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日,大明这边被封爵最多的,当然是文官阶层,武将阶层能被封爵的,属于凤毛麟角。
这一次,卢象升和祖大寿的封爵,也让不少文官感到眼红。
这一次击败鞑子,歼灭清军近五万人马,对于鞑子来说虽然算不上元气大伤,但也绝对是伤筋动骨。
朱勇相信,至少短时间内,鞑子是不敢再进犯大明了。
皇太极也算是一代雄主,就算这次的惨败,会让他不甘心,但只要他保持理智,就知道该怎么选择。
毕竟,此时的清国,底子可没有大明厚实。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此时就算是内忧外患,屡败于鞑子,但依然能够坚挺很长时间。
反观鞑子这边,只要像这一次的失败,多来上两次,鞑子基本上就离亡国不远了。
再者,很快朱勇就会将卢象升重新调回宣大,坐镇边关,辽东那边,朱勇暂时也不会动祖大寿,还需要他坐镇辽东。
但朱勇和崇祯一样,对于这个听调不听宣的祖大寿,该给甜枣的时候要给,该敲打的时候也要敲打,不让他坐大难控。
祖大寿在领军返回辽东后不久,就收到了朝廷的消息,得知自己被崇祯封为平虏伯,也是惊大于喜。
这些年来,崇祯曾数次召祖大寿入京,但祖大寿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这让祖大寿很清楚,他已经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即便是这一次,他伏击鞑子立下大功,他也没指望崇祯能够厚赏他。
所以,当祖大寿听到自己被封为伯爵后,惊讶的成分远大于欣喜。
当然,对于自己能封爵,祖大寿也是高兴的,更让他高兴的是,他觉得自己还有和崇祯‘和解’的机会。
或许,为了他能够重新得到崇祯的信任,不再这样担惊受怕下去。
就在大明这边陷入狂欢的时候,关外鞑子那边却举国哀痛。
在多尔衮领着不到两万残军,从青山口逃出关外三日后,皇太极和一众鞑子高层也在盛京城,收到了多尔衮大败的消息。
“什么?多尔衮战败,岳托战死?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太极收到多尔衮派回盛京报信的鞑子将领时,还在皇宫内宴请群臣。
结果,皇太极看到多尔衮的亲笔书信后,当场掀翻了桌子,大声吼道。
随后,那名回来报信的鞑子将领,便简单的将战事说了一下。
重点强调他们这次入关劫掠的大军输了,而是输的很惨,甚至最后连多尔衮都差点没逃出来。
而作为两路大军主将之一的岳托,更是直接战死在大明。
其实,岳托不是战死的,而是病死的,这个锅,大明不背。
彭!
皇太极听完之后,直接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幸好被旁边的侍卫搀扶住、
“陛下,陛下!”
周围那些清国大臣们,见到皇太极如此失态,也是纷纷紧张的呼喊。
同时,他们心头此时也是巨震,被这个回来报信的鞑子将领所带回来的消息,给吓到了。
“滚开!”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处在暴怒的边缘,直接推开过来搀扶他的侍卫,一把拽起那个鞑子将领,像个要择人而噬的野兽,直接把那个鞑子将领吓坏了。
“多尔衮现在在哪里?在哪里?”
皇太极怒声质问道。
“回……回皇上,睿亲王现在领军在蒙古草原答图所部休整。”
那个鞑子将领声音颤抖的回道。
彭!
随即,皇太极松开他的衣领,将其一脚踹翻出去,大声吼道:“你滚回去,立即让多尔衮领军回来,回来!”
“喳。”
那个鞑子将领应道,行礼之后,赶路溜出大殿,再也不敢在这里待下去了。
他怕他要是继续待下去,会被此时暴走的皇太极一剑刺死。
“啊啊啊!”
随即,皇太极像疯了一般,当着众多鞑子亲王贝勒,大臣的面,大发雷霆。
“陛下,刚才那个消息确定是真的吗?”
这个时候,代善颤颤巍巍的走出来,对皇太极问道。
代善就是岳托的老爹,鞑子这边位高权重,颇受皇太极依仗的礼亲王。
皇太极瞅了代善一眼,他对谁都能发火,现在就是不能对代善发。
不仅仅是因为代善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岳托还战死了。
让代善白发人送黑发人,皇太极又怎么能对他发火呢。
“嗯,这封书信是多尔衮亲笔书写的,朕不会认错,也就说,这个消息多半是真的。
不过,礼亲王你也不要着急,事情现在还没搞清楚。”
皇太极安慰代善说道,但他自己都不太信。
“好的,皇上,老臣知道了。
老臣突感身体不适,想要回府休息,请皇上恩准。”
代善是老人精了,自然能听出皇太极这是在安慰他,岳托这次可能真的是战死了。
代善的儿子当中,岳托可以说是最有能力,也是最受代善期待的。
此时痛失爱子的代善,再也在这里待不下去了。
“好,礼亲王,你回府休息吧,一旦有最新的消息,我会派人通知你的。”皇太极同意道。
“谢皇上。”
代善步履蹒跚的走出大殿,老眼中闪烁着泪花,但却依然强装坚强,让外人不看出来。
本章完
第124章 再次围剿张献忠()
124再次围剿张献忠
【求收藏订阅!】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初,多尔衮从大明逃回草原后一个多月后,终于也率领七八千鞑子残兵败将,返回了盛京。
出关的时候,不管跟随的蒙古人和汉八旗士卒,光是鞑子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等几支鞑子骑兵,兵力就接近两万人。
可是现在呢,跟随出去的汉八旗士卒,一个都没回来,而鞑子骑兵则折损一万人。
这一万鞑子士卒的伤亡,几乎等于鞑子这十几年来,与大明交战几十次的伤亡总和还多呢。
多尔衮这一败,也知道将他从鞑子战神的宝座上拉下去,成了鞑子唾弃的对象。
多尔衮领军返回盛京后,皇太极直接下令将多尔衮软禁在他自己的府上,不得随意出入。
这也就是多尔衮的身份摆在这里,要是换做其他鞑子将领,皇太极估计早就一刀给咔嚓了。
同时,这一次入关劫掠的清军,如此惨败而归,也让众多鞑子高层震动不已。
他们可是深知多尔衮和岳托的能力,本来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不仅是多尔衮,这一次入关的所有鞑子将领,都被皇太极下令关押起来,等候处置。
这一次,清军损失惨重,血本无归,但伤亡主要集中在镶白旗和镶红旗,正蓝旗三旗人马的身上。
其中,多铎是镶白旗的旗主,和同为正白旗的多尔衮,是清廷这边势力不小的一个派系。
而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这一次镶白旗蒙受如此惨重损失,等于就是削弱了多尔衮的势力,对皇太极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皇太极此时已经在心里想着,如何利用这一次多尔衮战败的机会,打压多尔衮在鞑子的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
同时,皇太极也调查这一次他们战败的原因,短时间内是不打算在和明军作战了。
而朱勇这边,在进入到崇祯十二年后,也定下了两件大事。
其一便是,加快朝廷税改,借助明军这次大胜鞑子之威,将朝廷的税改政策,推行到全国。
这第二个嘛,就是继续扩编新军,然后朱勇要带着新军加入到国内,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大流寇的围剿当中。
朱勇的计划是,在两年之内,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最大的流寇,彻底剿灭。
朱勇推测,在两年之内,鞑子再度进犯大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等朱勇解决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内患之后,便可以集中大明全国之力,对于鞑子。
所以,到了崇祯十二年后,朱勇下令让孙承宗,继续一个布政司一个布政司的扩展税改,同样争取在两年内,将整个大明所有布政司都施行新的税法。
而这段时间里,卢象升已经领着天雄军人马,返回宣大,继续替朝廷坐镇北疆。
吴三桂和祖大酋在京城接受完封赏后,也带着一众士卒返回辽东,吴三桂继续坐镇山海关,祖大酋则返回锦州。
朱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他原本新军六个步卒营,一个炮兵营的兵力补充完整。
同时,朱勇也对他的新军各营进行了新的划分,将步卒营划分为四个,调出所有的火枪手,另组了两个火枪营,外加一个火炮营和辎重营。
七个新军营的总兵力,也突破三万人。
随即,到了崇祯十二年五月份,朱勇领军离开京城,先去了洛阳,然后抵达襄阳。
这个时候张献忠为首的流寇,已经重新在湖广复起,朱勇这次就是再次奔着张献忠来的。
而这个时候,在陕西的李自成,却已经被孙传庭击败数次,几十万流寇溃散,而李自成也带着一众亲信心腹,逃入了商洛山中躲了起来。
李自成成了缩头乌龟,躲进商洛山中,就连孙传庭短时间内也没有好办法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封锁商洛上,然后派兵入山围剿李自成。
对此,朱勇特意让朝廷,给孙传庭送去了三十万两银子和十万石的粮食,让他不得松懈围剿,反而要加大围剿。
朱勇之所以出手如此大方了,一方面是他对李自成的重视,二是这次击败鞑子,从鞑子手里夺回了大量的钱粮物资。
这些钱粮物资虽然有一部分,被朱勇下令还给那些被鞑子劫掠来的普通百姓,让他们各自返回家园生活。
但更多的钱粮物资却被朝廷留了下来。
这主要的是,清军劫掠的这些钱粮物资,大头朱勇来自大明整个河北的那些地主豪绅大户手中,普通穷苦百姓根本抢不到多少钱粮。
最后,朱勇肯定不会将这些钱粮物资,完全还给那些地主大户的。
毕竟也还不了的,谁知道那些地主大户原本到底有多少钱粮,有没有谎报。
所以,最终朝廷的决策就是,无论这些被鞑子劫掠走的百姓,以前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也好,地主豪绅大户也罢。
他们统一用一个标准,所有百姓都发还一样数额的钱粮。
这下子,那些普通百姓没什么异议,甚至有些穷苦百姓发现,朝廷现在发还给他们的钱粮,甚至比他们被鞑子劫走之前自己家里的钱粮,还要多。
这怎么会让这些普通百姓不满意呢,应该是太满意了太对。
唯一对这项决策,抱有巨大反对意见的,当然就是以前那些地主大户们了,他们以前多么富裕,现在却只能得到寥寥一些钱粮。
这些发还给他们的钱粮,甚至连他们以前家产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当然不能满意了。
但可惜,这是朱勇的意思,是孙承宗以明廷的名义,亲自下达的命令,这些地主大户们,就算是再反对,也没什么用了。
手里有了大笔钱粮的朱勇,在围剿李自成这件事上,当然不能太吝啬了。
即便是,领军入山搜寻李自成难度很大,耗费钱粮也多,也在所不惜。
只要能彻底剿灭李自成,付出多大代价,朱勇都觉得值。
同时,为了防止李自成再以假投降,欺骗孙传庭等明将,给他们自己换取喘息之机。
朱勇以崇祯的名义,直接告诉孙传庭,除非李自成愿意直接放下武器投降,否则他们提出的任何投降方式,都一概不理。
在李自成没有放下武器,带着手下人主动投降之前,孙传庭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剿灭他们,一个不留。
五月初,朱勇率领三万新军,抵达襄阳,洪承畴率领一众明军将领出迎。
这个时候的朱勇,在官职上已经高于洪承畴,去年击败鞑子那一战,不仅让卢象升,祖大寿名传大明,朱勇也同样如此。
也正因为去年那一战,使得今年陕西的孙承宗率领的明军将领,以及湖广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将领,都积极参与对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围剿。
因为,卢象升,朱勇等人的晋升,让他们意识到武将在崇祯心目中地位的提升,他们也渴望立下战功,封侯拜将,光宗耀祖。
也正是因为如此,刚过完年后,孙承宗和洪承畴不约而同的,在陕西和湖广,接连对李自成与张献忠发动了数次围剿。
李自成直接被打的溃散,不得不带着亲信逃进了商洛山内,做起了缩头乌龟。
而张献忠这一年来,在湖广重新拉起一支大军,但可惜面对渴望立功的洪承畴疯狂的围剿,也是连连惨败。
只可惜,有了上次教训的张献忠,现在变得更加狡猾。
洪承畴虽然数次领军将其击败,但就是无法抓到他,屡屡让其逃脱。
这个时候,张献忠麾下的数支流寇人马,主要活动在湖广中部地区,如荆州府,承天府和岳州府,甚至有朝西进入四川的迹象。
这一带地势复杂,多山川河流,也给明军的围剿,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朱大人,一路过来辛苦了。”
洪承畴带着一众明军将领,在襄阳城门迎接朱勇,洪承畴笑着说道。
“洪大人客气了,不需要搞这么大排场。”
“要的,要的,朱大人咱们入城吧,我已经自掏腰包,在凤鸣楼包了场,为朱大人接风洗尘。”
“那就有劳洪大人破费了。”
面对洪承畴等一众明军将领的热情,朱勇也没推辞。
第二日,朱勇和卢象升召集新军将领,以及洪承畴麾下的明军将领,在府衙开会。
朱勇要先了解此时湖广剿匪的具体情况,然后在和洪承畴他们商议下一步的围剿对策。
“朱大人,年前年后,我们一共动用五六万人马,对张献忠这伙流寇,进行了不小于二十次的围剿,数次击败他们。
但可惜,张献忠这厮太狡猾了,每次都让他逃了,不过也让他麾下叛军实力,没有得到壮大。”
会议上,朱勇主要以听为主,听洪承畴介绍此时湖广的局势。
见到朱勇微微点头,洪承畴继续说道:“目前为止,张献忠,及其他手下义子李定国和孙可望,分别领军活跃在荆州府,承天府和岳州府一带。
其中,三日前,我们刚刚收到消息,在荆州府宜都一带,发现了张献忠所部大军的踪迹。
在岳州府石门一带,发现了李定国所部的踪迹,在承天府洪湖一带,发现了孙可望所部的迹象。
张献忠吸取了上次在河南的教训,将他麾下大军分成了这三份,让我们围剿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围剿张献忠所部,李定国和孙可望两部叛军,就会活跃起来,从其他方向支援张献忠。”
洪承畴对着朱勇讲述着,手指不断在一副湖广地图上的几个点划来划去,那是此时张献忠他们最为活跃的区域。
“嗯,张献忠这厮的确学聪明了,看样子上次咱们在河南包围了他一次,是真的把他吓坏了。”
听到洪承畴的讲述,朱勇也不由得点点头,说道、
“朱大人,你有什么想法嘛?”
洪承畴对朱勇问道。
“想法暂时没有,不过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咱们要再想上次在河南那样,设局一次性将张献忠这些流寇包围,是不太可能了。
如此一来,我们只能改变战术,以前是包围聚集,那么咱们现在就分而击之。
张献忠这招分兵的手段,看上去给我们的围剿增添了难度,但何尝这不是给我们将他们分别击破的机会呢。
比如,我们可以先重点围剿一部,等将这一部人马包围后,其他两路流寇必然过来解救他们。
到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围点打援……”
朱勇便开始讲述自己来时路上,想好的对策。
“分而击之,围点打援,这倒是好办法。”
洪承畴听到朱勇的各种提议后,思考片刻后,也是大为惊喜,沉声说道。
“现在洪大人麾下,还能调动的人马,有多少人?”
朱勇继续问道。
“差不多有六万人左右。”
“六万人,再加上我带来的三万人马,等于我们在湖广足有十万大军,这次我要让张献忠插翅难逃。
本官在来的路上,心里已经有了一些这次围剿张献忠的计划,现在我说给诸位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提出来。
我们集思广益,制订一次对张献忠的围剿计划。”
随即,朱勇便将他想好的围剿计划的详情,对洪承畴等明军将领们,说了出来。
“朱大人这个办法的确不错,倒是可以一试、”
众人听完朱勇的围剿计划后,也是纷纷赞赏起来。
“那就这么说好了,按照本官说的,一周后,发起对张献忠所部流寇,新一轮的围剿。”
这一周的时间,是朱勇留给洪承畴调配兵力,调集物资,协调各地官府的时间。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时间到了五月十三日,这一天一队队新军将士从襄阳城内鱼贯而出,直奔南面的江陵而去。
这个时候的江陵,乃是荆州府的府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也是张献忠一直窥视的对象。
但可惜,想要打下江陵,难度比攻下洛阳,还要艰难。
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并不知道,朱勇已经制定好对他们新的作战计划,正准备给他们致命一击。
时间到了五月二十一日,朱勇领军抵达江陵,但洪承畴却没有过来,他还在襄阳指挥其他各路明军人马。
本章完
第125章 围点打援,俘虏孙可望()
125围点打援,俘虏孙可望
【求收藏订阅!!】
五月末,洪承畴在湖广调集六万余明军主力,再次对张献忠展开了围剿。
要注意,洪承畴麾下的这六万明军主力,可不是明军数量庞大的卫所军,而是真正的野战军。
被外人称为‘洪军’,和孙传庭麾下的‘秦军’一样精锐,他们的精锐程度,甚至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