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娈笑道,“世子妃终于醒了,奴婢都要急死了,也多亏了太原公在此守了几日几夜不眠不休。”阿娈看一眼高洋,他抱着元仲华倒像是这是他的夫人,并没有放开元仲华的意思,便旁敲侧击地提醒道,“太原公连着几日膳寝俱废,既然夫人醒了,也该让二公子休息休息了。”说着就一直用眼睛瞧着高洋,但阿娈又不敢太刻意了。

    高洋缓缓抬起头看着阿娈,阿娈被他阴郁的眸子盯得心头一寒。高洋却没说话,只以眼神示意,命她带着奴婢们都退下去。

    阿娈只得和奴婢们都退了出去,心里想着这毕竟是大将军府,太原公是大将军的弟弟,也不敢对世子妃怎么样。况且论事实,太原公为了主母也劳累几日了,确实不好立刻请人出府。

    元仲华听阿娈话里的意思,这才知道原来一直是高洋在侧,守了她几日。虽然她没办法对高洋有好感,但也确实不好意思再对他过于嫌弃。

    “大将军有消息吗?”元仲华定了定神,攒了力气问道。她虽挣脱不了高洋,但此刻她心里除了夫君高澄什么都装不下,只盼着夫君快些回邺城。好让她看到他安然无恙。

    “我在这儿守了殿下几日几夜,殿下一日不醒我便不食,殿下一夜不醒我便不寝,殿下就没有话想对我说吗?”高洋的声音有些低沉,竟然还带着明显的伤感。他可从来没有这样过。

    元仲华先是没说话。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可如今在梦中取她性命的人竟然是现实里在她昏睡不醒时日夜守候在她身边的人,这太矛盾了。“多谢太原公。”元仲华气息虚弱地回了一句。她被他紧紧搂在怀里,她的背紧贴着他的胸,她看不到他,也动不了。她感觉到后颈处有件很硬的东西硌着她的骨肉,很疼。

    “你在这里数日,就不牵挂弟妹吗?”元仲华将心比心,不愿太原公夫人李祖娥也和她一样惦念夫君。

    高洋笑起来,笑得很伤感。“我就只当殿下一个“谢”字吗?殿下真觉得李氏会真心惦记我吗?”

    元仲华没说话。高洋这话又戳到她里的伤心处了。几回看到夫君高澄戏谑弟妇,既便他并无真心,只是玩笑,但也已经让她难堪、难受了。

    高洋还是不肯放过她,他的双唇在她耳边轻柔地蹭了蹭,声音很低沉、温柔,却更清晰地传入她耳中。“没有人真心惦记我。连父王和母亲都没有,他们心里只知道为大兄担忧。我守了殿下几日夜,殿下不是也一样不知感念吗?我想要的东西只有自己去取。”

    元仲华忽然想起梦中高洋持刃冷静剖她心肝的事,她心里的惧意立刻涌上来。

    高洋仍在她耳边温柔低语,“殿下倒是这么真心地惦记大兄,难道不知道大兄在东柏堂安置外妇的事?”高洋好像也并不是有意的,似乎是脱口而出。

    元仲华心里轰然巨响,用力扭转过头来抬头看着高洋,“你说什么?”

    高洋低着头,他的鼻翼几乎触到她的面颊。这时有一件东西从他颈上滑落,掉在元仲华胸前。元仲华低头一瞧,飞天玉佩,她赠于他的飞天玉佩,刚才就是这玉佩硌着她。数年一晃而过,玉佩还在他身边。

    “立后大典宫中御宴的那日,济北王家有个擅跳白纻舞的舞姬进宫献艺。主上将此舞姬赏赐于我,大兄闯入我府中,将此舞姬带走。如今邺城人尽皆知大将军盛宠一名叫元玉仪的舞姬。这舞姬就在大将军议政的东柏堂。”高洋的声音低沉,但字字就在元仲华耳边,让她觉得如同雷声轰鸣,字字都震在心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他面颊和颈上的口脂,还有陌生而奇怪的花香,原来都是那个舞姬的。元玉仪元仲华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她恍惚记得有这个人。这是夫君高澄曾经选定要取代她做世子妃的人。

    出帝元修西就长安,高澄被废了世子位,元玉仪也就消失了。元仲华从来没想过她还会出现,更没想过她还会再和高澄在一起。但是,事实就这样到了眼前。更让她恐惧的是,在她的梦中,引她入邪僻之地的人不就是那个白衣舞姬吗?高澄被刀斧加身之前正是和她在一起。这究竟是梦还是真的?元仲华纠结得快崩溃了。

    高洋注意到她蹙眉闭目呼吸渐重,轻柔地在她耳边问道,“怎么了?殿下是心里难受吗?”他的声音那么轻柔,好像看着她因高澄而受伤害、难受,让他很享受。也许是因为他自己已经难受得太久了。

    潼关,这几日都是阴雨连绵。这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就这么不急不缓地连下数日也不见有停止的兆头。关内,西魏军避战不出。关外,东魏军已经在此扎营颇有些时日了。

    先是大将军高澄率数万铁骑到了潼关,接着是骠骑将军、大都督高敖曹和濮阳郡公、司徒侯景又率数万人赶来。西魏军在潼关的关城之上看到东魏军联营布局严密,又几乎是一眼望不到头,便知道大将军高澄是誓死要与西魏军分个胜负。

    东魏的中军大帐外,兵士各司其事在雨中穿梭。军帐中则略有些昏暗,可能是因为外面连阴雨不止的缘故。并且帐中有些闷热,就更显得气氛沉闷。大将军高澄并未着铠甲,极随意地穿着袴褶,坐在上首。镇墓兽高敖曹瞪着大眼睛毫不顾忌地直盯着他。此外还有侯景、陈元康,以及侯景的儿子侯和。

    侯景和陈元康都是眉心纠结的样子,却都不多话。

    唯有侯和是无所谓的态度。说实话这样的天气,这样不进不退的战势,都已经让他有点生出厌烦了。他甚至不在乎胜负,胜负于他何干?他只想能快点回邺城。

    高澄侧着头,盯着他身边不远处挂着的舆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非常入神。或许他想的和舆图也没什么关系。但这专注的神思,他的神态,让人想起来他的父亲高王。镇墓兽高敖曹盯着他看的时候就是这想的。

    “宇文黑獭盘踞在关内,避战不出,长久下来也不是个了局。”高澄转过头来,目光扫了扫眼前的几个人,他的话提了个头儿,没再往下说。但一双绿眸子里的神情显然就是在期待下文。

    “大将军说该怎么办?大将军说怎么办我等就怎么办。”高敖曹第一个接了他的话,但等于是把问题又抛回给了高澄,他的声音又高又亮,把旁边正心里几番纠结的侯景震得耳鼓都嗡嗡响。

    高澄把目光扫回到高敖曹身上,和他对视。高敖曹更觉得他面无表情的样子确实特别像他的父亲高王。高澄唇角微笑道,“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叔祖是父王看重的人,是大魏的无敌将军,还请叔祖教我。”

    高敖曹听他忽然又唤他“叔祖”,他倒还真不好再和这个毛孩子斗嘴,显得失了体统,不稳重。又看他唇边那一丝微笑若有若无,饶有别意,他心里也有点顾忌起来了。此前听说这个少年宰执在邺城清贪惩贿,弄得朝中人人自危,如今没有人再敢把他当个孩子看了。

    “无非就是将宇文黑獭诱出关来一战。”高敖曹说了句没用的实话。虽然这也就是他随口一说,但总算不再声气不和地冷嘲热讽了。

    高澄也根本没想和他逞口给之利,又把目光扫到了镇墓兽旁边的侯景身上,还是似带着一抹浅笑道,“侯司徒,大都督说的话汝听到了?司徒意下如何?”他眼睛盯着侯景,侯景却从来没见过高澄这样能深剖人心的目光。

    侯和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暗中看着父亲。

    “大都督说的极是。”无论如何,侯景先肯定了高敖曹一句。“只是西贼坚守不出,黑獭又奸滑之极,怎样才能让其出关一战?”侯景看看高敖曹又仰视着上座的高澄以目光相询问。他其实并不太赞成诱宇文泰出关一战这个做法。宇文泰心思精明,深有城府,怎么会轻易上当?可能只会白白费了力气,受了损耗而没有结果。

    “是啊,如何诱出黑獭呢?难道也学诸葛亮对司马懿,遗其巾帼妇人之饰哉?”高澄像是在自问又像在问别人,他的目光又是从高敖曹身上扫到侯景身上,最后盯着侯景。

    侯景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为了打破这种压力,脱口回道,“玩笑尔,黑獭岂会因为大将军讥笑他是妇人便赌气出战?”

    高敖曹本来就不喜欢侯景,这时听他这么说,突然怒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司徒的意思就是由着宇文泰牵着吾等向何处去,吾等便去往何处?”

    侯景看一眼高敖曹,倒心平气和,“大都督过于性急了。”

    高澄做了个手势,示意高敖曹不要再争执,侯景也看到了,便不再说话,以免落了口实。高澄不自觉地蹙了眉道,“司徒公说的不错。但黑獭和司马懿不同。司马懿是本无战心,黑獭却是跃跃而出,否则又何必千里奔袭至洛阳?”他顿了顿看看一语不发瞧着他的高敖曹和侯景,又道,“黑獭无非是凭恃潼关之险,又欺我是侨军远来,其又不能促制,还恐我乘势速胜,所以才避战不出,以待时机。”

    高澄站起身,在中军大帐里来回漫步。高敖曹、侯景等人正听他说话听得津津有味,不想他却忽然停止了,把后面关键的话顿住了。这时帐中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放在高澄身上,随着他走来走去而跟着也目光转来转去。

    高澄走到设着笔、墨、纸、砚的几案边,从案上随手拿起一支笔,很认真地拿在手里比了比,又随手放下。然后拈起一柄折扇,将其打开,似乎是觉得好玩儿,半遮其面,又转过身来正对着高敖曹、侯景等人。几个人心里同时都轰然而动,既便同是男子,看到这样倾国之姿的美貌之人,以此姿态示人,也觉得媚惑无比。

    高澄无心,只是顽皮。

    “除非”他以扇半遮面,又向坐着的几个人漫步而来。走到侯景面前,他停下来。因为半面被掩,更显得一双眸子格外引人注目,实在神采照人。侯景觉得这一双绿眼睛里邪气得厉害,又不知道高澄何故这样盯着他,他心里在想什么,便有意避开。

    “司徒公,”高澄却不肯饶了他。“吾父高王常赞司徒公是大魏柱石,对司徒公甚是倚重。我代高王西征,遇此难事,恐怕也只能有赖于公了。公既善言辞,又有韬略,不如入潼关游说宇文黑獭,设计将其诱出关来,我可与之一战,以解社稷之困,这也是司徒公对社稷之大功。”

    高帽子戴了几重,又是力捧又暗含警告,半真还有半假,半假却是半是。这话把侯景都噎住了。如果说句不去,既对不起社稷对不起天子,又对不起高王,处处都是他的不是。可是若真的要去,黑獭之精明、狠辣尤在世子之上,谁知道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第199章 :司徒公游说入潼关(五)() 
“大将军好计策!”高敖曹突然击案赞赏。,。

    高澄不着急,不催促,一动不动地只用一双绿眸子盯着侯景,手里竟还拿着那柄折扇。因为折扇遮其半面,侯景根本看不出来他此时神情,更无法猜测他的心思。而且这样让他那一双绿眸子更是目光灼灼,侯景几乎不敢直视。

    侯景早就想过,这件事其实他比谁都上心。宇文泰若是一时得势,长驱直入,占了河南要地,牢牢把控住河南控制权,且不说这对邺城是极大的威胁,西魏将形成统一天下之势,就是对他自己来说也是极大的威胁。

    侯景为豫州刺史,在河南经营多年,却一朝失其地于宇文泰,自己就成了无所依恃之人。如此一来,不但在东魏他的份量变轻,就是在宇文泰眼里也没了价值。所以他必须要靠高王,甚至是靠世子,把河南之地收归东魏,这样他这个豫州刺史才不是有名无实。

    既然如此,索性话说得漂亮点。侯景直身长跪,向高澄肃然道,“社稷有危,高王和世子能如此看重于臣,臣感激不尽。愿效微薄之力为社稷尽忠,为高王和世子效劳,既便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

    高澄没想到侯景这么痛痛快快地就答应了,一时都有点不敢相信。原以为侯景必不愿去见宇文泰,他的底线是想让侯景入潼关探探宇文泰的虚实,然后侯景回来,他再做决定是否要在潼关一战。没到侯景真就立意入关,想把宇文泰诱出关来一战。其实这样也好,只要宇文泰一出关,潼关之险也不能庇护他。

    “司徒公真是识大体。”高澄放下手里的扇子,终于露出面目,向侯景笑道。

    侯和看一眼父亲,又看看高澄,心里不是味道。

    一直都没说一句话的陈元康却眉头紧锁。

    到了晚上,连下了几日夜的雨终于渐渐止歇了。雨后初晴,一轮下弦月安静地挂在夜幕中。夜深了,东魏军营中也慢慢安静下来。大将军高澄的寝帐外,一个人影月下徘徊了一会儿功夫,时不时地停下眺望着寝帐。最终他还是决意提步向寝帐走去,守在大将军帐外的军士们并没有拦阻他。

    陈元康进了寝帐。这寝帐并不十分的大,而且十分得不讲究。一边是几案,上面堆着书册、文牍,堆积如山,杂乱无章。一边是一张床榻,连床帐都没有,就是大将军高澄安寝之处。

    陈元康进来的时候,高澄正斜倚在榻上执卷细读。听到有人进来,将目光从书上移开,向门口看来。

    看到是陈元康,高澄并不意外,他的寝帐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任意闯入的。放下手里的六韬,但还是斜倚在榻上没动,看着陈元康走到面前。他穿着黑色中衣,这样看起来其实他并不是那种十分削瘦的类型。头发散开,随意地披拂在肩背上。黑衣黑发,衬得皮肤雪白,绿眸子更显奇异。

    “大将军还没有安寝吗?”陈元康一向不会这么没话找话。

    “子惠不敢安寝,特意等着长猷兄。”高澄知道他有话说,干脆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世子不该让侯司徒去游说宇文黑獭。”既然这样,陈元康也就不必再顾忌,索性直言。

    “长猷兄怕什么?”高澄这时方坐直了身子,又用手指了指一侧,示意陈元康坐下说话。

    “世子何必急于和黑獭一战?”陈元康只说了一句,看着高澄。他话没往深处说。今天中军大帐里议事他一语未发,并没有公开对大将军提出反对意见。因为看出来大将军是志在必得的,知道他心里急切。

    “长猷兄有话直说。”高澄知道陈元康必有一番道理,看着他问道。

    “世子,宇文黑獭是深有城府的人,这次却肯冒险而来,说明他已深处困境之中,急于决战的应该是宇文黑獭。世子正宜目光放长远,又何必着急?世子只须候在此处,让慕容绍宗也按兵不动,过些日子,宇文黑獭心里自然是重负重重。等到麦秋,其民自应饥死,宇文黑獭便更是深入绝境,到时候西寇是自取其死,又何用世子动手?”陈元康分析得条理清楚,这是明摆着的道理,他相信大将军不会不明白。

    “长猷兄,这话你说过,可是任其自取其死,又怎能及得生擒之、手刃之其痛快?”陈元康再有道理,奈何高澄却是另一种想法,他心里也一样是信心满满,不想靠时间来消耗宇文泰的实力再任其自生自灭。

    “那世子也不该相信侯景。”陈元康痛心道。

    “我并不相信侯景。”高澄坦言道,“难道长猷兄有什么事瞒着我?”他目光锐利起来,瞧着陈元康。

    “臣只是知道侯景对世子不怀好意。”陈元康忍了忍还是没有把侯景以前几番加害世子的事说出来。世子的脾气他了解,若真是知道了侯景几次对他动手,想置他于死地,还能再耐得住性子对侯景装得若无其事吗?

    既然侯景入潼关游说宇文泰的事已是定局,世子在这个时候知道了一些过往的真相,和侯景加深了矛盾,在这个关键时刻,岂不是把侯景往宇文泰一边推?这样对世子是大大的不利。

    陈元康知道,宇文泰比世子成熟老练。世子一腔热血求战,宇文泰却能谋定后动地等着世子出纰漏。所以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引得世子大发脾气才好。不然整个东魏军都要受影响。

    “长猷兄,侯景就是去了潼关也不敢如何,除非他想有国不返,有家不回。但客居长安之苦他心里岂能不明白,他比出帝又如何?他是聪明人,不会做这样必然会后悔的事。我只看他如何说服宇文黑獭出关一战。”高澄反过来劝慰陈元康。

    “世子一定不能让其子侯和随行。”事到如今陈元康也只能出这个主意以作为拾遗补缺了。

    “长猷兄,你在意侯和,侯景可未必在意这个儿子。”高澄笑了,带着点又好气又好笑的意味。

    宇文泰在关内营中的中军大帐和于谨、李弼等人议事的时候,听进来禀报的军士说东魏司徒、豫州刺史、濮阳郡公侯景请入关一见,一时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侯景是个惜身惜命的人,怎么会贸然行此下策请求入潼关相见呢?

    诸督将看宇文泰沉思不语,也都不敢多说话,齐齐看着丞相等下文。宇文泰则想,如果侯景不是胸有成竹,那就一定是被迫无奈。由此可知,多半是高澄迫侯景来探虚实。这倒是个可利用的机会。

    候在关外的侯景轻骑简从,等了很长时间,才见一队西魏军出来,为首者看起来眼熟,仔细一辨侯景认出此人。这人正是如今的西魏车骑将军于谨。大魏天裂之前,于谨曾调任洛阳,做过阁内大都督,当时很得出帝元修的器重,侯景自然不会不认识他。

    “濮阳郡公大驾光临,丞相在中军大帐恭候,郡公请先入关。”于谨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出关看到侯景只带数人,在潼关之外徘徊,察其神情,立刻就在心里判断出侯景并不是情愿来的,很可能就和大丞相宇文泰想的一样,是被高澄强迫来的。

    侯景忍不住嗤笑,颇有点自嘲的意味。他也看出来于谨客气归客气,但没有一点下官该有的恭敬。于谨的态度就是宇文泰的态度,想必入了关见到宇文泰情景也好不到哪儿去。

    “劳烦将军带我去见丞相”侯景也没有多余的话。他也知道没必要和于谨争长论短,等见到宇文泰再说。

    于谨自然也不多话,引着侯景往里面走。

    侯景坐在马上四面环顾,心里慨叹,宇文黑獭真是得天独厚。他和高欢、高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