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片的疆土,耀眼的功勋,让秦军上下在汇合之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是独属于胜利者的欢呼。

几百年了,汉家军伍再次来到这里,将曾经肆虐北地,纵横无忌的敌人踩在脚下,欢呼着自己的胜利,也昭示着,一个强大的帝国即将再次浴火重生,好像也再没人阻止了了……

这一战,与太原之战不同,降俘众多,大同虎卫军全军覆没,被俘虏的并不算多,但也有五六千人上下,海珠儿的亲军最多,战死者不过十成中的三四成而已,大军合围之下,大多数人没有顽抗的意思,都放下了兵刃选择了投降。

加起来,除了汉军之外,这两部足有近两万人被秦军所俘,秦军大将军赵石,向有杀俘之名,许多秦军将领都有点担心,两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了,一旦全杀了,这名声可就太糟了,不过就此事上,却也无人敢于相劝。

有干天和?大将军赵石杀俘杀的多了,也没见老天爷怎么降罪于他,反而好像很受青睐的样子,于军心不利?别开玩笑了,这一战军兵杀红了眼的多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都是这些军兵们干的。

于名声有损?大将军赵石若是在乎,北地魔王的称呼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没有什么正经的说辞,也便无人去触这个霉头了,大将军浴血敌前,杀鬼神皆惊,连大将军都亲自上了阵前,这火气还能小了?

果然也不出人所料,大将军军令很快便到了,很急,连城还没进一步呢……

金人虎卫军所属,除了挑出几个爵位显赫以为献俘所用之外,其余尽皆就地处斩,海珠儿亲军,从上到下的领兵官都被挑了出来,除了两个爵位高的万户之外,也都难逃性命。

除此之外,所有女真人,契丹人,尽都斩尽诛绝,不留一个。

如此一来,降俘几乎去了一半儿,滚滚人头落地,直换了三个地方,刀斧手也换了十几拨,才将这条血腥的命令执行下来,而此时,已经到了深夜。

除了跟随大将军日久的那几位之外,所有的人都有些心寒的感觉,而大将军赵石对于女真人,契丹人的厌憎,已经让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让大将军带兵攻下上京,将是怎样一种恐怖的画面。

曾经横行北地的女真人,契丹人到了那个时候,离亡族灭种也就不远了吧……

血腥味飘散在空气中,搀和着从城里飘出来的浓烟味道,气味十分的怪异,就算那些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老卒,也难受的抽动着鼻子,恨不能将自己的鼻子一刀砍下来,才舒坦一些……

第十一卷 张弓北望射天狼 第906章 安定

大同城烟火缭绕,城中混乱却迅速平息了下来,这样的民乱,军人一旦腾出手来,便没有延续下去的可能了。

一队队的汉军和秦军士卒涌上街道,趁火打劫的被当场格杀,普通百姓被驱赶聚集起来救火,当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难免伤及无辜,但也只能自认倒霉,在血淋淋的刀枪面前,百姓民乱什么的都是浮云一般。

有大将军军令在那里,军兵自可放开手脚,用强硬而又蛮横的姿态,迅速让混乱归于平静。

到了第二日,秦军大军入城,顺便将粮食带入这座被饥饿折磨了许久的城市当中,粮食一旦开始分发,也就代表着这次大同城的混乱彻底的结束了下来。

秦军并未忙着安抚民心,以及汉军各部上下,而是先要救火,大将军赵石更是下令,将城中各处街道角落里的尸体收集起来,一起投入火场,以免引起瘟疫。

之后更下令,凡大同军民,不得食用冷水,并命军中以及大同城内的大夫,前往城中各处巡视,凡有疫病迹象,立即处置,并焚烧艾草等物,还令军中士卒,开沟挖渠,清理淤泥秽物,将清水引进城内,等等等等,欲将因战事可能引发的疫情爆发几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军中战死将士,全部葬于城外,并立碑已记其事,敌军尸体,焚烧掩埋。

这样一来,城内城外,皆是烟气弥漫,一股股怪怪的味道在大同城内外萦绕不去,让人闻之欲呕。

不过处置及时而又得当,当夏日过去,大同城并未有发现疫病爆发迹象,但经此一战,大同守军自不必提,从西京留守海珠儿以下,到汉军各部,全军覆没,降的降,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没有跑出去哪怕一个。

大同守军十余万,自此烟消云散,再不复出现于金人番号之中。

大同城内的大火持续了将近七日,整个宏伟的西京行宫,大半付之一炬,直到七日之后,一场大雨下来,才算将城中两处最大的火头浇灭了下去。

这七天当中,秦军上下可谓是用尽了办法,甚至拆的房子就有一大堆,但若非这场大雨,两处最大的火头还是控制不了,也不知又要有多少民房建筑要毁于大火之中。

西京行宫就不用提了,谁也不用想着把已经烧成了火炬相仿的火势控制下来,火势最大的时候,方圆几里之内,都是热气腾腾,根本靠近不了。

西京行宫,自辽人始建,到之后屡屡扩充,一直到今日,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多少园林屋舍,就此付之一炬,不复存于世上,又引得后世之人几多唏嘘,墨客骚人,感慨之余,赋诗以记,这里便不细说了。

大火过去,整个大同被浓烟笼罩了数日,天空中的烟气仿若乌云,将大同遮盖在底下,之后数日不见阳光。

大同城内,不论军民,皆是筋疲力尽,之后大同便陷入了诡异的平静当中,因为没有人再有力气折腾了,即便是大将军赵石,也是焦头烂额,想着怎么收拾残局,别让疫病爆发在这战后之地上面,哪里还有力气再管其他什么?

许多城中的女真人,契丹人趁着这个机会,改装易服,扮作城中难民状,就此躲过一劫的可不在少数。

等到南边粮草一批批的运到大同,大同城才终于算是有了些生气。

不过虽说大火烧了数日之久,毁坏民房无数,但对于这座北地雄城来说,并未将它怎么样,只是城中多出了数万无家可归的难民出来罢了。

经了这一场战火,大同城依旧耸立在北地之上,但城中之百姓,却已十去三四,可谓是伤亡惨重。

不过显然,秦军对这个很有经验,嗯,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大将军赵石对这个很有经验,之后两三月间,强令汉军各部,以及城中难民,清理火场,修建房屋,汉军这里算是戴罪立功,百姓则是以工代赈。

到了秋收季节,大同城除了行宫那边的残垣断壁依旧看上去触目惊心外,其他的地方可谓是焕然一新。

血迹早已被连绵的雨水冲刷干净,火场也被清理了出来,在此之上,建成崭新的屋宅,城中沟渠,更是清理的干干净净,比之以往,还要畅通几分,那些古里古怪的味道,也早已散尽。

百姓的适应能力是强悍无比的,秦军的到来,给了大同以噩梦般的一次记忆,但这记忆很快就被百姓自发的忘记了。

并未发生百姓恐惧的屠城,秦人看上去虽然凶狠猛恶,但等城中平静下来,与以往主宰城中的女真人,契丹人,汉军各部比起来,秦人反而要和蔼可亲的多,可不像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们,平日里各个凶神恶煞一般,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秦人的军纪显然严明的很。

等到粮草一批批的运进来,房子也修的差不多,街上看不到蓬头垢面,拖家带口的难民了,百姓的日子恢复的尤其迅速。

北地百姓跌经战乱,又在金人治下,战战兢兢久了,竟然感觉到秦人到来之后的日子,比以往好像还要好过几分,起码秦人会让人给难民修房子,而不是任由城中百姓饿死,冻死在街头巷尾,这和传闻中的秦人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要不怎么说呢,期望值越低,越容易满足,显然,大同城内的百姓就是这般。

等到了秋雨过后的七月间,大同市面上竟然还恢复了几分繁荣的模样,一些城中胆子大些的百姓,还做起了秦军的生意,这让从河洛之地过来的河洛秦军们尤其感到惊异。

要知道,秦军在河洛可谓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到了极点,但河洛百姓好像并不领情,冷眼随处可见,读书人更是大骂秦人残暴云云。

想到这个,河洛出来的秦军士卒真想将那些读书人拎到这里来瞧瞧,什么才叫残暴,什么才叫冷血。

就这样的一番大乱下来,百姓伤亡如此之重,但你瞧瞧人家大同百姓,这是什么度量,什么样的胸襟。

饿了那么长时间的肚子,死了那么多的人,烧了那么多的房子,硬是说咱坏话的都少,到是称赞之言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

最好笑的则是,城中一些富户被人抢掠杀戮,幸存下来的没有几家,到得秦军入城,平息乱事之后,一些幸存下来的富户竟然联名向大军供给了不少粮食,而且连连赞叹,大秦乃仁义之师,更有的跪倒在几个领兵将领面前,不住叩头,言道,王师北来,不能早早迎候,还望恕罪云云,更有的破口大骂,说是金狗害人不浅,冥顽不灵,以抗王师,遂为齑粉,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等等,听着真是顺耳的不能再顺耳了。

有些人不免就想,河洛百姓都是贱皮子,若是让大将军到河洛去走一遭,杀个天昏地暗的,说不定也就和大同百姓一般了呢。

其实,他们都没想到点子上。

北地百姓,自古以来,便以民风彪悍著称,但怎么说呢,北地到底地广人稀,百姓虽然遍布山河原野,但按照时下的话说,就是教化不足。

若是中原王朝兴盛,北地壮士,遂可为军中之干城,比南人军伍,战力强的不是一分两分,但中原王朝衰落,一旦胡人入侵,朝廷抵抗软弱,处置又不公允,让北人离心离德,那北人抗击侵略的决心肯定是不如南人的。

是北地之人更顺从吗?不是这样的,北地百姓,自古以来,便乃战乱之地,一到朝代更迭,便饱受流离之苦,所以,北地百姓,民风彪悍不假,但也更愿意跟随在强者身后,而不是为弱者操起兵戈。

这就是几千年来,南北之人最大的差异,南人安逸,北人流离,南人尚教化,北人尚武功,观念由此相差越来越大,一旦分裂开来,便很难统一在一起。

废话少说,回到正题。

大同一战下来,河中,河东之地已尽入秦人之手,但赵石也不打算再进军他处了,这一年,大秦动兵数十万,粮草金银花费无数,在河东之地未稳之前,不太可能再动兵戈了。

这是朝廷的意思,也是他的意思,进攻不可能连绵不绝,经过半年征战,秦军将士也疲惫不堪,正是需要休整的时候。

以他多年的领兵经验看,这个时代的战争也正是如此,打一阵,休息一阵,不可能保持进攻姿态超过一年,战争的间歇,会留出双方喘息的机会,直到一方觉得积蓄下来的力量足够,然后才会再次暴发战争。

间歇的长短,也正是考验双方国力的时候,像大秦这次用兵,离上一次就只隔了很短的时间,很仓促,所以冬天的时间都用上了。

虽然战果辉煌,但人力物力上,也已难以为继,恐怕要休整很长一段日子,才能缓过来。

就像是这些跟随自己征战河东的秦军将士,在这休整的日子里,一定也要轮番撤军回去,养足的精神再说。

而最终,守卫大同,太原等处的担子,还是要交给河中,河东的新军,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事情还有许多……国武监……确实也该到扩充一下的时候了,或者,可以换个法子也说不定……

第十一卷 张弓北望射天狼 第907章 骑兵

六月间,是草原上水草最丰茂的季节,也是草原人放牧羊群,为羊群马匹积攒肥膘的时候,错过这个季节,草原人的牲畜将不能度过寒冷的冬季。

草原人的日子,艰辛而又悠闲,艰辛是因为他们不得不不断迁徙,来到水草更加丰茂的草场,让羊群马匹吃好喝好,这样一来,他们大多不会固定居住在某一处,只要在迁徙途中,看到草场丰饶,便会停下脚步,放牧羊群。

在迁徙的旅途当中,老人孩子往往会承受不住草原寒冷的夜晚以及食物药物的困乏而倒下,在草原朔风的吹拂之下,草原人就是这么一代代艰难的生活下来的。

而所谓悠闲,是因为草原人的日子过的很简单,迁徙,放牧,再迁徙,找到过冬的地方,之后再次迁徙,他们的生活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番番重复下过下来的,简单有的时候自然也就意味着悠闲。

尤其是对于草原男儿来说,除了放牧,打猎,战斗,喝酒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必去做,就像狮群里的雄狮,除了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一切之外,干的活计什么的简单。

这让草原男儿看上去除了暴躁的脾气,好客的热情,有力的臂膀之外,再没有什么旁的可以夸耀,甚至可以用慵懒来形容,因为他们很少动脑子,生活原始而又给人以质朴的感觉,当然,当他们拿起弯刀的时候,是没有什么人会这么想的。

鞑靼草原算不上草原上气候最温润,草场最丰茂的地方,但却也养育了一代代的鞑靼人,数百年来,鞑靼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来不曾断绝。

对于草原胡人来说,生活在云中,云外草原的鞑靼人,并不算强大,甚至可以称得上柔弱两个字,因为他们先后臣服于汉人的大唐,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如此驯服的鞑靼人,足可称之为草原上其他各个强大的部族的笑柄。

虽然他们身体里流淌着来自突厥大帝国的血脉,但比起他们的远亲,乃蛮部,他们只能羞惭的低下脑袋,因为他们被奴役的太久了,早已忘记了先祖的荣光。

若说几百年来,鞑靼人虽称不得强大,却还算是草原上一支让人不敢忽视的力量的话,那么在这个夏天,嗯,是近几年来,他们的处境可以说是急转直下。

他们背叛了世代侍奉的王族,将王族汪古部屠戮一空,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汗王,接下来,接下来如果不是强大的乃蛮部正在与东边的克烈部在交战的话,这片草原早已成为乃蛮部的草场。

就算如此,鞑靼人也彻底的分裂了开来,他们在云中云外草原上相互厮杀吞并,像极了一群失去了狼王的狼群。

鞑靼人的鲜血毫无意义的流淌在养育他们的草原上,曾经被称为兄弟的人,相互挥舞着弯刀,厮杀在一起,在不断的内耗中,鞑靼人的实力迅速的衰弱了下去,他们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帐篷以及世代守候的草场。

而在这样一个时候,金国人的铁骑,踏上了鞑靼草原,并很快横扫云中各部,他们抢夺羊群马匹,烧毁帐篷,奸淫女人,杀死所有的能见到的鞑靼人,云中各部在去年遭受到了惨重的打击。

鞑靼五姓中,有两姓就此消失在了草原上。

鞑靼五姓中最强大的麻里部,也就是弑杀王者的罪魁祸首,在之后受到了天神的惩罚,在另外一个鞑靼大部,卡勒部的引导下,乃蛮部骑兵突袭了他们,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并将麻里部残部驱赶向了西边,至今也没有音信,许多人猜测,他们翻过了高山,去到了更加遥远的西北草原。

卡勒部作为乃蛮部的走狗,已经为所有鞑靼人所唾弃,他们在乃蛮部的支持下,抢占了许多位于云外草原的草场。

但他们的下场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的战士被乃蛮部所驱使,跟克烈部的王罕作战,在东部的草原上,流尽了鲜血,虚弱的卡勒部,早已沦为乃蛮部的附属,即便他们还能在云外草原上风光一下,但他们的好日子其实已经不会过的太久了。

云中草原在金人铁骑蹂躏之下呻吟,许多部落迁往北边的草原,与卡勒部以及剩下其他各部发生了激烈的交战,鞑靼战士的鲜血再次染红了草原,如果这么下去,鞑靼人的血脉,定然会在不久之后断绝于草原上。

许多人看到了这个结果,但他们看不到希望在哪里……

而就在这个时候,木华黎,不颜昔班率领着一万秦军铁骑踏上了云外草原。

在阿尔奇河旁边,有一个小部落在这里落脚,这里很偏僻,但草场还算丰美,在这里,可以看到阴山余脉黑沉沉的身影。

再往西北过去,走上十多天,便会到达原来鞑靼人的王族汪古部的草原,当然,强大的汪古部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被几个鞑靼大部所消灭吞并了,他们的草场,开始时被麻里部所占据,但后来,他们被卡勒部联合乃蛮部的骑兵打败了,向西北更远的地方逃去,而这里,便成为了卡勒部的草原。

但卡勒部主帐并未建立在这里,只是卡勒部附属的一些部落在这里游荡放牧,但所有人,都离当年汪古部的主帐所在远远的,王族的威严在这么短的时日内,还不足以消逝,汪古部在鞑靼人心目中,依旧有着威严留存下来。

这个小部落也是新自迁徙过来的,他们避开一些强大的部落,在曲折的河湾地方,扎下了营地,放牧着不多的羊群,艰难的生存着。

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额尔勒,他们从父亲的手中继承到了这个部落,不过那个时候,他的部落里还有几百人,能凑出数十人的战士,算是草原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部落的。

不过经过那一场混乱,与汪古部亲善的他们,遭到了周围部落的袭击,部落里大多数的战士都战死在了那个时候,之后就是无尽的流浪,部落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但他们不愿依附于那些仇敌的帐篷边儿上,也并未离开世代生存的草场太远,就这么绕着圈子,好像一群恋主的忠狗一般,在主人的尸体旁边,流连不去。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艰难的,部落在不断的躲避中开始不可扭转的衰亡下来,到了如今,部落里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些孩子和女人,老人和战士,差不多都已经死了,也再没有新生的婴儿,这样下去,等待他们的只有一条路,就算没有被旁的部落所吞并,也会无声无息的消亡在草原上。

额尔勒木然的坐在自己帐篷里,飘香的奶酒丝毫也引不起他的兴趣,花白的头发蓬松的披散在肩膀上,脸上一条长长的刀疤,几乎将他的脸从上到下分为两半,看上去很是狰狞。

但树皮般松弛的皮肤,还有那黝黑且无处不在的褶皱,让他看上就像一支随时可能熄灭的烛火,生命的活力正快速的在这具身体里流逝。

这样一个看上去无比衰老的人,其实还不到四十岁,他就是这个小部落的首领,不断的流浪,迁徙以及厮杀,让他心力交瘁,部落的境况也和他的身体一样,快要完全垮下来了。

额尔勒干瘪的嘴唇嘟囔了一句什么,端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