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贵一怔,看他像是有些机灵的样子,便问道,“你知道?”
小仆役笑道,“大都督不说,谁敢问?若早说了早就找到了。”
赵贵气笑了,怒道,“在大行台行辕不找大行台还找谁?你既是知道,还不快说。”
小仆役低笑道,“那可不一定。”怕赵贵真生气,忙回道,“大行台几乎从不到前边来。日日只在后面园子里留连,此时必定在园中看花。都督不信只管去找。”他话未说完,赵贵早已经转身大步走开。
说起来,大行台行辕后面的园子实在是小。赵贵一进园门,透过疏朗的竹林一眼便看到元宝炬正背对着他立于园子西北角的另一片竹林间。元宝炬背着手低头看着脚下。
这园子中间有个清浅的葫芦形水池,中间拦腰是一座青石板小桥。桥并没有护栏,而且狭窄仅可通人。桥那边的水池畔立着几块人许高的别致太湖石。细如枯枝的藤蔓从地上攀爬上太湖石,上面却缀满了小黄花。
太湖石如照壁一般,后面就是一座三间的书斋。元宝炬就在书斋外面西侧的几竿修竹之间出神地看着地上。
赵贵既好奇又起了玩心,悄然无声地走了过去。元宝炬似乎并未听到他的声音,一直一动不动地看着地上。赵贵一直走到他身后,也往地上瞧去。地上除了些许几朵不知名的野花,便只有几队爬来爬去的蚂蚁了。
“殿下?”赵贵放轻了声音叫道。
第63章 :卿须怜我我怜卿(下)()
元宝炬身子忽然一颤,显然是吓了一跳,然后慢慢回过身来。看到是赵贵,一愣神才浮上微笑道,“将军有事吗?”
赵贵心思转得飞快,定定神,煞有介事地道,“确实有事请大行台定夺”
“将军不必说了。”元宝炬打断了他,坦然道,“我不过是个宗室闲散王子,并无实职历练。此次就任关中也不过是主上命来坐镇的,且不识关中诸多事体。将军有事还是去问骠骑将军,不必来问我,以免误国。”说罢了指了指身边聊作桌椅的一大几小的数块青石,示意赵贵坐下说话。
赵贵也不固劝,只遵命而坐。元宝炬笑问道,“我在关中无故人,只有长公主算是堂妹。只是不知驸马都尉何时将长公主接来长安?”
看元宝炬换了个话题,赵贵也不再提刚才的事。快然答曰,“长公主有孕在身,自然不便长居在外。驸马都尉早已命妥当人去接了,算起来”赵贵想了想,有把握地道,“只这一两日也就到长安了。”
元宝炬笑道,“如此甚好。主上惦记阿姊,命我问安,看来不日就可相见。”
赵贵也点头微笑。
洛阳春日已久。尤其是这些日子以来,日日天气和暖,春衫渐薄,桃、杏、梨花雪白粉红,洛阳城冬日的厚重完全地被甩掉了。
自从高澄去了长安之后,大丞相府里日渐平静。内眷们自然不太关心远在关中的事。别说是大丞相府,就是朝堂之上,整个都城,甚至是大魏,似乎也都开始渐渐淡忘那位曾经威势不可及的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殒命的事。
一城一地自然不能久在一人之手,就是大魏真正的执掌者也是风水轮流转,不可常在一人。
大丞相府内真正的主人,大丞相高欢的归来使府里不因为少主的离开而慌乱。洛阳的朝堂也回到了从前,完全回归于大丞相执政的时候。而格外不同的是,大丞相执掌风云,年轻的皇帝格外以他为尊,不再像从前一样任性、叛逆。
今日的天气格外好,一整个冬天的阴冷、潮湿、霉气都被炽烈的阳光烤得完全消失。世子妃、冯翊公主元仲华的侍女阿娈打开院门,幽闭的小院子在与外界相通的一刹那就鲜活起来。
阿娈转回身,冯翊公主元仲华正立于门口,身后跟着两三女婢。阿娈将元仲华浑身上下打量了几眼,帮她理了理稍有凌乱的裙裾,便请道,“殿下这就去吧?”一边说一边看着元仲华的表情。
“好。”元仲华辞色柔和却不多话,便往院子外面走去。虽然日日深居简出,但是向公婆定省是不可省略的事,这就是元仲华的守礼之处。也因此,她很得大丞相和娄妃的喜欢。
刚出院子,迎面便见一个侍女匆匆而来。这侍女远远便唤道,“殿下”
冯翊公主知道她是大丞相处的人,停下来问阿娈,“是大人公有事吗?”
阿娈也跟着停下来,“这几日大丞相政务繁忙”她话未说完,那侍女已到眼前。
“启禀殿下,大丞相一大早就进宫去了,殿下不必去行礼。”说完便辞道,“世子妃若是没有别的吩咐,奴婢便告退了。”
元仲华没说话,阿娈看她没有吩咐,便向那侍女低语道,“阿姊先去吧。”
“走吧,去阿母那里。”元仲华说了一句,已经向娄妃住处走去。
娄妃住的地方和元仲华住处相距不远,斜穿过后园就到了。这一段路是元仲华最爱走的。因为这个时候园子里往往没有什么人,而尤其这个时节园中繁华似锦,鸟鸣虫唱,甚是清幽有意趣。
穿过园子到了娄妃门口。阿娈还未叫门,忽然院门自己打开,竟是二公子高洋从里面出来。其实阿娈总觉得她心里甚惧怕这位二公子。不知道为什么,世子脾气很大,二公子从不见轻易发脾气,但她却偏不怕世子怕二公子。
高洋长得完全不同高澄,称不上一点点美貌,相貌丝毫没有过人之处,极不显眼。性格阴沉,又沉默少言,谁都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见元仲华正立于门外,显然也是一惊,像是掩不住的意外之喜,立刻跨出门来行了个礼。
“殿下也来拜见阿母?”高洋肤色黑,一双眼睛本来精光四射,却被掩饰得也不那么明显了。
阿娈等女婢也给二公子见礼。
“哦,原来二公子也在这儿。”元仲华淡淡一句。
高洋的笑容有点僵,怔了一怔道,“大兄不在府里,嫂子若是有什么事只管吩咐我。”他话说的甚是诚恳。似乎为了表白他已是长成的大人,有这个能力,忽然从衣襟下摆一捞,捞起一个油碧沉郁的玉佩递上来笑道,“昨天入宫谒见皇后殿下,皇后拉着我说了好久的话,还特意赏了这个。”
这在高洋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事。他从小就是兄长高澄的跟班,高澄富于才华而又貌美,从来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高洋从来就不显眼,更何况原来还是年纪幼小。
虽同是一母所生,高常君和高澄姿容倾国倾城,而双生的高洋和高远君则泯然路人矣。高常君不论入宫前还是主持大魏后宫之后,一直都和弟弟高澄相亲密,很少顾及高洋这位幼弟。如今竟也会拉着高洋说了半天的话倒还真是稀罕事。
元仲华却并没有将那玉佩接来,只看了一眼,是一个伏虎罗汉青玉玉佩。但她也感受到了高洋的一片赤诚之心。只不过并不假以辞色,只微微笑了笑,还是淡淡道,“二公子有心了。”
高洋讪讪地放下玉佩,有些伤感道,“殿下人大心大,看不上我这家奴了。”说罢转身便走。
阿娈心里方松口气。
不知怎么,元仲华却被这话激得心里一痛,想起高洋去晋阳之前的事来,脱口便唤道,“二弟”
高洋闻这唤声立即止步回头,转身笑道,“嫂子不必放在心上。”
元仲华也微笑点点头。
娄妃未必知道她门口发生的事,她的心思大部分都在她的儿子世子高澄和丈夫大丞相高欢身上。
其实细算起来,大丞相高欢出府的时间尚还在凌晨天未大亮时。
大魏的宫廷从黑暗的沉睡中渐渐苏醒。早起的人能闻得到清晨特有的味道。从漆黑一片到晨光初露时能看清楚宫殿投下的巨大阴影,内监仆役们在魏宫中井然有序开始各司其职。大魏的天下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这一天注定了会是不平凡的一天。不只是侍宦宫人,一些重要的人,一些重要的事,从这个凌晨已经出现,已经开始。
大丞相高欢一入阙门便昂然穿阁过殿去找皇帝元修。宫中人见了大丞相如同皇帝亲临,无人不惧他威仪。可是高欢刚过太极殿便看到一个年长内侍从太极殿后绕出来,急匆匆赶到近前依礼拜见。
高欢驻足抬了抬手。
这内监是他安排在皇帝元修身边的人,甚是知道分寸。此时匆匆而来,必是有重要的事。
“大丞相,”内监起身走上两步低语道,“卫将军于谨刚到洛阳就被左昭仪元明月召入宫中。”
此事大不寻常,高欢也一反常态脱口道,“老夫在晋阳日久,竟然不知宫中又出了一个胡太后?”高欢心中甚是不快,他对元明月的重重恶感从高澄说起,从皇后高常君说起,从皇帝元修说起,已是累加起来不可更改的。既便会做戏如高欢,此时也忍不住恨恨道,“她是要公然干涉朝政吗?怕是还没有这个资格。”
内监回道,“左昭仪说是不放心兄长南阳王,特意命于谨进宫回话。”
若是说不放心兄长,想问南阳王元宝炬的消息便不必找于谨。武卫将军元毗,南阳王嫡妃乙弗氏,哪个不能问。若说非要问于谨便显得牵强。这显然是皇帝元修急于见于谨。可是皇帝元修若要想见于谨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不必私下相见。于谨从长安调任入都,自然是要晋见天子的,何必一到洛阳便急不可耐地私下召见呢?
高欢心里已经对此事十分地质疑,但是没再说下去,只问了一句,“皇后可知道此事?”
内监回道,“还未去禀报皇后。”他想了想又小心道,“皇后也许已知道此事。”他深知此时的皇后已在大魏内宫手眼通天。
高欢点了点头道,“既是左昭仪不放心南阳王,想必皇帝对南阳王也甚是挂心,老夫此时不便打扰,就此回府,不必对主上说我来过。”说罢他看了那内监一眼。余下的事不必吩咐,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送大丞相。”内监执礼,看着高欢转身而去的背影。
于谨是第一次到洛阳,更是第一次入宫禁。竟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到洛阳满身征尘便被召入宫中,而且是受召于皇帝的内闱宫妃左昭仪元明月。此位贵人他虽未见过,却早已闻名。且不说她与南阳王元宝炬的关系,单是敢于和大丞相高欢的长女、皇后高常君相抗就足以让人不敢轻视。皇帝为了她而落一个内闱不修的污名也在所不惜,此时又公然干涉政务,于谨也很好奇这位左昭仪究竟是何等样人。
第64章 :春风拂槛露华浓(上)()
于谨被内监引着穿越太极殿、宣光殿等重重正殿后直入内苑。虽然可以想见宫闱之华丽宏伟,但于谨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此时正当春日,苑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自不必提了,单是看气象就摆脱了寻常园林的文人气和刻意作为。
一山一水,洛川奔腾徜徉于御苑中添足了生气;浮玉之山不以高取胜,但有自然之鬼斧神工。草木不过是皮毛,楼阁亭榭不过是点缀。于谨心里甚是叹服,暗想从此御苑来看,大魏也不像是气数低迷,此后必定后继有人。
在这神仙境界中不辨东西地被引着进了一座高阁。于谨入眼便看到一位华服丽人赫然高坐在上,此时便听到身后关门的声音。偌大的一座殿宇中便只剩下了他和这位贵人。看此人衣饰华贵,神态端庄旁若无人,面如满月,肤白胜雪,眉目如画,依稀之间与他见过的南阳王元宝炬有几分相似。
于谨大礼拜见,口中朗朗道,“臣防城大都督、夏州长史于谨拜见左昭仪。”
“起来吧。”立刻便听到座上丽人清脆的声音,带着明显易察觉的一丝欣喜。
于谨听命起身,昂然直立,目不斜视。
元明月笑道,“想必于谨将军和我兄长南阳王已甚相熟,不然不会认出我来。”
于谨不便过多解释,只答了一个“是”字。暗里觉得元明月不像是什么胸有城府之人,似乎也看不出来有涉政的野心。
“只是我兄长既然已经继任关中大行台,怎么于谨将军还是夏州长史?那不是驸马都尉宇文泰赠于的官职吗?”元明月像是似懂非懂地道。
于谨此时才明白,若真是精明之人断不会出此一问。偏是这不懂的人又有人肯宠着她,把这样重要的大事当儿戏才最可怕。这真不知道是该高兴的事还是该忧虑的事。
可眼下,对于元明月这个问题,于谨竟为难到不知该怎么回答。便应道,“大行台刚刚就任,关中事为第一要务,如此方才不负了天子托付之恩。臣本就是骠骑将军属下旧部,不论任何职,总以大魏社稷为重。”
“于谨将军真是坦然大丈夫。”忽听一个高亢清亮的声音传来。
原本高踞上座的左昭仪元明月急忙起身,于谨便看到帘幕后已走出一个束发黑衣的年轻男子。看他气度宏阔便知不凡,再看左昭仪元明月行礼叫“陛下”,于谨还是有点意外。他只是原来没有想到大魏的皇帝元修如此年轻,如此仪表堂堂。这就是那个传说中受制于大丞相高欢和侍中高澄的大魏天子?于谨心里更好奇,更是疑虑重重。
元修昂然坐下微笑叫了一声,“于爱卿?”
于谨这才被唤醒,急忙行跪拜大礼道,“臣防城大都督,夏州长史于谨叩见陛下。”
“昭仪刚才问的好。”元修笑着看了元明月一眼。“宇文泰是孤的至亲,将军念旧主也算是念着孤。既然已入都,也就不必再回长安去了,宇文泰想来也是这个意思,就调任阁内大都督吧。”元修谈笑间便把于谨从宇文泰的旧部升为了自己的嫡系。
听皇帝谈笑间,于谨心里已经转了千百个心思。此时拿定主意,欣然道,“臣谢陛下简拔之恩。”
“起来,起来,不必多礼。”元修做了一件快意事,心中也甚是畅快。
于谨依命起身。
元修挥了挥袖子,于谨便见左昭仪元明月一怔,似乎略有意外,但还是应命而去了。元明月这个细微的表情让捕捉到的于谨也稍觉意外。看来皇帝是有话要说,只是没想到连元明月都被挥退了。
这时,殿中方只剩下君臣二人了。
“卿也不必谢孤,实是孤让卿陷于虎狼之地。”元修蹙眉道。此时于谨方看出这位年轻的皇帝眸中忧虑之深。“洛阳群凶四起,孤也是时时被逼迫,卿此来倒要和孤一起受苦了。”元修说着站起身走下来,走到于谨身畔看着他道,“卿是辅佐帝王之材,孤的眼力必不会有错。”
真心也好,试探也罢,于谨受天子如此之恩遇也难免心中澎湃。不必论及阴谋只以阳谋事君,坦陈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上必有中兴大魏的一日。宇文使君在长安也必定辅佐大行台、南阳王殿下为主上中兴之有力柱石。”
元修似乎受到了鼓舞,也振奋起来。“卿可有中兴之策?”
于谨倒一沉吟。他心中不是没有谋划,但不知此时是不是进言之时。看皇帝殷殷相盼的目光,择时不如撞时,也许正是个好时机。于是一边思忖着一边缓缓道,“先高祖孝文皇帝从平城迁都于洛阳,主上作何感?”
元修脑子里如电光石火般一闪。高澄也委婉提出过迁都邺城。这于谨又是什么意思?他盯着于谨问道,“卿何意?”
于谨咬牙下了狠心,干脆明言道,“既然洛阳已是群凶四起,主上何必还与虎狼居于一处?何不趁早脱身?”
听了这个话,元修如醍醐灌顶一般又是另一条思路,方觉自己从前太痴。忽然拉了于谨的手,大笑起来,又极力压低了声音道,“孤大悟矣,孤大悟矣。何处可登极乐?”
这话说的让于谨心里一紧。登极乐不是什么好话,就算是脱口而出也算是忌讳。只是此时不便细究,于谨便也就忽略过去了,只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元修仍然握着于谨的手,点头道,“孤得矣。”
“关中,天府旧都,坐观时局,再有南阳王和骠骑将军襄助,陛下必成齐桓、晋文之事。”于谨话不多,但是给皇帝元修展现了无比美好的远景。
“卿之到来,天助孤也。”元修也平静了情绪,只是仍然握着于谨的手不放。
君臣两个人在相见的第一天似乎就已经规划好了大魏的中兴之策。
傍晚时,早早的便天色昏黄下来,比平日天黑的早了些。不一会儿的功夫又刮起风来,裹挟着沙尘在整个长安肆虐。再过了没一刻,就连平时如锦缎铺就,鸟鸣虫唱、流水潺潺的朝云驿里也不能辨物,昏天黑地起来。
云梦台上萧琼琚倚于窗边的榻上假寐。她的心情此刻实在不能好起来。虽然她在建康时日夜思念的人此时就在咫尺,但是她心里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深渊是永远都逾越不过去的。既使在一起最亲密无间的时刻她也能感受到他满是热情之后的若寄若离。这让她心里更害怕,更失落,对于不能预知的往后有一种无滋无味的恐惧。
何况别离就在眼前。当初她离开建康时不计后果,如今终究还是要再回去。她的家,她的国,不是说舍就能舍的。再想起来,心里也还有一丝安慰,毕竟她得到过他了。也许以后还会有希望。这时心里又一时受到了自己的鼓舞而莫名地快乐起来。
狂风任性,沙石敲窗,羊舜华远没有萧琼琚那么轻松。她只身一人护卫公主千里迢迢从江南的建康到关中的长安,身上担着多大的责任她比谁都清楚。若是万一有闪失,回到建康不用皇帝问罪,就是她的父亲大将军羊侃也能因此而取她性命。
“阿姊,你说他今夜还会来吗?”萧琼琚依然倚在榻上未动,闭着眼睛慵懒地问道。
不用说,她指的“他”是谁,羊舜华心里自然知道。她和她之间几乎是没有秘密的。萧琼琚对羊舜华从来是知无不言,这也正是羊舜华心里最疼惜她的地方。她心里更明白的是,高澄对公主殿下的那份儿时远时近、若寄若离,她恐怕比萧琼琚看得更明白。他若真的在乎她,又何惧于一时的风沙?公主殿下为了这个北朝鲜竖子不惜一切从建康寻到长安,而云梦台距离此时高澄住的高唐观也不过是双目相望的距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