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会在单翼舰载机的发展道路上走不少弯路,而爱尔兰国防部门的技术人员已经对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新战机进行了技术测评,认为它完全符合新一代战机的标准,而且有发展舰载机型号的充足空间,双方已草签合同,不出意外的话,爱尔兰将以订购加授权生产的方式大量制造装备,对此日本陆军航空兵却一无所知。

    绰号“箭鱼”的ik…2ot是在墨西哥湾击沉美国主力战列舰“爱荷达”号的超级猎手,其实墨西哥基督反抗军能够击沉美舰,运气好到爆棚是一方面,美国人当时也还普遍存在麻痹大意的心态,客观而言,“箭鱼”除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各项技术数据相比英德两国的现役鱼雷机并不占优,日本海军大批量订购并准备进行许可生产,单架成本能够控制在4oooo万马克以下,看起来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战争时期却有可能自酿苦果。要知道即将进行测试的ik…22t“超级箭鱼”采用了封闭座舱和大起落架设计,配以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技术,拥有极强的短距起降能力,在搭载重型航空鱼雷的情况下,能够以3oo公里的时速飞行12oo公里,各项数据均较“箭鱼”有大幅提升,处在研发设计阶段的单翼轰炸机,主要性能更将“箭鱼”甩出了至少两条街!

    绰号“鱼鹰”的ik…3ot跟“箭鱼”同出爱尔兰皇家飞机制造厂,外观跟德国海军的ju…17有不少相似之处,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效力于德意志航空公司的雨果…容克博士在爱尔兰舰载轰炸机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实际上两款舰载轰炸机的内部结构相差很大,性能特点各有侧重——ju…17俯冲能力极强,ik…3ot采用内置弹仓,操纵性极佳,战斗载荷下的飞行速度居于各国舰载轰炸机之首,适合快速攻击和某些特种轰炸战术,但如果不得要领地追求俯冲精度,它的作战效率肯定不及ju…17,何况爱尔兰皇家飞机制造厂已按照爱尔兰海军的要求,在ik…3ot的技战术思路上研发其单翼型号,这些都是日本考察团以及后续的学习人员无法接触到的“隔代技术”。……194123128oo+597……》

第599章 大战之路() 
大年三十,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天空恭祝这里的每一位小伙伴运势如虹,势不可挡!

    ******

    干燥的荒漠,空气中仿佛连一个水分子也没有,阳光不受遮挡地照耀着大地,似乎只有生命力最顽强的杂草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视野中除了沙砾和石块还能够找出几样异物来,例如半埋在沙堆中的飞机残骸,蒙布破烂不堪,金属骨架暴露在外,死去的飞行员脸朝下趴在不远处,躯体已经风化成了干尸,皮靴不翼而飞,衣裤口袋也有被翻过的痕迹,随身携带的手枪以及救生包也不见踪影;例如废弃的卡车,驾驶室周围满是碎玻璃,泄了气的轮胎松散地包裹着轮毂,木质的车厢栏板留有连串的弹孔,车厢里杂乱堆放着几个残缺不全的空木箱……

    这里是西亚,两河流域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波斯帝国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踏足欧陆、席卷亚非,创造繁华盛世。现如今,它因数之不尽的石油宝藏和无休止的战火而受世人关注。

    视线投向库姆河畔,奥斯曼土耳其鲜红的星月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克虏伯造的榴弹炮整齐排列在开阔地带,头戴土耳其帽的炮手们高高挽起袖子,汗流浃背地操炮射击。每当震耳炮声响起,滚滚沙尘弥漫,片刻过后,响亮的爆炸声从对岸传来,林立的烟柱又会多出几根。在同一个场景中,头戴护耳型钢盔、身穿原野灰色作战服的德军士兵利用机械工具搭建跨河浮桥,一长列涂刷着铁十字徽标的钢铁战车以及满载步兵的半履带军车正等待渡河,在他们头顶,每隔半小时就会有一队带有黑白红或绿白红涂装的战机呼啸而过,向那座燃烧的城市投下炸弹,而衣着齐整、佩饰鲜艳的意大利骑兵则下马待命,他们身旁是一匹匹硕壮矫健的骏马,马拉式轻型野战炮和水冷重机枪正准备跟随骑兵一同进攻……

    1932年底,德土意联军对波斯军队固守的库姆城发动了无差别的轰炸和炮击,这在西方世界引发了一场争议,因为城里不仅有全副武装的波斯士兵,更有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

    波斯国,这个在苏俄和美英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西亚国家并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在同盟国阵营的舆论下更是血腥残暴的存在。大战结束后,波斯帝国故地尽为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所侵占,当地居民不堪外族统治,从20年代初期开始了“驱逐外敌、复兴波斯”的抵抗活动。武装势力主要在靠近苏俄的北部地区和接壤英属印度的东部地区,继而形成了亲苏和亲英两大武装派别。至1930年,两股武装几经会谈终于达成联盟,从而为建立波斯国奠定了基础。1932年10月,波斯人在马什哈德宣布建国,随即集结四万兵力围攻当时由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驻防的军事据点库姆。在同盟国援军抵达之前,蓄谋已久的波斯军队依靠内应帮助攻破土军防线,击毙土军两千余人,俘获近三千人,随后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库姆血案——两千多名土耳其战俘遭到波斯军队的无情屠杀,据说无一人幸存。

    为报复波斯人的暴行,奥斯曼土耳其集结重兵进攻库姆,但前两次攻势都被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波斯军队主力所挫败,波斯国顿时声威大震,各地民众群起响应,武装起义烽火遍地,在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北岸地区掀起了反同盟国的**。因石油的生产、运输以及提炼设施遭到破坏,整个波斯地区的石油产量短期之内下降了20%,而石油产量占全球七成多的美国借机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油价大战,使得欧洲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一度飙升到1932年平均值的160%。

    在此之前,德国、奥斯曼土耳其已与苏俄缔结和平条约,同盟国每年从高加索石油产区获得的石油从高峰期的900多万吨下降到了300万吨,而且大部分输油管线和装船港口都处在苏俄军队的眼皮底下,一旦双方卷入战争,同盟国要么投入重兵夺回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要么休想再从这里获得一滴石油,因而波斯湾产油区对同盟国阵营特别是军事和工业需要大量石油的德国意义愈发重大。

    另一方面,自从大战结束以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对波斯湾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田数量增加到了37座,至30年代初期,已经投入商业开采的达到32座,年出产石油量超过2200万吨,大约百分之八十由德国企业开采,其余百分之二十由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爱尔兰投资开采。在同一时期,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石油开采量仅有800万吨。如若美、英、苏俄支持的大波斯国收复故地,同盟国阵营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必然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柏林、罗马、伊斯坦布尔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德国和意大利先后向波斯地区增派部队,至1932年底,部署在西亚的同盟国正规军已达70多万,德国投入现役总兵力的六分之一,意大利投入七分之一,而奥斯曼土耳其派驻波斯地区的军队占到了陆军现役部队的近半数!

    随着同盟国三强的联手进攻,历史悠久的库姆城在现代武器的摧残下沦为了一片废墟,数万民众背井离乡,穿过沙漠和戈壁逃往边境地区。占领库姆后,联军继续向波斯国首府马什哈德挺进,并动用远程轰炸机对其进行大规模轰炸,来自苏、英、美等国的志愿者驾驶波斯国外购的战斗机进行拦截。1933年1月下旬,马什哈德上空爆发了多场激烈空战,多国志愿者以较小的代价击落同盟国联军五十多架轰炸机,使得同盟诸国朝野震动。通过战场调查,德国和意大利军方意识到现有轰炸机存在自卫防御能力不足的缺点,无论小编队活动还是大编队出击都难以应对战斗机的阻击,遂向本国航空企业下发了研制新型轰炸机的要求,多种型号的双发、三发、四发轰炸机将因此登上历史舞台。

    军事上的受挫使得同盟国对四国联盟敌意骤增,德国政府首先向英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要求其严格履行在1916年签署的波斯协定和1927年签署的有关双方互不在对方势力范围支持鼓动反抗力量的备忘录,立即停止对波斯国的各种援助,无限期关闭英印边境通往波斯国的陆上通道,英国政府表面接受,暗地里却在继续加大对波斯国的支援。

    在先期签署巴库协定期间,德国与苏俄签订了一份秘密备忘录,约定德国不再支持爱沙尼亚的**主义者,苏俄的人员和装备不以任何形式越界进入波斯地区,双方和平共处,互不侵犯,而此番苏俄的武器和志愿者大量加入波斯军队,使得德国政府非常恼火,并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履行外交协定的诚意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德**方因此对20年代中期制定的对苏作战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以增发国债的方式筹措军资,为陆军大规模采购机械化的军事装备——仅爱尔兰出产的半履带式战车就一口气订购了2000辆。

    对于美国政府卷入波斯争端,德国政府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们公开指责美**队在墨西哥内战期间犯下了一系列反人道主义罪行,而且肆意践踏两次海牙国际公约所通过的多项条款,因而主张成立国际军事法庭进行调查和审判,迫使美国政府在外交场合进行辩驳和反击,从而牵制了美国政府的精力。与此同时,德国煽动阿根廷和巴拉圭就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向乌拉圭发难,从而在南美洲制造紧张局势,进一步分散美国政府乃至国际舆论的注意力。

    1933年2月底,同盟国联军以伤亡两万多人的代价攻克波斯国首府马什哈德,尽管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同盟国却藉此大造声势,在心理上给予波斯人沉重打击。在同盟**队的严酷绞杀下,波斯各地的武装起义很快趋于平息,此前因生产和运输设施受到破坏而减产的油田也得到了恢复,加上爱尔兰政府宣布巴林新油田投产,每年将稳定出产50万吨原油,欧洲人重拾信心,及时挫败了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掀起的风浪。

    国际原油市场发生大幅度动荡,高度依赖原油进口的国家受伤最深。30年代初,日本本土及北方诸岛出产的石油连本国海军的日常需要都不能满足,重工业发展和交通设施对油料的需求基本依靠进口,短短两个月的油价战争,日本政府及企业的损失数以亿计,原本就处在经济萧条期的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日本不得不减少海军舰艇的出海训练,对民用汽油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并将城市电力供应削减了四成以上,日本朝野对原油产地的垂涎犹如一头愈发饥饿的狼,带刺的栅栏也挡不住它对于肥羊的渴求。尽管美国政府在油价大幅波动期间仍以协议价格向日本提供了数十万吨原油,使得日本的重要工业设施不至于完全停摆,日本政府对美国人操控国际油价的能力是又羡慕又痛恨。

    在此背景下,德日两国代表在波斯湾的一艘德**舰上进行了为期六天的会晤,期间以密码电报与本国政府进行了反复沟通,就双方在对美英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期间的义务进行了明确,并约定两国日后以印度洋中部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这份秘密协定使得德国有了同时对抗美英苏三国的底气,亦令日本得以放心大胆地从英荷这两个没落旧帝国手中夺取声盛产石油和橡胶的东南亚。

第600章 战祸再起() 
大年初一,给大家鞠躬拜年了!

    *******

    1933年春夏之际,在各国大小报刊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既不是欧洲的某位君主政要,也不是美洲的某个强人巨贾,而是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英国皇家空军少尉博内克…巴特兰德。这位英**官之所以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并非因为他的个人成就或是善举,而是因为他驾驶的战斗机被击落在了波斯东部,并且很不幸地被土耳其军队所擒获。同盟国以此大做文章,抨击英国政府公然违反1915年签署的停战协定以及在1927年做出的书面承诺。

    在巴特兰德口供公之于众之前,英**方曾积极辩解称,巴特兰德少尉的战斗机系从英属印度西北边陲的空军基地起飞执行常规训练任务,可能是因飞行罗盘发生故障误入波斯领空,之后被同盟国空军击落。这样的解释看起来能够站住脚,但随着德国对外公布巴特兰德少尉口供内容,国际舆论就对英国非常不利了——巴特兰德少尉不但在这份口供中承认自己是受英**方派遣帮助波斯军队作战,还同时供述称,目前波斯境内至少有六十名美英飞行员和数以百计的技术人员,英**方一直以来都允许波斯武装越境进入英属印度休整,并且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以加特兰德少尉口供为证据,德国政府于1933年4月16日向英国政府递交外交照会,要求英国政府在48小时内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非法入境人员,停止对该地区一切**势力的经济和军事援助,驱逐有组织滞留在英属印度境内的武装人员,并再次要求英国完全封闭英属印度与波斯地区的陆上通道。

    外交照会的内容通常是不对外公开的,但在德国外交官员向英国首相递交外交照会后不久,伦敦的权贵人士便得知了这份照会的主要内容,当天发行的泰晤士晚报亦刊载了德国对英提交照会的消息,以揣测性的语言透露了德国提出的种种要求,英国各阶层对此普遍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无论英国如何答复,都很难化解英德两国乃至两大阵营之间日积月累的矛盾,一场新的大战或将以此为导火索进入倒计时。

    英国卷入波斯战局,执政的鲍德温内阁及军方现任首脑必然要担负相应责任,在英国舆论一片批评指责的声潮中,原本就饱受外界质疑的鲍德温首相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一面辩称英国对波斯的援助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流入波斯地区的武器是军火商人的逐利之举,英国政府不应为此受到过多苛责,一面暗示英属印度的高级军事官员以在边境地区监管不力为由引咎辞职。

    48小时的限定时间内,英国政府给出了答复,宣称他们已经遵照1915年协定和1927年备忘录的条款纠正了此前所犯的失误——英属印度边境的道路已全部关闭,英属印度境内的武装人员已全部离开,英国已停止对波斯地区力的所有援助,而且英国政府已对波斯地区的全部英国公民发出了紧急召令,但是考虑到路程问题,要求德国政府将此项要求的时限放宽到半个月。

    至少从外交答复的内容上看,英国政府为化解这场外交危机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在令人惴惴不安的几个小时等待后,德国政府给出了答复,柏林给予对方额外的24个小时,用以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跟军事有关的人员,在这其中,因正常商业或个人目的滞留的不受此限制,英国政府必须通知他们就近向土耳其驻军报到,只有通过土耳其军队的审查和记录后才能继续留在波斯地区。

    德国政府第二次给出的时限虽不宽裕,但至少在外界看来,这场危机演变成为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至1933年4月19日上午,英国政府给出第二份外交答复,表示他们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了安排,德国政府未提出任何异议,两国因波斯战端引发的外交冲突似乎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令世人始料未及的是,两周之后的5月3日,在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德国皇储小威廉亲自策划下,一支由德国伞兵、意大利空降猎兵以及爱尔兰皇家卫队成员组成的联合部队突袭了位于波斯国东南部的一处指挥部,当时有多名波斯武装的高级指挥官在此举行会议。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联军突击队干脆利落地瓦解了此处波斯武装的抵抗,而后固守营地直至德军的一支装甲部队强行突破波斯军队防线抵达此地。经此一战,同盟**队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空降战术的惊人威力,更掌握到了英国政府在外交事件中阴奉阳违的直接证据——联军突击队在战斗中捕获数名美英军事人员,其中包括一名退役的英**官和两名英印殖民军士官。

    英德两国刚刚平息的外交闹剧顿时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

    5月4日上午,德国政府发布公告,斥责英国政府的行径违背了一个政权最基本的国际公信,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与此同时,德国外交官面色凝重地走进英国首相官邸,向鲍德温递交了一份要求苛刻的照会,要求英国在48个小时内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英籍及英联邦国家人员,在72小时内撤出英国在波斯地区的所有投资。

    在提出这份外交照会的同时,德国境内的铁路线全部启动战时管制,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德**事总动员的前奏。获知这一重要情况,英国政府立即照会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对此项举动做出合理解释。

    德国政府通过外交回复表示,只要英国接受通牒,在规定时限内按德国要求行事,那么德国铁路系统的战时管制将会自动解除,否则德国将考虑发出正式的最后通牒,并进行全面的军事总动员。

    这无异于**裸的战争威胁。

    面对来自德国的巨大压力,鲍德温内阁及英**方陷入了空前窘迫的境地。英国民众对政府一贯出尔反尔的作风非常失望,同时又反感于德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架势。早已退出现役的前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通过报刊大声疾呼,声称英国对德退让等于慢性自杀,唯有联合美、日、苏三国,遏制德国的疯狂扩张,才能够维持英国当前的政治版图,否则的话,英国将在二三十年内失去对英联邦国家及海外殖民领地的控制,退化成为像西班牙和丹麦一样蜷缩本土的三流国家。基钦纳的呼吁引起了英国民众的深刻反思,虽然人们对英国挑战德**事霸权的能力不抱太大希望,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英国政府以强硬态度捍卫帝国尊严。

    尽管德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48个小时内完成战前动员的全部准备工作,但鲍德温内阁成员们还是被德国人的强硬举动给吓得乱了方寸,他们一边苛责军方迅速调查清楚事态原由,一边放低外交姿态,请求德国政府勿在铁路系统启用战时管制的基础上采取更多的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