的名士,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丢了自己原先的地盘,但在天下名士中声望颇高。给了他们曹智新政体系中下三公中的太保、太师虚名,只不过是要以他们的道德崇重个名望,以正这些官职之名,让天下名士、清流人士看到了汉室复兴的希望,并没有实权。

曹智的目的就是在大清洗之前,先安抚好大部分的朝中士大夫,并且做出一番只追究首恶。不能让朝廷人人自危的先乱起来,那些还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小鱼小虾大可放心,他是不会追究的,甚至有些与袁绍通信行列的人,还莫名其妙地被他升了官。

但实际权力曹智和他的亲信还是牢牢掌控的,特别是军权。在政治上鼓励和扶持一批清流士大夫,一来是要缓解他抓了孔融这样的圣人之后的不利负面影响,二来也是要为自己受封“吴公”蓄累影响和支持率。

而且也隐隐预示了曹智准备为自己登上更高职务“丞相”,而在做准备。

曹智的这一系列处置,是颇显成熟和老辣的。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份封赏令中依然没了尚书令荀彧和毛玠的名字。

又加上这两人被夏侯渊提前请出场之举,令底下的众人不难看出和联想到些什么。看来一些都是如人们猜测的那样,曹智就是要追究几个首恶了。

在颁完封赏圣旨,钟繇又正好打完崔琰的屁股回来复命。曹智遥控的一些列动作,即震慑了一下许都朝堂,也在打一把撸一把的同时重新稳定政局。

接下来,看明白其中关键的殿上大大小小突然都跑出很多人来,跪在殿中,向献帝请罪责罚的同时,一一主动承认起自己曾经或多或少与袁氏有来往的罪行。很快朝堂之上掀起了一阵自我揭露罪行的风波,在这些人看来,他们的罪行不但不会被曹智追究,最多像崔琰一样被打顿屁股。但接下来可能被曹智赏识,甚至出位,官职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都有。

那些之前害怕曹智会兵败官渡,而暗地里与袁绍提前有书信往来的,本身就是些机会主义者和贪生怕死之辈。本来还在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忐忑不安时,现在却不但没等到惩罚,还看到不小的好处。那这帮人还不见缝插针,赶紧挤上捞好处的末班车。

于是,一场朝堂上抢出承认罪行,要求责罚闹剧似的高c在超乎李儒等人的想象下,迅即铺成、传播开来。

第二日清晨,东方第一线阳光照耀在许都的皇城之上时,后宫的长寿宫的偏殿中,当御史大夫郗虑和新近三师的华歆带着几十虎贲侍卫闯入这间偏殿时,伏后正趴在刘协的跟前,痛不欲生的哭着。

被废后,打入冷宫,昨日她就已经知道,并已经被强行移居长寿宫。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看见一群凶神恶煞似的侍卫闯进殿中时,伏寿哭的更大声了。但她的痛哭除了引来刘协陪同的一阵落泪外,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影响。

“废皇后伏寿,尊曹公令,请皇上降旨,赐其自缢!”华歆目无表情的道明来意后,就听伏寿狼嚎似的的悲呼又起。

“陛下,陛下,看在你我夫妻一场的面上,你不能让臣妾活一命吗?……。”

此时拿着不知是曹智亲自,还是出自他那个属下之手草拟的圣旨,刘协已是哭的两眼发花,泣不成声。

对于妻子的央求,刘协只能扶着伏寿的乱发,泪如泉涌道:“我救不了你,怪只怪你,不该图谋曹爱卿的权利和性命……”

“我不要了,我什么都不要了。郗大人,郗公,你去帮我对曹吴公说,我以后一定安分守己的做人……。”伏寿转而扑到郗虑脚下,不顾往日之母仪之尊,抱着郗虑的一条腿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