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人生-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琛,这是不是牛毛断?”

    “对,这是确实是牛毛断,不过它形成的时间不过是中古。其实最古老的纹断,应该是这个!”说着,楚琛指了指琴头的一个纹断。

    吴可看到这个纹断形状圆而攒簇如梅花圈瓣。讶然道:“这是梅花断吧。”

    楚琛点头道:“对,就是梅花断。一般来说,梅花断形成的时间最为古老。古书上都说梅花断是非千年不生,因此,这把琴制作的时候,最少也得千年以上。”

    吴可显得有些兴奋的说道:“那就是说,这张古琴的制作年代最晚也得是北宋制作的,而且很可能就是一把唐琴喽!”

    楚琛笑道:“说是唐琴当然有可能,不过你为什么一定要认为是唐琴呢?”

    “你这不是废话嘛,唐琴值钱啊!”吴可理所当然的说道。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而琴为四艺之首,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八音之首。因为古人付以古琴的文化地位,也使得现在古琴的收藏虽然只算是小众,但价格却并不低。

    别说唐琴或者宋琴,早在1998年,一张明成化年的御制洞天仙籁琴估价就高达120万至150万,可见好的古琴的价值。

    至于说唐琴,楚琛还真到现在为止,还真没听说过,不过他觉得,如果是一张音质好,并且有些名气的古琴,价格肯定不会便宜。

    这一点,还真给楚琛说对了,一年后,也就是2003年,一张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琴,现身拍场时以891万元创造了当时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时隔九年,这把“大圣遗音”琴再次现身时,最终以1。15亿元的价格成交,价格涨了近12倍。

    而且,1。15亿还不是古琴的最高拍卖纪录,一张北宋的御琴“松石间意”琴,2010年的时候拍出了1。36亿元,创造了世界乐器的拍卖纪录。

    当时,楚琛还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一个多亿的价格,还是一个相对便宜的价钱。为什么这么说?

    要知道,这和“松石间意”琴是北宋宋徽宗的御琴,对比当时的我国书画的行情,齐白石的书画已经能够拍出4亿元,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一张小小的《局事帖》,2009年的时候也拍出了1。09亿元。

    你想曾巩写的一张字的价值,能和当时皇帝使用的一张琴相比吗?所以从这点上说,大家都觉得,古琴的价格还是便宜了。至于说什么拍卖纪录,大家都对此很不以为然,如果现在楚琛眼前的这张琴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话,别说1。36亿,拍出13。6亿他们都不会奇怪。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楚琛听了吴可所言,就笑道:“你还真是个小财迷!”

    “我就是财迷,你有意见啊!”吴可向楚琛做了个鬼脸。

    楚琛笑道:“我当然不会有意见,它的价值越高,我当然也越高兴啦,不过,你为什么就只把它当成是唐琴呢,难道就不能更久一点?”

    “还要久?”吴可显得有些讶然,说道:“你的意思是说,这张琴的制作年代,是南北朝,还是两晋?至于说两汉三国,应该不可能吧,哪有什么木材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再说了,存放了那么久的木材,肯定会酥松,哪有这张琴这么重啊?”

    说着,她掂了掂琴的重量,确实不轻,又在琴面上敲了敲,发现从声音来看,一点酥松的感觉都没有,这不但让她觉得这张琴的制作年代不可能比唐代更远,连是不是唐代的琴她都有些怀疑了。

    楚琛说道:“从这张琴的材质来看,确实不像年代久远的样子,但古代的材料可是比咱们这时丰富,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或许当时的制作者找到了一种可以把琴保存的很久的方法呢?”(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七章  绕梁?

    吴可听了楚琛所言,就一脸奇怪的看着他。

    “怎么,我的脸上长花了吗?”楚琛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诧异的问道。

    吴可闻言“咯咯”娇笑道:“你的脸上如果能够长花,到是千古奇事了,我只是觉得奇怪,你为什么一定要说这张琴的制作年代一定就早于唐代呢?是不是你发现什么线索了?”

    楚琛笑道:“你想知道什么线索,看看背面的铭文不就知道了吗?”

    “对啊!我怎么忘记还有铭文这回事了!”

    吴可恍然大悟,随后连忙把琴身翻了过来。

    古琴的构造还是非常讲究的,“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一般琴的名称都刻于龙池部位,不过吴可一看就有些傻眼。因为上面虽然有铭文,但却是金文。她根本看不懂。

    楚琛看到吴可看向了自己,就笑着说道:“这龙池上面刻的是‘绕梁’两字。左右刻的是‘余音绕梁’这四个字。”

    余音绕梁,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一位叫韩娥的女子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眼睛瞪的老大。目瞪口呆的惊呼道:“阿琛,你是说,这是四大名琴中的绕梁?”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楚琛点头道:“它上面是这么写的,至少这张古琴的名字,应该就是‘绕梁’。”

    吴可十分错愕的说道:“绕梁不是被楚庄王命人打碎了吗?这是仿品吧?”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明明一张传说中已经碎为数段的琴,却又出现在了面前,而且琴的模样也不像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样子,吴可当然有理由怀疑这张琴确实是件仿品。

    楚琛点头道:“如果照传说,和材质的氧化程度来看,这张琴确实有可能是仿品,但咱们鉴定可不能想当然,无论真与假,都必须要找出相应的证据才行。”

    吴可问道:“那咱们怎么鉴定它的真伪呢?”

    楚琛说道:“一般来说,就是看它的纹断、样式,另外,还有材质、铭文之类。”

    吴可点了点头:“哦,纹断咱们看过了,那么现在就是要看它的样式了?对了,琴有多少种式样来着?”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楚琛摇了摇头道:“古琴的形制,最初为礼器“铖”的外形,系五弦,传说系神农氏为沟通天人所制之神器。琴的式样繁多,《钧天斫琴录》中记载有一百多种琴的式样,最常见的是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蕉叶式、落霞式等式样。”

    吴可把眼前的这张古琴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说道:“那这张古琴是什么式样,我爸以前给我买的古琴是仲尼式,这张古琴和我的一点都不像,看起来反而像你买到的那把青铜铖,难道这张琴真是绕梁?”

    楚琛说道:“是不是绕梁还真不好说,不过从琴的式样来看,应该是最早的古琴式样,至于你说的仲尼式,是晚唐才出现的一种式样,主要是因为当时程朱理学的流行,推行儒学,推崇孔子,所以才有了仲尼这种款式,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流行开来。”

    “是这样啊!”吴可以前还真以为仲尼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随后她问道:“那这张古琴的式样到底是哪个朝代才有的呢?”

    楚琛摊了摊手道:“我对古琴的研究实在不深,所以我也不知道,这种样到底是不是周朝那时的古琴样式。”

    “那……咱们说说这把琴的质地和铭文吧!”

    吴可说道:“我以前听老师说过,古人斫琴,一般为上桐下梓,以桐木之柔,配梓木之刚,以阴阳相合,得音之妙。如果这张琴用的是桐木,那么两千六百多年的岁月里,桐木就算保存的再好也不可能还像这张琴一样吧。”

    楚琛开口道:“嗯,你说的对,但如果真是绕梁琴的话,记载当中连制作年代都不清楚,更别说用的材料了。”

    “那只剩下铭文喽?”吴可皱了皱眉头,随后说道:“但铭文也有后刻的可能啊!”

    “铭文虽然有后刻的可能,不过对鉴定还是多少有些参考价值的。”

    说着,楚琛就把刚才的铭文仔细打量了一番。

    “从铭文的表现来看,好像是已经刻了很长的时间一样,不过只要经历过几百年,应该也有这样的效果了吧……咦,凤沼这里好像也有一个铭文啊!”

    吴可说着说着,突然就注意到凤沼的位置好像有一个若隐若现的铭文,连忙提醒了楚琛一句。

    “这是‘吴郡汝明’吧!这人到底是谁啊?”那铭文就刻在凤沼的左右两边,因为是隶书,所以不像刚才的金文,吴可一看就看出来了。

    楚琛解释道:“这人应该就是宋代文人虞汝明,他是当时的吴郡,也就是咱们现在的苏市人。”

    宋代的虞汝明写有《古琴疏》一书,上面就有对绕梁琴的记载:“华元献楚庄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说道:“难道这张古琴就是虞汝明仿制的?”

    楚琛回道:“你说的也有可能,但更可能是虞汝明故意刻上去的,不信你看看这龙池和凤沼这两处铭文的对比,两处铭文明显可以看出,‘吴郡汝明’的意境要低的多。”

    一般而言,像四大古琴这样的东西,收藏家都会对它很爱惜,根本不可能做出损坏它的举动,但这个世界上,难免会有一些钓名沽誉之辈,为了想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下去,故意这么做。

    吴可连忙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还真像楚琛说的那样,如果按照意境来说,凤沼的铭文根本不能和龙池的相比。

    见此情形,吴可当即就兴奋的说道:“阿琛,那这张古琴说不定就是绕梁琴喽!”

    不过,话音刚落,她又马上推翻了自己的推断,说道:“可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琴真的可能传下来吗?这会不会是唐代或者南北朝时期制作的仿品呢?”

    对吴可来说,她同样也希望这张古琴能够是四大名琴中的“绕梁”,但如果说这张古琴是真品的话,又太颠覆她的世界观了,这就使她觉得非常矛盾。

    其实,如果不是异能给出了这张古琴的制作时间和价值,楚琛也很难相信,这张古琴会是四大古琴中的“绕梁”,但就算他知道这张古琴就是绕梁琴,但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一张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古琴,能够流传到现在。

    吴可问道:“阿琛,你还知道什么鉴定古琴年代的方法吗?”

    楚琛摇了摇头:“我对古琴的鉴定确实了解的不多,除了这四点之外,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方法了。”(未完待续……)

    PS:感谢“腿神阿不拉”投的月票

第七百九十八章  验证的办法

    吴可听了楚琛所言,就急道:“难道就真得没有办法,能够鉴定这张古琴到底是真品还是仿品了吗?”

    “这……”

    楚琛皱了皱眉头,除了异能给出的结果之外,他实在想不到其它的办法,这让他很是苦恼,心想,要是像岳山、承露、琴轸、琴弦等等配件能够留下来,就多了一些鉴定的依据了。

    不过,他马上就知道自己是异想天开了,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肯定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如果古琴真能像他想的那样完好无损的流传到现在,根本不用什么鉴定,只要用这张古琴演奏一曲,那就能证实东西的真伪了。

    “演奏?!哈哈!我真是傻了!”

    楚琛拍了拍自己的脑门,随后笑着摇了摇头。

    吴可看到楚琛这个模样,连忙问道:“阿琛,你是不是想到什么办法啦?”

    楚琛回道:“我确实想到了一个能够证实它是不是真品的办法。”

    吴可连忙说道:“有什么办法你就说出来嘛,别卖什么关子了!”

    楚琛笑呵呵的说道:“想要证明它是真品还是仿品,办法很简单,那么只要把它修好了,弹奏一曲不就行了,如果是真品,那么肯定会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对啊!”

    吴可兴奋的说道:“我的老师之前曾经说过,琴的音色音质受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各代互有不同。一般说来,唐、北宋琴的声音多宏松透润。南宋、明琴多静逸恬美,元琴多清亮刚劲。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品质。可以对琴的年代作出大致的判断。就算其它都可以仿造,但音质肯定是仿造不出来的……”

    不过。说到这里的时候,她又想到一个关键的地方,问道:“阿琛,你会修古琴吗?”

    “怎么可能!”楚琛笑着摆了摆手:“再说了,就算我会,没有工具也修不好古琴啊!”

    “那咱们怎么办?”吴可苦着脸问道。

    “只能回去问问师傅再说了。”楚琛耸了耸肩膀。

    “哎!也只能这样了!”吴可唉声叹气的说道。

    “好啦!别叹气了,再过几天,咱们不就能回国了嘛!”楚琛笑着说道。

    吴可闻言感叹道:“是啊,就要毕业了呢。想想这几年的留学生涯,感觉有如梦中一样。”

    “要不,晚上你跟我说说你这几年的留学生活吧?”

    “好啊!”

    …………

    第二天,楚琛从银行的保险箱中,把那幅达芬奇的作品拿出来,他才刚刚回到酒店的房间,文森特就带着两位年纪分别有四十多岁和五十多岁的男子前来拜访,看样子,楚琛觉得他们应该是掐着时间来的。

    这一点。确实被楚琛猜对了,如果文森特不是知道楚琛把作品存在银行中,他可能一大早就过来了。当然,凭着达芬奇这个名字。文森特有这样的表现也不奇怪。

    楚琛把三人请进了房间,文森特就先为双方做了下介绍,他带来的两位男子。都是他邀请来的鉴定专家,而且名气还都不小。更关键是,两人都对达芬奇的绘画风格很有研究。

    在文森特介绍两位鉴定专家的名字和身份时。楚琛可以明显看出两人脸上流露出的淡淡的傲气,同时他们看向楚琛的目光之中,还有一股不信和鄙夷的神色。虽然这种神色一闪即逝,但却被楚琛捕捉到了,这让他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至于两人眼中的不信和鄙夷,楚琛觉得道理也简单,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年纪实在太轻,这两人根本不相信他能够看得出作品的真伪,同时也不相信,《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会有什么油画版本流传下来。

    当然,如果换成是楚琛的话,他先前同样也不会相信会有油画板本流传下来,再加上这两人都没有这种情绪用言语表达出来,他也就懒得和这两人计较,反正一会东西拿出来,就能够让这两人傻眼了。

    寒暄了几句之后,文森特就迫不及待的请求道:“楚先生,您能否把那幅画拿出来让我们欣赏一下?”

    楚琛微微一笑道:“行,您稍等一下……”

    说着,他就带上一幅洁白的手套,随后小心的把画从画筒之中拿了出来。

    “嗯?”

    虽然还没看到画作的全貌,不过当楚琛把画卷放到桌子上后,那两位鉴定师的脸上还是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因为凭他们的眼力能够看得出来,这幅油画所用的纸张,和达芬奇那个年代的油画用纸非常的相像。

    国画的鉴定注重纸张,西洋画同样也是如此,比如说眼前这幅油画如果真是达芬奇的真迹,那么纸张肯定要符合当时的特征,诸如纸张是在哪里生产的,纸张质地的好坏怎么样,和达芬奇其它作品的纸张相比怎么样,等等都缺一不可。

    两人连忙上前小心又仔细的观察着这幅油画的纸张,而且时不时的还相互轻声讨论了一下,随后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表情也越来越凝重。

    因为对这幅油画非常的重视,此时的文森特非常的紧张,看到两位鉴定专家好像已经商量出了结果,他连忙问道:“弗瑞德先生,您觉得这幅油画是真的吗?”

    文森特口中的弗瑞德,正是那位五十多岁的男子,他微微一笑道:“文森特先生,我能理解您的想法,但这幅作品我们还没有看到里面的内容,所以真伪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我们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至少在纸张方面,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