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吃过午饭,林正阳在家里读书。
他在这个副本的身份是个都市隐士。
为什么说是隐士?
因为有钱、有闲,关键是修了道术。
他祖上也是做这一行的,传到他手上,三教九流人脉什么的都有。
遇到什么不干净的异常事件,有门路的人找到他这门上,就会按照行规出钱。
有需求,就有营生。
做江湖术士这一行,不乏混得只能勉强糊口的江湖骗子,但真有本事的人到哪都吃香。
林家就是这一种祖传的术士之家。
大富大贵谈不上,但也算得上小有身家。
轻易地不出远门,出远门必是大单子。
就跟做古董生意差不多的意思。
祖宅是老房子,不过前些年翻新了,林正阳就住了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角色不愧是给他的新人优待,连姓名年龄都一样。
不过有一点,这个林正阳过去因为经常要出远门,全国各地跑单子的缘故,所以根本没有正经地上过高中。
课程全靠家教,或者自学,他爷爷不知从哪给他弄了个清华的旁听证,有时也会去旁听些讲座。
宅子外面,高大的银杏树,投下斑驳的光影,照在他的身上。
“经曰: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
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
此之谓化成。”
一句一句地翻阅着手中的《青囊经》,林正阳反复背诵着。
此身主人是个自幼熟记各种经典的术士,这经典的风水学著作自然不会落下。
此时一翻到这书,脑海里的记忆就在不断回想起来,好似真的背诵过千百遍那样,没有一点晦涩感。
脑海里的记忆,不断回想起来,此身所学习过的各种奇门遁甲的知识,风水星相···········
甚至还夹杂着一些过往的记忆画面··········
熟悉又陌生··········
“这········真的只是个副本吗?”
林正阳有些迷茫了起来。
第4章 开源()
咕嘟,咕嘟········
灯光下,林正阳轻轻用玻璃棒搅拌着面前的坩埚,直到坩埚里面的液体变成半凝固的紫色胶质,一个个气泡炸开,冒出带有奇异怪味的气体。
这是林正阳根据梦中所得的一部分知识,进行改良的药水。
喝下去,就能见鬼。
百年前的浮游子的记忆,尽管才进行到九岁,但也旁观过几次这种药剂的配置,大致的用量、材料和过程都记得清楚。
“土法制药就是全凭经验,量多量少都是手感,哪有现代的称量仪器,精确到毫克,这样多方便,一次成功,后续成功率都有了保证。”
实验台上,是切割得好好地,用电子秤称量好盛放在干净的白纸上的一份份药材。
说是改良药剂配方,其实他也没有真的增减药材,只是试图寻找出最有药剂配比。
这需要大量的实验。
不过这是值得的。
这种喝下去能让人开启灵眼的药剂,用途很广,很多同行都长期有需求。
毕竟,不是谁都能有天生的阴阳眼。
就算是阴阳眼,那也有视力好与差。
喝了这药剂,就算是阴阳眼,也能看得更清楚些。
“现代不比过去了,药材都能人工培育,不需要浪费那么多时间采药,真是省了不知道多少精力。”
把坩埚里头逐渐降温的药剂倒入量杯,进行自然冷却,林正阳取过一支墨水笔,在实验日志上记录。
“第376次实验,金银花30克,车前草22克,蒸馏水500毫升,加上牛眼泪十滴,经由祝由科科仪一遍,烧化灵符一张,形成半凝固态胶质药剂,色泽半透明,有奇怪的气味,药剂配置成功,标号376········”
“接下来,要实验药效。”
实验药效要怎么做?
自己喝?
别搞笑了!
别说这是药水,没准配置错误搞出毒素·········就算是真的喝水,这么多也会撑死人的。
林正阳来到地下室的一角,这里用木板隔离出了一个隔间,里面是铁丝笼,养着很多小白鼠。
在这些小白鼠身上,都贴着编号。
“79号,我看看记录,好像已经有十二个小时没有喝药了吧?”
林正阳从白大褂上衣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小笔记本看了看。
“嗯·········找到了,已经有十八个小时了,上次的药效持续了97分钟,好,这次还用它。”
放好笔记本,林正阳换上了手套,打开笼子,邪恶的魔爪伸向了瑟瑟发抖的79号小白鼠。
然后,用试管,小心地取出标准的376此实验样本药剂,从其中取样10毫升,灌入四肢不断挣扎的79号口中。
“乖乖的,一会儿给你看好看的东西·········”
所谓的好看的东西,就是保家仙。
家中供奉的家鬼,保护家宅平安,是为保家仙。
因为受了香火,加上多为家中长辈,所以这一类的灵体,会真的保护家中平安。
虽然这么说,但是还是鬼,只是受了香火,所以能够留在人间,有的保家仙甚至能够延续到五六代,甚至有机缘的话还能成功上位封神,成为一方村落的土地。
林家的保家仙,并不是家中长辈,而是据说是爷爷那一辈祭炼的“五鬼”。
据说经常受香火供奉,加上还被几代人用咒术炼化,阴气已经很淡了,算是灵鬼一流,倒是很接近土地仙那种存在。
不过距离成为土地神,还差着老远了。
起码,得找回灵智··········可惜,这五鬼最初祭炼时,爷爷说起过,这五个都是些快要消散的游魂,根本不可能保留灵智这种东西,想要把它们捧上神坛,怕是要再多积累些阴功,多做那么几大箩筐的不留名好事。
不然呐·········没戏!
心里头想着这些有的没的,林正阳手上却没有耽误什么。
他仔细地观察着79号小白鼠喝下药水后的反应,准备一会儿记录下来。
这个药,他是打算进行推广的,自然要考虑到副作用,以及药效。
药剂每次喝下去持续多少时间,之后需要间隔多长时间才能继续喝,过量饮用又会造成什么反应··········等等等等。
为了钱,为了能够在剧情开启后有钱氪金保命,他还需要更努力才是。
从他反复做的梦里头,到目前为止,已经牵扯到不少东西了。
林正阳并不觉得就靠着目前他这点水准,就能安然无恙。
必要时,还是要花钱雇人,或者是·········雇佣一批炮灰。
死道友不死贫道,又曰: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他就是想着花钱雇佣一批术士,前来助拳。
反正,现在剧本还没有开启,明显就是给他做准备的。
不管是雇佣人手,还是通过关系购买法器和灵符,都需要不少钱。
幸好这个副本是现代都市的背景,资本的魔力已经显现出来,只要钱够多,很多时候,是可以做到大部分事情的。
被开光了的79号小白鼠,明显地看到了保家仙的奇葩造型,吓得不清。
林正阳刚把他放回笼子里,就见它直接一溜烟地缩到笼子角落的稻草堆里,动也不敢动。
动物在这方面的感知,确实要比人类明显得多。
更别提,这个药剂,就是让人看得更清楚,看到以往看不到的“世界的真实”。
“天清地灵,五鬼听令,受吾法旨,守护此地,急急如律令!”
掐着诀,念着咒,林正阳感受着心神与五个精神体联系在一起。
有过经验的他,用意念操纵着这五个浑浑噩噩的精神体,去“吓唬”“作弄”那只可怜的79号。
然后,他退出了这种状态,并且留下一道简单的指令,让他们继续折腾那只可怜的小白鼠。
“每隔半小时过来观察一下药效,这此实验就差不多了。”
“三百多次实验配方,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那一种,预计推出市场能卖到两万两千元500毫升,而我一个小时就能配置这么一吨,原材料不算什么,主要是祝由术耗费精力,限制了产量。”
“祝由术的功效,看的是我本人的修行,这一点,还是我太弱了。”
林正阳叹息着。
就算有前身修行的记忆,也不代表自己上手就能继承。
依然是要一点点地去练。
这內炼一道,说到底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点掺不得假。
这一点,就算是鬼谷子的传人,梦中那个浮游子半人转世而来,多半也是要从头来起的。
短短一个月时间,林正阳也只是勉强能够在定境之中,将眼前零零散散的光点收入印堂,聚集起来。
这个灵光,要是再凝聚起来,就是眼前一片浑圆,皎洁,好似月轮。
再进一步,就能顺着中脉上下。
再继续修行,渐渐照得浑身通明,各种神通逐渐诞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神通,好比异能,其出现不由修行中人自己控制。
所谓透视一类神通,就是此内视灵光衍生。
若是修习符箓,用此灵光成符,功效立见,百试百灵。
前身这个林正阳,其实也是刚刚做得到这一步的。
能在这个年纪做到这一步,已经能说明是有天赋的了。
这就是法力了。
外行人不懂其中奥妙,捏造出一个灵气和灵根。
其实所谓“引气入体”,就是所谓“外景入内”,正是这种内视时眼前出现灵光。
不管是观想佛陀、持诵念咒、还是河车搬运,都是这么一回事·········
关键还是在心意上下功夫。
如何下功夫?
一个字,信!
你相信人有真气,那么你就真的能感受到真气运转,最后还是会达到内视这个地步。
你相信吞吐日月精华,那么你就真的能靠着这个修出差不多的验证。
全凭心意用功夫!
内行人亲身实践,豁然开朗,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明白其实原理相同。
外行人却只能从各家典籍之中胡乱揣测,甚至用定量的方式去寻找所谓“灵气”,岂非可笑?
不亲身实践,纵然说得天花乱坠,终究是隔了一层。
这修行,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证,一步步验,才能体会其中玄妙。
第5章 论坛()
“采药穷三代,炼丹毁一生……”
“没有倾家荡产,前后三代人摸索积累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堆砌出一名合格的魔药师,当然,在这里不叫魔药,叫丹药灵药巫药什么的都是一回事。”
“每一合用的丹方,背后是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实验,和起码上百次的失败,还有因此打水漂的材料……这是一个烧钱的职业,也是一个仅仅靠天赋玩不转的职业,这是一门技术,一门学科,神秘学的知识结晶。”
“即使是失败的丹方,也具备相当高的价值,更不用说,你这种,成熟的,完整的丹方,它还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神秘学学者来说。”
搜集丹方、秘方,对于处于旧时代的人而言,是一件浩大而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搜集到足够多的这些药方。
或买或换,获得一切古方、残篇,然后研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半成品药方。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古方已经不太实用,比如原本作为主料的原材料绝迹,这就需要寻找替代品。
有时为了一张珍藏的灵药方子,爆发出流血冲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术士们想要研究玄学领域的丹药,可比现代麻烦多了。
迈入了信息时代,科学神教大行于世,各种资料变成了付费或者免费就能查阅的信息,足不出户就能随意浏览全球数之不尽的动植物资料,大大地方便了玄学的研究。
至少,寻找药材容易多了,查资料也容易多了。
信息时代,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玄学研究者、神秘学学者,或者宗教人士,都有了互相接触的小圈子。
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已经是可以有偿获得了。
林正阳把自己擅长的各种符水,包装一下,然后用手机拍照,附上各种动图,然后标了价格,上传到论坛上去。
这是一个神秘学的网站。
明面上,只是同好者交流的论坛,里面放了些文章和大众化的书籍。
但是私底下,一个个真正的玄学人士,暗自潜水,然后寻找可能的同类。
尽量不将普通人牵扯进来。
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倒不是说有谁强制规定。
而是这个圈子本来就这么大一点点。
暴露出去,对谁都没好处。
随着技术进步,异类们生活区域进一步被压缩,玄学生存的土壤也越来越小。
普通人的世界里,是只有科学的。
但是只有他们这些游走在阴阳之间的群体才知道,异类始终存在着。
人类文明诞生之前,他们就已经存在。
现在,只是短暂地退避,实际上,在人类难以触及的区域,依旧是他们的领地··········
他们是什么?
或许是一种现象,或许是某些种族,或许是模因,或许是病毒·········总之各种想象当中、想象之外的东西,几乎都有··········
它们活跃在世界各地,融入了传说之中,先民们口口相传,以各种形式保留着对它们最初的印象。
术士,通灵人,灵媒,宗教人士,各自以自己的逻辑,研究这些神秘········
“普通人一辈子,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能遇到异常的次数,大约也就几十次,其中大部分都互不干扰,能有一些异状的只有一两次,几乎不可能遇到危险。”
“按照概率来算,普通人遇到这类异常导致的危险,比出车祸的几率还要低,这导致了大环境下的人们,不相信这些东西的存在。”
“普通人,哪怕追逐一生,也未必能进入这个神秘领域。”
“阴与阳,简直是泾渭分明,无形之中划分了两个世界。”
“这个界限,虽然模糊,但是却毫无疑问是存在着的·········当一个普通人,接触到第一次神秘事件后,他遇到第二次此类事件的概率,就会迅速上升,并且之后如果好奇心太旺盛的话,寻根追底,那么迟早会发生第三次、第四次,最终彻底踏入这个圈子,彻底远离过去那种平凡而安定的生活。”
“我们将维持这个界限的力量,称为抑制力,当然各个地方各个流派的说法不同,比如我曾经就在一个跳大神的神子那里,听到过阎王律这个名词,大抵上指代的是同一种秩序·······”
林正阳敲下了这一行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
他坐在电脑桌前,正在论坛发表文章。
在这里发表神秘学的文章,是可以获得论坛币的。
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向论坛管理员甚至神秘的论坛主求助或者咨询。
继承了前身记忆的他,可是认识这个论坛背后的大佬········一名活过了至少两百岁的隐士。
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或多或少都见过他,知道他的修为很高。
至少·······至少已经能神游蓬莱仙岛,一夜而归。
按照《钟吕传道集》所述,这至少是五仙之中的鬼仙的道行了。
别看着《钟吕传道集》当中对这种仙不屑,就觉得鬼仙不过如此············但那也得看看说话的人是谁!
钟权离和吕洞宾是什么人?
这一行的老祖,白日飞升、证就天仙功果的大能,他们自然可以瞧不上这等修为。
“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又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
这点从原文就能看出,鬼仙只是沾了个仙字,能出阴神,不入地府,但还不是纯阳之仙。
但是!但是!但是!
这就已经非常令人羡慕的了!
魂魄可以长时间离开身体,遨游四海,且躯壳不会腐败,能夺舍重生,还可以自行选择投胎,这种本事,也已经超脱凡人想象之中,本质上已经是更高层次的存在了。
况且,林正阳可是知道,这位真人,可没有转世过,两百多年熬炼出的道体依旧如同青年,半点也不显老。
这种道行,就算是此身前世记忆之中的前代鬼谷子,也是做不到的。
这样的人的一份指点,不说胜过十年功夫那么夸张,但也算得上一字十金,能让人少走很多弯路。
这个论坛,就是借着这个真人的名头建立的。
活了两百多年的真人,就算不怎么经营,那常年累积下来的人脉,也绝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事实上,他们这些定居国内的圈子内的人,都间接地受到他的庇护,结下过香火情。
这年头,大信息时代到来,什么牛鬼蛇神封建迷信想要乱搞,能瞒得过国家机器?
他们之所以能好好地干着这份工作,跟这位前辈与上层领导的沟通不无关系。
毕竟,这些异常事件总得有人处理。
有需求,就有市场。
自古以来,他们都是吃的这碗饭,没道理到了新时代就不需要了。
林正阳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