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判暮芸炀突嵘ナТ !�

    威廉二世深深地皱着眉头,他说:“就算英国放弃置身事外这一理想选择而卷入战争,就算他们封锁我们的海岸,德国的物资储备也能够维持到我们强大的陆军击败法国和俄国为止。”

    夏树耐心地步步解说道:“如若一切按照我们的设想进行,在陆上打败法国和俄国是没有悬念的,但是,陛下,您是否考虑过,我们的两个盟友并不像您的士兵那样可靠。”

    威廉二世以一贯的思路答说:“当然,我从不对意大利人抱任何期望,这场战争无需他们派遣一兵一卒,只要他们安安静静地当个观众就行。至于奥匈帝国,我只需要他们暂时拖住俄**队,如果他们连这样低的目标也实现不了,那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翻阅过我方观察员在巴尔干战争期间的记录报告,与一些目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的军官进行过交谈,以我的理解——请原谅我很冒昧地这么说——奥军不仅不能迅速打败塞尔维亚军队,还会受塞尔维亚战争的牵制而影响了对俄作战,导致我们的军队在西线作战的关键时期不得不抽调部队前往东线稳定局势。”

    威廉二世瞪大眼睛看着夏树,这在他看来应该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一旦成为现实,将给德国的战争前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至年的两场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军队接连击败了土耳其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这两个虽然不是很强的对手,塞军官兵的表现确实得到了一些正面的评价,而且也通过战争积累了经验。奥匈帝国?很遗憾,这个二元制的君主国家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火洗礼,而奥地利人的上一场战争还要追溯到奥地利帝国时期的普奥战争,一场无地自容的惨败。

第134章 皇帝的决心〔下〕() 
“噢,还有意大利,他们确实不必急于参战,而是看看那边开出的砝码更高,这样的话,只要意大利一天不参战,我们的奥匈盟友就必须在西南部边境保留军队防备意大利的袭击,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糟糕的‘潜在问题’。”夏树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威廉二世及其军事幕僚们最为担心的一点。

    历史上,这些“潜在问题”一一成为现实,使得踌躇满志的德国人最终折翼,并不是完全的偶然,许多事件早已显现端倪。宁静而凉爽的大海让威廉二世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在见解历来独到而准确的幼子面前,他没有强蛮辩驳,而是故作自信:“这些毕竟是潜在问题。”

    夏树正眼直视对方,用忧惧的眼神质询他:真是这样吗?

    片刻的对视中,威廉二世果然因为信心不足而率先移开目光,他也就此失去了平和心态,变得恼怒起来:“好吧,让我们那些无能的盟友都见鬼去吧!这场仗只能靠我们打!”

    夏树迅速应道:“是的,陛下,与其将实现计划的希望寄托在盟友的正常发挥上,不如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威廉二世想想觉得言之有理,遂道:“好吧,说说你想到的最坏的打算……嗯,去我的书房,我们可以来点啤酒,边喝边谈。”

    夏树微微欠身表示赞同,并随之让出路由威廉二世走在前面。

    有人跟在身后的时候,德国皇帝习惯性地将他那只从出生起就有残疾的左手放在身前,换过来将右手扣在后腰处。

    回到专门供自己处理公务和看书读报的舱室,威廉二世没有叫唤侍从,而是自己从酒柜里取出冰镇的啤酒和酒杯,夏树则主动帮他打开舷窗。两人喝着啤酒,抽着雪茄,这样的气氛较刚才在船头轻松自在了许多。

    夏树将历史原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成“最坏的打算”,逻辑顺畅、条理清晰地阐述给威廉二世。这些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对一个人讲述如此完整的历史事件,当然了,在对方眼里,一切都只是他个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阐述完全之后,夏树明确提议说:“要想打破困局,不仅陆军要全力以赴,海军也必须拿出十足的勇气来。我的意见是,如果英国对我们宣战,那么我们就在他们完全做好准备之前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烟酒在手,威廉二世的言谈果然不那么拘谨了,他愤愤道:“这两年,我们为恢复同英国的传统友谊而做出多次让步,巴格达铁路,非洲殖民地,我们甚至不惜放慢造舰速度!我们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我们无意侵犯英国的诚意?难道这还不足以让他们在欧陆战争中保持中立?”

    “利益。”夏树搬出后世的成熟观点阐述道,“几百年来,英国一直奉行着欧陆均势的策略,就是为了让欧陆各国相互制衡,避免出现一个能够快速发展海上力量的超级强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对海洋的统治地位。现在,德国的工业、经济和军事力量皆强于法国俄国,此时爆发战争,无论有多少英国人主张保持中立,英国的统治阶层最终会选择参战,以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依然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战败,英国人也会出于同样的考虑而保全德国的独立,不让法国和俄国彻底瓜分我们的领土。”

    最后一句,夏树有意在“独立”和“彻底”上加重了语气。

    威廉二世自尊受到了刺激,果然怒道:“以法**队的软弱,俄**队的散漫,他们就算能抵挡住我们的进攻,也不可能反过来打垮我们,英国人可以封锁我们的海岸,他们胆敢派士兵登陆上来看看!这场战争的结局最差也是和谈,德国不可能战败!”

    “如果不出现最最差的潜在问题,我们再不济也能够凭借军队的顽强作风而取得一场平局,所以这又回到了我刚开头跟您说起的噩梦:胡萝卜和土豆。”夏树不慌不忙地说道。

    威廉二世瞪眼皱眉,等着夏树的下一步解释。

    “饥饿导致民变,民变引发革命。”

    简单一句话,寥寥几个词,顿时让威廉二世流露出惊愕神情。自年以来,革命已令欧洲君主们谈之变色。对他们而言,那场席卷大半个欧洲的反君主政体革命或是比国家战败还要可怕的魔物。当时虽然没有哪个国王丢掉了脑袋,但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地,革命起义犹如火山喷发,极大地撼动了各国封建王权,多个国家因此制定或修改宪法,以约束或削弱君主权力,更让君主们感到惧怕的是,革命的思潮让老实本分的民众变成了暴动者,若不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势必带来难以收场的后果!

    夏树照着历史轨迹简述道:“战争拖延的时间越久,爆发革命的可能性越大。法国和俄国能够通过英国海军保护的航运线进口物资,而我们则必须依赖自给,且必须优先供给前线军队,民众的处境相对其他国家会很糟糕,而潜伏在德国境内的革命者又很多,一旦国内发生革命,军队必然深受影响,届时能否稳定战线将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威廉二世眉头紧锁地思考着。

    夏树相机行事,故意长吁短叹。

    威廉二世放下酒杯和雪茄,抬眼看着夏树,拿出了少有的坦诚态度:“我知道,约亨,你是想说服我同意舰队主动出击的方案。我们以多年的投入建立了这支一流舰队,当然希望它能够有用武之地。我们熟悉陆战,即便兵力均等,我们也有很大的把握击败对手,而海战则不同,我们的舰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海战,也没有建立起像英国人那样的传统,再精妙的计划,再充足的信心,也不能改变我们同英国海军存在巨大差距的事实……我实在不愿看到德国集二十年之力打造的舰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化为乌有!”

    在“霍亨索伦”号上呆了这么些天,夏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首先对德皇的想法表示理解,并确信海战是存在这种可能的,然后问德皇能否借他的佩剑一用。

    德皇略微犹豫了一下,应允了幼子的请求。

    夏树起身走到衣架旁,取下挂在上面的佩剑,双手捧着来到威廉二世跟前:“这是一柄精致而昂贵的剑,铸造它的意义在于捍卫皇权。”

    说罢,夏树停顿片刻,猛地拔剑而出。

    剑锋在前,威廉二世本能地往后一缩。

    夏树没有挥剑相向,而只是将它竖举于手,细细查看剑身。

    “尽管锋利无比,它从未用于战斗,甚至很少离开剑鞘。”

    话中之话,不难理解。

    “陛下!”夏树持剑而诉,“请勿让我们的公海舰队同这柄剑一样,仅仅成为华丽的装饰物。一柄真正的剑,应该为主人的荣誉而勇敢战斗,虽然会有损伤甚至断裂,但这是它存在的意义。如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让持剑者练成一流剑术,断剑再铸,方能无敌,而一个持剑者若是连拔剑战斗的气魄都没有,永远只是虚有其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因为行事鲁莽且刚愎自用,威廉二世常常受到非议乃至抨击,但出于尊重和礼貌,人们当面最多是婉言相劝,而夏树的表述简直与冒然闯入的刺客无异,德皇噌地站了起来。

    夏树却收剑入鞘,双手捧起,低头鞠躬。

    威廉二世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剑接过,潜在的胁迫感顿时烟消云散。下一步,他却迷茫了。

    夏树祭出最后的大招:“陛下,在年的英西海战之前,西班牙无敌舰队百战百胜,而且拥有数倍于对方的雄厚实力,结果英国舰队以坚定的决心、优势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一举赢得此后三百多年的光辉。以面积不及欧洲大陆四十分之一的不列颠发展成为称霸世界的帝国,伊丽莎白女王由此成为比肩凯撒、亚历山大的君主。普奥、普法之战过后,世人莫不将普鲁士军队视为最强陆军,无有不敬,威廉一世皇帝因此也成了欧洲最有名望的君主,所至之处皆闻‘万岁’。陛下,以德国陆军的强大实力,即便我们击败法国、打垮俄国,人们也只是对我们多一分敬意,而如果我们打败了英国海军,不仅德国海军将获得全世界的尊敬,您,同时统御着世界最强陆军和海军的伟大君王,必将获得到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族群的深深敬畏,并以无敌之威名载入史册,直到千年之后任受人敬仰!”

    鞭策与激励并用的方式,通常只会让威廉二世恼怒,夏树的耐心铺垫显然起到了效果,这位渴望得到世人尊重的德国皇帝仰头饮下整杯的啤酒,藉此壮胆,豪情万丈:

    “为了德意志对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的胜利,为了德意志此后一千年的光辉荣耀,我们的舰队将升火起锚,哪怕前方是一场狂烈的暴风雨,我们也要勇敢向前,赢下这场胜利!”

第135章 必战之战〔上〕() 
因为错综复杂的同盟、协约关系以及由来已久的种族矛盾,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牵动着欧洲各大国的神经。月日,英国海军根据动员计划书进入备战状态,并举行了试验性的动员。英国的法律虽未规定后备人员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应召报到,却有多达两万余名后备人员来到海军兵站。这是英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总动员进行实际测试和彻底检查,海军部还专门派出军官在每一个海港察看动员过程,以便报告存在于动员制度中的每一个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海军大臣丘吉尔与第一海务大臣路易斯亲王则亲自前往查塔姆视察,看着全体后备人员扛着他们的个人用具登上指定的军舰。

    到了月日,在朴茨茅斯南部的斯皮特角海域,英国海军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阅舰式。这是世界时尚曾经见过的无可比拟的舰艇大聚会,受阅的是以五十五艘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为主力的大舰队,军舰的行列长达余海里,几乎将斯皮特角与怀特岛之间的索伦特海峡填满。英王乔治五世乘坐皇家游艇“亚历山德拉”号进行检阅。整个舰队的每艘军舰都悬挂满旗。甲板上排满身着盛装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军乐高奏,礼炮齐鸣,这些以节航速行驶的舰艇,足足花了个多小时才从“亚历山德拉”号前方一一驶过。海峡上空一共有架海军的水上飞机和陆上飞机不断盘旋。这一次被称为动员检阅的大规模阅舰式,为的是检查预备舰艇的动员体制,表明作为预备的第三舰队也已经能和大舰队以及海峡进队一道投入迫在眉睫的战火之中。

    ……

    月日傍晚,德国皇家游艇“霍亨索伦”号从北海驶入威廉港。在这座军港戒备森严的码头上,皇室家庭的极为主要成员相互道别,然后各奔东西。威廉二世携皇后前往波茨坦行宫,皇储威廉返回第军团司令部——他已被任命为这余万部队的正牌指挥官,身有军职的其他王子们也各自归队。

    至于夏树,此行已不负所望地劝说德皇改变了心意。如若英国参战,公海舰队将获准出击,用一场全力以赴的战斗打破宿命。所以,他将回到舰队司令部,协同冯…英格诺尔及参谋们完善作战方案,及早实施各项前置准备工作,一刻也不容延缓。

    当德皇乘坐专列抵达波茨坦时,欧洲局势正朝着夏树所描绘的“最糟糕情况”发展。在德国有意无意的纵容下,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在小时内做出答复。

    接到奥匈帝国最后通牒之后,塞尔维亚迅即向沙皇俄国求援。由于火速访俄的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强硬主战,允诺法国倾其所能地支持俄国,俄国遂决定对塞尔维亚提供坚决的支持,包括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的承诺。得到了俄国和法国的支持,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帝国最后通牒中“允许奥匈帝国官员进入塞尔维亚参加对行刺事件的调查”和“允许奥匈帝国派员协助在塞尔维亚取缔反对奥匈帝国的行动”两项。在后人看来,这是任一独立国家都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然而在这个时代,情况却有所不同。早年有人图谋刺杀塞尔维亚的米赫尔亲王,当时奥匈帝国就充分给予了配合,允许塞尔维亚派官员前往帝国境内开展调查。

    在向奥匈帝国提交答复之前,塞尔维亚即下令进行部分动员,向奥塞边境派遣了个师的兵力。知悉情况后,奥匈帝国于当天深夜动员个师准备对塞尔维亚作战,俄国则于次日拂晓开始进行各种军事准备,战争动员实际已经启动。

    在塞尔维亚向奥匈帝国递交了最后通牒答复的当日,为迎接英王乔治五世检阅而集中起来的英国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作战演习。鉴于巴尔干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演习参加的舰艇一律按战时定员配足,而各分舰队和中队原定在演习结束后解散,有些将去公海进行各种训练项目,有些将返回港口基地,把部分人员遣回训练学校,有些将进坞修理。但是,从维也纳传来的消息让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与海军部第一海务大臣、巴腾堡的路易斯亲王紧急磋商后,他命令舰队不得解散。接着,经外交大臣格雷同意后,丘吉尔向报界发布了海军部的命令,希望这个消息能够让柏林和维也纳“保持清醒头脑”。

    获悉英国本土舰队全员集结待命,月日,冯…英格诺尔以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的名义签署了一项特别演习命令,要求各分舰队、分队召集全体现役人员就位,并从海军院校和飞行学校抽调学员补充编入舰队。同一天,驻扎在威廉港及周边兵营的德国海军第陆战旅也借演习名义派出大批海军步兵,对威廉港沿岸及附近岛屿进行了地毯式的扫荡和严密的驻点警戒。

    月日清晨,威廉二世在波茨坦行宫看到了奥匈帝国遣人送来的密件——塞尔维亚对奥匈最后通牒的答复内容,并从前来谒见的奥匈帝国外交官员那里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已准备在对塞宣战书上签字!

    尽管奥塞边境已是战云密布,阅过塞尔维亚的答复原文后,威廉二世当即建议奥匈帝国取消战争计划。因为塞尔维亚在答复中表明了屈服态度,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消失,若此时强行宣战,将导致奥匈帝国在舆论和道义上处于不利位置。

    尽管有此明确意见,但当奥匈帝国的外交官员询问一旦奥塞开展,德国是否会忠实履行早先全力支持奥匈帝国的承诺时,威廉二世仍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当天晚些时候,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不接受最后通牒为由向其宣战。

    得知奥匈帝国已向塞尔维亚宣战,丘吉尔命令英国本土舰队开赴远在北方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大舰队连夜驶出波特兰港,近百艘舰艇排成长达英里的纵列,穿过多佛尔海峡向北驶去。

    舰队完成部署后,丘吉尔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无论如何,突如其来的鱼雷袭击已成为昨日的恶梦,一去不复返了。”

    落笔之时,丘吉尔心中也许仍存一丝隐忧,而无独有偶,另一位“海军大臣”,德国海军国务秘书冯…提尔皮茨在日记中记述到:“等到英国参战的现实打破了那些人一厢情愿的幻想,他们必定会为我们刚刚失去的机会而感到无比懊恼——三艘德国潜艇本可以在英国舰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起袭击,保守估计,至少可以重创四到五艘英国主力舰,从而大幅抵消英国本土舰队对我们的优势……不宣而战的耻辱?今天,人们只会承认日本的崛起,还有谁指责它在清日和日俄战争中不宣而战的卑劣行为?”

    月日,奥匈帝**队越过奥塞边境,并对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了炮击。尽管此时许多人仍希望将战火控制在局部战争的范围内,但纵横交织的盟约、协约已经让欧洲各大国无法置身事外。月日,奥、俄两国都颁布了总动员令;月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它小时内撤销动员并“向我们明白宣布业已照办”,俄国未予理会。

    在向俄国递交最后通牒的同时,德国也向法国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小时内答复它在俄德战争中是否保持中立,并说如果法国保持中立的话,德国“要求将土尔和凡尔登两地要塞交由德军占领作为保持中立的保证,待战争结束后归还”。

    换句话说,就是要法国把大门的钥匙交出来。

    德国驻巴黎大使舍恩男爵感到难以递交这份“蛮横”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