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不仅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而且文武百官都要到场,向前来参加殿试的新科贡士行“注目礼”,排场非常之隆重。 ̄︶︺这是一种传统,是皇家对天下读书人尊重的体现,也是朝廷对天下读书人的一种笼络,武人可没有这种待遇。

    “此人就是徐五元?果然一表人才,气度不凡!”

    “啧啧,连中五元已经是前无古人,此子今日殿试若再登金榜之首,那就真正旷古绝今了。”

    “据说此子还年未没十八,可惜已经成亲了,要不然倒是榜下捉婿的上佳对象,本官正有一女云英未嫁!”

    “嘿,都别瞎想了,杨阁老对此子不喜,状元及第根本不可能。”

    “咳咳,李兄慎言!”

    徐晋无疑是今科举子中名气最响亮的一个,但绝大多数朝官还是第一次见到徐晋,此时都与身边相熟的同僚低声议论。

    三百多名贡士目不斜视,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分列好队,然后有赞礼官上前,大声宣新科贡士上前拜见皇上。

    参拜皇上并不用进奉天殿,一众考生就在殿外的丹陛上站定,按照赞礼官的指示跪倒,连拜三拜之后起身。

    徐晋虽然站在最前列,但由于是在殿外,距离有点远,再加上光线问题,只能隐约看到殿中龙椅上端坐着一个人形生物,应该就是朱厚熜那小子了。

    参拜完皇帝后,殿试正式开始了,殿外的丹墀上摆了三百多张书案,一众贡士按照会试排名落座,然后礼部官员开始下发考卷。

    殿试很简单,就是一道策论题,考究治事理政的能力,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而且还是笔试面试一起考。当然,这里的面试不是指当面询问考究,而是看“脸”,长得英俊的加分,长得丑陋的减分,如果身有残疾,那就对不起了,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当陪衬的绿叶,在仕途上也难有发展,只能将就着混一辈子。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弘治十二年的殿试,原定浙江人丰熙为第一名的,但因为丰熙一只脚微跛,于是弘治帝改点了相貌不俗的广东南海人伦文叙为状元。但是丰熙的策问又答得非常出色,弘治帝十分欣赏,最后把丰熙点为第二名,不过却赐了同状元及第,于是丰熙便成了副状元,千古一例!

    不过,丰熙虽然当了副状元,但在仕途上混得却是普普通通,最高只做到翰林学士(正五品),跛腿是拖累他的硬伤,身有残疾想混到高层很难。

    言归正转,徐晋拿到策问的考卷一看,嘴角不由抽了抽,不出自己所料,这道策问题果然与军事方面有关。

    “朕尝闻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贺兰山以东,阴山之南,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然武宗时期,为鞑旦鄂尔多斯部所占,朕欲复之以振大明之威,敢问诸生,计将安出?”

    朱厚熜出的这道策问题目长达五百字,概括起来就是:朕想收复被鞑旦人占领的河套平原,该怎么做?

    所谓河套平原指的就是黄河“几”字弯和周边流域,位于如今的内蒙和宁夏境内,乃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面积达到二万五千平方公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黄河灌溉之利,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乃重要的粮食产地。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逐渐丧失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河套平原被蒙古人不断蚕食,最后完全占据。成化年间,明朝发动了红盐池之战,一举把盘踞在河套平原的蒙古人赶了出去,此后二十多年,此地区都在明朝的版图之中。

    但是,弘治正德年间,分裂的蒙古诸部逐渐被达延汗统一,黄金家族再次强大起来,属下的鄂尔多斯部落在正德四年再次侵占了河套平原,直到现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河套平原都在鄂尔多斯部的控制之下。

    眼下明朝国力衰落,兵备废驰,想重新收复河套地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满朝文武都基本放弃了收复河套平原的念头。

    如今新君在殿试中出了这样一道策论题,顿时让众考生精神大振。正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哪个少年不热血?我泱泱华夏之邦又岂容夷族欺侮,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既然新君有雄心壮志,我等臣子自当辅之!

    一时间,众考生热血沸腾,纷纷提笔疾书,把自己能想到的“复套”策略写下来!

    相比于一众年轻考生的热血,在朝的官员反应却是冷淡多了,因为他们都是明白人,以大明如今的国力,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能力去收复河套。如今的达延统一了鞑靼诸部,实力空前强大,大明现在采取防守姿势都嫌局促,哪还有本事把河套平原抢回来?

    当然,小皇帝初登大宝,如今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上,杨廷和等阁臣自然不会扫他的兴头,所以拿到小皇帝所出的殿试考题后,他们连屁都不放便拿去刻印了。毕竟有雄心壮志也是好的,意、淫一下过瘾并不妨事,真要动刀兵则万万不能。

    徐晋倒是不急于动笔,反正考一天,日暮前交卷,时间大大的有,斟酌清楚再写也不迟。

    徐晋琢磨了半小时,直到理清了头绪,这才开始落笔答题。徐晋有着后世先进五百年的知识,再加上有史可参,其看问题的眼光自然不是同龄的古人可比的,他把“复套”的策略一条一条地写下来,提出论点,然后充分论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徐晋的“复套”策略分为四步走,概括起来就是先搞经济建设,军事改革强军,然后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结合收复河套,最后是大量移民和推广教化相结合……

    徐晋正专心致志地答着题,旁边忽然传来一声轻咳,下意识抬头望去,顿时见到朱厚熜那小子穿着一身晃眼的龙袍站在案前,双手背在身后,老神在在地审视着自己的考卷。

    杨廷和、梁储、毛纪、蒋冕四名内阁大臣亦步亦趋地跟在朱厚翻的身后。

    徐晋作势要站起来行礼,朱厚熜摆了摆手道:“徐生不必多礼,朕只是巡视一下,继续答卷!”说完促狭地眨了眨眼,笑着往下一名考生行去。

    杨廷和见状暗皱了皱眉,更加坚定了把徐晋弄出京去的决心,倒不是他心胸狭窄,妒忌徐晋与小皇帝亲近,而是有武宗这前车之鉴。

    在杨廷和看来,武宗十四岁登基,正是好动贪玩的年龄,又被一群献媚奉承的太监诱导,这才误入歧途的,其后又宠信佞臣江彬和钱宁之流,所以他绝不允许新君重蹈覆辙。

    当然,在杨廷和眼中徐晋还算不得佞臣,不过却被他归为“阿谀奉承”之流,首先,徐晋通过太监张忠献佛朗机砲图纸给武宗,上次又在行宫迎合新君,挑吮新君不按礼部章程进城登基。

    所以在杨廷和看来,徐晋就是个投机取巧,惯会阿谀奉承之人,这种人留在皇帝身边,迟早会变成没原则,盅惑君上的佞臣,因此,他要防患于微然!

    另外,杨廷和也是有私心的,他是三朝元老,先后辅助过弘治、正德父子二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在感情上他自然希望嘉靖同意认弘治帝为父,这样弘治帝一脉的血脉才不至于中断。

    而现在嘉靖还没有同意,将朝臣决议的奏本留中不发,显然是不想认弘治帝为父。杨廷和担心徐晋入朝为官后,会左右嘉靖帝的思想,所以干脆决定把徐晋打发到地方去任职。

    按照惯例,殿试前三名是要当场授职进入翰林院的,所以徐晋绝对不能是三鼎甲,而二甲前十可以馆选庶吉士,同样进入翰林院,所以徐晋也不能进前十三。只有十三名打后,杨廷和才有借口把徐晋打发到地方去任职!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21章 殿试 下() 
朱厚熜在考场内巡了一圈便回到奉天殿中,又在龙椅上枯坐了片刻,无聊地打了几个呵欠,最后在一众太监侍卫的簇拥下摆驾回了后宫。

    这边皇帝前脚刚走,文武百官后脚便纷纷离场了,各自回到官署做事,毕竟殿试要考一整天,他们不可能在这里站一天,走完形式自然就闪人了,只留部份监考官盯着。

    此刻,左顺门的东阁里,以杨廷和为首的十三名阅卷官皆齐聚于此。共计有内阁四老杨廷和、梁储、毛纪、蒋冕、吏部尚书王琼、礼部尚书毛澄、户部尚书杨潭、兵部尚书王宪、刑部尚书张子麟、工部尚书李鐩、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右都御史张纶、翰林学士石珤。

    在座十三人均是朝堂中枢的重量级人物,负责殿试的阅卷工作,所以此时都侯在东阁中准备阅卷。之所以称为阅卷,而不是评卷,那是因为殿试的考官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今皇上,其他人都是“陪衬”,只有权阅卷,最终评定名次的是皇帝。

    杨廷和乃首席阅卷官,所以此时坐在首位,紧接着是梁储、毛纪和蒋冕,第五位是史部尚书王琼、第六位才是礼部尚书毛澄。

    史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升降、任命,所以在六部之中权力最大,史部尚书地位也最高,当然,礼部也不弱的跳板,所以单从地位上来讲,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可以分庭抗礼。

    吏部尚书王琼约莫六十许岁,阔口高鼻,眼睛有点倒三角,看着很有杀气,此时捋着须笑道“诸公以为,今科状元会花落谁家呢”

    王琼前年还是兵部尚书,在宁王造反后,时任吏部尚书的陆完由于私通宁王被拿下,贬到福建靖海卫充军去了,王琼因此升任史部尚书,而原兵部左侍郎王宪接任兵部尚书一职。

    王琼此人很有才能,在任兵部尚书时立下不少功劳,极受正德器重,加封他为太子太师兼少师,荣宠一时。不过,王琼为人圆滑变通,善于结交权贵,在江彬和钱宁两个佞臣的面前也是毕恭毕敬的,由此得到施展才干的机会,他递上去给皇上的建议、请求一经提出就能得到批准,他能在兵部多次立功,也是借助了江彬等人的力量。

    正因如此,王琼为朝中的清流官员所不喜,譬如翰林学士石珤等便十分鄙夷王琼的为人。正所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作为读书人,又岂能为了前程而催眉折腰讨好佞臣权奸

    正好眼下在场的十三名阅卷官,大部份都是清流官员,包括内阁四老,区别就在于脾气臭,还是脾气温和。次辅梁储乃清流中的温和派,而石珤则是清流中的臭脾气代表。

    所以,这时王琼开口问谁会是今科状元,竟然没人接茬,一时间,气氛颇为尴尬。幸好王琼曾经的老部下王宪还算给面子,连忙圆场道“今科还是有不少人才的,上饶徐晋、河北杨维聪、浙江陆鈛、铅山费懋中均是一时才俊,状元估计会在这些人中产生。”

    话音刚下,石珤便冷哼一声道“徐晋不行”

    正如石珤鄙夷王琼的圆滑世故,王琼也十分瞧不起石珤的迂腐古板,闻言立即反诘道“徐晋为何不行论文才,此子连中五元,前无古人;论武略,此子在平定宁王之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此允文允武的人才百年难得一遇,而且相貌堂堂,如何当不得状元”

    石珤冷然道“此子没有气节,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与某人乃一丘之貉”

    王琼不由大怒,石珤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分明是在映射自己,沉声喝道“石珤,你说谁是一丘之貉”

    石珤夷然不惧地道“说谁谁心知肚明”

    王琼那三角眼圆睁,蓦地站起来,撸起衣袖便欲上前海扁石珤,后者也腾的站起来准备迎战

    不要奇怪,这是明朝文官的传统,官员之间政见不合互喷是常事,急起来连皇上都照喷不误,喷得急眼甚至动手干架。譬如弘治年间,内阁首辅李东阳便在弘治帝面前,夺了殿前金瓜武士的兵器追打寿宁侯张鹤龄,可惜年老体衰,人没打着,反而被寿宁侯踹了两脚。

    这时王琼站起来欲干架,旁边的内阁大学士蒋冕连忙阻拦道“晋溪王琼的号别冲动,有话好说”

    杨廷和沉声喝道“坐下,你们均是朝廷重臣,如此粗鲁成何体统,真个有辱斯文”

    杨廷和乃内阁首辅,自新君登基后更是威望更盛,他这一发声,王琼也只能愤然坐下。于是一场文官之间的“全武行”就这样被杨廷和压下了。

    领袖之所以是领袖,因为他有足够的才能、魅力和威望,让周围的人团结在他身边,唯他马首是瞻。如今的杨廷和就是朝臣的领袖,说一不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正午,已经有答题快的考生交卷离开了。

    殿试的考卷处理流程与会试不同,它不用重新抄录校对,只是把名字弥封好,立即就送到东阁中让阅卷官审阅打分。所以,阅卷官如果认得考生的笔迹,要作弊很容易,若有必要,负责收卷的官吏也可以偷偷地把考生名字告诉阅卷官,这就是所谓的钻规则空子。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殿试的名次相比会试变动不大

    原来,殿试成绩出来后,还会参考会试的成绩,譬如原来会试三甲前列的考生,如果殿试策问答得非常出色,可以升到二甲之末,再想更进一步不可能,同样,如果原来是二甲前列的,殿试成绩优秀,也可以冲一下三鼎甲。所以殿试的整体名次变化不会很大。

    日渐西科,已经有近三分之二考生交卷离开了。徐晋这时也答完题,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这才举手交卷,立即有礼部的官吏上前,当着面弥封好,装进专门的匣子,呈送东阁供阅卷官审阅。

    徐晋交了卷,顺着来路离开了皇城,发现费懋中、卫阳、黄大灿已经等已经在承天门外等侯了。

    “子谦考得如何”费懋中脸带喜色,显然发挥得很好。

    徐晋微笑道“尚可”

    老实人黄大灿十分老实地道“在下对军事方面鲜有涉猎,怕是没机会进二甲了,倒是子谦擅长治事,又领过军打仗,状元非他莫属”

    徐晋自问这道策论题确实答得非常好,撇开其他因素,估计很可能摘得状元,但杨廷和是首席阅卷官,自己能进前十就不错了,状元更是连想都别想。

    大师兄卫阳显然情绪不高,吁了口气地道“总算考完了,走吧,咱们喝几杯去,我请客”

    徐晋三人对视一眼,均点了点头。

    四人在明时坊找了家酒楼,这一顿,大师兄卫阳喝得酩酊大醉。

    夜深了,皇城左顺门处的东阁还灯火通明,十三名阅卷官员正在加班加点地审阅殿试考卷。

    虽然后天才会放榜,明天还有一天的时间,但统共才三百多份卷子,十三人审阅,只要熬一下,今晚就能审阅完,早点完事早点休息,明天可以睡个懒觉。

    约莫子时时分,三百多份卷子终于全部批改完,开始拆开弥封初步评定名次。

    殿试评卷的方式是这样的,十三名阅卷官交叉评分,分别用“○”、“”、“”、“1”、“x”五种记号来评级,“○”表示优等,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给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不妥,杨阁老,本官认为这份卷子的排名有待商榷”吏部尚书王琼忽然大声提出了异议。

    【本章节首发.;请记住网址】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22章 名次初定() 
王琼此时手里拿的正是徐晋的考卷,被排在了第十三名的位置杨廷和接过卷子扫了一眼,淡然地道:“王尚书,此卷得了九个○(一等),三个△(二等),一个(三等),排名十三并无不妥。”

    在场其他阅卷官均神色各异,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怎么回事,杨廷和是有意压低徐晋的名次,那个(三等)的评分正是翰林学士石珤给的,而杨廷和自己也只给了△(二等)的评分,还有两个△则分别是礼部尚书毛澄和户部尚书杨潭给的,而毛澄和杨潭均是杨廷和的心腹干将。

    一众阅卷官均是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家伙,又岂会分不出好坏,就考卷水平而言,徐晋这份卷子可以说非常优秀,有九人评了○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评△的勉强说得过去,但评(三等)就太过份了。

    但是,大家虽然知道杨廷和有意打压徐晋,但却没人出言点破,包括内阁其他三老,因为他们是同一阵营的,杨廷和也早跟他们作了沟通。

    王琼皱眉道:“徐子谦这份考卷面面俱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处处切中要害,并非空谈的书生之见。本官断言,我朝若要收复河套,必用此策。竟然有人评三等,此人若不是愚蠢,就是居心叵测!”说完冷冷地瞥了石珤一眼。

    王琼曾任兵部尚书,精熟军事,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所以一看到徐晋这份答卷便大喜。关键王琼还好大喜功,是朝中为数不多的主战派,若能收复河套,这可是一份天大的功劳,而且开疆拓土可是名留清史的美事。

    正因如此,王琼才在明知杨廷和有意打压徐晋的情况,依然提出异议,他要把徐晋的名次推上去,才能借着这个契机说服朝廷采用徐晋的这个策略,去收复河套地区。

    石珤冷笑一声,反驳道:“子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兵刀一起,必然生灵涂炭。更何况我大明如今国力大不如前,自天下盛平以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战力与成祖时期相去甚远,在一马平川的河套地区,实难与来去如风的鞑子相抗。

    更何况河套地区无险可守,这次把鞑子赶出去,过不多久他们又卷土重来,所以收复河套只是徒劳无益之举,耗费钱粮无数的同时,还让我大明勇士白白牺牲性命。想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国土辽阔,物华天宝,小小一个河套平原而已,要之何益?”

    “石侍郎所言极是,兵者凶器也,不可不慎之!”户部尚书杨潭立即附和。

    王琼怒道:“书生之见,一派胡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虽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