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桨;试硕踔劣屑そ哐镅砸蕴厥馐侄沃撇靡跄辈还煺摺�
从万民敬仰的王公贵族变成了众矢之的,埃斯特大公背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尽管他当众发誓绝无对兄长不利的想法和言行,并极力争取卡尔一世的信任与支持,但他的处境还是变得愈发糟糕。在这种情况下,大公萌生了离开奥匈帝国的念头,距离这年圣诞节还有四天,他携家带口抵达蒂里雅斯特港,但他们在码头遭到宪兵的阻拦,未能登上开往法国的邮轮。由于无权扣押大公及其家眷,宪兵们仅仅是对他们采取监视措施,纵然如此,大公一家依然是在颠簸劳顿中迎来圣诞,而哈布斯堡宫廷则像往年一样享用着美妙的音乐和丰盛的食物,看起来丝毫没有受到菲利克斯王子遇袭案的影响。
圣诞假期过后,奥地利最高法院继续案件审理,这时整个奥匈帝国的舆论都在指责和抨击埃斯特大公,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高呼“严惩阴谋家”、“绞死叛国者”,而缺乏社会阅历和挫折经历的埃斯特大公带着妻儿战战兢兢地回到了自己在萨尔茨堡的领地,不但闭门不出,还令下属加强了戒备,这恰恰又成了对手发动舆论战的新把柄。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埃斯特大公做出了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向德国人求助,希望前往德国寻求政治庇护,可是霍亨索伦家族这时还不想跟多年盟友撕破脸皮,他们虽然拒绝了埃斯特大公的请求,但并未将此事泄露出去。
无奈之下,埃斯特大公只好求助于他的私人朋友,法国驻萨尔茨堡的总领事。这些年来,奥匈帝国与法国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而法国的政局也时常陷入混乱当中,尽管如此,法国人还是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他们充满浪漫情怀的骑士主义。接到总领事的报告,法国内阁连夜开会,做出了接纳埃斯特大公一家前往法国避难的决定,然后立即安排大公一家入住当地的法国领事馆,并火速调派专机将他们接走。当奥地利最高法院向皇室提请将其羁押并进行审查时,埃斯特大公已经在巴黎高档酒店的总统套房里舒服的泡澡了!
得知埃斯特大公以政治避难名义私自前往法国,奥皇卡尔一世恼火不已,在一些贵族和大臣的煽动下,他令奥匈帝国中央政府向法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试图迫使法国方面将其遣返。法国政府既不拒绝也不答应,而是轻车熟路地打起了太极,一点也没有要将埃斯特大公及其家眷遣返的意思。在德国人有意旁观、意大利人坐看闹剧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缺乏让法国政府忌惮的手段,到头来也只能是抗议了事。
视线回到奥匈帝国,成功赶走了头号竞争对手,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决定趁热打铁地推行他的另一项计划,那便是用强硬的军事手段来表明奥匈帝国维持国家稳定的决心与能力,再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来逐个化解帝国境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达到巩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目的……
精明的皇储殿下当然不会把意大利人当成杀鸡儆猴的“鸡”,在奥匈帝国周边国家当中,他们属于实力最强的一档,而实力较弱的当属希腊、乌克兰以及罗马尼亚。一战之后,希腊人识时务地投靠了德国人,成为德国人用来牵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一枚棋子,它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德国人的保证,而且奥匈帝国境内基本上没有希腊人聚居,所以希腊也不适合当“鸡”。如今的乌克兰联邦共和国,跟地理概念上的乌克兰根本是两回事,基辅以南、第聂伯河以西归奥匈帝国所有,基辅以东归德国所有,在德国人扶植成立的乌克兰联邦共和国仅仅占有乌克兰百分之四十的领土和不足一半的人口,但是作为西方同盟国与苏俄之间的缓冲,这个“小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可一点也不差,要真动起手来,即便德国人不予干预,奥匈帝国也未必站得到便宜。
于是,奥托皇储选择对罗马尼亚人开刀。此时生活在奥匈帝国的罗马尼亚人约占帝国总人口的5%,也即300万左右,他们集中生活在靠近罗马尼亚王国的布科维纳公国以及匈牙利王国东部地区。最近一段时期,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还有意大利人闹腾得最凶,罗马尼亚人相对要安生一些,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动下大声疾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倡议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决定罗马尼亚人聚居地区的归属。为了让奥匈帝国高层重视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要求,激进分子在切尔诺夫兹、雅斯洛沃茨等地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游行和罢工,虽然没有发生性质恶劣的暴动事件,但对地区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1944年初,在埃斯特大公出走后不久,奥托皇储以外莱塔尼亚军团统帅的身份,向布科维纳公国调集了35个团8万多兵力,并从各地抽调了数千名秘密警察以及大批,借军事演习之名对该地区实行了严密封锁,继而对这里所有的城市、村镇进行地毯式的清扫,逮捕曾经参与所谓民族独立运动的居民,对他们进行集中审讯和公开审判,短短半个月就有四千多名拥有合法公民身份的罗马尼亚人被判处徒刑,另有数十人遭到枪决。公正合理的公开审判确实能够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但是在布科维纳,许多判决都存在证据不确凿、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因而引发了居民们的强烈不满,并招致舆论的抨击和嘲讽。
奥匈帝国官方对境内罗马尼亚人近乎迫害的清洗,罗马尼亚王国从上到下都感到无比的愤慨,不少军人和民众都嚷嚷着要跟奥匈帝国干一仗。当然了,730万人口的罗马尼亚——其中约有650万罗马尼亚族,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匈帝国相提并论,而且长期以来疏于军备,既不具备跟奥匈帝国叫板的实力,也没有做好心理跟物资上的准备,到头来也只能以外交抗议、国际呼吁以及亲情求助等非武力的方式据理力争。国王卡罗尔二世便向奥皇卡尔一世去信,对罗马尼亚族在奥匈帝国的遭遇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并表示“如果奥匈帝国不再视其境内的罗马尼亚族为子民,罗马尼亚王国随时可以接纳他们”,而出于对奥托皇储的支持,卡尔一世在回信中辩称奥匈帝国之所以调派军队及司法人员前往布科维纳公国,目的是揪出藏匿在当地民众中的叛乱分子,被枪决的每个都是犯了叛国罪的人,既有罗马尼亚族,也有乌克兰族、克罗埃西亚族,至于那些被判处徒刑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到了保障。
卡尔一世的解释当然无法让卡罗尔二世和他的子民平息怒火,无奈之下,罗马尼亚国王转而向德皇小威廉求助。统治罗马尼亚的西格马林根家族是霍亨索伦家族的支系,无论站在亲属血缘的立场还是遏制奥匈帝国的角度,小威廉都有充足的理由向卡罗尔二世伸出援助之手,何况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一直是欧洲列强们窥觑的对象,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但具有工业上的经济优势,同时还具备海外油田所不足的战略价值。
886。第886章 奥托皇储的胃口(下)()
有道是胳膊拧不过大腿,40年代的德意志帝国,本土人口过亿,经济规模和工业产量是其他欧洲国家总和的三倍还多,而科技水平尤其是军事科技的优势已经到了让所有列强国家仰视的地步,百万常备军拥有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系统和最完备的后勤供给,其强大无比的空军有着摧毁一切的能力,地面上的钢铁洪流足以冲破任何防线……于是乎,在德国介入之后,奥匈帝国不得不提前终止了在布科维纳公国的清洗行动,并从该地区撤走了他们的精锐部队,然而已经生效的审判没有被撤销,无数的冤案错案就此落下,数以千计的罗马尼亚族家庭深陷悲痛哀伤,此后数年,奥匈帝国境内的罗马尼亚族人大量迁往罗马尼亚王国,使得布科维纳公国以及匈牙利王国东部地区的民族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奥匈帝国的中央政府还是匈牙利王国和布科维纳公国的官员们,大都对这种非自然的人口流失视若无睹,或许在他们眼里,只要帝国的领土没有损失,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减少一些非但没有什么害处,还能够优化帝国的种族结构,提高帝国公民的整体素质。
对帝国境内罗马尼亚族的所谓大清洗让奥托皇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增,当然了,外国媒体赠予他的名号多是以“挥着皮鞭的帝国继承人”、“哈布斯堡的嗜血守卫”以及诸如“暴君”、“残暴者”这类带有贬义的居多,种族迫害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并且进入了国联的议事范围,尽管国联理事会最终未对奥匈帝国在布科维纳公国的举动做出官方裁定,但这一事件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奥匈帝国及哈布斯堡家族的国际声誉。
然而对奥匈帝国高层,尤其是对奥托皇储本人而言,在布科维纳公国的清洗行动达到了既定目的,理应被视为是一次稳定政局的胜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帝国境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大多偃旗息鼓,特别是在奥匈帝国占领的旧塞尔维亚王国领土上,斯拉夫人中间流传着奥地利军队即将对他们展开残酷大清洗的传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最大的斯拉夫国家——俄罗斯的支持,所以人人自危,之前的示威、罢工乃至暴动很自动的销声匿迹了。
正如人们揣测的那样,在布科维纳公国的清洗行动并不是奥托皇储的唯一计划,至1944年5月,奥匈帝国国防军再一次开始了大规模调动,超过15万名士兵被调往南塞尔维亚。不过,针对塞尔维亚人的大规模清洗行动并没有发生,奥匈部队多数在靠近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地区驻扎,而后阿尔巴尼亚政府收到了奥匈帝国的通牒,对方以维护亚得里亚海局势稳定为名,要求无期限租借都拉斯和发罗拉两大港口供奥匈帝国使用。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都拉斯和发罗拉就是亚里亚海东岸的重要港口,一战时期,奥匈军队曾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强行占领包括这两个港口在内的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以防摇摆不定的意大利人投靠协约国。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希望继续在阿尔巴尼亚港口驻军,以便奥匈海军自由出入亚得里亚海,但因意大利人的强烈抗议未能如愿。二战时期,奥匈帝国再度出兵阿尔巴尼亚,并且强行占领了希腊西北部的小部分领土,这让他们险些跟同处一个阵营的意大利人兵戎相见。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再度迫于国际压力从南欧占领区撤兵,这让他们的海军继续在亚得里亚海地区受到意大利的钳制,无法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北岸,进而影响了帝国高层以及民众各界发展海军的热情。
尽管奥匈帝国大兵压境,在得到意大利方面的保证后,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一世断然拒绝了维也纳的无理要求,并针锋相对地动员了他的军队,然而这个曾在奥匈帝**队服役、先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发动政变自立为君主的独裁者万万没有料到,奥匈帝国为了谋夺阿尔巴尼亚的几处港口,竟然处心积虑地在阿尔巴尼亚军队培植势力。就在索古一世拒绝奥匈帝国通牒后的第四天,长期得到奥匈帝国秘密支持的阿尔巴尼亚将领奥尔达西联手发动军事政变,政变军队迅速控制了首都地拉那,他们抓住仓皇出逃的索古一世并将其绞死,奥尔达西随后宣布推翻帝制,重新建立民主政权,从而赢得了各界民众的广泛支持,但等新政权稳固之后,复辟王权的一幕还将在这里重演……
不等阿尔巴尼亚全国局势完全稳定下来,奥匈帝国迫不及待地前来收取“投资回报”,早有准备的奥匈海军派出半支主力舰队开抵阿尔巴尼亚海域,六千多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都拉斯港强行登陆,当地守军接到奥尔达西的命令未作抵抗。就在同一天,奥尔达西将军代表阿尔巴尼亚临时政府与奥匈帝国签署协定,以每年400万帝国克朗的代价将都拉斯港和发罗拉港租借给奥匈帝国。
尽管租借港口协定的签署在阿尔巴尼亚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而且立即遭到意大利方面的强烈抗议,但仍有12000名奥匈帝国士兵于次日登陆发罗拉港。护送登陆部队的奥匈舰艇在港外遭遇了前来干涉的意大利舰队,双方剑拔弩张,险些酿成战祸,登陆港口的奥匈部队亦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特殊迎接,有十多名士兵被沿街抛来的石子或花瓶砸伤。虽然过程有一定的戏剧性,重要的是奥西帝国还是如愿接管了这座靠近亚德里亚出海口的重要港口,奥匈海军能够以此为前哨站,更为隐蔽和安全地进出亚得里亚海。
在维也纳乃至狭义的奥地利地区,高层和各界民众都视强租阿尔巴尼亚港口为改善帝国战略处境之举,因此对皇储奥托大加赞赏,然而在帝国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对争夺海权兴趣寥寥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储的举动完全不得人心,无论政府官员、军队将领还是街头巷尾的平民大众,都对这种冒险的投机感到忧心忡忡。正如他们担心的那样,由此引发的危机并没有随着奥匈军队占领那两座港口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原先效忠索古一世的军队因担心遭到清算而在阿尔巴尼亚东部和南部地区举事,奥尔达西立即调遣部队前去镇压,但北部的驻军指挥官在意大利人的挑唆下按兵不动,而南部的**军很快得到了经由希腊入境的意大利资金和武器装备,他们在配拉特和格拉姆斯接连击败了奥尔达西的部队,趁势逼近首都地拉那。
为免奥尔达西的临时政权倒台,导致前期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奥匈皇储又炮制了一出应友邦之请出兵平叛的剧目,3万多名奥匈士兵经都拉斯开赴地拉那,直接介入了阿尔巴尼亚内战。有了装备精良的奥匈军队相助,奥尔达西一举挫败了**军夺取首都的阴谋,并迅速夺回了中部的两个省份,但入境参战的奥匈军队没能帮助他彻底消除隐患,一方面在奥匈军队在地拉那战役中消耗不小,弹药补给跟不上,另一方面,匈牙利政府在后方唱起了“反调”,他们指责皇储奥托率军参战是先斩后奏——当帝国议会授权给他时,奥匈军队已在地拉那作战了好几天,这种违宪行为必须得到应有的惩处。
从维持帝国稳定的大局考虑,奥皇卡尔一世不得不撤去奥托皇储的指挥官职务,改派性格谨慎的斯通普夫上将接替南方特遣军团指挥权,而这位奥地利将军到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入境阿尔巴尼亚的所有奥匈部队只负责防守都拉斯港、发罗拉港,以及协助阿尔巴尼亚政府军保卫首都地拉那,其余地区的军事行动一律不予参与。失去了奥匈军队的空中和地面支援,奥尔达西的部队很快又被**军揍了个不能自理,自此自后,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一边靠奥匈帝国“供氧”,一边靠意大利“输血”,战场上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台面下行刺暗杀、无所不用,结果谁也无法解决掉谁,到头来还是苦了无辜民众。
阿尔巴尼亚陷入无尽战乱,始作俑者却没有因为被撤换职务而安生下来。回到维也纳,奥托皇储一面接受各界的赞美,一面带着他的参谋团队制定新的作战方略——在地拉那赢得摧枯拉朽的胜利让他对战争产生了空前浓厚的兴趣,并且自以为是欧洲皇室又一位军事天才。鉴于奥匈帝国二战期间扮演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二十多年来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火考验,他把德国、日本驻奥匈帝国的外交武官请来帮忙,结果对希腊的作战方案还未提交奥皇审阅,消息便走漏出去,外界自然而然地以为奥匈帝国已经准备好了要对希腊动武,从而解决困扰奥匈帝国近一个世纪的地缘缺陷,迈出从地区性海军强国向洲际性海军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意大利王国迅即以全国性的军事动员做出了最强烈的回击。
887。第887章 规则与秩序(上)()
1944年7月,一个重磅消息赫然将人们的视线从动荡不安的东南欧拽回到战火连天的东北亚:苏俄、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国联调停,双方从7月17日起全线停火。
而就在三个多月前,日军大本营还为即将发动的春季攻势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宣称要将苏俄军队赶回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去,此后东起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西至中国长城一线,七十余万日军投入这场号称“百万大作战”的攻势中。至5月下旬,西线日军一度推进至奉天城下,东线日军则抵近平壤,意图击垮苏俄主力的这对大钳子只差300多公里便能合拢,然而这300多公里对航空兵不够给力、装甲部队实力欠佳的日军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段路程。在稳住战线并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后,苏俄军队从6月上旬开始转入反攻。随着持续26个昼夜的平壤会战落下帷幕,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朝鲜古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役中惨被夷为平地。会战期间,日苏双方都企图赢得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作战部队和技术兵器,使出了正面强突、迂回穿插、炮火覆盖、地毯轰炸以及精兵特战等等手段,结果还是得到欧美国家援助的苏俄军队技高一筹,他们不但挫败了东线日军的进攻势头,更毙伤日军官兵十数万人。至此,苏俄与日本为争夺东北亚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已造成一百多万军人、数百万平民的死亡以及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苏两国政府均是负债累累,无论人力物力都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高层只好坐下来协商停战事宜,以非战的方式划定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7月18日零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几个小时后,国联提出了有关日苏停战的四点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双方尊重中国的独立主权,即:双方在达成停战协定的同时,必须与中国政府就和平事宜签署官方协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从中国领土上撤出军队。
尽管国联的提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然而这两年多来,苏俄和日本才是东北亚战场的主角,他们的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苏俄军队在陆上证明了他们“压路机”的称号名副其实,并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一流的空地协同和装甲突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